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專訪導演常征:《引爆者》就像是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2017年11月24日訊, 今天的身上, 有著自己的生活影子。

《引爆者》就像是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記者:《引爆者》這部電影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哪裡?您想通過這個故事表述什麼?

常征: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最早是我跟一個朋友聊天時發現的, 說是在山西有一個村裡發現煤礦, 大傢伙兒合夥來挖煤, 村長就成了礦長, 有一個村民, 是復原的軍人, 他在礦山當炮工, 但到了年底分紅時, 村長就把利益都占了, 於是礦工就全身綁著炸藥是找村長要說法, 結果最後礦工把自己炸死了。

這是一個非常悲涼的故事。 正好前幾年我有自己的生存危機,

或者說是中年危機, 跟我的心境很接近。 於是就以這個事件為引子, 寫了《引爆者》這個劇本, 但其實, 劇本跟這個事件有了很大的不同。

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 你是在命運中沉淪, 還是在命運中抗爭?我看中了一點, 就是在商業電影中, 要給出溫暖和希望。 一個底層人物在抗爭後, 最終要取得勝利。

剛巧《引爆者》跟吳宇森導演的《追捕》同一天上映, 在我眼中, 《引爆者》就像是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或者是張徹導演的《獨臂刀》。 這兩部電影中談的也都是底層人物的抗爭和命運。

命運問題構成我的“命運三部曲”

記者:您以前拍過家庭倫理片《馬文的戰爭》, 感覺風格跟現在的《引爆者》有很大的不同, 您能講講創作風格上是如何轉變的?

常征:其實這中間有思考, 也有傳承。 年輕導演剛畢業不久, 肯定是從家庭劇入手, 因為成本低, 但其實在《馬文的戰爭》中也體現著我對電影的認識。 隨著一個導演的成熟, 他對於電影應該會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我覺得, 作為一個作者, 電影一定是從自己心裡流淌出來的東西。 《馬文的戰爭》中有一條內在的線, 就是人的命運。

從電影學院畢業這麼多年, 也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 但我一直在思考, 你對電影有什麼樣的認識?如果有一個機會的話, 你到底想到表達什麼?我在後來漫長的等待的歲月中, 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母題:就是在變動的社會時代中, 一個小人物的命運, 以及他的抗爭。 當我找到了這個主題後,

“命運三部曲”就慢慢地成型, 《引爆者》就是第一部。

記者:是什麼啟發了你想拍“命運三部曲”的想法, 這跟你自己的生命體悟有什麼關係?

常征:“命運三部曲”是一個逐漸融合的過程, 它有感性的認識, 也有理性的思考。 感性的認識就是你對這個時代, 包括對自身的那份觸痛的感知, 這種觸痛其實也來自於你自己的切身感受。

在這個紛繁的時代, 一個剛畢業的學生, 一定是得不到什麼資源, 會有無力感, 你會想, 作為一個導演, 你到底是想幹嘛?或者說你到底能幹嘛?其實你自己跟你筆下的這些人物都是有關聯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 《引爆者》中段奕宏飾演的炮工趙旭東說出的“我的命運我自己說了算, ”這句話其實就是我自己內心的表露。

是我自己想借這個角色想說出來的話。

我認為, 我自己不單單是一個電影導演, 還是一個作者。 我做的事一定是從我心裡長出來的, 這跟一個人的命運和機緣有關。

我在念書的時候, 我是“詩電影”的擁躉, 甚至我覺得, 我只承認詩電影才是電影。 我的精神之父是前蘇聯電影大師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 結果發現, 一畢業, 要想在銀幕上寫詩, 現實中是沒有飯吃的, 會很痛苦, 於是就有很漫長的精神危機歲月。 直到兩三年前, 我都覺得, 我可能自己這輩子都完了, 沒有機會拍自己想拍的電影。

很快我發現, 自己創作的“命運三部曲”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 就是指向一個人物的命運。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一句話,

“人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看到這裡, 我的心一震, 想起另一句話, “所有的哲學問題到最後只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道路問題。 ”所有的道路問題到最後都是命運問題。 所以就構成了我的“命運三部曲”的由來。

記者: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山西大同, 你們還專門去山西采風, 還把晉劇的曲子放到電影中, 您能談談這中間是如何逐漸形成電影的最終風格的?

常征:其實在采風前, 我坐在書桌前, 就清楚地明白, 趙旭東這個人物最後一定要面對惡勢力抗爭, 並且取得勝利。 我希望讓人看到正向的東西。

我們到了煤都山西大同。 大同也是古代王昭君出塞的地方, 這裡有北中國的蕭瑟和凜冽以及背後的那種看似絕望, 又孕育著希望的氣象。 我覺得我們這個國家千百年來之所以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這種生命力就來自于人天然的生存欲望以及活下去的堅韌。我要把這種堅韌放到電影中。

采風過程中發現晉劇非常貼合影片的風格,它有高亢的旋律,很符合趙旭東跌宕起伏的心情,於是就嘗試把它用來當背景音樂,很貼合。

每一個演員都是第一人選

記者:這部電影的演員如段奕宏、余男、王景春、成泰燊等,都是實力派演員,尤其是段奕宏,剛剛贏得東京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您是如何說服他們來參加演出的?

常征:在選演員上面,我們真的非常幸運。基本上每個演員都是首選。我們製片人問我,趙旭東你想找誰來演,我說,第一人選是老段。女的呢?我說,餘男。結果兩個都嗑著了!

我跟老段不熟悉,最早有印象是他在話劇《戀愛的犀牛》中的表演,他是一個天才演員。後來看電影《白鹿原》,我覺得他演得非常好。一開始找餘男還有些忐忑,因為她的角色並不是“大女主”,她是一個被動的角色。餘男不管是體態還是韻味,都有東方女人很少有的那種風範兒,她有很神秘和性感的一面。她的神采和氣質是能夠壓住片中飾演的蕭紅這個角色的。

非常感謝王景春,他以往演員警很多,他在本片中飾演的徐峰是一個配角,所以他一開始一再地拒絕了我們,但是我們的製片人契而不舍地邀請他出演,可以說是“再三懇求”,最後感動了景春。

我跟成泰燊合作過,是很要好的朋友,所以我知道他的表演尺度有多大。他在生活中是一個修行者。我覺得在表演上,他是在大善和大惡之間轉換做的最好的演員。他自己是中戲導演系畢業的,素養很高。我們在審美上非常接近,都深深喜歡塔爾科夫斯基的《鏡子》,聊起這部電影,我們都是滔滔不絕。我很清楚他表演的邊界在哪裡!

還有餘皚磊。我覺得他是中國電影界演反派的天才演員,也是一個被低估的演員。

記者:既然你把自己看作是電影作者,那你想通過《引爆者》這樣的電影,建立什麼樣的電影美學風格?

常征:《引爆者》之後,我要探討的就是想建立自己的電影美學。我想把“詩意現實主義”跟“中國類型電影”做個融合。如果從文本而言,我覺得“詩電影”才是電影的最佳方式。但現在我也慢慢意識到一點,就是電影並沒有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之分。電影其實就存在一種方式,就是敘事的可能性。如何把故事講的更加精彩,是很重要的,這個精彩程度可以是詩化的,也可以是小說化的。我們知道詩歌其實是意象的連接,這跟電影的蒙太奇剪輯很像。而戲劇則是在敘事上不斷地升級,關鍵是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講述故事。

總有一天,我們這些導演要跟自己心目中的動作片偶像如吳宇森、杜琪峰等正面對抗。你可以在聲望上差一些,但是在電影的美學和格調上,不能輸。

我是敢於說自己是藝術家的人

記者:你是如何看待“電影奇觀”這個詞,拍攝過程中的難度在哪裡?

常征:電影中的“奇觀”分兩種,一種是視覺奇觀,一種是故事奇觀。我自己認為,《引爆者》在劇作上達到了好萊塢同類題材中等偏上的水準。就是因為我們在“三幕劇”的掌控上還做得比較圓滿。我覺得在國內,這部電影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拍攝上,難度當然很大,但我最後都扛下來了。有些難度來自於技術,但這些技術問題,隨著你掌控的資源變大,就變得不是問題了。 拍電影最關鍵還是你的創意,電影永遠都是創意的問題。技術永遠都是服務於你的電影美學的。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導演的使命是什麼?導演其實是一個提供方向的人,他在電影美學和觀點上應該是自覺的。

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很羞澀,很難說出“我其實是一個導演,是一個藝術家”這樣的話,但我是極少數敢於說“我是一個藝術家”的人。或者說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藝術家”的人。前兩天,我重新看了一遍塔爾科夫斯基的電影《雕刻時光》,我依然熱淚盈眶。塔爾科夫斯基說,創作的才能是天賦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僕人。所以我們都希望在藝術中找到自己的信仰。

我覺得,當我看到這句話還能熱淚盈眶的時候,我就還是當年的那個電影少年!

記者:對於有追求的電影導演來說,長期的蟄伏一定是很痛苦的,你也是這樣嗎?

常征:一路走來有太多坎坷!有太多委屈,當然金錢上的窘迫也是非常煎熬的。我基本上是在這幫同學中最窮的,10月12日淩晨,青年導演胡遷自殺,我唏噓不已,他是我的師弟,我們在年少的時候,生活困窘,這是最大的坎。李安當年在家裡做了6年的飯,我幾乎是做了16年的飯。

記者:拍攝《引爆者》這樣的商業動作片,是你對藝術的一個妥協嗎?如果影片票房成功了,你會如何?失敗了,你又會如何?

常征:我在兩三年前就覺得,自己可能一輩子都成為不了像塔爾科夫斯基這樣的電影藝術大師,這個時代也不允許。所以就認清自己的命運,就是當瀝青,做一個中國商業電影的鋪路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這個也談不上是妥協。

我希望自己這個階段的創作,能夠在電影工業中贖買未來的創作自由。當有一天我能夠拿到華誼優質的資源,我也許就能拍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電影。這個只能隨緣。

我記得以前在自己的日記裡寫過一句話,“如果真的一輩子沒有機會,那我就做一個認真的關注者,在底層,肩負起所有的沉重和堅定不移;如果有機會,就好好去拍電影,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理想。”

我覺得我們這個國家千百年來之所以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這種生命力就來自于人天然的生存欲望以及活下去的堅韌。我要把這種堅韌放到電影中。

采風過程中發現晉劇非常貼合影片的風格,它有高亢的旋律,很符合趙旭東跌宕起伏的心情,於是就嘗試把它用來當背景音樂,很貼合。

每一個演員都是第一人選

記者:這部電影的演員如段奕宏、余男、王景春、成泰燊等,都是實力派演員,尤其是段奕宏,剛剛贏得東京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您是如何說服他們來參加演出的?

常征:在選演員上面,我們真的非常幸運。基本上每個演員都是首選。我們製片人問我,趙旭東你想找誰來演,我說,第一人選是老段。女的呢?我說,餘男。結果兩個都嗑著了!

我跟老段不熟悉,最早有印象是他在話劇《戀愛的犀牛》中的表演,他是一個天才演員。後來看電影《白鹿原》,我覺得他演得非常好。一開始找餘男還有些忐忑,因為她的角色並不是“大女主”,她是一個被動的角色。餘男不管是體態還是韻味,都有東方女人很少有的那種風範兒,她有很神秘和性感的一面。她的神采和氣質是能夠壓住片中飾演的蕭紅這個角色的。

非常感謝王景春,他以往演員警很多,他在本片中飾演的徐峰是一個配角,所以他一開始一再地拒絕了我們,但是我們的製片人契而不舍地邀請他出演,可以說是“再三懇求”,最後感動了景春。

我跟成泰燊合作過,是很要好的朋友,所以我知道他的表演尺度有多大。他在生活中是一個修行者。我覺得在表演上,他是在大善和大惡之間轉換做的最好的演員。他自己是中戲導演系畢業的,素養很高。我們在審美上非常接近,都深深喜歡塔爾科夫斯基的《鏡子》,聊起這部電影,我們都是滔滔不絕。我很清楚他表演的邊界在哪裡!

還有餘皚磊。我覺得他是中國電影界演反派的天才演員,也是一個被低估的演員。

記者:既然你把自己看作是電影作者,那你想通過《引爆者》這樣的電影,建立什麼樣的電影美學風格?

常征:《引爆者》之後,我要探討的就是想建立自己的電影美學。我想把“詩意現實主義”跟“中國類型電影”做個融合。如果從文本而言,我覺得“詩電影”才是電影的最佳方式。但現在我也慢慢意識到一點,就是電影並沒有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之分。電影其實就存在一種方式,就是敘事的可能性。如何把故事講的更加精彩,是很重要的,這個精彩程度可以是詩化的,也可以是小說化的。我們知道詩歌其實是意象的連接,這跟電影的蒙太奇剪輯很像。而戲劇則是在敘事上不斷地升級,關鍵是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講述故事。

總有一天,我們這些導演要跟自己心目中的動作片偶像如吳宇森、杜琪峰等正面對抗。你可以在聲望上差一些,但是在電影的美學和格調上,不能輸。

我是敢於說自己是藝術家的人

記者:你是如何看待“電影奇觀”這個詞,拍攝過程中的難度在哪裡?

常征:電影中的“奇觀”分兩種,一種是視覺奇觀,一種是故事奇觀。我自己認為,《引爆者》在劇作上達到了好萊塢同類題材中等偏上的水準。就是因為我們在“三幕劇”的掌控上還做得比較圓滿。我覺得在國內,這部電影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拍攝上,難度當然很大,但我最後都扛下來了。有些難度來自於技術,但這些技術問題,隨著你掌控的資源變大,就變得不是問題了。 拍電影最關鍵還是你的創意,電影永遠都是創意的問題。技術永遠都是服務於你的電影美學的。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導演的使命是什麼?導演其實是一個提供方向的人,他在電影美學和觀點上應該是自覺的。

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很羞澀,很難說出“我其實是一個導演,是一個藝術家”這樣的話,但我是極少數敢於說“我是一個藝術家”的人。或者說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藝術家”的人。前兩天,我重新看了一遍塔爾科夫斯基的電影《雕刻時光》,我依然熱淚盈眶。塔爾科夫斯基說,創作的才能是天賦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僕人。所以我們都希望在藝術中找到自己的信仰。

我覺得,當我看到這句話還能熱淚盈眶的時候,我就還是當年的那個電影少年!

記者:對於有追求的電影導演來說,長期的蟄伏一定是很痛苦的,你也是這樣嗎?

常征:一路走來有太多坎坷!有太多委屈,當然金錢上的窘迫也是非常煎熬的。我基本上是在這幫同學中最窮的,10月12日淩晨,青年導演胡遷自殺,我唏噓不已,他是我的師弟,我們在年少的時候,生活困窘,這是最大的坎。李安當年在家裡做了6年的飯,我幾乎是做了16年的飯。

記者:拍攝《引爆者》這樣的商業動作片,是你對藝術的一個妥協嗎?如果影片票房成功了,你會如何?失敗了,你又會如何?

常征:我在兩三年前就覺得,自己可能一輩子都成為不了像塔爾科夫斯基這樣的電影藝術大師,這個時代也不允許。所以就認清自己的命運,就是當瀝青,做一個中國商業電影的鋪路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這個也談不上是妥協。

我希望自己這個階段的創作,能夠在電影工業中贖買未來的創作自由。當有一天我能夠拿到華誼優質的資源,我也許就能拍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電影。這個只能隨緣。

我記得以前在自己的日記裡寫過一句話,“如果真的一輩子沒有機會,那我就做一個認真的關注者,在底層,肩負起所有的沉重和堅定不移;如果有機會,就好好去拍電影,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理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