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這裡有一份《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分析,請查收!

近日, 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發佈《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 根據《公報》, 2016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5676.7億元, 比上年增加1506.9億元, 增長10.6%, 增速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經費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1%, 比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

來看看浙江省科技經費投入情況

資料顯示, 2016年我省R&D經費投入達1130.63億元, 比上年增長了119.45億元,

占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43%, 比上年提高了0.07個百分點。

提問

資料變化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從《公報》中又能讀出

哪些亮點與趨勢?

基礎研究經費占比繼續回升

對比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比一直處於較低水準(近年一直不足5%)。 《公報》顯示, 2016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822.9億元, 比上年增長14.9%, 明顯高於應用研究經費(5.4%)和試驗發展經費(11.1%)的增速, 基礎研究經費占比延續了上年回升態勢, 達到5.2%, 為近10年來的最高水準, 但這與發達國家平均15%—25%水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美國為15.5%、日本為12.6%、英國為15.5%、法國為24.2%)。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副所長朱迎春介紹, 一些發達國家建立了比較多元化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 政府、企業、高校等都是基礎研究經費的來源主體, 相比之下, 根據估算, 我國90%以上的基礎研究經費來自中央財政。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關曉靜認為,

由於基礎研究難有經濟效益, 結果具有不確定性, 因此在企業鮮有發生, 企業在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中的占比常年處於較低水準(不足2%)。 不過, 變化正在發生。 “2016年企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達到26.1億元, 是上年的2.3倍。 企業基礎研究經費的快速增長, 對基礎研究占比的繼續回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曉靜說。

企業研發投入亮眼

民辦研發機構等成新生力量

關曉靜介紹, 從經費來源看, 企業資金和政府資金是我國研發經費的兩個主要來源。 近年來企業資金實現較快增長, 占比穩步提升。 2016年企業資金為11923.5億元, 是2012年的1.6倍, 年平均增速為13.2%;企業資金占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的比重為76.1%, 比2012年提高2.1個百分點。

從經費執行部門看,近年來民辦研究機構發展迅速,成為我國開展研發活動的新生力量。2016年,民辦研發機構研發經費支出514.2億元,比上年增長22.3%,是全社會研發經費平均增速的2.1倍。5年來,民辦研發機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的平均增速為20.4%,比同期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增速高7.9個百分點;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為3.3%,比2012年提高0.8個百分點。

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張赤東看來,社會創新力量的發展情況可以用3個“非常”來形容——趨勢非常好,速度非常快,效益非常大。張赤東說,資料顯示,央企是國內企業研發的重要參與者,而民營企業追求創新帶來的“超額利潤”,在研發中的投入力度也不斷增強。此外,民辦研發機構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整體創新水準的提高,“民辦研發機構往往能從明確的產品需求和定位出發,研發動力強、轉化效率高、管理運行的機制比較靈活,能夠不斷催生新成果、促進成果轉化、孵化新企業,並積極作用于後端創新。”

經費投入與強度呈上升趨勢

研發投入效率有待提升

近年來,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實現較快增長,本世紀以來先後超過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經費投入體。

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歷史新高,得益於政府引導和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2016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達776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為近4年來最高水準。此外,為引導和鼓勵企業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政府完善或新出臺了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創造更好研發環境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中,研發加計扣除政策是國家創新激勵政策體系中含金量最高、優惠力度最大的普惠性政策。從統計結果看,政策落實效果明顯。

雖然我國科技實力顯著提升,但關曉靜認為,我國科技整體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研發投入效率有待提升。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機構發佈的報告,2017年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為第二十二位,與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相比躍升了12位,但仍不及研發投入總量位列我國之後的日本、英國、德國等國家。從研發投入強度看,我國與以色列、韓國、日本等創新型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從研發產出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論文引用率、國際發明專利等方面還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等問題。科技論文是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重要產出結果,據統計,2015年我國ESI論文數為174.3萬篇,位居世界第二,但論文引用率僅為8.55次/篇,在發表論文數最多的20個國家中排列第十六位。按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要達到2.5%,“如期實現這一目標還存在困難,優化研發資源配置難度更大。”關曉靜說。

專家建議,未來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進一步完善創新政策體系,推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有效落實,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開展研發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前瞻性科學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的建設;同時要通過科研專案管理體制改革,提升研發經費投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編輯:甘玲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施洋洋

比2012年提高2.1個百分點。

從經費執行部門看,近年來民辦研究機構發展迅速,成為我國開展研發活動的新生力量。2016年,民辦研發機構研發經費支出514.2億元,比上年增長22.3%,是全社會研發經費平均增速的2.1倍。5年來,民辦研發機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的平均增速為20.4%,比同期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增速高7.9個百分點;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為3.3%,比2012年提高0.8個百分點。

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張赤東看來,社會創新力量的發展情況可以用3個“非常”來形容——趨勢非常好,速度非常快,效益非常大。張赤東說,資料顯示,央企是國內企業研發的重要參與者,而民營企業追求創新帶來的“超額利潤”,在研發中的投入力度也不斷增強。此外,民辦研發機構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整體創新水準的提高,“民辦研發機構往往能從明確的產品需求和定位出發,研發動力強、轉化效率高、管理運行的機制比較靈活,能夠不斷催生新成果、促進成果轉化、孵化新企業,並積極作用于後端創新。”

經費投入與強度呈上升趨勢

研發投入效率有待提升

近年來,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實現較快增長,本世紀以來先後超過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經費投入體。

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歷史新高,得益於政府引導和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2016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達776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為近4年來最高水準。此外,為引導和鼓勵企業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政府完善或新出臺了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創造更好研發環境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中,研發加計扣除政策是國家創新激勵政策體系中含金量最高、優惠力度最大的普惠性政策。從統計結果看,政策落實效果明顯。

雖然我國科技實力顯著提升,但關曉靜認為,我國科技整體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研發投入效率有待提升。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機構發佈的報告,2017年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為第二十二位,與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相比躍升了12位,但仍不及研發投入總量位列我國之後的日本、英國、德國等國家。從研發投入強度看,我國與以色列、韓國、日本等創新型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從研發產出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論文引用率、國際發明專利等方面還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等問題。科技論文是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重要產出結果,據統計,2015年我國ESI論文數為174.3萬篇,位居世界第二,但論文引用率僅為8.55次/篇,在發表論文數最多的20個國家中排列第十六位。按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要達到2.5%,“如期實現這一目標還存在困難,優化研發資源配置難度更大。”關曉靜說。

專家建議,未來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進一步完善創新政策體系,推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有效落實,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開展研發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前瞻性科學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的建設;同時要通過科研專案管理體制改革,提升研發經費投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編輯:甘玲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施洋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