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戀☆禁☆童癖是天生的嗎?他們看起來有什麼不同?

學界、醫界、人類的倫理, 都要對戀童行為、戀童癖說不。

然而, 簡單從道德、疾病的範疇去分析戀童(癖), 絕不是一件易事。

一方面, 我們當然要提醒孩子睜大眼睛,

背心、短褲覆蓋的身體禁止被人觸碰, 遠離身邊可能存在的“熟人作案”;

另一方面, 我們應該分析, 一些人有戀童行為甚至演變為戀童癖, 絕非偶然。

戀童, 在精神障礙診斷上, 普遍不作為一種疾病來管理。

其中一部分當事人並沒有給自身精神帶來痛苦, 也沒有對兒童實施過實際的性行為或者騷擾, 它, 只是一種不典型的人類行為。

而戀童癖不一樣, 16歲以上的人(且比欲望的對象至少大5歲), 對兒童(一般13歲以下)的“性趣”持續了6個月以上, 如果存在以下兩點中的一點, 便可以認定為存在“戀童障礙”(戀童癖):一是給自身帶來羞恥、孤獨等不良感受, 並且影響了正常生活;二是真正做出了相關的行為(與性有關)。

門診中, 我接觸過一名受害者, 女性, 已經成年結婚。

在婚姻生活中, 她因為自身特殊的癖好而苦惱:丈夫必須責打她的臀部, 才能帶來性歡感。 經過瞭解, 分析這與其幼年一段經歷有關:

在與一位相熟的“叔叔”接觸的過程中, “叔叔”帶她玩遊戲, 制定了“遊戲規則”——這個規則, 和身體的接觸有關。 如果她表現好, “叔叔”可以撫摸她的下體。 如果她表現不好, “叔叔”可以責打她的臀部。

從幼年性心理分析, 性器官被觸碰是會帶來生理快感的, 家長發現幾歲孩子有“自慰”行為, 要巧妙化解;

而制定“遊戲規則”——主動觸碰幼女性器官, 這個“叔叔”的行為是明顯越界了, 是戀童障礙表現, 從很大程度上, 也可以視為對這名受害女性至今的生活造成了影響。

這, 算是病態的“戀童障礙”行為的危害表現之一。

這, 也是讓身為家長者最為擔憂的:“我的孩子被戀童癖的人侵害, 會對他(她)長大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這樣的“叔叔”是怎麼出現的?他們是不是天生就是這樣?他們看起來有什麼不同?

在茫茫人海中,

能一眼發現他們嗎?

1、戀童(戀童障礙和戀童癖), 有一部分來自於遺傳因素, 他們大腦的白質異于常人。

2、侵犯孩子的人, 不一定是戀童者。 有部分人是出於性發洩、尋求刺激甚至是色情行業的故意犯罪。

3、值得注意的一點是, 戀童者普遍有個共同特徵——性自卑。 在與成年異性接觸、性行為過程中, 他們膽怯、退縮、缺少自信, 有的存在功能障礙, 失去了對成人性生活的興趣。 反而在猥褻或者侵害兒童的過程中, 感受到了安全感和自身的強大, 獲得性滿足。

4、還有一部分人, 幼年時期遭受過性創傷或心理創傷, 如今成為創傷的實施者。

在人群中, 很難發現戀童者的特殊存在。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 他們因為幼年創傷、成年後的社會心理因素(壓力大、自卑等)或是軀體疾病所致,

在實施侵害兒童的行為過程中, 已經發生了人格的偏離和改變。

在門診接觸的青少年中, 一些人因為和“叔叔”“舅舅”接觸, 被猥褻進而產生心理創傷。 這給我們一個警示的結論是:戀童障礙(戀童癖)雖然是人類中的極少數, 但不代表沒有。

作為家長, 能做的就是, 不要把“不能準確描述與他人接觸行為細節”的孩子, 隨意交給他人照看, 哪怕是熟人。

本期專家: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 劉長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