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國內晶片企業高歌猛進 2025年中國“芯”要走向世界

近日, 與晶片國產化相關的概念公司, 在A股市場顯得異常火爆, 不少公司甚至出現了好幾天的連續漲停。 而當神威超級電腦赴美奪冠、“天河二號”超級電腦年底換芯以及核高基發佈會上關於我國在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等領域關鍵技術突破等消息傳出來時, 國產晶片公司的股價更是高潮迭起。 毫釐大小的晶片, 挑動著大國的神經, 如今已成為國家戰略層面大力發展和攻堅的專案。

政策完善推動 晶片國產化加速

國務院在《中國製造2025》的報告裡面就曾提出要求, 到2020年中國晶片自給率要達到40%,

2025年要達到50%, 這意味著2025中國積體電路產業規模占到全世界35%, 也就是超過美國位列世界第一。 而工信部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到2025年中國晶片自給率要達到70%, 也就是中國積體電路產業規模要占到全球49%, 這意味著2025年中國積體電路產業從產值來說將達到全球之最, 不僅能夠供給全中國的需要, 而且還將搶佔相當一部分的世界市場。

據悉, 中國每年進口的工業品種, 積體電路的規模遠超其他品種, 2016年總的進口金額為2271億美元, 是第二名汽車及其零部件的三倍, 該進口額大約占全球市場的70%, 這意味著中國是全球晶片需求量最大的國家, 而這其中國產化晶片的自給率還不足8%。

為了扶持國產晶片的發展, 國家對積體電路產業扶持規模巨大,

僅考慮國家和地方等政策性資金就已經超過了5000億, 再考慮對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帶動, 未來十年投向積體電路產業的資金預計將達到萬億級別。

國內晶片相關企業高歌猛進

報告顯示, 全球純晶片設計公司50強, 2009年中國只有一家, 即華為旗下的海思, 經過七年發展, 2016年已增長至11家, 它們分別是:海思、展訊、中興、大唐、南瑞、華大、銳迪科、ISSI、瑞芯微、全志和瀾起科技。 從產值上來看, 2016年, 中國晶片設計企業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已經超過160家, 其中華為旗下的海思和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展銳在晶片設計上已躋身世界前十。

在存儲晶片領域, 國內的兩家優秀企業兆易創新和長江存儲也正試圖趕超國際上的一些競爭對手。

其中兆易創新於2016年8月上市, 其2015年、2016年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89億元、14.89億元, 實現淨利潤1.42億元、1.51億元, 而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已實現營收15.17億元, 同增長44.69%, 淨利潤3.39億元, 同比增長134.75%。

半導體行業的格局一直以來是美韓稱霸, 日歐臺灣地區隨後的狀態, 不過中國大陸企業的強勢追擊正逐步打破這種格局的趨勢。 據臺灣半導體協會估計, 2017年臺灣半導體產業整體產值很可能僅比2016年上升1%, 而全球的市場規模增量在9.8%, 而反觀大陸, 2017年上半年, 中國大陸晶片設計業同比增長21.1%, 銷售額為830.1億元, 是世界半導體行業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地區)。

如今, 半導體行業的設計、製造、封測三大部分, 大陸已在設計和封測超過了臺灣,

雖然在製造方面大陸和臺灣還有一定差距, 但從總的半導體產業的產值比較上來看, 大陸與臺灣的差距已然很小了。 公開資料顯示, 2017年上半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為新臺幣11440億元, 而大陸產值約為新臺幣9900億元。

機構看好晶片國產化產業發展

從政策和產業界來看, 半導體晶片產業發展一片欣欣向榮, 而對眾多券商機構或投資人來說, 他們對其未來的發展也多持看好態度。

華泰策略分析師陳莉敏認為, 從全球範圍來講, 國內半導體產業增速高於全球。

東興證券電子行業分析師楊若木在其報告中提出, 從全球範圍來講, 國內半導體產業增速高於全球。 根據《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對行業增速超過20%的要求,

我們預計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到2020年將達到 1430億美元, 2015-2020複合增長率超20%, 遠高於全球平均3%-5%的增速。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認為, 隨著中國經濟水準的高速發展, 中國在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生產基地的同時, 也成為了相關電子產品最大的消費市場, 巨大的晶片需求與進口依賴, 必定會吸引大量資本進駐, 刺激國內晶片企業快速發展, 促成全球晶片產業市場向中國轉移。

*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或領英公司頁面(全球半導體觀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