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醫,從道家,道藏說起

道家, 道藏與中醫

人們有時將道家和道教相混淆,實際上兩者不是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道家與道教

道家是指先秦時期以老子和莊子為首的一個學術派別,而道教是指在中國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宗教之一。 道教雖然以老子為教祖,但老子和莊子都不是宗教人士。

無論是道家還是道教對中醫都曾有過較深刻的影響,但兩者的作用和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道家對中醫的影響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姓李名耳,楚國人,其主要學術思想集于《道德經》。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 所以道家又稱為老莊學派。

《道德經》

他們崇尚自然,主張無為而治,提倡清心寡欲,在思想上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這種哲學觀點和理論,對中醫的養生學和預防醫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人與天地相應”的整體思想

中醫主張“人與天地相應”的整體思想,就是部分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觀而發展起來的。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說明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的一切條件、運動和變化,都會直接間接地影響人體的改變,而人體自身的心理、生理、生化的節奏和變化,必須要適應外界環境的節奏和變化。 這樣人才能健康長壽。

清心寡欲——中醫預防思想

道家提倡清心寡欲和中醫的預防思想是一致的。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提到的“恬淡虛無”“志閑而少欲”等,或多或少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人處在社會中,要生活,要參加生產和社會活動。 人還有七情六欲。 因此,過分地勞心、勞神和勞力是罹患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中醫提出,預防疾病必須思想上安定清靜,不能貪欲妄想,精神須內守而不可耗散;意志安閒,少有欲望,心境安定,不過分勞累,同時配合藥物、氣功等,才能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些與道家提倡精神衛生和“虛靜”“守一”等基本思想接近或一致。

靜功攝生——中醫氣功

道家對中醫氣功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老子《道德經》關於靜功攝生的內容相當豐富。 道家提出的虛靜養生法,對後世氣功各個派別,都有影響。 道家認為柔弱能夠戰勝剛強,主張從“後天”返回“先天”。嬰兒雖幼小柔弱,但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所以道家提出“複歸於嬰兒”。後世的“返嬰術”和“返還功”以及練功中的兩手握固,即“小兒拳”等,就是受到老子學說的影響。老子關於“虛靜”的論述,也是後世氣功入靜的理論淵源。

返還功

莊子除了發展了老子的“養生”“虛靜”等思想以外,又在《莊子·刻意》中創立了“熊經鳥申”的仿生體操和“吹昫呼吸”的吐納行氣法。後世的不少動功學派和調氣學說,無不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或者受到莊子學說的種種影響的。

“熊經鳥申” 的仿生體操

道教對中醫的影響

道教最初是由東漢末年張道陵宣導的“五斗米道”和張角“太平道”發展起來的。

道教三清像

道教發展歷程

道教的經典是《太平清領書》,後來稱為《太平經》。東晉時,葛洪撰寫《抱樸子內篇》,系統地整理並改造了道術和道教,更多地運用老子的《道德經》闡明和解釋道教教義。南北朝時,北魏的嵩山道士陸修靜整理了三洞經書。這樣,道教的形式才算最終完成。

《太平經》

草木醫學研究

道教雖然推崇老子為教祖,卻淵源於巫術,和秦漢方士一脈相承。道教徒相信有神仙,追求升天。《神農本草經》的部分內容,如某某藥“久服輕身、不饑、神仙”等,顯然受秦漢方士的影響。道教人士葛洪、陶弘景等悉心研究本草和醫學,並為之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研究本草的另一目的是組織徒眾,同時也是為了“服草木之藥”以求“延年遲死”。

煉丹術——製藥化學的前身

道教人士為了尋找“金丹”和“仙藥”,長期從事煉丹的實踐。葛洪的《抱樸子》和陶弘景的《合丹法式》都是重要的丹書。

中國的煉丹術是製藥化學的前身,隨著對煉丹術興趣的增加,汞製劑獲得廣泛的應用,如《肘後備急方》中多種以豬油為潤滑劑的水銀軟膏以及治療瘡瘍潰破瘡口堅硬的紅升丹。還有《崔氏方》上記載的治療癰疽、發背、疔毒的白降丹等等。這些都是方士和道教丹家的貢獻。煉丹術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藥物學的內容。

《肘後備急方》

當然,內服“仙丹”的人,真正“成仙”的未曾有過,由於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汞中毒,而造成殘廢甚至喪生的人卻不在少數。

《黃庭經》——氣功與臟腑的論述

不僅道家,道教氣功在中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黃庭經》是一部道教經典,其中有許多靜功的理論和方法。

它包括《黃庭外景經》和《黃庭內景經》兩部分。《黃庭外景經》為魏晉時人撰寫。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曾手抄此書,它著重論述與靜功密切相關的臟腑。《黃庭內景經》除了接續《黃庭外景經》外,比前者更充實和豐富了。

唐代道教氣功的發展

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撰有多種道教氣功著作,如《修真秘旨》《天隱子養生書》《坐忘論》《服氣精義論》等。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都曾把他召至京都。李隆基還讓他在王屋山選塊地基,造陽臺觀,賜其居住,並多次向他學習道術及養生方法。他對動、靜功都有很高修養,並且對中醫的經絡、臟腑、氣血等理論也十分熟悉。

唐代開始編纂的大型叢書《道藏》,輯錄了許多道教和氣功文獻。據統計有關靜功內丹術的文獻有120餘種,而且多數為道教氣功。

——選自《杏林漫步曲》

道家認為柔弱能夠戰勝剛強,主張從“後天”返回“先天”。嬰兒雖幼小柔弱,但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所以道家提出“複歸於嬰兒”。後世的“返嬰術”和“返還功”以及練功中的兩手握固,即“小兒拳”等,就是受到老子學說的影響。老子關於“虛靜”的論述,也是後世氣功入靜的理論淵源。

返還功

莊子除了發展了老子的“養生”“虛靜”等思想以外,又在《莊子·刻意》中創立了“熊經鳥申”的仿生體操和“吹昫呼吸”的吐納行氣法。後世的不少動功學派和調氣學說,無不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或者受到莊子學說的種種影響的。

“熊經鳥申” 的仿生體操

道教對中醫的影響

道教最初是由東漢末年張道陵宣導的“五斗米道”和張角“太平道”發展起來的。

道教三清像

道教發展歷程

道教的經典是《太平清領書》,後來稱為《太平經》。東晉時,葛洪撰寫《抱樸子內篇》,系統地整理並改造了道術和道教,更多地運用老子的《道德經》闡明和解釋道教教義。南北朝時,北魏的嵩山道士陸修靜整理了三洞經書。這樣,道教的形式才算最終完成。

《太平經》

草木醫學研究

道教雖然推崇老子為教祖,卻淵源於巫術,和秦漢方士一脈相承。道教徒相信有神仙,追求升天。《神農本草經》的部分內容,如某某藥“久服輕身、不饑、神仙”等,顯然受秦漢方士的影響。道教人士葛洪、陶弘景等悉心研究本草和醫學,並為之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研究本草的另一目的是組織徒眾,同時也是為了“服草木之藥”以求“延年遲死”。

煉丹術——製藥化學的前身

道教人士為了尋找“金丹”和“仙藥”,長期從事煉丹的實踐。葛洪的《抱樸子》和陶弘景的《合丹法式》都是重要的丹書。

中國的煉丹術是製藥化學的前身,隨著對煉丹術興趣的增加,汞製劑獲得廣泛的應用,如《肘後備急方》中多種以豬油為潤滑劑的水銀軟膏以及治療瘡瘍潰破瘡口堅硬的紅升丹。還有《崔氏方》上記載的治療癰疽、發背、疔毒的白降丹等等。這些都是方士和道教丹家的貢獻。煉丹術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藥物學的內容。

《肘後備急方》

當然,內服“仙丹”的人,真正“成仙”的未曾有過,由於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汞中毒,而造成殘廢甚至喪生的人卻不在少數。

《黃庭經》——氣功與臟腑的論述

不僅道家,道教氣功在中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黃庭經》是一部道教經典,其中有許多靜功的理論和方法。

它包括《黃庭外景經》和《黃庭內景經》兩部分。《黃庭外景經》為魏晉時人撰寫。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曾手抄此書,它著重論述與靜功密切相關的臟腑。《黃庭內景經》除了接續《黃庭外景經》外,比前者更充實和豐富了。

唐代道教氣功的發展

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撰有多種道教氣功著作,如《修真秘旨》《天隱子養生書》《坐忘論》《服氣精義論》等。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都曾把他召至京都。李隆基還讓他在王屋山選塊地基,造陽臺觀,賜其居住,並多次向他學習道術及養生方法。他對動、靜功都有很高修養,並且對中醫的經絡、臟腑、氣血等理論也十分熟悉。

唐代開始編纂的大型叢書《道藏》,輯錄了許多道教和氣功文獻。據統計有關靜功內丹術的文獻有120餘種,而且多數為道教氣功。

——選自《杏林漫步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