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歐洲文學對中國作家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淩雲北京報導】由歐盟駐華代表團舉辦的首屆中歐國際文學節11月21-24日在北京舉辦。 歐盟駐華大使史偉的作品,

阿道司·赫胥黎的作品文學性非常強, 其中不乏具有詩意和哲理性的內容, 不能單純用一個科幻小說的標籤去框定它。 捷克科幻小說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Capek)在面臨社會變革時, 將虛幻、象徵的手法注入文學作品之中。

“科幻小說構建了一個區別于現實生活的世界。 它基於一定的科學原理, 並非完全架空。 ” 隨著年齡的增長, 陳楸帆發現科幻小說幫助他開始思考一些問題, 比如人類是否是宇宙間唯一存在的生命, 每一個人如何理解自身存在等。 “在不斷追問中, 我對科幻的興趣愈發濃厚。 ”

陳楸帆曾多次獲得星雲獎、銀河獎、世界奇幻科幻翻譯獎等, 他的作品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在他個人創作過程中, 同樣受到歐洲科幻文學的影響。

以講述性別意識、自我覺醒為內容的《G代表女神》為例, 陳楸帆採取了“零度敘述”的表現方式, 不在作品中流露出作家自己的價值判斷。 “這一點, 法國作家阿蘭·羅布-格裡耶(Alain Robbe-Grillet)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對於用華語寫作的作家來說, 具有中國文化背景和情感交流方式是其創作的重要特點。 ”身為全球華人科幻作家協會(CSFA)副會長的陳楸帆也在思考, 如何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小說與世界各地的讀者分享。 “目前華語科幻小說還欠缺具有科學素養、邏輯思維的翻譯人才。 ”

11月21日, 2017首屆中歐國際文學節啟動儀式上到場與會嘉賓合影。 當日, 由歐盟駐華代表團舉辦的首屆中歐國際文學節在北京啟動。 據介紹, 2017首屆中歐國際文學節共邀請了28位來自中國和歐盟的優秀作家, 就他們的生活、創作以及個人作品所展現的傳統文化特質等話題展開系列討論會。 本次文學節於11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 25日至27日在成都舉辦, 討論的話題包括作家的生活故事、文學多樣性的意義, 以及數位時代文學媒體轉型等。

本次文學節是歐盟系列文學活動的第一期, 也是歐盟在中國開展的為期兩年的“縱情歐洲”公共外交活動的一部分。

陳楸帆認為, 華語科幻小說的作者不斷壯大, 作品也不斷增加, 但是市場還有待培育。 “讀者依然會給科幻小說貼上兒童讀物、飛碟、外星人等固有標籤。 作家作品同質化嚴重, 這需要我們不斷與更多海外作家學習, 與主流文學作家交流。 ”

不僅局限在科幻文學領域, 朱文穎認為翻譯人才短缺、作家創作同質化嚴重同樣是中國文學現在面臨的問題。 她坦言, 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 使很多作家的優秀作品都是以農村作為創作背景。 “伴隨著70後、80後作家的成長, 生活方式的改變, 很多作家將自己的關注視角轉向城市。

這是中國文學現在具有的一個重要特點。 ”

“在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今天, 中國作家思考如何以自己的獨特姿態走向世界。 中國作家在打開、融合的過程中, 看到自身優勢, 不斷提高自己成為關鍵。 ”朱文穎說。

11月21日, 中歐作家在開幕式酒會上交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