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新華社:故城縣“運河第一灣”懷古

“運河第一灣”懷古

京杭大運河流經河北故城縣鄭口鎮時, 出現一處長約2.5公里、接近180度的大拐彎, 因這裡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號稱“運河第一灣”。 明清以來, 為了便於水運、減少水患, 歷代官員來此任職總想把大拐彎取直, 都被當地百姓好言拒絕。 祖祖輩輩的故城人認為, 這是他們心中的“吉祥灣”。

今年以來, 大運河沿線各地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 初冬的“運河第一灣”深沉靜謐, 站在堤岸上遠眺, 寬闊的河灘綠中泛黃, 數十隻白鷺上下翩翩飛舞。

那一片掃洪柳、六座挑水壩和一隻小王八的故事, 無不讓人感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真誠。

一片掃洪柳

“吉祥灣”有時候並不吉祥, 由於彎急流大, 大澇之年, “運河第一灣”左岸河堤遭受嚴重的水流衝擊, 極易發生決口潰壩危險。

吉祥與災禍, 看似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卻被人類的智慧化解。 清光緒年間, 故城人在左岸種植了一排排柳樹, 每逢大水來臨, 當地官員命人將柳樹從根部鋸倒, 巨大的樹冠橫躺河中, 樹與樹之間再充填成捆的秸稈, 起到攔水減速作用, 這些柳樹被稱為掃洪柳, 成捆的秸稈稱為“埽”。 掃洪柳處在“運河第一灣”的尾部, 百姓稱此灣為龍形灣, 故又把掃洪柳稱為“龍尾埽”。

掃洪柳難逃每逢洪水就犧牲的宿命。

因此, 現存20多棵掃洪柳的樹齡不過60年, 但它們的樹根卻老到清光緒年間。 一代又一代掃洪柳矗立在運河岸邊, 就像不怕犧牲、堅強勇敢的戰士, 前仆後繼地守護著運河和百姓的安全。

六座挑水壩

掃洪柳並非萬無一失, 遇到多年不遇的洪水, “運河第一灣”左岸大堤會遭受嚴重衝擊。 從清光緒23年(1897年)到1945年, 官方在左岸河堤薄弱處的六處險工陸續修建了挑水壩。 其中, 1945年最晚一座挑水壩建成後, 當時的故城縣人民政府縣長楊靜橋題詞“抑息狂瀾”, 四個大字凸刻於專門燒制的方磚上, 鑲嵌在壩體中。

挑水壩的“挑”字很形象, 壩子從大堤伸向河道數米, 就像血管中的瓣膜, 起到攔水減速作用。 薑玉嶺介紹, 六座挑水壩因所處地理位置不同而形狀各異,

選址和造型不是隨意而為, 都是根據水勢流速情況, 能夠起到最佳減緩水速效果所築。

薑玉嶺說, 挑水壩主體由黃土、白灰、糯米湯攪拌夯實, 外層砌築兩層青磚, 青磚上刻有一至十四尺水位刻度。 糯米湯有黏性, 遇水膨脹、緊實, 水侵不進, 不會發生管湧潰壩。 因此, 挑水壩歷經百年仍保存完好。 大運河上有如此密集挑水壩, 在全國實屬罕見。

“吉祥灣”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共同孕育了挑水壩, 挑水壩“任憑雨澆浪打, 我自巋然不動”, 護佑著“運河第一灣”和百姓的平安吉祥。

一隻小王八

自明、清至建國初, 鄭口鎮一直是大運河上的商品集散碼頭重鎮, 可南下蘇杭、北上京津, 東西輻射冀南、魯北, 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各地客商,

最輝煌的時候有60多家大小飯店、30多家大車店、20多家銀號, 能停泊50艘30噸左右的貨船。

曾經店鋪林立的鄭口鎮有一名叫“王家芥末”的商戶, 別有一段趣史。 明代中期, 來自南方淮安的一名船夫病重落腳鄭口, 王家祖上收留船夫養病, 船夫病癒後為報答王家救命之恩, 將芥末製作手藝傳授王家。 當然, 市場上的芥末並非王家獨有, 難免有純、雜、優、劣之分, 王家為了證明自家芥末貨真價實, 便插上一隻小王八, 意思是向人發誓:“如果芥末有假, 我王家人就是小王八。 ”

時至今日, 逢年過節, 王家芥末的傳人仍將小王八插在車上, 在熙熙攘攘的集市賣芥末, 當地人非王家芥末不買。 一隻小王八掛了500年, 變的是世事滄桑,

不變的是王家的純真與誠信。

當地文化人士葉景濤說:“悠悠大運河, 古今多少事!我們不僅要保護好大運河的物質文化遺產, 還要深入挖掘運河故事、運河禮儀等有著積極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將蘊含其中的文明智慧世代傳承下去。 ” 據新華社 記者王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