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養老產業發展的七大誤區

參照國外養老產業發展的規律, 我國還處於養老產業的發展初期, 制度法規、商業模式等都還很模糊不完善。 而我們學習的美國、日本、臺灣等都處於養老產業的成熟期或是快速發展期, 因此我們不能照搬照抄, 這不符合市場的客觀發展規律。 本文列舉養老產業的七大誤區, 供大家參考。

誤區一:定位活躍長者+高端市場

剛剛踏入養老行業, 很多機構都會把目標客戶定位為:高端+活躍長者, 這其中大概有3個因素。

其一:從情感上, 投資者的養老願景都是打造一個健康、快樂、充滿希望的“複樂園”, 不喜歡死氣沉沉的護理機構;

其二:從風險上, 投資者都認為自理老人服務風險相對較低, 利於快速進入這個行業;

其三:從經營上, 投資者都認為市場足夠大, 高端客戶即使占比很少, 但也有足夠的客群覆蓋。

但是一旦投入實際運營後, 這些當初“看似美好的藍圖”都會被市場無情地擊垮, 因定位錯誤, 隨之而來的是長期低入住率、員工隊伍不穩定、經營持續嚴重虧損, 最後逼得機構不得不轉型。

客觀地說, 養老行業尚處在發展初期的初期, 作為機構養老, 目前較為理性的定位是:失能失智 + 中高端市場, 短期內必須以入住率和入住速度為唯一KP指標。

誤區二:重硬體投入、輕服務培養

“養老地產的本質是服務, 而非地產”, 這是時下最流行的說法。

然而, 當企業真正要設計一個養老設施時, 往往會忘記去實踐自己的諾言, 原因很簡單: “花錢買硬體, 遠比踏踏實實做好服務, 要容易得多”, 此外, “如果沒有實際參與過機構運營, 又如何談得上把服務做好?”。 於是乎, 適老化傢俱、專業康復護理設備、高端智慧化養老系統等等, 成為了一家高端專業機構的代名詞。

然而, 這些硬體在實際運營中, 其實並不能帶來很高的增值, 往往還成為被遺忘在角落裡的雞肋, 一張3萬塊錢的護理床, 並不能換來入住率和客戶忠誠。

誤區三:重概念包裝、輕服務落地

不知不覺中, 我們把養老也變成了一種“概念”, 設計了很多眼花繚亂的服務產品, 如:專家會診、健康監測、候鳥養老、藥膳保健、中醫養生等等,

共8大類, 100多項。 但其實這些所謂很炫的服務, 往往脫離了老人的真實需求, 如果是免費的還好, 一旦收費, 你會發現, 那些你替老人規劃的需求瞬間就杳無蹤跡。

任何行業都有其最核心的內容, 服務行業亦是如此, 海底撈的火鍋不好吃, 再好的服務也換不來成功。 誰能抓住養老行業本質, 誰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獲得成功, 找到方向, 做好20%的核心服務, 能讓你抓住80%的客戶。

誤區四:重床位規模、輕區位選擇

設立之初, 很多機構都會一味地追求床位規模, 普通單體機構都在三、四百張床位以上, 養老地產更是嚇人。 但其實大規模的養老設施存在3個致命的弱點:其一, 初期固定成本高, 造成經營壓力大, 入住率長期處於較低水準;其二,

無論硬體多豪華, 大量老人聚集都會降低生活和服務品質;其三, 這種大規模機構很難複製, 未來發展空間有限, 養老機構的規模效應應該體現在區域連鎖規模, 而非單體規模。

與重視床位規模相反, 很多機構在專案選址時, 都會輕視區位選擇, 片面地以為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地方就是老人願意托老一生之所, 這是最大的誤讀!與其它行業一樣, 養老機構的發展方向一定多業態的混合, 依託較強的社會配套資源, 和整個社會融為一體, 越老越不想脫離社會、脫離家庭、脫離子女, 這是葉落歸根的中國式養老情結。

誤區五:重醫療對接、輕基本照護

“醫養結合”概念在政府的宣導下, 似乎成為了養老行業的標籤,

很多初涉足養老行業的投資者都會認為:“沒有醫療配套, 就談不上做養老”, 這是最大的誤區!

其實, 養老服務機構作為介於家庭照料和醫療服務機構的中間環節, 無論從客戶需求, 還是服務週期上, 都有其準確的定位。 “醫養結合”的本質並不是要求養老機構服務上延去做醫療機構的事, 而是充分、合理利用社會醫療資源。 因此, 機構選址就格外重要, 選擇郊區就意味著你無法利用有效的社會醫療資源, 建一所三甲醫院更不代表醫養結合。

與其將精力用在一般機構都解決不了的醫療資質、醫保審批上, 不如用在如何做好日常養老服務, 醫療很重要, 但不是養老的核心。 “傳統家庭養老方式本身沒有配備任何醫療保障, 但依舊是主流,這是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誤區六:重“高端”人才、輕“專業”人才

從目前行業發展來看,養老的專業性愈發凸顯,鑒於目前國內教育體系下養老相關專業的滯後,目前養老專業性更偏向於有實際運營管理經驗的公司和個人,而這其中,2010年以後的一批朝著市場化運作的養老從業者更具有含金量,也最為稀缺。

因其稀缺性,導致很多從事金融、投資、地產、醫療、酒店的很多從業者成為養老公司的主要人力輸入管道,不惜以重金聘用,但效果往往不佳。

客觀地說,目前大家都處於摸索階段,沒有所謂真正的行業專家,礙于目前養老市場大環境,個人因素所起的作用實在有限。

作為新進入養老行業的公司,建議去招納一些真正具有實際機構運營經驗的從業者,而非去其它行業或一些養老管理公司挖角。接觸過多少老人?接觸過多少家屬?接觸過多少護理員?接觸過多少養老機構?這四點在現階段尤為重要,沒有這個基礎,所謂的行銷、運營都只能是空談。

誤區七:盲目參照國外經驗,忽視本土化積澱

和其它新興行業初期一樣,很多養老公司都傾向於照搬一套成熟的歐美、日韓、臺灣、香港的養老模式,但養老不僅僅涉及市場環境,還包括政策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因此,每個國家都是在摸索中逐步積累、總結出適合本國特點的養老解決方式。

目前,進入國內養老市場外國企業,無論是美國、歐洲、日本、臺灣等,都陷入和國內機構同樣的經營困境,有些長期面對低入住率的尷尬局面,並未體現出任何的競爭優勢。反而不如一些本土機構,通過多年的運營積累,逐步發展成初具規模的連鎖養老網路。但國外養老的發展歷程、耳目一新的服務理念,是值得我們去吸收、提煉的,但最關鍵的運營服務,還是需要我們自己積澱。

但依舊是主流,這是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誤區六:重“高端”人才、輕“專業”人才

從目前行業發展來看,養老的專業性愈發凸顯,鑒於目前國內教育體系下養老相關專業的滯後,目前養老專業性更偏向於有實際運營管理經驗的公司和個人,而這其中,2010年以後的一批朝著市場化運作的養老從業者更具有含金量,也最為稀缺。

因其稀缺性,導致很多從事金融、投資、地產、醫療、酒店的很多從業者成為養老公司的主要人力輸入管道,不惜以重金聘用,但效果往往不佳。

客觀地說,目前大家都處於摸索階段,沒有所謂真正的行業專家,礙于目前養老市場大環境,個人因素所起的作用實在有限。

作為新進入養老行業的公司,建議去招納一些真正具有實際機構運營經驗的從業者,而非去其它行業或一些養老管理公司挖角。接觸過多少老人?接觸過多少家屬?接觸過多少護理員?接觸過多少養老機構?這四點在現階段尤為重要,沒有這個基礎,所謂的行銷、運營都只能是空談。

誤區七:盲目參照國外經驗,忽視本土化積澱

和其它新興行業初期一樣,很多養老公司都傾向於照搬一套成熟的歐美、日韓、臺灣、香港的養老模式,但養老不僅僅涉及市場環境,還包括政策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因此,每個國家都是在摸索中逐步積累、總結出適合本國特點的養老解決方式。

目前,進入國內養老市場外國企業,無論是美國、歐洲、日本、臺灣等,都陷入和國內機構同樣的經營困境,有些長期面對低入住率的尷尬局面,並未體現出任何的競爭優勢。反而不如一些本土機構,通過多年的運營積累,逐步發展成初具規模的連鎖養老網路。但國外養老的發展歷程、耳目一新的服務理念,是值得我們去吸收、提煉的,但最關鍵的運營服務,還是需要我們自己積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