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山深處的土家碑屋

一棟堂屋裡埋著墳墓、豎著墓碑的土家碑屋日前被利川市文物專家發現。 獲得這一消息後, 本報特約記者來到鄂渝交界處的土家族聚居地, 獨家探訪了土家碑屋的背後故事, 揭開土家碑屋隱藏的秘密

兩塊墓碑立在羅家堂屋

這裡群山環抱, 居住的大多是土家族人。 四周懸崖絕壁, 山谷中山清水秀, 跟世外桃源一般。

墓碑高約4米、寬約1.5米, 加上墓碑兩側分別立著的長約1.5米, 高約0.5米的碑序石刻, 整個墓碑就組成了堂屋的後壁。

墓碑是當地的綠砂石製成的, 墓碑上沒有鐫刻墓主的名字, 而是鏤空的金錢圖案和一組栩栩如生的人物圖案。 墓碑的楹聯是“死者可作言坊行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橫批是“遺愛堂”。

這塊墓碑後面還有一塊墓碑,

要透過第一塊墓碑鏤空的金錢圖案空隙才能看到。 透過空隙, 第二塊墓碑上陰刻的“羅公運章、羅母杜君壽藏”, 以及“民國十八年吉日”等字果然隱約可見。 第二塊墓碑後便是墳墓。 用綠砂石圍牆圍著的墓地, 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 要到堂屋後面才能看見全貌, 墓上長滿野草野藤, 顯得荒涼陰森。

五代人傍墓而居八十年

“這碑屋中葬的是羅運章, 他是我們羅家的祖先。 ”今年45歲的羅賢才說, “按輩份排列, 運字輩下面依次是享、時、來、賢、嗣, 算來這碑屋裡已繁衍了5代人。 現在在當地有羅氏人家30多戶, 100多人。 ”“我嫁到羅家開始的那幾年, 白天一個人不敢到堂屋裡去做家務, 每天晚上經過堂屋, 看到陰森森的墓碑, 就感到十分害怕, 甚至有時還做噩夢。 ”羅賢才的妻子楊勝慧說, “我一個人在家時, 天一黑就把門關了, 連上廁所都不敢去。 後來時間一長, 也就習以為常了, 就覺得那墓碑就像放在家裡的一件傢俱一樣”。 “我從小在碑屋裡長大, 從來沒有覺得害怕過。 ”羅賢才說, “只是院子裡的小孩晚上不敢走近堂屋。

當天是星期天,幾個小學生在堂屋裡的石碑前跳橡皮筋、踢毽子,大人們在用風車清理糧食,呈現出悠閒的山村和諧情景。

“碑屋是整個院子的人聚會的地方。”羅賢才說:“下雨天,大家聚在碑屋裡擺龍門陣,夏天在碑屋裡乘涼,哪家有了紅白喜事,都是在碑屋裡擺酒席。”

羅家後人為何傍墳蓋房?

“羅運章是我們的先祖。”羅氏家族中年齡最大,今年81歲的羅時俊老人說。據碑序石刻《羅氏運章墓誌銘》記載,羅運章“聰明好學甫半年文思大進。”羅時俊老人介紹,羅運章生前愛好讀書,30多歲時仍半耕半讀,並寫得一手好字,考取了晚清秀才,國民黨時期任地方團首。

羅時俊老人說,羅運章66歲時,將自己的家業分給了兒子們後,就考慮起自己的葬身之地來,1923年,69歲的羅運章請來當地最有名的石匠吳宗清修造墳墓,歷時一年才完工,碑文是羅運章的親戚、重慶萬州鳳儀鄉的文化名人方國頌題寫的。墓修好5年後,也就是西元1929年,75歲的羅運章因病去世,被埋葬於該墓中。

羅時俊老人把收藏的《羅氏家譜》找出來給記者看,譜書載:“羅運章,字采臣,生於同治六年、乙丑正月三十日卯時,死於民國十八年、辛巳正月十六日未時,葬于茶園中堂。”

羅時俊老人告訴記者,羅運章的妻子杜君去世後,其子女將夫妻二人合葬在一起,當地稱為合墳,隨後在墳上蓋了房子,在堂屋中立下了墓碑。後來,羅氏民居就被人們稱為碑屋。

羅運章的後代為何要把房子建在墳墓周圍呢?土家族民俗專家、湖北省文博館副研究員譚宗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土家族有“歡歡喜喜辦喪事,熱熱鬧鬧陪亡人”的風俗。加上土家族人有對祖先非常崇敬的信仰,土家族人就不害怕和死去的先人“住”在一起,並將此作為對死者的一種孝敬,同時還能得到死者對生者的“保佑”。

奇特的土家墓葬文化:民俗專家譚宗派談羅氏碑屋

“這種墓葬和房屋的結合體的碑屋不是羅運章的奇思妙想,而是土家族的部分地區的一種奇特的墓葬文化,現已消失,甚至連很多土家族人自己都不知道。”3月10日,土家族民俗專家、湖北省文博館副研究員譚宗派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譚宗派曾多次到過羅氏碑屋,對其進行過詳細的考察。他認為,堂屋中巨大的墓碑居於神龕的位置,實際上是代替了家神。“羅氏碑屋距今約80年,是先有墓,後有房屋,即房屋是根據墓葬的位置而建的。”譚宗派說,“有的碑屋是先建房屋後建墳墓,還有的是屋和墳墓同時修建。”

“我們曾在渝鄂交界處的魚木寨發現過清代早期的碑屋,十分精美,可惜後來被拆除了。”譚宗派很惋惜地說。譚宗派認為土家碑屋不同于唐宋時期的墓廬。“唐宋時期的墓廬是‘為守父母、師長之喪,築室墓旁,居其中以守墓(明·劉基《陳司戶墓誌銘》)’,而土家碑屋是將墳墓埋於住宅之中。土家人認為,生屋死墓,雖陰陽有別而同為居所。”“土家族人還有崖墓、懸棺等奇異的葬俗。”譚宗派說,“不同的民族對於生老病死有著不同的看法,土家族人認為,死亡只是由生命存在轉換為另一種生命的存在,這是一種大解脫,大輕鬆,是人生的一大快樂。”譚宗派認為,土家族人對死亡並不忌諱,還把死亡當作一件喜事,因而,土家族有“歡歡喜喜辦喪事,熱熱鬧鬧陪亡人”的風俗。“加上土家族人有對祖先非常崇敬的信仰,土家族人就不害怕和死去的先人‘住’在一起,並將此作為對死者的一種孝敬,同時還能得到死者對生者的‘保佑’。”

“這種墓葬形式在全國其他地方還未曾發現過。”譚宗派說,“土家碑屋在‘文革’時期幾乎全部毀滅,加上近幾十年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傳統習俗的失落,使很多碑屋未能保存下來。可能在全國就僅存這一處了。”

譚宗派認為,羅氏碑屋得以完好保存下來的原因是地處偏僻,交通十分閉塞,加上屋裡居住的後人看護,才得以倖存。

當天是星期天,幾個小學生在堂屋裡的石碑前跳橡皮筋、踢毽子,大人們在用風車清理糧食,呈現出悠閒的山村和諧情景。

“碑屋是整個院子的人聚會的地方。”羅賢才說:“下雨天,大家聚在碑屋裡擺龍門陣,夏天在碑屋裡乘涼,哪家有了紅白喜事,都是在碑屋裡擺酒席。”

羅家後人為何傍墳蓋房?

“羅運章是我們的先祖。”羅氏家族中年齡最大,今年81歲的羅時俊老人說。據碑序石刻《羅氏運章墓誌銘》記載,羅運章“聰明好學甫半年文思大進。”羅時俊老人介紹,羅運章生前愛好讀書,30多歲時仍半耕半讀,並寫得一手好字,考取了晚清秀才,國民黨時期任地方團首。

羅時俊老人說,羅運章66歲時,將自己的家業分給了兒子們後,就考慮起自己的葬身之地來,1923年,69歲的羅運章請來當地最有名的石匠吳宗清修造墳墓,歷時一年才完工,碑文是羅運章的親戚、重慶萬州鳳儀鄉的文化名人方國頌題寫的。墓修好5年後,也就是西元1929年,75歲的羅運章因病去世,被埋葬於該墓中。

羅時俊老人把收藏的《羅氏家譜》找出來給記者看,譜書載:“羅運章,字采臣,生於同治六年、乙丑正月三十日卯時,死於民國十八年、辛巳正月十六日未時,葬于茶園中堂。”

羅時俊老人告訴記者,羅運章的妻子杜君去世後,其子女將夫妻二人合葬在一起,當地稱為合墳,隨後在墳上蓋了房子,在堂屋中立下了墓碑。後來,羅氏民居就被人們稱為碑屋。

羅運章的後代為何要把房子建在墳墓周圍呢?土家族民俗專家、湖北省文博館副研究員譚宗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土家族有“歡歡喜喜辦喪事,熱熱鬧鬧陪亡人”的風俗。加上土家族人有對祖先非常崇敬的信仰,土家族人就不害怕和死去的先人“住”在一起,並將此作為對死者的一種孝敬,同時還能得到死者對生者的“保佑”。

奇特的土家墓葬文化:民俗專家譚宗派談羅氏碑屋

“這種墓葬和房屋的結合體的碑屋不是羅運章的奇思妙想,而是土家族的部分地區的一種奇特的墓葬文化,現已消失,甚至連很多土家族人自己都不知道。”3月10日,土家族民俗專家、湖北省文博館副研究員譚宗派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譚宗派曾多次到過羅氏碑屋,對其進行過詳細的考察。他認為,堂屋中巨大的墓碑居於神龕的位置,實際上是代替了家神。“羅氏碑屋距今約80年,是先有墓,後有房屋,即房屋是根據墓葬的位置而建的。”譚宗派說,“有的碑屋是先建房屋後建墳墓,還有的是屋和墳墓同時修建。”

“我們曾在渝鄂交界處的魚木寨發現過清代早期的碑屋,十分精美,可惜後來被拆除了。”譚宗派很惋惜地說。譚宗派認為土家碑屋不同于唐宋時期的墓廬。“唐宋時期的墓廬是‘為守父母、師長之喪,築室墓旁,居其中以守墓(明·劉基《陳司戶墓誌銘》)’,而土家碑屋是將墳墓埋於住宅之中。土家人認為,生屋死墓,雖陰陽有別而同為居所。”“土家族人還有崖墓、懸棺等奇異的葬俗。”譚宗派說,“不同的民族對於生老病死有著不同的看法,土家族人認為,死亡只是由生命存在轉換為另一種生命的存在,這是一種大解脫,大輕鬆,是人生的一大快樂。”譚宗派認為,土家族人對死亡並不忌諱,還把死亡當作一件喜事,因而,土家族有“歡歡喜喜辦喪事,熱熱鬧鬧陪亡人”的風俗。“加上土家族人有對祖先非常崇敬的信仰,土家族人就不害怕和死去的先人‘住’在一起,並將此作為對死者的一種孝敬,同時還能得到死者對生者的‘保佑’。”

“這種墓葬形式在全國其他地方還未曾發現過。”譚宗派說,“土家碑屋在‘文革’時期幾乎全部毀滅,加上近幾十年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傳統習俗的失落,使很多碑屋未能保存下來。可能在全國就僅存這一處了。”

譚宗派認為,羅氏碑屋得以完好保存下來的原因是地處偏僻,交通十分閉塞,加上屋裡居住的後人看護,才得以倖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