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郝平:如何做一個導演,我並不陌生

導演·郝平

初冬的白鹿原, 金黃色打底, 電影《紅簪子》已拍攝過半了。 在這個離西安市不太遠也不太近的白鹿原影視城裡, 旅遊的看客們目光聚集在關中風情的街道上,

嘴裡競相哈出糖餅或油潑面的熱氣, 而在街道另一處, 《紅簪子》片場內, 導演監視器跟前, 郝平正目不轉睛盯著螢幕。

“哢!”他突然喊了一聲, 站起來小跑到演員面前, 連說帶演, 領著演員一塊兒走戲, 身上和他們一樣, 也是一身兒西北農民的粗布衣裳, 講戲的時候, 身邊時不時有工作人員被逗笑。 在這部戲裡, 他除了做演員, 還要做導演。

是2009年那部大熱電視劇《蝸居》, 讓郝平和海清、張嘉譯等演員一起走到了大眾範疇的視野內, 但實際上從1988年直到現在, 郝平始終沒間斷地工作在舞臺、螢屏和銀幕上, 期間還做過8年配音演員。

這部《紅簪子》劇本出自史建全之手, 對, 就是圈裡人都尊稱為“史爺”的編劇大師,

曾寫作過《無悔追蹤》《鬼子來了》《三槍拍案驚奇》等作品。 再細看這部電影背後, 你同樣能發現它不容小覷的陣容:出品人譚秋寧, 正是2015年中國內地“年度最佳影片”《一個勺子》的出品人;而總監製江平, 是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和總經理。

作為一個從未學習過導演專業的人, 郝平這部從演員正式轉行至導演的電影處女作, 是憑藉什麼得到了內容和製作上的強大支持及認可呢?他具備多大的能力, 或者魅力?

拍那些胡說八道的東西, 我會笑場的!

郝平身上有那種理想主義的演員常常會顯現出來的特質:誠懇、直接、謙和, 也無懼。 描述一場戲的時候, 眼睛裡會閃光, 一種來自演員的細膩生動的深情, 心裡滿當當是戲, 裝著那些靈活的畫面。 但他的理想主義是不止囊括了深情和身體力行, 還包含非常準確清晰的個人指向。

“我拍的永遠是現實主義題材”, 他說, “我永遠不會去拍玄幻的東西, 不接受, 而且是抵觸, 我會笑場的。 ”

他沒有演過任何一部吊鋼絲的戲。

一根鋼絲吊下來, 憑空從天上飛下來一個人, 用劍氣寫一個字, 他會說, 別扯了。 “這不就是胡說八道嗎?違背了我對藝術的認知, 我覺得那是外太空的生物, 和我從小受到的戲劇教育背道而馳, 戲劇教育是非常簡單的, 真聽, 真看, 真感受”, 由戲劇出身的他無比在意這三件大事:做什麼, 為什麼這麼做, 怎麼去做。 不是不可以演, 有真實可信的人物性格就可以演, 言行舉止都不能是生造的。

所以史爺的本子徹底打動他, 大情懷之下的小人物, 在特殊的語境和地域性之中說著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 並且有些話還說得挺狠, 是很多寫電影的人連碰都不敢碰的那些詞兒, 史爺真寫。 《紅簪子》裡有一場戲, 勸人把剛撿回來的小孩兒扔掉,

有一句臺詞:“還不如當初就把他娘的眼子堵上, 不讓這孩子生下來!”狠嗎?狠, 可你聽上去是舒服的, 因為這就是那個人物在那個時候最應該說的話。

什麼是應該說的話?就是人性裡特別有味道的那些東西, 愛, 嫉妒, 還有很多小情緒。 北方農村地區對愛的理解, 是有地域性的, 這個故事永遠不可能發生在香港, 或什麼別的地方, 只可能發生在中國北方, 特有的環境下才會出現的人和事, 根植在現實基礎之上的故事, 看似有局限和約束, 反倒是給了郝平一個想像力的支點。

二度創作是一種美

《紅簪子》的故事從1936年一直描寫到2017年, 一個龐大的時間跨度, 正好是新中國的發展史, 也是充滿創傷的那些年。 一個女人為了愛, 守候一生, 又歷盡變故和動盪,這難免讓故事顯得殘酷心酸。“但我拍一個電影,真的是為了去呈現那些殘酷的東西嗎?”郝平覺得不要。

“這個故事的時代裡,有一個特別傳統概念裡偉大女人的形象,但這個和我們現在的關係不是特別大,我會在二度創作的時候加進去別的東西,以幽默詼諧為底色,笑中帶淚,淚中帶笑。殘酷性是有的,但不刻意去呈現那種殘酷,反而是幽默和機智的東西會更有力量。”

早先劇本裡,有四個女孩子被嫁給了退伍軍人,幾個老兵,有的在戰爭裡斷了腿,有的瞎了眼,有的缺了胳膊,“一個十八九的小姑娘,扶著一個身體殘缺的老兵,從畫面上首先就只會呈現出兩個字——殘酷,它不可能是美”,郝平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不要過多的殘酷,他要的是幽默,“我不想過多展現那個年代對人造成的扭曲”,在導演的身份和視角內,他對這份工作並不生疏,也不遲疑,他沒有僥倖,因為凡是導演讓你看到的,就都是他想讓你看到的。

一開始看劇本的時候,郝平不喜歡那個苦勁兒,太苦了,一個女人經歷了一系列特殊年代,“那是否這樣呈現,取決於導演究竟想要什麼。我不想要它的殘酷,我只要它的幽默。”要把一個苦情的劇本拍成風趣的喜劇,可又不是純粹粗暴地去修改劇本,除了史爺自己絕對不同意修改,郝平也不準備把焦點放在如何去修改原劇本上,劇本是既定的,導演的工作是選擇去呈現什麼,才使其成為一個導演作品,“我在這個本子裡看到了很廣闊的空間,而且是我可以如魚得水的空間,雖然每個人創作的時候,想法都不同,但我們能用自己的方式達到某種契合”,既守住劇本本身,也守住導演的表達,這才是二度創作的美和意義。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是個喜劇導演。

一聽到那些定義特殊年代的專有名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苦,而且有一種被命運重壓到喘不過氣的感覺,是沒那麼舒服的,但這就是劇本原來的故事線,怎麼拍,一個導演有一個導演的處理方式。

郝平想把特殊年代的戲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來做,要好玩,要讓你哈哈大笑的時候,又一下子有點心酸,但很淒慘可憐的時刻,又要一下子被另外的事情打破。這才是喜劇。堅持用幽默去處理殘酷的東西,就像他堅持用幽默去生活,舞臺和現實世界一脈相承,說到底做導演,其實還是在做人,什麼樣的導演就拍什麼樣的電影,是“你選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郝平自己的性格,不喜歡苦哈哈的東西,愛開玩笑,愛把現場氣氛搞得其樂融融,愛把玩笑不經意間融入戲裡。“在我這個組裡,不允許出現罵大街的情況,每天創作會的時候我都在說,來到劇組都是親人,都是來幫我們的,一定是這樣能出來好作品,你如果破口大駡,別人壓力一大,一緊張,全完蛋。”

多年演員經歷,郝平出演的大部分是喜劇,從骨子裡他就對悲情或苦大仇深的態度很反感,“幹嘛非要用那種視角去弄呢?現在想想以前演的一些戲,我要是再來一遍,肯定也給它搞成一個喜劇”,他說。悲情的,有別的導演喜歡,那就讓別的導演去拍,郝平絕不,他認定自己了,就是一個喜劇導演,“我只能成為一個導演,就是一個叫郝平的導演。”

於是,他在那個時代的那樣一群人身上,試圖從喜怒哀樂的,有趣的,有關懷的,有猜疑的多面性裡,尋找出每個人物的特質,一種在這裡生存下去的能力,是非常機智且幽默的東西。“我不會出現一句口號,我不想讓它出現口號,就是不要讓它出現,這樣反而好像形成了一種影片的風格,史爺有句話寫得很準確:不管好人還是壞人,是人都得活著。”

這樣的情節,哪裡是寫得出來的?

郝平曾經在《毒戰》裡出演“哈哈哥”,一個在碼頭販魚的大哥,原來的劇本裡卻沒有這號人。不,應該說,是沒有原劇本的,杜琪峰拍電影沒有劇本,他沿用了最傳統的戲劇幕表制,一份大綱,沒有臺詞,甚至連大事件都不會有。哈哈哥在大綱裡其實是“蝦蛤哥”,被杜琪峰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講出來,聽上去就像嘻哈哥,在郝平的提議下,這個人物才變成了最後的哈哈哥。

和杜導聊戲的四五個小時之中,郝平注意到旁邊還有一個人,長髮,在迅速記錄著聊天內容。兩天之後,郝平一看新的劇本,和自己聊的內容一模一樣,也才知道那個長髮的記錄者,是韋家輝。

拍這場戲的時候,本來所有人都以為晚上九十點就能收工,但杜導突然讓大家全回去休息,不卸妝,淩晨四點再過來拍。淩晨四點,從演員到場工全都是迷迷瞪瞪沒睡醒的樣子,導演就是要所有人都有那種眼裡帶著血絲的狀態。

“你讓一個演員演出毒販的樣子,那太難了,演什麼?不用演,那種說不出來的憤怒,混沌,很複雜,但出來以後就是毒販,這一點我太佩服杜導了,我相信這是他特意安排的”,郝平“希望自己也能這樣去創作,這樣出來的東西是最有智慧的靈感的,是編劇沒辦法一開始就寫好的”。

和大師級導演一起工作的經歷讓郝平深信,全員的靈感都要吸收,不管是演員,還是現場攝影團隊,每個人在自己的視角下,想法都不同,有意思的就都要用。“這是這次創作團隊讓我最開心最愉快的地方,我不喜歡他們只是按照劇本工作,沒有創新,我特別不喜歡”。

這個團隊讓我感到很驕傲

沒有專門去進行過任何導演專業的學習,但郝平對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全然有信心。“我幹這個行業很早,經驗太足了,十七八歲就在劇組當場務,算下來做演員也快三十年了,對人跟人之間那種微妙的關係和情感的把握,我相信有些沒做過演員的導演,不一定有我這麼敏銳。”

從細微處著手,再生長出一場戲,這可以說是非常郝平的一種導演手段了,用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來替代其它累贅的表演,並且在拿到劇本的時候,所有角色他都自己預先演一遍。

什麼是好的導演呢,有些導演會非常禁錮在自己的思想裡,一定要演員走到某一個位置,說臺詞。臺詞一句不能改,機位擺好了,演員過來,坐下,說臺詞。“我就覺得為什麼,你都不知道演員會怎麼演,怎麼就要讓人先坐下呢?”郝平會說,我先給您演一遍,您看看這樣好不好。好的東西就是要用啊,輪到他自己做導演的時候,他就是這個態度。

導演郝平與主演魏春光現場歡樂互動

“有些電視劇為了搶戲,一天要拍二十幾場,可以套拍,大家都知道,但只要是稍微好一點的劇本,我還是會糾結的,哪怕你不給我正面呢,就給我一個背影,我沒關係。”

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到一起匯總,吸收,最後做出一桌滿漢全席,這是郝平所認為的導演功課。“我們都說電影是導演中心制,是導演的個人意志,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導演是一個召集者,編劇有編劇的思想,美術有美術的思想,包括服化道,都有他自己的靈感,我把他們的靈感抓到一起,做了一道菜,這是一個好的導演。”

他不信這世界上就有一套一開始就完完全全設計好的劇本,能毫無變動地執行到最後。故事框架一定是準備好的,但每個演員都會有自己的特質,按照每個人的特質去導戲,演員演得爽,觀眾也看得精彩,所謂變化,是個常態。

前幾天,劇裡的女演員在朋友圈裡說,最近突然喜歡上了髒兮兮又帥氣的自己。這讓郝平相當有成就感,“我發現她身上有一種特質,直接,膽大,情感細膩,能立刻進入到情感狀態裡,找到人物的那種感覺,她平時的步態和說話的樣子都變化了,就和戲裡的人物一樣,這個對我來說就是很大的驕傲”。

攝影團隊和郝平也是老相識了,知道他的風格,知道他要什麼,這已經不是頭一次合作了。在郝平心裡,攝影老師們是一種“相互給力”的存在,他們有一種寬容而專業的姿態,“我們攝影師完全不控制演員,不可能為了一個多美的畫面去限制演員表演,我們不是攝影展,控制他幹嘛,就讓他演戲嘛,這麼多年我也遇到過太多這種情況,最後會變成什麼呢,演員會覺得那行吧,就這麼來吧,沒有任何想法,快速演完,可是,這有什麼意義呢?”

最大的難度是經費,沒有這個問題我什麼困難都沒有

他說自己還是有點捉襟見肘的,有一場拍攝,他讓道具去村裡買一些鴿子,一問,要不沒有,要不鴿子還挺貴。這意味著你最好只拍一條,一次就成功,但鴿子嘩啦啦飛走了,角度不行,就得再買十隻,然而再拍也不見得就可以,因為你不知道鴿子會往哪裡飛,只能一遍遍去抓,你不可能跟鴿子說,來,我們先走遍戲。

郝平最後扔掉了這個想法,也不給自己添麻煩。但如果經費足,他還是想這麼拍,“吳宇森不就放鴿子嗎,拍六百條,總有一次能撞上,我現在要是拍六百條,製片人該過來喊我走人了”。

拍攝自然災害時期的場景,他需要一片極其荒蕪的環境,但白鹿原附近的農村山地還是會有植物,玉米地,高粱地,種著莊稼,找不到一個地方是完全能避開這些植被的。“我們不是幾個億的大片,要是有幾個億,那我就直接把劇組拉到無人區去拍這一段”,但後來他無意中有了個靈感,不拍大全景,用老鄉們會墊在地上坐的那種玉米皮子,巧合中湊成一個“饑”字的形狀,這種妙趣大概只有中國人最能會心一笑,這不就是我們傳統的“人海戰術嘛,奧運會翻牌子的感覺,很中國的一種方陣”。

投資人其實有一種非常灑脫的心態,一早就告訴郝平,別有顧慮,想到什麼,就盡情去實現。可他自己會想啊,“我不能這麼幹,我肯定會顧及到商業上的事情的,只能是儘量在我能做到的情況下,不損失影片層次和質感,又加入商業片元素,這樣才是個稱職的導演,要不然人家找我,只是讓我過把癮嗎?”他是想成為一個商業導演的,一個商業喜劇片的導演,有可能,是商業裡最文藝的那種。

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在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去“做夢”,這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並存的郝平導演,“如果投資人給兩億,我完全可以拍得更好”,他的多年夢想,是拍槍戰片、動作片,他還有一個夢想,搭一處景,讓所有遊客走進來的時候,都換上戲裡的服裝,他設置好鋼索,機位元,全程偷拍,直到影片上映,遊客們都不會知道他什麼時候開的機,讓這些原本置身事外的人,無意中成為電影的一部分。“遊客拿手機拍都沒有關係,我就把這個電影變成一個有超前意識的東西,這種感覺多棒啊!”

最後又說回杜琪峰,說起《槍火》裡那場經典鏡頭,六個兄弟在走廊上的漫長等待,等待隨時沖進房間,去殺死他們的兄弟老七。百無聊賴之中,幾個殺手一來一去地互相踢一個小紙球。這兇殺之前的消遣,安安靜靜地震撼人心。

怎麼寫出來的?他問杜導。杜導說,寫不出來,就是在現場看到了那些無聊的工作人員,正踢一個團成球的通告單,這就是最有力量的戲。不是運氣,郝平覺得,這是一種作為導演的能力,就算杜導當時沒有看到這一幕,但他仍然可以拍出一場好戲。

又歷盡變故和動盪,這難免讓故事顯得殘酷心酸。“但我拍一個電影,真的是為了去呈現那些殘酷的東西嗎?”郝平覺得不要。

“這個故事的時代裡,有一個特別傳統概念裡偉大女人的形象,但這個和我們現在的關係不是特別大,我會在二度創作的時候加進去別的東西,以幽默詼諧為底色,笑中帶淚,淚中帶笑。殘酷性是有的,但不刻意去呈現那種殘酷,反而是幽默和機智的東西會更有力量。”

早先劇本裡,有四個女孩子被嫁給了退伍軍人,幾個老兵,有的在戰爭裡斷了腿,有的瞎了眼,有的缺了胳膊,“一個十八九的小姑娘,扶著一個身體殘缺的老兵,從畫面上首先就只會呈現出兩個字——殘酷,它不可能是美”,郝平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不要過多的殘酷,他要的是幽默,“我不想過多展現那個年代對人造成的扭曲”,在導演的身份和視角內,他對這份工作並不生疏,也不遲疑,他沒有僥倖,因為凡是導演讓你看到的,就都是他想讓你看到的。

一開始看劇本的時候,郝平不喜歡那個苦勁兒,太苦了,一個女人經歷了一系列特殊年代,“那是否這樣呈現,取決於導演究竟想要什麼。我不想要它的殘酷,我只要它的幽默。”要把一個苦情的劇本拍成風趣的喜劇,可又不是純粹粗暴地去修改劇本,除了史爺自己絕對不同意修改,郝平也不準備把焦點放在如何去修改原劇本上,劇本是既定的,導演的工作是選擇去呈現什麼,才使其成為一個導演作品,“我在這個本子裡看到了很廣闊的空間,而且是我可以如魚得水的空間,雖然每個人創作的時候,想法都不同,但我們能用自己的方式達到某種契合”,既守住劇本本身,也守住導演的表達,這才是二度創作的美和意義。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是個喜劇導演。

一聽到那些定義特殊年代的專有名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苦,而且有一種被命運重壓到喘不過氣的感覺,是沒那麼舒服的,但這就是劇本原來的故事線,怎麼拍,一個導演有一個導演的處理方式。

郝平想把特殊年代的戲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來做,要好玩,要讓你哈哈大笑的時候,又一下子有點心酸,但很淒慘可憐的時刻,又要一下子被另外的事情打破。這才是喜劇。堅持用幽默去處理殘酷的東西,就像他堅持用幽默去生活,舞臺和現實世界一脈相承,說到底做導演,其實還是在做人,什麼樣的導演就拍什麼樣的電影,是“你選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郝平自己的性格,不喜歡苦哈哈的東西,愛開玩笑,愛把現場氣氛搞得其樂融融,愛把玩笑不經意間融入戲裡。“在我這個組裡,不允許出現罵大街的情況,每天創作會的時候我都在說,來到劇組都是親人,都是來幫我們的,一定是這樣能出來好作品,你如果破口大駡,別人壓力一大,一緊張,全完蛋。”

多年演員經歷,郝平出演的大部分是喜劇,從骨子裡他就對悲情或苦大仇深的態度很反感,“幹嘛非要用那種視角去弄呢?現在想想以前演的一些戲,我要是再來一遍,肯定也給它搞成一個喜劇”,他說。悲情的,有別的導演喜歡,那就讓別的導演去拍,郝平絕不,他認定自己了,就是一個喜劇導演,“我只能成為一個導演,就是一個叫郝平的導演。”

於是,他在那個時代的那樣一群人身上,試圖從喜怒哀樂的,有趣的,有關懷的,有猜疑的多面性裡,尋找出每個人物的特質,一種在這裡生存下去的能力,是非常機智且幽默的東西。“我不會出現一句口號,我不想讓它出現口號,就是不要讓它出現,這樣反而好像形成了一種影片的風格,史爺有句話寫得很準確:不管好人還是壞人,是人都得活著。”

這樣的情節,哪裡是寫得出來的?

郝平曾經在《毒戰》裡出演“哈哈哥”,一個在碼頭販魚的大哥,原來的劇本裡卻沒有這號人。不,應該說,是沒有原劇本的,杜琪峰拍電影沒有劇本,他沿用了最傳統的戲劇幕表制,一份大綱,沒有臺詞,甚至連大事件都不會有。哈哈哥在大綱裡其實是“蝦蛤哥”,被杜琪峰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講出來,聽上去就像嘻哈哥,在郝平的提議下,這個人物才變成了最後的哈哈哥。

和杜導聊戲的四五個小時之中,郝平注意到旁邊還有一個人,長髮,在迅速記錄著聊天內容。兩天之後,郝平一看新的劇本,和自己聊的內容一模一樣,也才知道那個長髮的記錄者,是韋家輝。

拍這場戲的時候,本來所有人都以為晚上九十點就能收工,但杜導突然讓大家全回去休息,不卸妝,淩晨四點再過來拍。淩晨四點,從演員到場工全都是迷迷瞪瞪沒睡醒的樣子,導演就是要所有人都有那種眼裡帶著血絲的狀態。

“你讓一個演員演出毒販的樣子,那太難了,演什麼?不用演,那種說不出來的憤怒,混沌,很複雜,但出來以後就是毒販,這一點我太佩服杜導了,我相信這是他特意安排的”,郝平“希望自己也能這樣去創作,這樣出來的東西是最有智慧的靈感的,是編劇沒辦法一開始就寫好的”。

和大師級導演一起工作的經歷讓郝平深信,全員的靈感都要吸收,不管是演員,還是現場攝影團隊,每個人在自己的視角下,想法都不同,有意思的就都要用。“這是這次創作團隊讓我最開心最愉快的地方,我不喜歡他們只是按照劇本工作,沒有創新,我特別不喜歡”。

這個團隊讓我感到很驕傲

沒有專門去進行過任何導演專業的學習,但郝平對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全然有信心。“我幹這個行業很早,經驗太足了,十七八歲就在劇組當場務,算下來做演員也快三十年了,對人跟人之間那種微妙的關係和情感的把握,我相信有些沒做過演員的導演,不一定有我這麼敏銳。”

從細微處著手,再生長出一場戲,這可以說是非常郝平的一種導演手段了,用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來替代其它累贅的表演,並且在拿到劇本的時候,所有角色他都自己預先演一遍。

什麼是好的導演呢,有些導演會非常禁錮在自己的思想裡,一定要演員走到某一個位置,說臺詞。臺詞一句不能改,機位擺好了,演員過來,坐下,說臺詞。“我就覺得為什麼,你都不知道演員會怎麼演,怎麼就要讓人先坐下呢?”郝平會說,我先給您演一遍,您看看這樣好不好。好的東西就是要用啊,輪到他自己做導演的時候,他就是這個態度。

導演郝平與主演魏春光現場歡樂互動

“有些電視劇為了搶戲,一天要拍二十幾場,可以套拍,大家都知道,但只要是稍微好一點的劇本,我還是會糾結的,哪怕你不給我正面呢,就給我一個背影,我沒關係。”

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到一起匯總,吸收,最後做出一桌滿漢全席,這是郝平所認為的導演功課。“我們都說電影是導演中心制,是導演的個人意志,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導演是一個召集者,編劇有編劇的思想,美術有美術的思想,包括服化道,都有他自己的靈感,我把他們的靈感抓到一起,做了一道菜,這是一個好的導演。”

他不信這世界上就有一套一開始就完完全全設計好的劇本,能毫無變動地執行到最後。故事框架一定是準備好的,但每個演員都會有自己的特質,按照每個人的特質去導戲,演員演得爽,觀眾也看得精彩,所謂變化,是個常態。

前幾天,劇裡的女演員在朋友圈裡說,最近突然喜歡上了髒兮兮又帥氣的自己。這讓郝平相當有成就感,“我發現她身上有一種特質,直接,膽大,情感細膩,能立刻進入到情感狀態裡,找到人物的那種感覺,她平時的步態和說話的樣子都變化了,就和戲裡的人物一樣,這個對我來說就是很大的驕傲”。

攝影團隊和郝平也是老相識了,知道他的風格,知道他要什麼,這已經不是頭一次合作了。在郝平心裡,攝影老師們是一種“相互給力”的存在,他們有一種寬容而專業的姿態,“我們攝影師完全不控制演員,不可能為了一個多美的畫面去限制演員表演,我們不是攝影展,控制他幹嘛,就讓他演戲嘛,這麼多年我也遇到過太多這種情況,最後會變成什麼呢,演員會覺得那行吧,就這麼來吧,沒有任何想法,快速演完,可是,這有什麼意義呢?”

最大的難度是經費,沒有這個問題我什麼困難都沒有

他說自己還是有點捉襟見肘的,有一場拍攝,他讓道具去村裡買一些鴿子,一問,要不沒有,要不鴿子還挺貴。這意味著你最好只拍一條,一次就成功,但鴿子嘩啦啦飛走了,角度不行,就得再買十隻,然而再拍也不見得就可以,因為你不知道鴿子會往哪裡飛,只能一遍遍去抓,你不可能跟鴿子說,來,我們先走遍戲。

郝平最後扔掉了這個想法,也不給自己添麻煩。但如果經費足,他還是想這麼拍,“吳宇森不就放鴿子嗎,拍六百條,總有一次能撞上,我現在要是拍六百條,製片人該過來喊我走人了”。

拍攝自然災害時期的場景,他需要一片極其荒蕪的環境,但白鹿原附近的農村山地還是會有植物,玉米地,高粱地,種著莊稼,找不到一個地方是完全能避開這些植被的。“我們不是幾個億的大片,要是有幾個億,那我就直接把劇組拉到無人區去拍這一段”,但後來他無意中有了個靈感,不拍大全景,用老鄉們會墊在地上坐的那種玉米皮子,巧合中湊成一個“饑”字的形狀,這種妙趣大概只有中國人最能會心一笑,這不就是我們傳統的“人海戰術嘛,奧運會翻牌子的感覺,很中國的一種方陣”。

投資人其實有一種非常灑脫的心態,一早就告訴郝平,別有顧慮,想到什麼,就盡情去實現。可他自己會想啊,“我不能這麼幹,我肯定會顧及到商業上的事情的,只能是儘量在我能做到的情況下,不損失影片層次和質感,又加入商業片元素,這樣才是個稱職的導演,要不然人家找我,只是讓我過把癮嗎?”他是想成為一個商業導演的,一個商業喜劇片的導演,有可能,是商業裡最文藝的那種。

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在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去“做夢”,這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並存的郝平導演,“如果投資人給兩億,我完全可以拍得更好”,他的多年夢想,是拍槍戰片、動作片,他還有一個夢想,搭一處景,讓所有遊客走進來的時候,都換上戲裡的服裝,他設置好鋼索,機位元,全程偷拍,直到影片上映,遊客們都不會知道他什麼時候開的機,讓這些原本置身事外的人,無意中成為電影的一部分。“遊客拿手機拍都沒有關係,我就把這個電影變成一個有超前意識的東西,這種感覺多棒啊!”

最後又說回杜琪峰,說起《槍火》裡那場經典鏡頭,六個兄弟在走廊上的漫長等待,等待隨時沖進房間,去殺死他們的兄弟老七。百無聊賴之中,幾個殺手一來一去地互相踢一個小紙球。這兇殺之前的消遣,安安靜靜地震撼人心。

怎麼寫出來的?他問杜導。杜導說,寫不出來,就是在現場看到了那些無聊的工作人員,正踢一個團成球的通告單,這就是最有力量的戲。不是運氣,郝平覺得,這是一種作為導演的能力,就算杜導當時沒有看到這一幕,但他仍然可以拍出一場好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