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網貸行業亂象猶存 合規是P2P生存前提

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業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近幾年行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 業務創新偏離軌道, 風險亂象時有發生。 許多網貸機構偏離資訊仲介定位以及服務小微和依託互聯網經營的本質, 異化為信用仲介, 存在自融、違規放貸、設立資金池、期限拆分、大量線下行銷等行為。 更值得關注的是, 網貸行業問題機構不斷累積, 這些問題機構部分受資本實力及自身經營管理能力限制, 當借貸大量違約、經營難以為繼時, 出現“卷款”、“跑路”等情況, 部分機構銷售不同形式的投資產品, 規避相關金融產品的認購門檻及投資者適當性要求,

在逃避監管的同時, 加劇風險傳播, 部分機構甚至通過假標、資金池和高收益等手段, 進行自融、龐氏騙局, 觸碰非法集資底線。

眼下, 距離8.24網貸監管細則下發已過去一年有餘, 嚴監管背景下, 行業發生了巨大調整, 近千家平臺退出。 不過, 網貸行業仍有不少存量風險, 不少互金平臺假借新型概念行詐騙之實。 同時, 有不少業界人士認為, 我國剛性兌付的投資文化對網貸平臺的發展形成“困擾”。

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入, 過去一年來網貸非法集資案件增速不斷回落, 整體風險水準逐步下降。 但專家提醒, 在前期野蠻增長的背景下, 網貸行業仍有不少存量風險, 風險化解尚需時日。

一是網貸非法集資手法不斷翻新, 投資者辨識難度、監管打擊難度大。 一些犯罪分子假借迎合國家政策, 打著“經濟新業態”“金融創新”等幌子, 新型犯罪層出不窮、噱頭新穎、迷惑性強。 不少法律界人士認為,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 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假借區塊鏈、比特幣、ICO等新型概念行詐騙之實的趨勢值得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職業犯罪分子利用互聯網資訊技術, 打破地域界限, 隱藏在幕後操縱犯罪, 在境外註冊公司, 設立資金盤, 並將客戶資料伺服器託管在境外。 境內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 以投資虛擬貨幣、原始股權、網路商城、金融互助社區等名義, 通過拉人頭提成等傳銷手法在境內發展投資者,

利用境內投資者的資訊不對稱來騙取其信任。

二是部分平臺借助協會、廣告商等背書增信, 誇大甚至虛假宣傳。 如8月杭州一家成立了9年的“老牌”網貸平臺“妙資金融”出現風險事件, 這家平臺為首批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員之一, 目前公安機關已對該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進行立案偵查。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 網貸平臺公司通過加入協會的方式將自身包裝成正規平臺, 並投放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 是不少投資者受騙、放鬆警惕的原因之一。

據瞭解, 還有一些不法企業為顯示“實力”, 租用高檔寫字樓辦公, 讓投資者知曉的業務宣傳活動從公開化、半公開化向“地下”活動轉移, 利用親戚、朋友相互間的信用進行傳遞、擴散,

模糊“特定物件”與“非特定物件”的法律界限。

三是部分網貸平臺的風控能力不容樂觀。 金融的核心是風險, 網貸平颱風控管理水準的高低, 直接決定著平臺能否生存、能否發展壯大、能否持續盈利, 也決定著用戶投資的資金到期能否收回本金和利息。 不少業界專家認為, 科技與風控是小額信貸、普惠金融的關鍵, 也是網貸平臺“大浪淘沙”的決勝點, 但目前來看不少平臺的科技金融實力仍顯薄弱, 運營成本較高。

在目前持續推進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行動的同時, 不少業界人士建議, 進一步細化網貸行業監管規則, 同時減少區域監管差異、降低可能產生的監管套利, 探索完善網貸征信體系等配套基礎設施,

促進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當前來看有兩個方向:一是專做小額融資貸款的平臺, 轉向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等垂直領域, 進行專業深耕, 實現長遠發展;二是做全能型的平臺, 比如借助大資料等科技手段, 挖掘資訊、搭建技術平臺和模型演算法, 形成自己的征信和風控體系。

錢貸網認為, 合規是網貸平臺生存的前提、運營的底線, 轉型決定著平臺是否能持續盈利、持續發展。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 網貸行業將處於深度洗牌期, 只有那些堅持合法合規, 堅持提升風控水準和技術實力的企業, 才有可能贏得用戶的信任, 才有可能存續和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