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追捕》想拍成《喋血雙雄》升級版,不過這一次卻被吳宇森玩砸了

如今已經年過古稀的吳宇森, 曾給中國觀眾和世界觀眾貢獻了無數精彩的作品。 是他開創了獨特的暴力美學視覺風格, 將白鴿,

江湖兄弟, 浪漫情懷等元素都完美融入電影之中。 有人說:人年紀越大, 就越容易懷舊, 這一點在吳宇森身上充分得到了驗證。 比方說他後來的《斷箭行動》, 《變臉》和《碟中諜2》, 都充滿了一種“自我懷舊”的意味。 也許是《赤壁》和《太平輪》讓吳宇森憋了太久, 這一次, 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通過《追捕》一展其許久未用的“暴力美學”了。

本片擺明瞭是翻拍當年那部風靡一時的日本同名電影, 但更準確地說, 影片的創作素材和靈感是直接取用西村壽行的原著小說《涉過憤怒的河》。 故事講述了國際律師杜丘清晨醒來之後發現了一個陌生女子被殺死在枕邊, 當所有證據都指向自己就是兇手時, 他拒捕、逃離, 決定用實際行動查出背後隱藏的真相。

與此同時, 負責本案的矢村也在調查過程之中留意到了案件的複雜性。 在探求真相的過程中, 他們惺惺相惜, 並發現了其中一系列更大的陰謀, 而屢次幫助杜丘逃脫的真由美, 她的過去和動機, 也似乎另有隱情……

像《追捕》這樣的警匪類型劇本交到了吳宇森手裡, 自然不會只是老老實實的翻拍而已, 它更像是《喋血雙雄》的升級版本——無論是雙男主角的設定, 彼此對立的人物關係, 還是那些緊張激烈的槍戰、追擊鏡頭, 哪怕是對於白鴿元素的使用, 都與《喋血雙雄》如出一轍。 兩部電影的不同之處, 恐怕只在於特效技術上的不同, 除此之外, 像矢村和杜丘的關係, 殺手和杜丘的對立, 人物過去和現在的對立, 都是吳宇森的一次自我重複。

正是這種重複, 導致了《追捕》給觀眾留下了不少的遺憾。 儘管影片鋪排了這樣那樣複雜的人物關係, 但因為受到了演員和劇本等方面的制約, 成片效果並非最佳狀態。 而107分鐘的時長, 也不足以展開如此複雜的人物關係。 哪怕是只講一條故事線索, 講一個對立關係, 它最終的呈現效果都要遠遠好於現在。 吳宇森將自己作品中的兩種經典風格一雜糅混合之後, 使得劇情淩亂, 乏善可陳不說, 那些對於情懷的致敬也沒能成為挽回劇情硬傷的殺手鐧, 因此影片淪為二流實屬必然。

其實本片的主創陣容曾讓筆者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值。 除了吳宇森親自參與劇本創作之外, 和他在《英雄本色》中有過默契合作的陳慶嘉這一次也回來了。 不過當年拍《英雄本色》時屬於眾人的創業階段, 大家怎麼能撒歡兒怎麼來, 而如今的吳宇森已貴為不可撼動的“暴力美學之神”了, 編劇們也許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能把吳宇森的導演風格放到最大, 放到極致。

有句話說得好, 叫“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對於新版《追捕》而言, 吳宇森的美學理念就像一把雙刃劍, 他把濃厚的個人風格融進電影, 但也不可避免地有著致敬過度, 犧牲劇情和賣弄炫技之嫌, 換個角度來看, 其實這也是對於市場, 以及大環境, 觀眾的一種妥協和讓步。 但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吳宇森對於電影的熱愛之情,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正是他的這份堅持,一直讓觀眾、乃至於他的粉絲始終對於吳宇森的電影保留著一種熱忱的期盼和渴望。也許,讓我們真正感到害怕和擔憂的並非吳宇森在一次次濫用著那些暴力美學技巧,而是他正在過分透支著其電影故事的信譽度。

但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吳宇森對於電影的熱愛之情,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正是他的這份堅持,一直讓觀眾、乃至於他的粉絲始終對於吳宇森的電影保留著一種熱忱的期盼和渴望。也許,讓我們真正感到害怕和擔憂的並非吳宇森在一次次濫用著那些暴力美學技巧,而是他正在過分透支著其電影故事的信譽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