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6企業財報數據分析,如何沖出困局,尋求突破?

01國內食企巨頭2016財報喜憂參半

1伊利

2016年全年營收總收入606.09億元, 同期上漲0.41%, 600億俱樂部唯一大佬。 淨利潤56.69億元, 同比上漲21.80%, 穩坐行業第一。 尼爾森資料顯示, 伊利乳業2016年整體乳品市場的零售份額為20.0%, 位居中國市場第一。

其中“金典”、“安慕希”、“暢輕”、“巧樂茲”等創新性高端產品的收入占比49%, 成為驅動伊利業務持續增長的源動力。 尤其後來居上的常溫優酪乳“安慕希”, 截止2016年12月銷售額超80億, 同比上年增長106.7%, 穩居行業第一。 此外其高端奶拳頭產品金典銷售額約100億元。

正是依靠不斷的創新驅動和強大的管道掌控使得伊利穩居中國乳品市場領導地位。 與此同時, 伊利在全球的影響力也逐步提升。 在歐洲、大洋洲等地打造研發中心、建立生產基地, 合作開展乳品工藝研究等。 2016年7月, 在荷蘭合作銀行發佈的2016年度“全球乳業20強”中, 伊利排名躍升至全球乳業8強, 成為亞洲乳企的最高排名,

也是中國正式邁入全球乳業強國並改寫全球乳業格局的重要標誌。

伊利的下一個“小目標”是“20億”, 即在2020年讓全球20億消費者享受到伊利的營養健康產品。 3年, 留給伊利的時間不多了, 能否實現“小目標”也很快就可以揭曉了。

2蒙牛

全年銷售收入537.8億元,

同比增長9.7%。 而淨利潤資料顯示, 淨虧損7.51億元, 在上年同期該數據為23.67億元。

蒙牛自身業務呈現良好增長, “凝心聚力”不斷加大市場建設, 強化管道管控, 實現基礎白奶、特侖蘇、純甄、冠益乳等多個產品均高於行業增長, 並占到蒙牛總銷售額的一半。 其中, 低溫品類仍保持市場份額第一, 常溫品類特侖蘇銷量超過110億, 超出行業增長。

蒙牛7.51億元虧損主要受旗下品牌雅士利的拖累, 2013年, 為在奶粉業務上追趕對手伊利而斥百億鉅資收購雅士利, 但雅士利在之後的業績表現卻一直拖蒙牛的後腿。 僅2016年就比上一年下滑20.2%的收入。

盧敏放新政下的蒙牛, 重新調整組織結構, 下分常溫、低溫、冰品和奶粉等獨立事業部, 擁有更多自主權,

也將在產品和品質上有更多創新和突破。 2017年也是蒙牛實現2020年戰略非常重要的一年, 而如何儘快擺脫雅士利眼下的困局, 或許是這位繼任者的首要難題。

3光明

2016年, 光明乳業營業總收入202.07億元, 同比上升4.30%;淨利潤6.75億元, 同比上升36.11%。

不過從其優酪乳整體產銷量的資料來看, 未見太大變化。 對於其往年必提的大單品莫斯利安, 在2016年年報裡也隻字未提。 畢竟這一大爆品連年翻番的增長勢頭在2015年就已戛然而止, 其開創的常溫優酪乳市場也被後來者伊利、蒙牛所超越。 曾計畫在未來幾年莫斯利安銷售破百億, 如今避而不談, 想必距離其百億目標尚有距離。

為挽回局面, 保留莫里斯安的優勢, 在2016年, 光明通過進行口味包裝調整、簽約胡歌、五月天等明星來刺激消費,

伴隨同比增長61.65%的廣告投放和品牌落地活動等為老產品注入新活力。

左右是伊利、蒙牛的夾擊, 向上是產品創新、行銷力度缺乏, 向下是管道推廣和下沉存在硬傷。 擁有60多年歷史的光明如今淪為媒體口中“扶不起的阿斗”, 乳業老三如何追趕對手, 縮小差距, 看來是一定要“努力奔跑起來了”!

4康統之爭

2016年, 康師傅攬收575.32億元, 同期下跌8.03%;淨利潤12.18億元, 較去年減少31%。 統一營收209.85億元, 同期下降5.1%;淨利6.07, 較去年減少27.2%。

康、統兩大臺灣品牌自上世紀進入內陸以來, 產品互掐, 價格大戰, 此消彼長走到今天, 主要競爭領域也集中在泡面和飲料2大板塊。 不過以2016年資料來看, 康統業績紛紛出現下滑。

過去十年,康師傅依靠管道下沉、市場優勢搶得先機,獲得高速成長。而面對消費升級的檔口,“管道為王”的時代已經結束,消費者也不再只關注於價格,如果不能對消費品年輕化進行延展,企業品牌下沉無可避免。比如十幾年前的康師傅冰紅茶和紅燒牛肉麵,現在看來就成了低檔產品,被年輕消費者所淘汰。

而統一在產品創新方面保持積極態度,近年來更是推出小茗同學、海之言、湯達人等高利潤產品,迎合中產階級崛起和追求高端化、精細化趨勢,逐漸縮短與康師傅的差距。

面對消費升級,兩家也終於結束“價格之戰”,各自努力開發創新產品,佈局高端市場,迎合中產階級需求。

統一進入劉新華時代,推行“零庫存”政策,加快改革步伐和資源重組。同時2017年在小茗同學、海之言基礎上乘勝追擊,調整包裝和銷售節奏,繼續擴大市場。新品“岩鹽芝士”奶茶、濾掛式咖啡、Dear花式咖啡,愛誇包裝水等堅持“價值行銷”,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新體驗。

而優勢不斷收窄,兩大支柱都在下滑的康師傅也在積極謀求產業升級。廣告植入、明星代言等吸引年輕消費群體。2017年更與國際知名品牌阿華田戰略合作,開拓乳品市場,攜手味全,佈局常溫乳酸菌,尋找新的增長點。在即飲咖啡板塊,繼續推進星巴克瓶裝星冰樂的上市進程。

面對整體大環境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轉變,2017年對康統而言,無疑是機會與挑戰並存的一年,也是成長與變革的一年。

以2016年國內傳統巨頭的財報來看可謂喜憂參半。儘管部分呈現向上的發展態勢,但不可回避的是,更多企業面臨增速放緩,甚至不斷下滑的業績壓力。

02國際食企巨頭銷量同樣下滑

而對國際食企巨頭而言,也同樣面臨行業下滑跡象。從營收來看,雀巢、百事、可口、億滋均處於下滑態勢,從淨利來看,百事可樂實現16%的增長,而可口可樂和億滋分別下滑11.25%和77%,其中可口可樂全球業績已連續4年下降。

5家國際食品巨頭2016年業績表
企業名稱營收(億元)同比淨利(億元)同比可口可樂3128-5.49%487.79-11.25百事可樂4692-0.4%472.9516%億滋1935-12%124.04-77%達能16392.9%----好麗友145--14.8936%03行業巨頭下滑背後的原因和秘密

各企業財報中常見的,將下滑原因歸結為全球經濟疲軟,市場增長放緩。確實,中國經濟增速從2013年的10.6%降到2016年的6.7%。凱度數據也顯示,2016年中國快消品市場年銷售額增長2.9%,成10年來新低。

但是,儘管增長有所放緩,但仍是持續的增長,而非下滑。尼爾森資料顯示,消費者信心指數穩中有升,消費意願強烈。因此儘管大環境放緩,但仍有新興企業,或下滑巨頭下中符合潮流的細分品類,獲得了高速增長。如休閒零食、功能飲料、椰子水、乳替代品等。

在這些企業的增長背後,也反應出相同的市場趨勢:消費升級、高端化、健康化、年輕化、電商化。這些關鍵字背後,更隱藏了一個更大的秘密,即千禧一代已成為消費主力。良好的教育程度,追求消費個性和品質,更懂互聯網。他們無疑已經成為中產階級的中流砥柱。

或許,與上一代完全不同的消費理念和生活習慣,才是造成各巨頭紛紛下滑的根本原因。

04如何順勢而為,獲得增長和基業長青

那麼,面對不可阻擋的潮流趨勢,以下的一些建議,對食品企業追求長遠的增長也許有一定幫助。

01創新—企業增長的外在驅動力

就算是巨頭,也無法再躺在過去的成就裡高枕無憂,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無論是產品本身,或是包裝、品牌形象、行銷,乃至生產與供應鏈的全面創新升級,都能幫助企業獲取優勢。

創新最大的驅動力,無疑是科技的力量。新品研發、加工技術突破,食品與醫療、生物、互聯網的跨界互聯,將是顛覆未來食品行業的原力。其速度和徹底性,或許就像今天電商對線下的席捲,猝不及防,不可預知。所以,對於食品企業而言,欲佔領未來的制高點,首先要站在科技的最前沿。

02價值和使命—企業長青的內在基石

許多偉大的公司在當年,都是出於比賺錢更崇高的目標而創建企業的。健康、營養、天然,不應該被視為是吸引消費者的炒作噱頭,而應該是食品企業的天然使命和自我價值。當大眾的飲食生活、營養健康、甚至身心愉悅越來越依賴于食品企業時,對食品企業而言,就必須堅守初心,對消費者和行業心存敬畏,抓住機遇同時也肩負起責任。

當所有食品企業的使命是為了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健康的產品,和更多的歡樂,又何懼世界的千變萬化?

過去十年,康師傅依靠管道下沉、市場優勢搶得先機,獲得高速成長。而面對消費升級的檔口,“管道為王”的時代已經結束,消費者也不再只關注於價格,如果不能對消費品年輕化進行延展,企業品牌下沉無可避免。比如十幾年前的康師傅冰紅茶和紅燒牛肉麵,現在看來就成了低檔產品,被年輕消費者所淘汰。

而統一在產品創新方面保持積極態度,近年來更是推出小茗同學、海之言、湯達人等高利潤產品,迎合中產階級崛起和追求高端化、精細化趨勢,逐漸縮短與康師傅的差距。

面對消費升級,兩家也終於結束“價格之戰”,各自努力開發創新產品,佈局高端市場,迎合中產階級需求。

統一進入劉新華時代,推行“零庫存”政策,加快改革步伐和資源重組。同時2017年在小茗同學、海之言基礎上乘勝追擊,調整包裝和銷售節奏,繼續擴大市場。新品“岩鹽芝士”奶茶、濾掛式咖啡、Dear花式咖啡,愛誇包裝水等堅持“價值行銷”,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新體驗。

而優勢不斷收窄,兩大支柱都在下滑的康師傅也在積極謀求產業升級。廣告植入、明星代言等吸引年輕消費群體。2017年更與國際知名品牌阿華田戰略合作,開拓乳品市場,攜手味全,佈局常溫乳酸菌,尋找新的增長點。在即飲咖啡板塊,繼續推進星巴克瓶裝星冰樂的上市進程。

面對整體大環境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轉變,2017年對康統而言,無疑是機會與挑戰並存的一年,也是成長與變革的一年。

以2016年國內傳統巨頭的財報來看可謂喜憂參半。儘管部分呈現向上的發展態勢,但不可回避的是,更多企業面臨增速放緩,甚至不斷下滑的業績壓力。

02國際食企巨頭銷量同樣下滑

而對國際食企巨頭而言,也同樣面臨行業下滑跡象。從營收來看,雀巢、百事、可口、億滋均處於下滑態勢,從淨利來看,百事可樂實現16%的增長,而可口可樂和億滋分別下滑11.25%和77%,其中可口可樂全球業績已連續4年下降。

5家國際食品巨頭2016年業績表
企業名稱營收(億元)同比淨利(億元)同比可口可樂3128-5.49%487.79-11.25百事可樂4692-0.4%472.9516%億滋1935-12%124.04-77%達能16392.9%----好麗友145--14.8936%03行業巨頭下滑背後的原因和秘密

各企業財報中常見的,將下滑原因歸結為全球經濟疲軟,市場增長放緩。確實,中國經濟增速從2013年的10.6%降到2016年的6.7%。凱度數據也顯示,2016年中國快消品市場年銷售額增長2.9%,成10年來新低。

但是,儘管增長有所放緩,但仍是持續的增長,而非下滑。尼爾森資料顯示,消費者信心指數穩中有升,消費意願強烈。因此儘管大環境放緩,但仍有新興企業,或下滑巨頭下中符合潮流的細分品類,獲得了高速增長。如休閒零食、功能飲料、椰子水、乳替代品等。

在這些企業的增長背後,也反應出相同的市場趨勢:消費升級、高端化、健康化、年輕化、電商化。這些關鍵字背後,更隱藏了一個更大的秘密,即千禧一代已成為消費主力。良好的教育程度,追求消費個性和品質,更懂互聯網。他們無疑已經成為中產階級的中流砥柱。

或許,與上一代完全不同的消費理念和生活習慣,才是造成各巨頭紛紛下滑的根本原因。

04如何順勢而為,獲得增長和基業長青

那麼,面對不可阻擋的潮流趨勢,以下的一些建議,對食品企業追求長遠的增長也許有一定幫助。

01創新—企業增長的外在驅動力

就算是巨頭,也無法再躺在過去的成就裡高枕無憂,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無論是產品本身,或是包裝、品牌形象、行銷,乃至生產與供應鏈的全面創新升級,都能幫助企業獲取優勢。

創新最大的驅動力,無疑是科技的力量。新品研發、加工技術突破,食品與醫療、生物、互聯網的跨界互聯,將是顛覆未來食品行業的原力。其速度和徹底性,或許就像今天電商對線下的席捲,猝不及防,不可預知。所以,對於食品企業而言,欲佔領未來的制高點,首先要站在科技的最前沿。

02價值和使命—企業長青的內在基石

許多偉大的公司在當年,都是出於比賺錢更崇高的目標而創建企業的。健康、營養、天然,不應該被視為是吸引消費者的炒作噱頭,而應該是食品企業的天然使命和自我價值。當大眾的飲食生活、營養健康、甚至身心愉悅越來越依賴于食品企業時,對食品企業而言,就必須堅守初心,對消費者和行業心存敬畏,抓住機遇同時也肩負起責任。

當所有食品企業的使命是為了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健康的產品,和更多的歡樂,又何懼世界的千變萬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