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三個疑問和實際回饋,《中國樂隊》在首期過後的理性思考

作者 | 韓玥

當《中國有嘻哈》用“free style”引爆這個夏天時, 人們開始猜測下一個“全面取勝”的小眾音樂會是誰。

當江蘇衛視幾經更改, 最終敲定《中國樂隊》在11月播出時, 人們——特別是圈內樂迷——不免有期待之心, 認為憑藉電視綜藝的影響力, “樂隊”這種音樂形式或許會成為下一個熱點。

首期播出後, 《中國樂隊》迎來的一度爭議和差評, 以及在此之後的理性思考。

廣告太多?“廣告show”裡插播4首歌曲

第1期節目後, 有觀眾調侃:我可能是看了一個廣告show, 中間插播了4首歌曲。

“搖滾幫”微信公號截圖

《中國樂隊》首期時長不到1小時, 一共插播三次廣告。

除去音樂人譚維維的尋訪過程和4支樂隊的詳情介紹, 所有樂隊的歌曲表演加起來約20分鐘。 這樣的視聽體驗讓觀眾感覺糟糕, 尤其作為節目首期, 如此設計讓人質疑節目的誠意。

為何插播這麼多廣告?節目組有自己的原因, 也有不可抗力的因素。 面對如潮水般不斷湧來的評論, 節目組選擇了主動修改節目設置。

“第一期結束後, 對於出現的廣告的問題我們自己馬上做了調整, 盡可能地最大力度保證觀眾能順暢地欣賞樂隊表演, 這一點其實大家也能看到, 因為我們確實這麼做了。 其實對於大家的質疑和惡評, 只要是合理的、有建設性的我們都接受。 ”節目負責人對《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說。

第2期中, 當四組樂隊表演時,

中間只插播了一次廣告, 二昨晚播出的第3期也是如此。 電視傳媒雖說是單向傳播, 但節目組明顯聽到了觀眾的回饋。 這一修正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節目的流暢性, 提升了表演的視聽享受, 也以實際行動向觀眾表達了誠意。

第3期閃星樂隊

沒有PK ?節目形式摒棄競賽元素

在形式上, 節目回避了兩大“吸睛利器”——海選和PK。 如前兩期一樣, 昨晚第3期節目先是由音樂推薦人譚維維向觀眾介紹樂隊, 鏡頭再聚焦樂隊背後的故事。 最後, 樂隊登上舞臺演唱他們的音樂, 各個同台競演樂隊之間不進行任何比較, 只傳達他們想要表現的音樂。

從選秀鼻祖《超級女聲》到《我是歌手》再到《中國好聲音》、《中國有嘻哈》, 無論是選拔素人還是專業歌手競技,

音樂類綜藝總是與PK形影不離, 觀眾習慣在給參與者打分選出一二三名。

加之樂隊特有的音樂屬性和表現力, 如果拿出來“battle”的話極具感染力, 各路樂隊之間的“diss”效果也不會比嘻哈圈遜色。

“搖滾天堂”微信公號截圖

為什麼作出這樣的選擇?《中國樂隊》執行總導演陳曉冬表示:“其實‘去PK、無競賽’的概念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樂隊這個群落與歌手、選秀歌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但凡能夠組樂隊的樂手, 他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社會性烙印, 從他們創作的樂曲、合作的團隊, 再到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等, 都異于單體的歌手, 他們的表達也會更有特性。 ”

回避“battle”環節也促使觀眾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音樂本身。

戲劇化的衝突雖然能給節目增添趣味性, 但《中國樂隊》始終想把音樂放在第一位。

第3期的第一支樂隊莫西子詩樂隊在歌曲中融入了彝族的元素, 把一些很民族的東西融入到了一個很現代的和聲體系裡面去, 試圖讓觀眾更加容易理解隱藏在音樂背後, 屬於莫西子詩的內心的東西。

第3期 莫西子詩樂隊表演《越過群山》

第三支樂隊啝樂隊同樣帶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將極富東方韻味的京劇聲腔與樂隊形式結合, 配合京劇唱念以及戲曲的編曲方式, 創造了屬於他們的摩登中國風。

第3期 啝樂隊表演《神筆馬良》

莫西子詩樂隊與啝樂隊一樣,都是將民族風融入樂隊之中,這讓人很難給出一個客觀標準,用來評判哪支樂隊在標準之上,哪支在標準之下。陳曉冬說:“如果把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不同樂隊放在同一個層面去PK的話,很難去評價誰好誰壞。”

不夠搖滾?沒有期待中的狂熱躁動

還有一個爭執不休的問題,就是《中國樂隊》中的樂隊不夠“搖滾”,不夠躁。

《中國樂隊》第3期包含了民族、搖滾、京劇、爵士四種元素,顯然搖滾只是其中之一而並非全部。陳曉冬也曾在採訪中坦承,《中國樂隊》不會完全以搖滾樂為主,“搖滾樂的比例可能連一半都不到”。

為什麼不走搖滾風?《中國樂隊》總導演陳韜曾表示:“在做節目規劃時我們始終有個觀念,那就是公眾提到樂隊就會想到搖滾,但我們就是想告訴觀眾,樂隊不僅僅只是搖滾,而是一個非常大的音樂符號和音樂承載。”陳韜希望通過《中國樂隊》,盡可能地對中國觀眾進行一次樂隊文化的普及。

第3期 Lucky Blue樂隊表演《My Little Things》

在第2期中登場的衣濕樂隊成立於2010年,節目中主唱遊淼操著一口四川宜賓方言,借用一首《芹菜牛肉絲》道出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鄉愁。其實游淼2016年還曾在另一檔音樂選秀節目中登臺,演唱了一首自己改編的宜賓方言版《雙截棍》,被導師選入“戰隊”,但很長一段時間他更像一個“網紅”。這次在《中國樂隊》裡的亮相,讓更多人關注到了他的這支“川味民謠”樂隊。

樂隊不止有搖滾,搖滾也不是只有狂熱躁動。陳曉冬認為:“樂隊是一種精神化的東西,而不是形式上的,是樂隊化的音樂而非樂隊化的形式。”陳韜和陳曉冬也希望通過節目打破傳統意義上對樂隊構成的誤解。

《中國樂隊》關注的並不是樂隊現場的表現力和所謂“搖滾”的叛逆情緒,更多地將鏡頭聚焦在了每支樂隊的背後故事和音樂理念, 但向搖滾致敬的心一直貫穿其中。昨晚第3期節目中,開場樂隊邀請到了指南針樂隊, 這也是樂隊時隔20年再度相聚。作為圈內“老炮兒”,一首《愛著誰》燃起許多樂迷的崢嶸回憶,懂的人自然會懂。

第3期 指南針樂隊表演《愛著誰》

《中國樂隊》的差評,更像是一次缺乏溝通的“交往”。從首期到昨晚播出的第3期,內容上不斷地整改或許是節目組對觀眾差評的回應,釋放出了想要溝通的信號。

惡評過後,當我們開始理性思考節目初衷時,問題似乎都有了相應的“解釋”。當然,《中國樂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或者說樂隊形式的音樂節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有改進的空間,就像《中國樂隊》的音樂推薦人陳偉倫所說:“不管你喜不喜歡,這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莫西子詩樂隊與啝樂隊一樣,都是將民族風融入樂隊之中,這讓人很難給出一個客觀標準,用來評判哪支樂隊在標準之上,哪支在標準之下。陳曉冬說:“如果把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不同樂隊放在同一個層面去PK的話,很難去評價誰好誰壞。”

不夠搖滾?沒有期待中的狂熱躁動

還有一個爭執不休的問題,就是《中國樂隊》中的樂隊不夠“搖滾”,不夠躁。

《中國樂隊》第3期包含了民族、搖滾、京劇、爵士四種元素,顯然搖滾只是其中之一而並非全部。陳曉冬也曾在採訪中坦承,《中國樂隊》不會完全以搖滾樂為主,“搖滾樂的比例可能連一半都不到”。

為什麼不走搖滾風?《中國樂隊》總導演陳韜曾表示:“在做節目規劃時我們始終有個觀念,那就是公眾提到樂隊就會想到搖滾,但我們就是想告訴觀眾,樂隊不僅僅只是搖滾,而是一個非常大的音樂符號和音樂承載。”陳韜希望通過《中國樂隊》,盡可能地對中國觀眾進行一次樂隊文化的普及。

第3期 Lucky Blue樂隊表演《My Little Things》

在第2期中登場的衣濕樂隊成立於2010年,節目中主唱遊淼操著一口四川宜賓方言,借用一首《芹菜牛肉絲》道出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鄉愁。其實游淼2016年還曾在另一檔音樂選秀節目中登臺,演唱了一首自己改編的宜賓方言版《雙截棍》,被導師選入“戰隊”,但很長一段時間他更像一個“網紅”。這次在《中國樂隊》裡的亮相,讓更多人關注到了他的這支“川味民謠”樂隊。

樂隊不止有搖滾,搖滾也不是只有狂熱躁動。陳曉冬認為:“樂隊是一種精神化的東西,而不是形式上的,是樂隊化的音樂而非樂隊化的形式。”陳韜和陳曉冬也希望通過節目打破傳統意義上對樂隊構成的誤解。

《中國樂隊》關注的並不是樂隊現場的表現力和所謂“搖滾”的叛逆情緒,更多地將鏡頭聚焦在了每支樂隊的背後故事和音樂理念, 但向搖滾致敬的心一直貫穿其中。昨晚第3期節目中,開場樂隊邀請到了指南針樂隊, 這也是樂隊時隔20年再度相聚。作為圈內“老炮兒”,一首《愛著誰》燃起許多樂迷的崢嶸回憶,懂的人自然會懂。

第3期 指南針樂隊表演《愛著誰》

《中國樂隊》的差評,更像是一次缺乏溝通的“交往”。從首期到昨晚播出的第3期,內容上不斷地整改或許是節目組對觀眾差評的回應,釋放出了想要溝通的信號。

惡評過後,當我們開始理性思考節目初衷時,問題似乎都有了相應的“解釋”。當然,《中國樂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或者說樂隊形式的音樂節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有改進的空間,就像《中國樂隊》的音樂推薦人陳偉倫所說:“不管你喜不喜歡,這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