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服裝界的“騰訊”

2014年10月, 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來寧波參觀一個保稅港區, 陪同他參觀的則是申洲國際集團的董事局主席馬建榮。 那時候, 柳井正不甘於世界第三的位置, 正在追趕ZARA的母公司Inditex以及H&M。 中國的服裝品牌們被優衣庫步步緊逼, 亂了陣腳。

中國的服裝品牌無法小覷優衣庫這些國外品牌, 但這些洋品牌則成就了他的中國代工夥伴申洲國際。 申洲國際是隱身於優衣庫、耐克、愛迪達背後的超級供應商。 在2016年全球服裝市值排行榜裡, 它位列第四, 在國內, 它的市值則排名第一。 上市八年, 它的市值翻了53倍, 目前已突破千億港元。

紡織代工是不賺錢的?它的存在起碼顛覆了這種認知。 今年上半年, 它淨賺18億元, 同比增長24%。 “服裝界的騰訊”是業界對其的評價。

馬建榮和他的父親馬寶興是這個帝國的締造者和建設者。 這對父子生命軌跡有所重疊, 皆是13歲當學徒, 在工廠裡摸爬滾打數十年, 成為紡織行家。 如今, 馬建榮家族以315億元的身價, 排在胡潤2017富豪榜的第70位。

創業

馬建榮的父親馬寶興曾是帶著烏氊帽到上海學技術的童工, 後來還在日本接受過培訓。 他能力出眾, 擔任上海針織二十廠的副廠長。 他是個紡織專家, 在上世紀70年代, 就幫助上海的紡織業解決了棉毛衫鬆弛和縮水的問題。

上世紀80年代末, 寧波北侖區政府為了解決當地新增市民的就業問題,

籌建了寧波申洲織造有限公司, 邀請馬寶興擔任副總經理。 馬寶興考慮到子女都在農村, 解決不了戶口, 於是就對政府提出了唯一一個要求:解決孩子戶口, 讓孩子們可以當工人。

1990年, 馬寶興攜家眷搬到了寧波, 馬建榮進入工廠的針織和編織部門。 當時, 這家工廠由政府聯合其他組織共同創辦, 馬家並無股份。 到了工廠, 他們發現, 資金都沒有到位, 廠房建設還有欠債。 那時候針織市場遇冷, 寧波生活又很艱苦。 馬寶興知道, 全家沒有退路, 只有把工廠給辦好。

沒錢, 馬寶興在全市去跑, 去籌錢。 沒人, 馬寶興就依託上海工作期間積累的技術力量和人脈, 將上海廠裡有經驗的老師傅請到寧波去培訓工人和幹部。

沒市場怎麼辦呢?在當時, 中國紡織品的出口主要依託外貿公司, 品質低且競爭同質化。 馬寶興對公司進行了定位:需要打開市場, 但不承接太低端的訂單, 因為這會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 這個定位為申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重要基石。

馬寶興還在他曾經去學習過的日本發現了機遇。 當時日本嬰兒成衣對紗線的要求很高, 甲醛殘留、面料品質、色牢度等各項要求都超出了當時行業標準。 不過一件嬰兒服裝的價格並不低。 找准了這個機會, 馬寶興開始給員工培訓基礎知識, 試圖去撬開日本市場。

到1992年時, 公司開始盈利。 兒子馬建榮在那年3月份跑到日本去拜訪客戶。 對方將他請到吸煙室抽煙。 煙還沒抽完, 日本公司方的一個代表很禮貌地問他:“為什麼我們收到的這批次衣服沖一下水顏色就會褪下來?”馬建榮開始緊張,

煙沒心情抽, 飯也不想吃。 後來, 這批衣服全部燒掉了, 問題也解決了。

對品質的嚴格把控, 以及中高端的定位, 讓申洲在1995年時獲得了名氣。

1997年, 申洲拿下了重要客戶優衣庫。 那是一次冒險的嘗試, 對方給申洲下了35萬件的訂單, 生產週期是20天。 這對當時的申洲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但順利的合作也為它贏得了信譽。 而優衣庫現在則是申洲的第一大客戶。

當年, 申洲在OEM外, 開始了ODM的嘗試。 所謂的OEM, 也就是來料加工, 專注生產製造, 設計和銷售是客戶需要操心的事情。 這種模式, 定價權在客戶手裡, 客戶掌握核心技術, 代工企業無議價能力,

利潤低。

而ODM, 則是從設計到生產都由代工企業完成, 它讓代工廠有了一定的研發實力。 經過多年發展, 申洲的產業鏈不斷延伸, 如今是集織布、染整、印繡花、裁剪與縫製四個完整的工序於一身的垂直化產業, 它的產品涵蓋了所有的針織服裝, 包括運動服、休閒服、內衣。 一體化的產業佈局, 讓申洲具有一定的定價權, 利潤率比單一的代工更高。

1997年, 申洲的幾家股東決定將股份轉給馬家。 當時馬建榮覺得委屈, 人家股份都是送, 我們為啥要買?父親說:“買比送好, 買下來才能理直氣壯正正當當地做下去!”

也就是在當年, “二代”馬建榮正式接班。

花錢

“做企業, 概括起來是很簡單的兩句話, 一是要做有競爭力的企業, 要學會通過各種技術和手段修煉“內功”;二是誠信, 對客戶誠信,對員工誠信,對供應商也要誠信。”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的內部論壇上,馬建榮曾這麼說。

申洲的“內功”有一部分是靠錢燒來的。

2005年,申洲在香港上市。“我清楚地記得,只用了一個晚上,我就把當時上市拿到的9億多港幣全部花了出去,做什麼?還是升級設備。”他把廠區裡的老舊染色機和織布機全部換成國際上最先進的機器。

根據《經濟參考報》的報導,他會頂住董事會的壓力,將利潤用作技術改造。但技術改造也有一定的風險。1998年馬建榮投入280萬美元,用幾乎一年的利潤購置了義大利生產的拉毛機。機器引進後,由於客戶對申洲國際生產這種新型面料信心不足,沒有人下訂單,機器兩年空置,巨額資金變成一堆廢鐵,企業面臨倒閉。後來經過兩年的開拓,拓展了客戶,一個訂單就是上千萬件,最後不得不空運設備到寧波的生產基地。

“誠信”,則來自先進設備帶來的效率和福利制度。據馬建榮介紹,公司從接受訂單到交貨能在15天內完成。“大的訂單200萬件,小的訂單4000件,都能做到15天內。我們的接單和交付全部通過網路進行,根本沒有別的管道。我們知道,對於服裝行業,時間就是金錢。15天交付產品,這是一條非常高效的產業鏈,從紡紗、織布到制衣和印染,所有環節都是完全標準化生產,不允許有半點差池。”

在寧波的總部行政樓上,有兩排文字:體面勞動,尊嚴生活。

2016年8月,斥資上億元打造的浙江省最大員工食堂“中央廚房”正式落成並投入啟用。申洲同時為員工們開發了福利性的住房。在春運時,申洲還組織大巴車送員工們回家。在它的越南工廠,他為員工裝上了中央空調,自稱“這在整個東南亞都是史無前例的”。這些年,勞動密集型企業勞資關係緊張,但申洲的勞資糾紛始終控制在在萬分之一二的低概率。

“一名員工如果能在一家公司裡面做一輩子,這是老闆最大的福氣。”馬建榮說。

如今,大牌們在選擇供應商時往往會考慮兩點,其一是企業的研發實力和生產效率,具備一體化的生產能力,提高交貨速度;其二則是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當然,馬建榮所做的一切也非常符合大品牌的胃口。

專一

馬建榮第一次對服裝業產生迷茫是在2008年。當時次貸危機爆發,他的整個班子一度以為企業就要完蛋了,搞紡織沒希望了。“因為寧波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工業已經具備了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紡織業是落後產能、淘汰產業,人多、污染也多。”馬建榮說。

那時候勞動力吃緊,人民幣升值,加上政府導向,他甚至考慮把企業賣掉,去收購造船廠或者建設五星級賓館。馬建榮帶隊去了河南、四川等省十五六個縣城實地考察勞動力情況,又去了東南亞新瞭解投資環境。

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紡織業的製造優勢二十年內還沒有一個國家能趕上。

考察回來之後,他又再次投入4億多元資金擴大規模、加快技改,“如果中國的企業家主動放棄這種優勢,太可惜了。”他認為,經過金融危機的檢驗,服裝企業呈現兩極化。出現問題的紡織企業多是眼紅房地產等快錢,專注於主業的都能生存下去,有20%的企業產業升級沒有停步的,還過得非常滋潤。

他迄今還專注於紡織這件事情上,“對於我們國家整個紡織企業來說,機會也是巨大的。”

2010年,申洲則推出了自有服飾品牌Maxwin。有業界人士提出質疑,一直以代工業務為主的申洲國際推出自有品牌是否能成功?

2013年馬建榮接受採訪時說,做一個品牌從開始的熟悉市場,到服裝的設計和行銷,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來積澱和培育,目前中國服裝市場巨大,品牌眾多,競爭激烈,如何長久生存下去成為新生品牌需要解決的問題。他說Maxwin是試水,短時間內不會做過多的嘗試。

對客戶誠信,對員工誠信,對供應商也要誠信。”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的內部論壇上,馬建榮曾這麼說。

申洲的“內功”有一部分是靠錢燒來的。

2005年,申洲在香港上市。“我清楚地記得,只用了一個晚上,我就把當時上市拿到的9億多港幣全部花了出去,做什麼?還是升級設備。”他把廠區裡的老舊染色機和織布機全部換成國際上最先進的機器。

根據《經濟參考報》的報導,他會頂住董事會的壓力,將利潤用作技術改造。但技術改造也有一定的風險。1998年馬建榮投入280萬美元,用幾乎一年的利潤購置了義大利生產的拉毛機。機器引進後,由於客戶對申洲國際生產這種新型面料信心不足,沒有人下訂單,機器兩年空置,巨額資金變成一堆廢鐵,企業面臨倒閉。後來經過兩年的開拓,拓展了客戶,一個訂單就是上千萬件,最後不得不空運設備到寧波的生產基地。

“誠信”,則來自先進設備帶來的效率和福利制度。據馬建榮介紹,公司從接受訂單到交貨能在15天內完成。“大的訂單200萬件,小的訂單4000件,都能做到15天內。我們的接單和交付全部通過網路進行,根本沒有別的管道。我們知道,對於服裝行業,時間就是金錢。15天交付產品,這是一條非常高效的產業鏈,從紡紗、織布到制衣和印染,所有環節都是完全標準化生產,不允許有半點差池。”

在寧波的總部行政樓上,有兩排文字:體面勞動,尊嚴生活。

2016年8月,斥資上億元打造的浙江省最大員工食堂“中央廚房”正式落成並投入啟用。申洲同時為員工們開發了福利性的住房。在春運時,申洲還組織大巴車送員工們回家。在它的越南工廠,他為員工裝上了中央空調,自稱“這在整個東南亞都是史無前例的”。這些年,勞動密集型企業勞資關係緊張,但申洲的勞資糾紛始終控制在在萬分之一二的低概率。

“一名員工如果能在一家公司裡面做一輩子,這是老闆最大的福氣。”馬建榮說。

如今,大牌們在選擇供應商時往往會考慮兩點,其一是企業的研發實力和生產效率,具備一體化的生產能力,提高交貨速度;其二則是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當然,馬建榮所做的一切也非常符合大品牌的胃口。

專一

馬建榮第一次對服裝業產生迷茫是在2008年。當時次貸危機爆發,他的整個班子一度以為企業就要完蛋了,搞紡織沒希望了。“因為寧波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工業已經具備了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紡織業是落後產能、淘汰產業,人多、污染也多。”馬建榮說。

那時候勞動力吃緊,人民幣升值,加上政府導向,他甚至考慮把企業賣掉,去收購造船廠或者建設五星級賓館。馬建榮帶隊去了河南、四川等省十五六個縣城實地考察勞動力情況,又去了東南亞新瞭解投資環境。

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紡織業的製造優勢二十年內還沒有一個國家能趕上。

考察回來之後,他又再次投入4億多元資金擴大規模、加快技改,“如果中國的企業家主動放棄這種優勢,太可惜了。”他認為,經過金融危機的檢驗,服裝企業呈現兩極化。出現問題的紡織企業多是眼紅房地產等快錢,專注於主業的都能生存下去,有20%的企業產業升級沒有停步的,還過得非常滋潤。

他迄今還專注於紡織這件事情上,“對於我們國家整個紡織企業來說,機會也是巨大的。”

2010年,申洲則推出了自有服飾品牌Maxwin。有業界人士提出質疑,一直以代工業務為主的申洲國際推出自有品牌是否能成功?

2013年馬建榮接受採訪時說,做一個品牌從開始的熟悉市場,到服裝的設計和行銷,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來積澱和培育,目前中國服裝市場巨大,品牌眾多,競爭激烈,如何長久生存下去成為新生品牌需要解決的問題。他說Maxwin是試水,短時間內不會做過多的嘗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