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老人與海》:不可以被打敗的硬漢

文/張老師

老人與小孩

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發表的一些短篇小說裡, 海明威描寫了一些拳擊師、鬥牛士、獵人等形象, 在這些下層人物身上,

他塑造了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敢於面對暴力和死亡的“硬漢子”性格, 《老人與海》中聖地牙哥的形象就是這種性格的發展與昇華。 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 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 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 不失人的尊嚴, 雖敗猶榮, 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 可以說, 這樣一個形象, 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 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縱式結構

他採取了縱式結構的方式, 即在眾多漁夫中老人作為他小說中的主人公聖地牙哥, 選擇了非常可愛的孩子馬諾林做老人的夥伴, 選擇了遼闊深遠的大海作為老人捕魚的典型環境, 選擇了一生中難得遇見的大馬林魚作為老人的對手,

把這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安排在兩天時間內進行, 這樣剪裁實際上有許多東西並沒有被真正剪裁掉, 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 達到“一石多鳥”的藝術效果, 寓意深厚。 一方面集中體現了他作品的主題:“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 你盡可以把它消滅掉, 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是他筆下“硬漢子”形象所反映的“重壓下的優雅風度”。

輪輻式的佈局

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 前後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 一老人從海上歸來為子, 讓周圍的人物一個個出場, 交代了他們與老人之間的關係:一個熱愛他, 跟他在一起學習釣魚的孩子馬諾林;一對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 但永遠不能理解他的打漁人;一個關心他的酒店老闆。

老人就生活在這樣的人物群體中, 相比之下, 他與眾人有著明顯的不同, 他很樂觀, 心胸開闊, 是個經驗豐富、充滿信心、勤勞勇敢、富於冒險、熱愛生活的純樸的古巴漁民。 同時, 這種輪輻式結構還能產生線索清晰明瞭、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的效果。

緩急相間的節奏感

海明威在論述節奏時曾這樣說:“書啟動時比較慢, 可是逐漸加快節奏, 快得讓人受不了, 我總是讓情緒高漲到讓讀者難以忍受, 然後穩定下來, 免得還要給他們準備氧氣棚” 這篇小說給人的節奏感就是這樣, 故事開始給我們交代老人與周圍人的關係時, 娓娓道來, 速度比較緩慢, 隨著老人航海的進程,

速度也逐漸加快著, 當老人與馬林魚、鯊魚正面交鋒時, 速度之快達到了極點。 特別是魚在不斷的掙扎, 起伏波動, 鯊魚在猛烈的進攻, 老人很疲憊的情況下, 讀者情緒高漲, 緊緊的替老人捏一把汗。

前後照應

《老人與海》非常講究照應的完美。 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海邊一座簡陋的茅棚裡, 第85天的黎明他從這裡扛著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三天后的黎明, 他獨自駕著小船又回到了海邊。

設置懸念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一開始就設了兩個懸念:老人一連84天一條魚也沒捉到, 他準備第85天繼續捕魚, 他很揹運(孩子的父母這樣看他), 那麼, 他能否捕到一條大魚?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氣可能不支的情況下, 認為自己有信心有訣竅, 認為像他這樣一個“古怪”的老頭子會做好一切的,

那麼, 他有什麼樣的信心和訣竅?他的“古怪”又表現在哪裡呢?這是讀者迫切想要知道的, 這股巨大的吸力牢牢牽著你去尋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 最後讀完作品就會得到比較圓滿的答案:老人第85天捕到了一條特大魚, 不過最後又失去了;他的信心就是戰勝一切困難, 取得最後的勝利;他的訣竅就是對付魚的一切有利辦法;他的“古怪”表現在他那堅毅不可戰勝的倔強性格上, 懸念隨著情節的發展消失了, 我們對作品的總體精神也得以瞭解, 這就是懸念設置的藝術效果。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海明威移居古巴, 認識了老漁民葛列格里奧·富恩特斯。 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爺》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通訊《在藍色的海洋上》報導這件事。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並覺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說素材,但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耶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給去古巴訪問他的友人們傳閱,博得了一致的讚美。海明威本人也認為這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大海——生存環境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聖地牙哥老人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海為他準備了神秘的大魚,為他提供了展示其無比的勇氣和毅力的場所,從美學角度來講,大海是一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

在蒼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但是她有時竟會這樣地殘忍,又是來得這樣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飛翔的鳥兒,不得不一麵點水搜尋,一現發出微細而淒慘的叫喊……”,可是“老頭兒總是把海當作一個女性,當作施寵或者不施寵的一個女人。”“為什麼盜賊鳥和強大的鳥把像海燕一樣的鳥兒弄得那樣柔弱、那樣纖細,海洋有時竟能夠如此殘忍呢?”

老人的房子

但海明威卻又給大海賦予了女性的身體和靈魂。海的女性,讓她自身蘊含著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為老人準備好一個巨大無比的魚,她的寬廣足以使老人駛入體驗不可知的和未知的現實奧秘的領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許老人生活的永恆之中。聖地牙哥與自然的關係也主要體現在他與大海的依存又鬥爭的關係之上,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的海洋上匯合並經由海洋而輸入美國,美國文化的源頭也必須追溯至歐洲文化的愛琴海文化。這也是海明威選擇“大海”作為漁夫聖地牙哥生存環境的重要原因,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非“仁慈、善良”的女性才可容納的。

獨自在海上的日子,聖地牙哥看日升日落、觀月隱月現,與魚鳥作伴,和風水對話,他也變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最終給予了老人一條“比小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馬林魚。可是海洋又是殘忍的——那些成群結隊而來鯊魚奪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魚,粉碎了他的“光榮”。老人的孤獨與快樂、鬥爭與失敗都和大海相聯繫。老人與大海的關係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與大海鬥爭。他不僅僅從大海獲得生存條件、生存技巧,還從大海獲得朋友和對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場所和戰鬥場所,也將成為他的最後歸宿,這與海明威有極其重要的關係。

海明威只是一個描寫男人的作家,他描寫的是能在“重壓下表現優雅風度”的男人,“海明威沒有一部可以稱得上是專門以女人為中心主角或以婦女讀者為主要物件的作品”,與海明威同時代的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說:“他筆下的女性是不真實的”,這是由於母親的清高自負、驕縱自私給海明威留下終生影響,母親十足的男性氣質與專橫令海明威極其反感,甚至在他母親死後多年,海明威還在朋友面前憤憤地說他的母親是雌雄同體,母親的“男性化”行為造成了海明威心裡障礙——認為自己缺少真正的母愛,這就讓他在戀愛時表現出明顯的戀母情結,總是愛戀年齡比他大的女人,這一事實也間接地反映出他在前半生中不斷尋找一位理想母親替代者的渴望與決心,“女人是使他不安的最大根源”,父母在婚姻上的不諧調與海明威(1899年)大7歲的阿格尼絲(1882年)的拒婚對海明威的傷害反映出海明威性格極為脆弱的一面。這一現實令海明威內心不安與痛苦,於是精神上的寄託成為了醫治他內心的一劑良藥。那麼“仁慈的、美麗的大海”成為他內心的理想化身。

因此,這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成了海明威生存環境的剪影。

鯊魚——惡勢力

關於小說中的“鯊魚”的象徵意義,也有多種不同的解釋,諸如象徵復仇女神,象徵時間,象徵死神等等。但海明威自己明確地說過。“那可惡的鯊魚……,就好比所得稅。我努力工作,碰上好運氣。我得到一張數目可觀的支票,於是所得稅就像鯊魚一樣跟蹤而來,用尖利的牙齒大塊大塊地咬著吃,那老人沒說到這個,我卻說到了,顯然海明威這裡的“鯊魚”是充斥於他所處世界中惡勢力的象徵。

而海灘上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馬林魚骨。它作為老人與馬林魚激烈追逐,與鯊魚拼死相爭的見證,可以說既是勝利的象徵,也是失敗的象徵,正是這種微妙的對立統一與相互之間轉換,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依附其上的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對於馬林魚,作者對它的描寫貫穿于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漁船還長兩尺,風度優雅,儀態萬分,在水層潛游時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躍出海面時,銀光閃閃,它牽引著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的大海上急劇而又從容地挺進,將身後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紅。這些描寫,不僅切合于全篇海上的風光,更重要的是使這條馬林魚作為一種自然的壯觀與偉大的象徵而與孤獨的老人、飄零的船隻形成對照,反射也作為它的追捕者與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軀幹中所蘊涵的力量與光輝。在馬林魚這一象徵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說的全部描述也就獲得了更為豐厚的意蘊。

聖地牙哥所看到的馬林魚似乎比我們人類“更崇高、更有力些”,也看到了鯊魚的“無所畏懼”,實際上寫魚也是為了寫人。因為老頭兒知道“什麼是一個人能夠辦得到的”,“這一個總要去殺死那一個”,其實也是“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徵。被鯊魚蠶食後的馬林魚只剩下的“白色魚骨”又何嘗不是戰爭的另一個縮影。

戰爭使海明威迷惘的心理素質發展成為基本的個性特徵。一九一八年七月,海明威在義大利前線被炮彈片擊中負了重傷,當時還不滿十九歲。這次戰爭對於海明威生活和創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說它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最兇殘、指揮最糟糕的屠殺。誰不這樣寫誰就是說謊。”戰爭摧毀了人類文明,摧毀了青年對生活美好的幻想,摧毀了建立在人道主義基礎上的道德和價值觀念。西方青年在戰爭中看到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生存的醜惡,悲慘和無目的性,從而成為頑固地、深不可測的懷疑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犧牲品,這樣造成了“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由於從少年時期就具有了“迷惘”的“病史”,而戰爭給他的精神和肉體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創作,所以海明威這樣說:“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印象壞透了。”“戰爭在一個作家心靈裡留下的創傷是很難癒合的。”海明威令人拍案而起的反戰情緒在他戰爭為題材的各種作品中有突出的表現。因此在白色的魚骨這座“小冰山”的底部,還有八分之七可能就象徵著殘酷的戰爭。

聖地牙哥希望釣到大魚的時候,他果然釣上了前所未聞的大魚,他對大魚的讚美,身軀的龐大、姿態的優美、威力的巨大、色澤的美麗,可以使人聯想到它象徵著人們渴望創造的奇跡,要達到的宏偉目標,甚至是要實現的遠大理想。而那些不斷前來吞吃、咬噬大魚的鯊魚,則可視為搶掠成性、製造災難、阻止人們達到理想境地的各種破壞性惡勢力的象徵。

對於聖地牙哥又為何去讚美另外一種鯊魚(鯖鯊),這是一向注重風度的海明威借聖地牙哥之口說也他對各種敵對力量不同的態度。海明威曾經說過:“我寧可有一個誠實的敵人,也不願擁有很多虛偽的朋友。”鯖鯊或許象徵著海明威所喜歡的那種“誠實的敵人”。小說著重寫鯖鯊遊姿矯健,反應迅捷,牙齒銳利,進攻直率而勇猛,毫無畏懼,對它的死海明威也寫得有聲有色。但是聖地牙哥讚美只鯖鯊的風度和力量,他並沒有忘記鯖鯊是他的“敵人”。他是懷著“要把對方置於死地的無比狠毒的心腸”刺死鯖鯊的。但是對待星鯊,聖地牙哥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星鯊吃腐爛的東西,貪婪而兇殘,氣味也難聞,還偷襲瞅著的海龜,咬海裡游泳的人,在進攻方式上也非常令人厭惡。聖地牙哥十分鄙視這種鯊魚,但是卻深深知道它們的厲害。海明威就是這樣在他的作品中來向人們展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的。

其他象徵形象

“更深的東西是您懂了以後所看到的東西”,海明威這樣告訴他的讀者們,當我們真正讀懂了《老人與海》以後,我們會懂得不僅僅只是老人、小孩、大海和魚類有一定的象徵主義。在這部作品裡“更深的東西”還很多。

如小說中的“獅子”在作品中有節律地反復出現,老人甚至從夢中都夢見了“獅子”。顯然“獅子”作為力與勇的另一稱呼,它在小說中的不斷出現,構成了一種寓意十分明確的象徵:象徵著老人追求力與勇的搏擊精神,這種搏擊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漢性格的體現。

另外,在《老人與海》中的壘球手老狄馬吉奧與老人角力的黑人大力士,鼓著長長的黑翅膀在海上盤旋找追捕目標的鷹,以及關於老人吃的金槍魚都有一定的寓意,都具有聖地牙哥形象的特質,它們都與作品中其他人物、環境有著符合實際生活本來面目、渾然一體的關係,然而又都是海明威代以傳達“意味”的象徵體。這與象徵主義作家所偏好的那種為追求所謂“主觀真實”,面對客觀世界支離扭曲,任意構造象徵意象的作法是格格不入的,這種差異也許就是海明威不願接受象徵主義桂冠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明威還通過象徵性描寫隱晦地表達了他對美國現實地極度悲觀。小說有多處描寫“能夠使人聯想到距離耶穌蒙難”的情景。當聖地牙哥看到星鯊時,他的喊叫就像“一個人感到釘子穿過他的雙手釘進木頭裡而不由自主發出的喊叫聲。”這裡暗示的“一個人”就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再如聖地牙哥“他扛著桅杆坐在那兒”,還有他睡覺的姿勢,“兩條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兩隻手心朝上,就這樣睡著了。”作者用這些象徵性描寫是在暗示:美國的耶穌又被釘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這種無言的、隱晦的,基督徒或許能夠領會的方式,向他的絕大多數信奉耶穌基督的同胞、世人傳遞他對美國現實的莫大悲哀。

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爺》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通訊《在藍色的海洋上》報導這件事。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並覺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說素材,但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耶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給去古巴訪問他的友人們傳閱,博得了一致的讚美。海明威本人也認為這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大海——生存環境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聖地牙哥老人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海為他準備了神秘的大魚,為他提供了展示其無比的勇氣和毅力的場所,從美學角度來講,大海是一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

在蒼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但是她有時竟會這樣地殘忍,又是來得這樣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飛翔的鳥兒,不得不一麵點水搜尋,一現發出微細而淒慘的叫喊……”,可是“老頭兒總是把海當作一個女性,當作施寵或者不施寵的一個女人。”“為什麼盜賊鳥和強大的鳥把像海燕一樣的鳥兒弄得那樣柔弱、那樣纖細,海洋有時竟能夠如此殘忍呢?”

老人的房子

但海明威卻又給大海賦予了女性的身體和靈魂。海的女性,讓她自身蘊含著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為老人準備好一個巨大無比的魚,她的寬廣足以使老人駛入體驗不可知的和未知的現實奧秘的領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許老人生活的永恆之中。聖地牙哥與自然的關係也主要體現在他與大海的依存又鬥爭的關係之上,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的海洋上匯合並經由海洋而輸入美國,美國文化的源頭也必須追溯至歐洲文化的愛琴海文化。這也是海明威選擇“大海”作為漁夫聖地牙哥生存環境的重要原因,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非“仁慈、善良”的女性才可容納的。

獨自在海上的日子,聖地牙哥看日升日落、觀月隱月現,與魚鳥作伴,和風水對話,他也變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最終給予了老人一條“比小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馬林魚。可是海洋又是殘忍的——那些成群結隊而來鯊魚奪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魚,粉碎了他的“光榮”。老人的孤獨與快樂、鬥爭與失敗都和大海相聯繫。老人與大海的關係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與大海鬥爭。他不僅僅從大海獲得生存條件、生存技巧,還從大海獲得朋友和對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場所和戰鬥場所,也將成為他的最後歸宿,這與海明威有極其重要的關係。

海明威只是一個描寫男人的作家,他描寫的是能在“重壓下表現優雅風度”的男人,“海明威沒有一部可以稱得上是專門以女人為中心主角或以婦女讀者為主要物件的作品”,與海明威同時代的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說:“他筆下的女性是不真實的”,這是由於母親的清高自負、驕縱自私給海明威留下終生影響,母親十足的男性氣質與專橫令海明威極其反感,甚至在他母親死後多年,海明威還在朋友面前憤憤地說他的母親是雌雄同體,母親的“男性化”行為造成了海明威心裡障礙——認為自己缺少真正的母愛,這就讓他在戀愛時表現出明顯的戀母情結,總是愛戀年齡比他大的女人,這一事實也間接地反映出他在前半生中不斷尋找一位理想母親替代者的渴望與決心,“女人是使他不安的最大根源”,父母在婚姻上的不諧調與海明威(1899年)大7歲的阿格尼絲(1882年)的拒婚對海明威的傷害反映出海明威性格極為脆弱的一面。這一現實令海明威內心不安與痛苦,於是精神上的寄託成為了醫治他內心的一劑良藥。那麼“仁慈的、美麗的大海”成為他內心的理想化身。

因此,這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成了海明威生存環境的剪影。

鯊魚——惡勢力

關於小說中的“鯊魚”的象徵意義,也有多種不同的解釋,諸如象徵復仇女神,象徵時間,象徵死神等等。但海明威自己明確地說過。“那可惡的鯊魚……,就好比所得稅。我努力工作,碰上好運氣。我得到一張數目可觀的支票,於是所得稅就像鯊魚一樣跟蹤而來,用尖利的牙齒大塊大塊地咬著吃,那老人沒說到這個,我卻說到了,顯然海明威這裡的“鯊魚”是充斥於他所處世界中惡勢力的象徵。

而海灘上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馬林魚骨。它作為老人與馬林魚激烈追逐,與鯊魚拼死相爭的見證,可以說既是勝利的象徵,也是失敗的象徵,正是這種微妙的對立統一與相互之間轉換,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依附其上的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對於馬林魚,作者對它的描寫貫穿于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漁船還長兩尺,風度優雅,儀態萬分,在水層潛游時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躍出海面時,銀光閃閃,它牽引著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的大海上急劇而又從容地挺進,將身後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紅。這些描寫,不僅切合于全篇海上的風光,更重要的是使這條馬林魚作為一種自然的壯觀與偉大的象徵而與孤獨的老人、飄零的船隻形成對照,反射也作為它的追捕者與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軀幹中所蘊涵的力量與光輝。在馬林魚這一象徵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說的全部描述也就獲得了更為豐厚的意蘊。

聖地牙哥所看到的馬林魚似乎比我們人類“更崇高、更有力些”,也看到了鯊魚的“無所畏懼”,實際上寫魚也是為了寫人。因為老頭兒知道“什麼是一個人能夠辦得到的”,“這一個總要去殺死那一個”,其實也是“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徵。被鯊魚蠶食後的馬林魚只剩下的“白色魚骨”又何嘗不是戰爭的另一個縮影。

戰爭使海明威迷惘的心理素質發展成為基本的個性特徵。一九一八年七月,海明威在義大利前線被炮彈片擊中負了重傷,當時還不滿十九歲。這次戰爭對於海明威生活和創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說它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最兇殘、指揮最糟糕的屠殺。誰不這樣寫誰就是說謊。”戰爭摧毀了人類文明,摧毀了青年對生活美好的幻想,摧毀了建立在人道主義基礎上的道德和價值觀念。西方青年在戰爭中看到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生存的醜惡,悲慘和無目的性,從而成為頑固地、深不可測的懷疑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犧牲品,這樣造成了“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由於從少年時期就具有了“迷惘”的“病史”,而戰爭給他的精神和肉體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創作,所以海明威這樣說:“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印象壞透了。”“戰爭在一個作家心靈裡留下的創傷是很難癒合的。”海明威令人拍案而起的反戰情緒在他戰爭為題材的各種作品中有突出的表現。因此在白色的魚骨這座“小冰山”的底部,還有八分之七可能就象徵著殘酷的戰爭。

聖地牙哥希望釣到大魚的時候,他果然釣上了前所未聞的大魚,他對大魚的讚美,身軀的龐大、姿態的優美、威力的巨大、色澤的美麗,可以使人聯想到它象徵著人們渴望創造的奇跡,要達到的宏偉目標,甚至是要實現的遠大理想。而那些不斷前來吞吃、咬噬大魚的鯊魚,則可視為搶掠成性、製造災難、阻止人們達到理想境地的各種破壞性惡勢力的象徵。

對於聖地牙哥又為何去讚美另外一種鯊魚(鯖鯊),這是一向注重風度的海明威借聖地牙哥之口說也他對各種敵對力量不同的態度。海明威曾經說過:“我寧可有一個誠實的敵人,也不願擁有很多虛偽的朋友。”鯖鯊或許象徵著海明威所喜歡的那種“誠實的敵人”。小說著重寫鯖鯊遊姿矯健,反應迅捷,牙齒銳利,進攻直率而勇猛,毫無畏懼,對它的死海明威也寫得有聲有色。但是聖地牙哥讚美只鯖鯊的風度和力量,他並沒有忘記鯖鯊是他的“敵人”。他是懷著“要把對方置於死地的無比狠毒的心腸”刺死鯖鯊的。但是對待星鯊,聖地牙哥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星鯊吃腐爛的東西,貪婪而兇殘,氣味也難聞,還偷襲瞅著的海龜,咬海裡游泳的人,在進攻方式上也非常令人厭惡。聖地牙哥十分鄙視這種鯊魚,但是卻深深知道它們的厲害。海明威就是這樣在他的作品中來向人們展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的。

其他象徵形象

“更深的東西是您懂了以後所看到的東西”,海明威這樣告訴他的讀者們,當我們真正讀懂了《老人與海》以後,我們會懂得不僅僅只是老人、小孩、大海和魚類有一定的象徵主義。在這部作品裡“更深的東西”還很多。

如小說中的“獅子”在作品中有節律地反復出現,老人甚至從夢中都夢見了“獅子”。顯然“獅子”作為力與勇的另一稱呼,它在小說中的不斷出現,構成了一種寓意十分明確的象徵:象徵著老人追求力與勇的搏擊精神,這種搏擊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漢性格的體現。

另外,在《老人與海》中的壘球手老狄馬吉奧與老人角力的黑人大力士,鼓著長長的黑翅膀在海上盤旋找追捕目標的鷹,以及關於老人吃的金槍魚都有一定的寓意,都具有聖地牙哥形象的特質,它們都與作品中其他人物、環境有著符合實際生活本來面目、渾然一體的關係,然而又都是海明威代以傳達“意味”的象徵體。這與象徵主義作家所偏好的那種為追求所謂“主觀真實”,面對客觀世界支離扭曲,任意構造象徵意象的作法是格格不入的,這種差異也許就是海明威不願接受象徵主義桂冠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明威還通過象徵性描寫隱晦地表達了他對美國現實地極度悲觀。小說有多處描寫“能夠使人聯想到距離耶穌蒙難”的情景。當聖地牙哥看到星鯊時,他的喊叫就像“一個人感到釘子穿過他的雙手釘進木頭裡而不由自主發出的喊叫聲。”這裡暗示的“一個人”就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再如聖地牙哥“他扛著桅杆坐在那兒”,還有他睡覺的姿勢,“兩條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兩隻手心朝上,就這樣睡著了。”作者用這些象徵性描寫是在暗示:美國的耶穌又被釘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這種無言的、隱晦的,基督徒或許能夠領會的方式,向他的絕大多數信奉耶穌基督的同胞、世人傳遞他對美國現實的莫大悲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