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山西介休後土廟 八座廟宇連接的宇宙,其間點綴著琉璃的星辰

……

大都好物不堅牢,

彩雲易散琉璃脆。

這句詩,

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簡簡吟》。

他從一個豆蔻少女的命運,

感歎美好的事物總是容易逝去,

如刹那煙花,

美麗但不長久。

以琉璃比喻脆弱而不久,

可見琉璃之保存不易。

但在山西,

古代琉璃之保存完整之內容豐富之歷史悠久,

在全國無出其右。

其中,

介休後土廟的琉璃即此間代表之一, ,

甚至博得一個“琉璃藝術博物館”的美稱。

更令人稱奇的是,

後土廟一度被當地人稱作“道家地”,

因其不單單是一座廟宇,

而是一個包含八座廟院的古建群。

該建築群以琉璃聞名於世,

建築風格也不拘一格,

步入其中,

獨有的廟觀合體、奇特的戲園三連台,

以及技藝失傳的“孔雀藍”琉璃等,

均讓這處2001年列入全國重點文保的古建群,

充滿神奇的魅力。

後土廟始建于南朝以前,

至今最少已有1500多年歷史,

之後又經歷代修葺、重建、擴建,

形成現存的8座廟宇,

即後土廟、真武廟、三官祠、三清觀、

娘娘廟、呂祖閣、關帝廟、土神廟,

總面積達9196平方米。

後土廟建築群,

按照中國傳統深進院落式結構,

即以木構架之三楹、五楹、七楹……為單位,

構成單座廟殿建築,

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

進而以庭院為單位串連排疊組成建築群。

古人建造這一系列廟宇時,

即根據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

以子午線為中軸,

坐北朝南進行佈局。

五個中軸線上,自西向東,

三清觀、後土廟與娘娘廟、呂祖閣、

關帝廟、土神廟等依次排開,

以體現“長者為上、尊者居中”的等級思想。

兩邊則根據日東月西、坎離對稱的原則,

設置垛殿、配殿以及鐘鼓樓等建築,

使其既左右均衡對稱,

以表現追求平穩、持重和靜穆的審美情趣,

也對應了道教所謂的木、火、金、水四正,

加上中央土,五行俱全。

其中,

後土廟、關帝廟內,

又分別建有真武殿、三官殿、三曹考校殿,

以及王靈官、火神殿等。

因這些均與道家有關,

介休後土廟這片集中的建築群,

也便成為歷史上頗負盛名的道教聖地,

史稱“道家地”。

後土廟主要供奉後土夫人,

她是掌管陰陽生育以及大地、山河的女神。

自秦漢以來,

歷代帝王多有祭祀,

把她同玉帝的祭祀規格設為一致,

殿內供奉的塑像均是明代的作品。

後土廟建築群,

不僅宏觀的佈局有講究,

就連每個中軸線上的建築,

也根據道教宮觀的建築規製作了“安排”——

廟前建影壁,

然後是山門、過殿、主殿,

主殿前設獻亭、戲臺,兩側設配殿等。

以第一個中軸線為例,

形成以影壁、山門、娘娘廟為軸線的東側中軸線,

和以三清觀影壁、山門、過殿、

獻亭、三清樓為軸線的西側之中軸線,

造就了兩廟縱向雙軸平行並置的奇特建築設計。

後土廟古建群落的奇絕之處還不止這些,

還有一種“背靠背”的建築格局,

在三清觀的獻殿背面,

即是一個空闊、獨特的戲臺,

二者分處南北,倚背而建。

那麼,

這種奇絕的建構,又是何原因所致?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建後土廟碑》載,

後土廟在“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

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

康熙刊《介休縣誌》中也提及,

“元至大二年(1309年)創建三清觀”。

結合碑碣及史料,

後土廟早在南北朝就已存在,

地處舊城之西北且與城相連,

元代時偕後土行宮創建三清觀。

到了明代,

為使後土廟自身體系得以完善,

有人便在後土大殿前增建獻亭、樂樓和兩廊,

並創建了山門。

對這一段歷史,

大明正德十四年《創建獻樓之記》這樣記述:

“後土廟舊有樂棚三間,

因其敝壞矮窄不堪,

正德丙子春,

邑耆梁公諱智等,欲建樓廣闊而重修之。

奈城下有三清觀與樂棚相近,

建樓樂愈高而神愈下。可乎?

士民薛君雄謂眾曰:

改三清閣築基,與獻樓同合為一,中則分之……”

原來,

三清觀獻殿與後土廟戲臺(樂棚)合體,

是因地理條件所限,

在不違背道教宮觀建築規制前提下,

因地制宜、因勢而置,

將兩處建築合而建成。

後土建築群的奇特,遠不止此。

每處建築都有它的妙處:

呂祖閣、關帝廟,

為當地特殊建築的形制——窯套樓。

一層無梁窯,

利用青磚起拱,取代梁架結構修築而成。

上層是在窯頂築基墁磚而建的懸山、硬山閣樓,

磚木結合,巧奪天工。

呂祖閣、關帝廟、土神廟前,

則是根據地形所限和建築需要,

一連建成的三個依次排列的戲臺。

這種“三連台”,

在我國古建中極為罕見。

三戲連台

後土廟建築群更有兩大精華:

琉璃的華麗,

彩塑懸塑的精美。

影壁、山門、過殿、配殿、鐘鼓樓、

後土正殿、娘娘殿、關帝廟……

介休後土廟古建築群的每一處樓臺殿閣,

均以華美的琉璃飾頂,

精美壯觀、氣勢雄偉,

金碧輝煌、色彩斑斕。

史料記載,

西元四世紀初,

北魏拓跋氏定都平城(大同),

在修築宮殿、鴟尾、吻獸及殿宇台閣時,

開始使用琉璃製品,

所以山西是琉璃的發祥地之一,

而介休琉璃在山西明清時又自成體系。

介休後土廟建築群八座古廟的屋頂,

都飾有色彩斑斕的精美琉璃。

琉璃瓦件(含貓頭、滴水)精美的脊飾,

和樓閣獅瓶、吻獸鴟尾、仙人瑞禽等,

件件設計精巧、造型逼真,

釉質細膩牢固,

歷經數百年不變色。

因琉璃品種之多和色調之全,

其被譽為“中國琉璃藝術建築博物館”,

可謂名至實歸。

值得提及的是,

在國內古建中極其罕見的“孔雀藍”琉璃,

也可在後土廟的護法殿、天王殿屋頂看到。

距介休市區十五公里,

有張壁古堡空王行祠,

前有兩通159釐米高的“孔雀藍”琉璃碑,

燒制于明萬曆四十一年(1605年),

記述空王佛田志超修行得道成佛的艱難歷程。

此碑與後土廟建築群中的“孔雀藍”琉璃構件,

一時瑜亮,

相映生輝。

如今,

“孔雀藍”琉璃燒制配方早已失傳,

類似琉璃藝術品存世甚少,

故後土建築群中的“孔雀藍”,

實為不可多得的琉璃珍品。

奇的是,

後土廟正殿,

純粹用金黃色琉璃覆頂,

並在殿頂的脊樑中央,

飾以獅象樓閣、寶瓶等琉璃飾件。

這種在封建社會皇宮皇陵專用的黃色琉璃,

在山西民間,

僅見于五臺山菩薩頂的喇嘛廟和介休的後土廟,

由此可見,

介休後土廟在當時的規格級別非同一般。

後土廟主體建築三清正殿上面的八卦樓,

是一座三重簷轉角頂結構的閣樓,

屋頂為十字歇山造頂,

金黃色的琉璃蓮花脊嶺,

高約兩米的琉璃樓閣和獅瓶,

高聳威嚴的大吻和浮雕龍鳳顯得格外壯觀。

八卦樓頂的坡面

也是用黃、綠相間的兩色的琉璃瓦覆頂,

就是在懸雨和博風板上,

也有造型生動別致、色澤豔麗的琉璃雕花飾片,

在八卦樓旁的鐘鼓二樓,

頂上都有十四道脊嶺、十六個吻獸,

以及四面博風板組成的十字歇山造頂,

配以黃色琉璃的寶瓶、樓閣,

更顯高雅別致。

每道戳脊末端,

安裝一尊琉璃雕琢的仙人,

美輪美奐。

此外,

後土建築群三清觀東西配殿內,

有堪稱“明代彩塑寶庫”的800餘尊彩塑神像,

人物既有南極勾陳大帝、北極紫微大帝、

東王公、西王母,

又有三十二天帝君、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五湖四海之龍王等,

神態各異,氣韻生動,

實為明塑之上乘。

這些神像,

在特定懸塑背景下,

分為上、中、下三層,

或腳踏祥雲,或淩空而飛,

行進在朝拜三清的路上。

整個場面氣勢宏大、蔚為壯觀,

被稱為“萬聖朝元圖”。

因其奇特的建築群構造,

生動壯觀的琉璃樓宇和精美絕倫的彩色懸塑,

介休後土廟聲名遠揚。

2011年至2013年,

山西省文物技術中心承擔後土廟保護修繕工程,

此專案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授予

“中國文物保護示範工程”稱號。

如今,

修繕完工的後土廟,

從2016年11月起開始免費開放。

相信每一個走近它的人,

都會被它的無窮魅力所吸引,

並深深陶醉其中。

介休後土廟 牛力繪製

晉善晉美晉飛頭條號感謝文博山西、山西晚報晉中記者站任俊兵站長提供的精美文圖!

<>

後土廟始建于南朝以前,

至今最少已有1500多年歷史,

之後又經歷代修葺、重建、擴建,

形成現存的8座廟宇,

即後土廟、真武廟、三官祠、三清觀、

娘娘廟、呂祖閣、關帝廟、土神廟,

總面積達9196平方米。

後土廟建築群,

按照中國傳統深進院落式結構,

即以木構架之三楹、五楹、七楹……為單位,

構成單座廟殿建築,

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

進而以庭院為單位串連排疊組成建築群。

古人建造這一系列廟宇時,

即根據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

以子午線為中軸,

坐北朝南進行佈局。

五個中軸線上,自西向東,

三清觀、後土廟與娘娘廟、呂祖閣、

關帝廟、土神廟等依次排開,

以體現“長者為上、尊者居中”的等級思想。

兩邊則根據日東月西、坎離對稱的原則,

設置垛殿、配殿以及鐘鼓樓等建築,

使其既左右均衡對稱,

以表現追求平穩、持重和靜穆的審美情趣,

也對應了道教所謂的木、火、金、水四正,

加上中央土,五行俱全。

其中,

後土廟、關帝廟內,

又分別建有真武殿、三官殿、三曹考校殿,

以及王靈官、火神殿等。

因這些均與道家有關,

介休後土廟這片集中的建築群,

也便成為歷史上頗負盛名的道教聖地,

史稱“道家地”。

後土廟主要供奉後土夫人,

她是掌管陰陽生育以及大地、山河的女神。

自秦漢以來,

歷代帝王多有祭祀,

把她同玉帝的祭祀規格設為一致,

殿內供奉的塑像均是明代的作品。

後土廟建築群,

不僅宏觀的佈局有講究,

就連每個中軸線上的建築,

也根據道教宮觀的建築規製作了“安排”——

廟前建影壁,

然後是山門、過殿、主殿,

主殿前設獻亭、戲臺,兩側設配殿等。

以第一個中軸線為例,

形成以影壁、山門、娘娘廟為軸線的東側中軸線,

和以三清觀影壁、山門、過殿、

獻亭、三清樓為軸線的西側之中軸線,

造就了兩廟縱向雙軸平行並置的奇特建築設計。

後土廟古建群落的奇絕之處還不止這些,

還有一種“背靠背”的建築格局,

在三清觀的獻殿背面,

即是一個空闊、獨特的戲臺,

二者分處南北,倚背而建。

那麼,

這種奇絕的建構,又是何原因所致?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建後土廟碑》載,

後土廟在“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

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

康熙刊《介休縣誌》中也提及,

“元至大二年(1309年)創建三清觀”。

結合碑碣及史料,

後土廟早在南北朝就已存在,

地處舊城之西北且與城相連,

元代時偕後土行宮創建三清觀。

到了明代,

為使後土廟自身體系得以完善,

有人便在後土大殿前增建獻亭、樂樓和兩廊,

並創建了山門。

對這一段歷史,

大明正德十四年《創建獻樓之記》這樣記述:

“後土廟舊有樂棚三間,

因其敝壞矮窄不堪,

正德丙子春,

邑耆梁公諱智等,欲建樓廣闊而重修之。

奈城下有三清觀與樂棚相近,

建樓樂愈高而神愈下。可乎?

士民薛君雄謂眾曰:

改三清閣築基,與獻樓同合為一,中則分之……”

原來,

三清觀獻殿與後土廟戲臺(樂棚)合體,

是因地理條件所限,

在不違背道教宮觀建築規制前提下,

因地制宜、因勢而置,

將兩處建築合而建成。

後土建築群的奇特,遠不止此。

每處建築都有它的妙處:

呂祖閣、關帝廟,

為當地特殊建築的形制——窯套樓。

一層無梁窯,

利用青磚起拱,取代梁架結構修築而成。

上層是在窯頂築基墁磚而建的懸山、硬山閣樓,

磚木結合,巧奪天工。

呂祖閣、關帝廟、土神廟前,

則是根據地形所限和建築需要,

一連建成的三個依次排列的戲臺。

這種“三連台”,

在我國古建中極為罕見。

三戲連台

後土廟建築群更有兩大精華:

琉璃的華麗,

彩塑懸塑的精美。

影壁、山門、過殿、配殿、鐘鼓樓、

後土正殿、娘娘殿、關帝廟……

介休後土廟古建築群的每一處樓臺殿閣,

均以華美的琉璃飾頂,

精美壯觀、氣勢雄偉,

金碧輝煌、色彩斑斕。

史料記載,

西元四世紀初,

北魏拓跋氏定都平城(大同),

在修築宮殿、鴟尾、吻獸及殿宇台閣時,

開始使用琉璃製品,

所以山西是琉璃的發祥地之一,

而介休琉璃在山西明清時又自成體系。

介休後土廟建築群八座古廟的屋頂,

都飾有色彩斑斕的精美琉璃。

琉璃瓦件(含貓頭、滴水)精美的脊飾,

和樓閣獅瓶、吻獸鴟尾、仙人瑞禽等,

件件設計精巧、造型逼真,

釉質細膩牢固,

歷經數百年不變色。

因琉璃品種之多和色調之全,

其被譽為“中國琉璃藝術建築博物館”,

可謂名至實歸。

值得提及的是,

在國內古建中極其罕見的“孔雀藍”琉璃,

也可在後土廟的護法殿、天王殿屋頂看到。

距介休市區十五公里,

有張壁古堡空王行祠,

前有兩通159釐米高的“孔雀藍”琉璃碑,

燒制于明萬曆四十一年(1605年),

記述空王佛田志超修行得道成佛的艱難歷程。

此碑與後土廟建築群中的“孔雀藍”琉璃構件,

一時瑜亮,

相映生輝。

如今,

“孔雀藍”琉璃燒制配方早已失傳,

類似琉璃藝術品存世甚少,

故後土建築群中的“孔雀藍”,

實為不可多得的琉璃珍品。

奇的是,

後土廟正殿,

純粹用金黃色琉璃覆頂,

並在殿頂的脊樑中央,

飾以獅象樓閣、寶瓶等琉璃飾件。

這種在封建社會皇宮皇陵專用的黃色琉璃,

在山西民間,

僅見于五臺山菩薩頂的喇嘛廟和介休的後土廟,

由此可見,

介休後土廟在當時的規格級別非同一般。

後土廟主體建築三清正殿上面的八卦樓,

是一座三重簷轉角頂結構的閣樓,

屋頂為十字歇山造頂,

金黃色的琉璃蓮花脊嶺,

高約兩米的琉璃樓閣和獅瓶,

高聳威嚴的大吻和浮雕龍鳳顯得格外壯觀。

八卦樓頂的坡面

也是用黃、綠相間的兩色的琉璃瓦覆頂,

就是在懸雨和博風板上,

也有造型生動別致、色澤豔麗的琉璃雕花飾片,

在八卦樓旁的鐘鼓二樓,

頂上都有十四道脊嶺、十六個吻獸,

以及四面博風板組成的十字歇山造頂,

配以黃色琉璃的寶瓶、樓閣,

更顯高雅別致。

每道戳脊末端,

安裝一尊琉璃雕琢的仙人,

美輪美奐。

此外,

後土建築群三清觀東西配殿內,

有堪稱“明代彩塑寶庫”的800餘尊彩塑神像,

人物既有南極勾陳大帝、北極紫微大帝、

東王公、西王母,

又有三十二天帝君、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五湖四海之龍王等,

神態各異,氣韻生動,

實為明塑之上乘。

這些神像,

在特定懸塑背景下,

分為上、中、下三層,

或腳踏祥雲,或淩空而飛,

行進在朝拜三清的路上。

整個場面氣勢宏大、蔚為壯觀,

被稱為“萬聖朝元圖”。

因其奇特的建築群構造,

生動壯觀的琉璃樓宇和精美絕倫的彩色懸塑,

介休後土廟聲名遠揚。

2011年至2013年,

山西省文物技術中心承擔後土廟保護修繕工程,

此專案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授予

“中國文物保護示範工程”稱號。

如今,

修繕完工的後土廟,

從2016年11月起開始免費開放。

相信每一個走近它的人,

都會被它的無窮魅力所吸引,

並深深陶醉其中。

介休後土廟 牛力繪製

晉善晉美晉飛頭條號感謝文博山西、山西晚報晉中記者站任俊兵站長提供的精美文圖!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