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寄衷情于山林,引明月為知己——讀辛棄疾《生查子·獨遊西岩》

這首詞寫于作者罷官閒居時期, “西岩”是一座山崖, 距離江西上饒城南30公里。 當時, 作者落寞而沉鬱, 因政治挫折而痛苦, 又與屈原一樣心系廟堂。

這首詞以設問起句:“青山招不來, 偃蹇誰憐汝?”雖有問無答, 但催人猛醒, 發人深思。 “青山”本無意識, 作者卻擬人化描寫它, 讓青山與“高人”一樣練達人情, 表達不阿附世俗。 招而望其來, 寫出作者對青山愛憐之深。

辛棄疾畫像

人不厭山, 自然山也不會厭人。 三四句“歲晚太寒生, 勸我溪邊住。 ”即從山出發, 寫山“喚”人, 說時令深冬, 天氣寒冷, 青山難耐嚴寒, 喚我到溪邊居住, 與它作伴, 以此比喻作者自己中年以後, 緣於時勢紛擾, 不得不違心歸隱山林。

“山頭明月來, 本在天高處。 ”二句承上半闕末二句而發, 描寫山間月出的景色, 由山而月, 另辟境界。 月上山頭, 來到人間, 一個“來”字便把明月人格化了, 也把明月的皎潔可愛和作者對明月的知己之感和盤托出來了。

辛稼軒詞

知己難求。 由於作者把明月視為知己, 他覺得明月不是出於地下而後升入中天, 而是由遙遠的天空來到人世間, 是專門來看望他的。 因此, “本在天高處”這五個字雖極平常, 但作者將其倒裝在這裡, 就含有不尋常的意義。

“夜夜入青溪, 聽讀《離騷》去。 ”二句, 承“山頭明月來”而發, 同時又加以深化。 如果說“山頭明月來”是寫抬頭看月, 那麼, “夜夜入清溪”則是寫低頭見月。 月影照在水裡, 好像明月爬上山頭走到水中, 所以用“入清溪”來形容。

在此, 作者的感情也是明月的感情, 明月的感情也是作者的感情, 人月合一, 情景交融, 進一步深化了作者除明月之外而無知己的悲涼情緒。

《生查子·獨遊西岩》詞意

含蓄無窮, 詞之要訣。 讀者不僅可從作者所描寫的景物裡去體會作者寄寓的思想, 同時還要從他所運用的典故—《離騷》裡去發掘作者的深刻用意, 實際上, 作者夜夜誦讀《離騷》, 應是在自比屈原, 寓意相當深遠。

這首詞篇幅很短, 語句平常, 又很通俗, 但它所包含的意思卻極為豐富而深刻。 因此, 詞評家贊其言近旨遠, 辭淺意深, 是一首佳詞力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