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導演章明:他在一小時零八分之後的未來

章明(《冥王星時刻》工作照)

章明, 電影導演、編劇、監製,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 曾任釜山電影節、布宜諾賽勒斯電影節評委。 代表作《巫山雲雨》(1996)在多個國際電影節獲獎。

導演作品包括《秘語拾柒小時》(2001)《結果》(2006)《新娘》(2009)《郎在對門唱山歌》(2011)《她們的名字叫紅》(2013)。 《郎在對門唱山歌》獲2011年上海電影節“金爵獎”五項大獎。

2017年11月1日至3日, 華東師範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浮生六記:章明電影作品展”在上海電影資料館舉行。 其間, 我與章明導演作了深入的交談。

在我腦海中, 章明的影像世界和內心世界逐漸疊印, 模糊了原型與摹本之分, 有如莊生迷蝶, 互為夢與鏡。 章明電影的最大魅力在於其混沌與無限:詩意與現實, 哲思與感性, 隱曲亦直白, 冷感亦燒灼。 它們既像曠野留下無盡的闡釋空間;又像深深庭院在無數穿堂回廊的盡頭, 關上了最裡面的那扇門。

看章明的電影越多越久,

就越不知從何說起, 直到我無意間注意到他戴的手錶。 那是一塊被誤扔進洗衣機裡洗壞了的手錶, 仍然能走, 卻再也無法調校, 始終保持著比北京時間快一小時零八分鐘的時差。 章明戴著它, 永遠讀取著未來的時間, 就像他的電影, 總比這個時代超前了那麼一點點。

毛尖說, 現在是啟動對章明的觀看和討論的時候了。

《巫山雲雨》拍攝現場

所有脫離此刻的時間, 都是傷感的

吳明:拍電影對你來說, 最快樂的是什麼時候?

章明:一部電影籌備的時候總是快樂的, 雖然有時也提心吊膽怕投資突然沒有了。 看景和找演員是最快樂的, 那個時候, 你還沒有開始使勁, 渾身充滿了力氣。 有很多可能性在你前面延展出來。

吳明:可能性也是最吸引我的, 因為本質上它指向未來與未知。 通常談你的電影都只側重於深邃、鬱結的那一面。 但其實你還有很智性、很未來感的一面。 比如《郎在對門唱山歌》和《她們的名字叫紅》裡面, 都涉及到登月事件, 還有2012世界毀滅的預言, 甚至《郎》片的第二部分發生在未來。

新片也定名為《冥王星時刻》。 你是否對宇宙科幻話題青睞有加?

章明:對, 蠻感興趣, 關注了一個NASA的公眾號, 上面經常會播放火星登陸這類視頻。 雖然看上去荒蕪一片, 但還是很興奮, 就是你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 我也挺喜歡《火星救援》《地心引力》《阿凡達》《星際穿越》《降臨》, 包括某些程度上的《異形》和《銀翼殺手》。

吳明:這種朝向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時間感構成了你作品的現代美學根源。 僅看片名就充滿意趣:《秘語拾柒小時》原本的片名《17時57分38秒》, 時間越精確反而越神秘;新片《冥王星時刻》(The Moment of Pluto)雖然還沒看到, 但“時刻”的切近感與“冥王星”的極度遙遠, 已構成時空上的強烈張力;其他很多英文片名也都與時間相關, 比如《巫山雲雨》叫“在期待之中”(In Expectation),

《結果》叫“出生之前”(Before Born), 《十愛》叫“失去的時間”(Lost Time)。 能談談時間這個概念嗎?

《秘語拾柒小時》海報

章明:從絕對上來講, 時間沒有頭沒有尾, 無所謂。 不像人, 過完這一生就結束了, 如果不考慮宗教比如佛教的說法。 所有時間只有在人身上才是有意義的, 離開人本身,就沒有意義了。電影發明的本質是人類想把自己的想像留存為物質,並不朽。但人工品終究亦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除非像以色列人赫拉利那個流行說法:人類以後也都會被資料化,脫離於肉體,就是變成神吧。但是,連宇宙都會湮滅。以我對愛因斯坦說法的理解,時間應該是依附於光的存在。湮滅之後不會有光束也不會有光速。所以,時間是什麼?歸根到底時間是人類的假設,一個笛卡爾座標,否則即是虛無,是一片黑暗……

每當我意識到我拍的《黑暗傳》系列(《黑暗傳》三部曲已完成兩部,《新娘》和《冥王星時刻》)與黑暗的聯繫、上古與現下的對應,就會想像人類從黑暗混沌中出來到今天,是多麼不可想像的一條時間線。新片《冥王星時刻》就是關於人處在過去與現在、黑夜與白晝之間的故事。介於明與暗的處境,這就是冥王星時刻。我覺得,所有脫離此刻的時間,都是讓人傷感的。

《她們的名字叫紅》拍攝現場

吳明:另外,時間還在你的電影中延伸出一種“將要未要”的臨界感,總是在等待和尋找,像漸近線不斷逼近,卻永遠不會到達,永遠不能得到徹底的釋放,有很深的宿命感。早期三部曲(《巫山雲雨》《秘語拾柒小時》《結果》)和《她們的名字叫紅》都很明顯。

章明:他們是這個世界的人,想到那一個世界去;他們是這樣的人,卻想成為那樣的人。似乎都沒成。

吳明:那絕對不能成。一切都不能得逞。

章明:得逞了就變成神了。因為不能夠超越,變成不了神,所以我們才需要一個上帝。超越這事你不能每天去想,所以無神論者只是偶爾需要一下上帝。

吳明:所以你提出過“神見”概念,導演對於電影具有上帝視角,有如神見。影像世界是俯瞰之下的芸芸眾生、碌碌一世。這是非常蒼涼和悲憫的目光。我在《她們的名字叫紅》的結尾,感受到這種目光,心有戚戚焉。

《結果》海報

八十年代:薩特和四川畫派

吳明:看你的電影能感覺到你是有巨大閱讀量的人,比如存在主義、時間性的命題,應該都與你的學養有很深的關聯。能說說你讀過哪些書嗎?

章明:我已經很久不系統地讀書了。我最近看的最長的一篇文字是十九大報告手機版。集中讀書的年代是在大學裡,那時候如饑似渴,好像把所有的書都讀完了。八十年代,進來一大批西方美學思潮、外國文學、哲學的書,全部拿來看。文學就不用說了,《荒原》《追憶逝水年華》《黑暗之心》《暗店街》,還有俄羅斯小說,不勝枚舉。思想著作除了經典的德國哲學家,大學裡最能進入的是薩特,他的文學、哲學都讀了很多。當時閱覽室裡的書刊不能外借,我還把薩特的《什麼是文學》整篇抄下來了,想回去多看幾遍,做了很多筆記。還有加繆,也讀過不少。

從大學回到巫山,關注過法蘭克福學派。後來讀卡爾·波普和維特根斯坦,一個特別入世,一個特別出世。波普是針對現實的、對未來的考量,我現在仍然很贊同“開放社會”的思想。維特根斯坦是純粹的思辯,看人類思考和語言的極限在哪。他們倆是對頭,我都很喜歡。

吳明:你還系統地學過繪畫,也教過美術。八十年代四川畫派在全國的影響力非常大。能談談當時你在繪畫上受到哪些影響嗎?

章明:畫畫是很幼小的愛好了。我在大學裡選的是油畫專業,主要畫人物。那時候四川畫派很有名,早期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程叢林的《1968年*月*日雪》,畫的笨拙但更轟動的羅中立的《父親》,都印象深刻。當時我們接觸國外尤其是西方繪畫非常稀少,覺得他們怎麼能畫得這麼好,特別震撼。

後來知道他們是受懷斯、薩金特、克洛斯等人的影響,當然還有強大的俄羅斯巡迴畫派的影響。比如程叢林的那幅畫,基本上就是蘇裡科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的中國版。巡迴畫派的文學性很強,畫面有故事性,裡面的人物性格特徵強烈。我喜歡這種,包括勃魯蓋爾、沃特豪斯、席立柯、德拉克羅瓦等畫家,還有《溪山行旅圖》《清明上河圖》這樣的作品,它不是純繪畫。

我初中開始就對戲劇、電影很感興趣了,所以也跟這種繪畫很契合。

吳明:這樣看來,脈絡就很清晰了。繪畫讓你對視覺的呈現方式有天然的敏銳性,西方文學、哲學則奠定了你電影中鮮明的現代性特質。

《新娘》:生活和荒誕

《新娘》海報

吳明:想談談《新娘》。可以說這是《巫山雲雨》之後的再一次驚豔,記得當時看完,我心裡默念了一句:那個最好的章明又回來了。它所處的位置像是分水嶺,在早期三部曲的淩厲與叛逆之後,獲得了超越形式的圓融與釋然。這是你第一部充滿幽默感的作品。真正的幽默感是一個人在看透了最絕望的那一層之後,還能笑一笑,跟世界達成某種和解。如果說三部曲還處於“看山不是山”的反思和叛離階段,《新娘》則豁然到達了“看山還是山”的境界,有種回歸感,是更寬宏的觀照。這也是你作為一個藝術家已臻成熟的標誌。能談談當時拍攝的具體情況嗎?

章明:那之前比較消沉吧,06年拍了個商業喜劇片《愛情狗》,沒通過審查,備受打擊。後來兩年多的時間一直沒有片子拍,我覺得不能一直這麼被動,得自己找點事做。就去拍了一系列紀錄片,都是拍我的同學朋友(這一時期的紀錄片包括《蒼蠅》《60》《陳枰的自白》,稍早些時候還有兩部紀錄片是2003年的《巫山之春》和2004年的《大姨》)。本來就沒掙什麼錢,這下又花了不少,但心裡反而覺得痛快了。

後來,巫山那幾個朋友嘛,想跟我一起拍個故事片。我想那也好啊,就自己又花錢拍了《新娘》,很低成本的一個片子。也是拍得最自由的一部電影,基本上是一時興起之作,沒什麼束縛。很多事情都是我們自己在做,製片、編劇、攝影、剪輯、美術、服化道全是我和當時幾位合作者秦海燕、王強、老鄭、老綦、老湛等一起做,只有錄音是請的老同學北電錄音系畢業的李學雷,他也沒要酬金。裡面老齊受傷的那些妝,都是我化的,到街上去買點小學生畫畫的顏料就可以。照明器材也全部是縣城市場可以買到的燈具。

《新娘》劇照

這是我作品中戲劇性最強的一部。那個騙婚騙保、謀財害命的核心故事是改編自新聞事件,加這個故事線進去是為了要把他們的生活狀態拎出來,就是呈現他們真實生活的綜合。他們生活本身的質感就是這樣,基本上都在演自己。所以這個片子沒有太多預先的觀念設定,從面貌看沒有太多形而上的東西,但影片呈現的荒誕正是形而上的吧。我最理想的也是拍出那種既很生活化,又很具有精神性的作品。

《新娘》劇照

吳明:特別喜歡結尾,完全的黑暗裡,一點點火光,老齊哽咽地讀著信,直到只剩下蟲鳴。情緒從“笨賊一籮筐”的黑色幽默,陡然墜入不見底的深淵,心被浸沒與吞噬。之前匍匐於生活泥淖中的狀態,被直接推入了最幽深的精神境地。現在最關心的還是怎麼能讓更多人看到這部電影,有可能公映嗎?

章明:因為嫌麻煩又怕等待遙遙無期,拍攝這個電影並沒有去申請審查。現在希望能去審查通過吧,可以在電影院公映。

地方政府訂製片:主旋律和創作自由

《郎在對門唱山歌》海報

吳明:你從2009到2014年,連續拍了多部“命題作文”式的地方政府訂製片:《郎在對門唱山歌》《十愛》《她們的名字叫紅》。於是就有一些聲音認為你放棄了藝術追求,轉向了主旋律電影。

章明:其實新片《冥王星時刻》,在找女演員的時候,有朋友推薦了一個明星,她看了劇本,我還沒見著人,她就拒絕了。她認為也是個“主旋律”電影。

吳明:是否存在這種轉向呢?

章明:首先,我是一個守株待兔的人,沒有那種主動尋求電影資金和機會的能力,所以我總是等待有人來找我拍電影,他們給我拍什麼只要不是太離譜的,我基本都答應。而這種機會並不多。其次,我想獲得創作自由。比如我有個想法、寫了劇本,拿去和潛在的投資方談,那些做影視的大佬啊、暴發戶,就會有一堆匪夷所思的意見,那就熬過去吧。找演員他們總是要找明星,覺得這樣票房才有保障。但許多明星的經紀人壓根不會理睬你這種幾百千把萬的小片,就算聯繫上一個,反復談好多回最後留給你兩個小時說,你去片場見一下明星說說劇本吧。如果找不到明星他們就要求找熟臉,都跟你說,不適合角色你就去改劇本啊。所以,一部電影從設想到真正開機拍攝,對我來說要走一個格外艱難的路程。

但有過一次,歷經磨難開機之後,我自己主動撤退不拍的,是部二三十集的電視劇。開拍前後,他們(製片人和製片主任)就一個個把我推薦來的主演和主創全部換掉了。最刺激的是,拍攝現場製片主任每天救災似的指揮攝像拍“空鏡頭”,警告我沒有“交待環境”的鏡頭是嚴重事故,他找來的執行導演會告訴我,“導演,你這個鏡頭需要分切,要有蒙太奇”。我這樣跟製片主任和執行導演學習下去,感覺度日如年。我拍了十天就走了,寧願賠他們十萬塊錢,因為(我一走)造成了停機兩三天的損失嘛。

過了兩年,這個製片人又來找我,說他張羅了一個十部電影的系列片,每部拍不同行業,工商啊、環保啊,銀行啊,衛計啊等等,每部預算一百萬,給我九百萬,可以自己找主創搭班子。我當時還有點小激動,拍攝《十誡》(《十誡》是基斯洛夫斯基曾經為電視臺拍過的十部系列片)的機會來了!!然後我問十部電影是不是一千萬啊,九百萬的數學是不對的。他堅持他的數學,這事沒談成。在中國,這其實是個有前途的想法。

《她們的名字叫紅》海報

好多情況下,來找我的是地方政府宣傳當地旅遊之類的電影。這種片子落到我身上來了,那我就願意把它改好,甚至變成自己也想拍的東西。這種合作讓我有相對的創作自由,因為他們多是初次接觸拍電影,不認為自己是內行,對地方政府來講,電影肯定是導演在拍,不是政府來拍。這一點他們分得很清楚,所以就交給你去做。我能得到一筆資金,雖然不多,但劇組所有人都可以按自己意願找,我可以控制整個局面,按自己的想法拍攝,這兩點加起來太重要了。這種創作的愉快是錢買不到的。

吳明:這讓我有點意外,因為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藝術家跟政府合作自由度會更小,但看來並非如此。

章明:比如蔡國強做的事情。不過我們不能誇大這個自由度。

吳明:這樣看來你的這些作品也不是轉型,更不是放棄藝術,反而是為了堅持自己的藝術性。或許應該重新思考“作者電影”和“作者性”。我發現,在商業片、作者性、主旋律三者之間,人們往往只強調兩種融合。一是,褒揚商業片中體現了作者性,比如近期某武俠片導演,快被抬到宗師地位了,實在有點過譽。再就是,提倡主旋律中融入商業類型元素,《雲水謠》《風聲》都曾被當作典範,今年的《戰狼2》更是登峰造極。好像商業片中有作者性,或者主旋律中有商業性,都很了不起。可唯獨主旋律和作者性相遇時,就必然被認為是主旋律扼殺了作者性,而不考慮以作者性重塑主旋律的可能。

我在看你的《郎在對門唱山歌》《十愛》《她們的名字叫紅》時,並沒意識到這是宣傳片,反而是那種含混、隱秘、傷情的特質,也就是你“作者性”的部分牽動著我。即便像《9號女神》《院長爸爸》這類有明顯宣傳痕跡的作品,也仍然能看到為了保持人性的複雜和人物的微妙關係,留下了空間。

《她們的名字叫紅》拍攝現場

章明:《9號女神》是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去獲“五個一工程”獎,製片人段鵬先生鼓勵我創新,“農村戲要有韓劇範,不要拍太土”;《院長爸爸》是要求入圍華表獎,出品方鄧建國老闆要我在十五天內拍完。他們讓我拍片,當然要尊重他們的要求,既然答應了,就要都達到目的。可能,這在中國有一百個導演做得到。其他導演不屑于做大概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十愛》劇照

北電導演系教授:新人和伯樂

吳明:你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教授,我從一些北電學生那裡瞭解到,你被稱為“良心導師”,不說廢話,只教真貨。這在今天的大環境裡,實屬難得。我還注意到,你在創作中不斷啟用新人,今天活躍在業界的很多電影人,最初都是跟你合作走出來的。比如演員陳龍、馬伊琍、郭曉冬、黃志忠、黃璐、馮家妹、呂星辰、代汝茜,攝影師吳立曉、徐偉、王猛,錄音師劉楊,作曲家文子,編劇朱文、凡一平、秦海燕,剪輯師田磊、鐘義娟、李進。可以說你對他們都有類似于導師或伯樂的作用。能談談跟新人的合作嗎?

章明:遇見他們是我的幸運。我比較喜歡用新人,差不多每部片子都是。因為更少的行業習氣,也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我自己各個部門的活都了然,所以也不太擔心新人的問題。當然用新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一直拍低成本電影,屬於在投資上始終走直線的。但新人逐漸歷練出來變得厲害之後,慢慢身價就高了,我的預算再用他們就吃力了。當然,合作的可能性依然是值得期待的。

吳明:現在最期待的就是你的新片《冥王星時刻》早日上映,預感它又會帶來新的可能性。

離開人本身,就沒有意義了。電影發明的本質是人類想把自己的想像留存為物質,並不朽。但人工品終究亦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除非像以色列人赫拉利那個流行說法:人類以後也都會被資料化,脫離於肉體,就是變成神吧。但是,連宇宙都會湮滅。以我對愛因斯坦說法的理解,時間應該是依附於光的存在。湮滅之後不會有光束也不會有光速。所以,時間是什麼?歸根到底時間是人類的假設,一個笛卡爾座標,否則即是虛無,是一片黑暗……

每當我意識到我拍的《黑暗傳》系列(《黑暗傳》三部曲已完成兩部,《新娘》和《冥王星時刻》)與黑暗的聯繫、上古與現下的對應,就會想像人類從黑暗混沌中出來到今天,是多麼不可想像的一條時間線。新片《冥王星時刻》就是關於人處在過去與現在、黑夜與白晝之間的故事。介於明與暗的處境,這就是冥王星時刻。我覺得,所有脫離此刻的時間,都是讓人傷感的。

《她們的名字叫紅》拍攝現場

吳明:另外,時間還在你的電影中延伸出一種“將要未要”的臨界感,總是在等待和尋找,像漸近線不斷逼近,卻永遠不會到達,永遠不能得到徹底的釋放,有很深的宿命感。早期三部曲(《巫山雲雨》《秘語拾柒小時》《結果》)和《她們的名字叫紅》都很明顯。

章明:他們是這個世界的人,想到那一個世界去;他們是這樣的人,卻想成為那樣的人。似乎都沒成。

吳明:那絕對不能成。一切都不能得逞。

章明:得逞了就變成神了。因為不能夠超越,變成不了神,所以我們才需要一個上帝。超越這事你不能每天去想,所以無神論者只是偶爾需要一下上帝。

吳明:所以你提出過“神見”概念,導演對於電影具有上帝視角,有如神見。影像世界是俯瞰之下的芸芸眾生、碌碌一世。這是非常蒼涼和悲憫的目光。我在《她們的名字叫紅》的結尾,感受到這種目光,心有戚戚焉。

《結果》海報

八十年代:薩特和四川畫派

吳明:看你的電影能感覺到你是有巨大閱讀量的人,比如存在主義、時間性的命題,應該都與你的學養有很深的關聯。能說說你讀過哪些書嗎?

章明:我已經很久不系統地讀書了。我最近看的最長的一篇文字是十九大報告手機版。集中讀書的年代是在大學裡,那時候如饑似渴,好像把所有的書都讀完了。八十年代,進來一大批西方美學思潮、外國文學、哲學的書,全部拿來看。文學就不用說了,《荒原》《追憶逝水年華》《黑暗之心》《暗店街》,還有俄羅斯小說,不勝枚舉。思想著作除了經典的德國哲學家,大學裡最能進入的是薩特,他的文學、哲學都讀了很多。當時閱覽室裡的書刊不能外借,我還把薩特的《什麼是文學》整篇抄下來了,想回去多看幾遍,做了很多筆記。還有加繆,也讀過不少。

從大學回到巫山,關注過法蘭克福學派。後來讀卡爾·波普和維特根斯坦,一個特別入世,一個特別出世。波普是針對現實的、對未來的考量,我現在仍然很贊同“開放社會”的思想。維特根斯坦是純粹的思辯,看人類思考和語言的極限在哪。他們倆是對頭,我都很喜歡。

吳明:你還系統地學過繪畫,也教過美術。八十年代四川畫派在全國的影響力非常大。能談談當時你在繪畫上受到哪些影響嗎?

章明:畫畫是很幼小的愛好了。我在大學裡選的是油畫專業,主要畫人物。那時候四川畫派很有名,早期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程叢林的《1968年*月*日雪》,畫的笨拙但更轟動的羅中立的《父親》,都印象深刻。當時我們接觸國外尤其是西方繪畫非常稀少,覺得他們怎麼能畫得這麼好,特別震撼。

後來知道他們是受懷斯、薩金特、克洛斯等人的影響,當然還有強大的俄羅斯巡迴畫派的影響。比如程叢林的那幅畫,基本上就是蘇裡科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的中國版。巡迴畫派的文學性很強,畫面有故事性,裡面的人物性格特徵強烈。我喜歡這種,包括勃魯蓋爾、沃特豪斯、席立柯、德拉克羅瓦等畫家,還有《溪山行旅圖》《清明上河圖》這樣的作品,它不是純繪畫。

我初中開始就對戲劇、電影很感興趣了,所以也跟這種繪畫很契合。

吳明:這樣看來,脈絡就很清晰了。繪畫讓你對視覺的呈現方式有天然的敏銳性,西方文學、哲學則奠定了你電影中鮮明的現代性特質。

《新娘》:生活和荒誕

《新娘》海報

吳明:想談談《新娘》。可以說這是《巫山雲雨》之後的再一次驚豔,記得當時看完,我心裡默念了一句:那個最好的章明又回來了。它所處的位置像是分水嶺,在早期三部曲的淩厲與叛逆之後,獲得了超越形式的圓融與釋然。這是你第一部充滿幽默感的作品。真正的幽默感是一個人在看透了最絕望的那一層之後,還能笑一笑,跟世界達成某種和解。如果說三部曲還處於“看山不是山”的反思和叛離階段,《新娘》則豁然到達了“看山還是山”的境界,有種回歸感,是更寬宏的觀照。這也是你作為一個藝術家已臻成熟的標誌。能談談當時拍攝的具體情況嗎?

章明:那之前比較消沉吧,06年拍了個商業喜劇片《愛情狗》,沒通過審查,備受打擊。後來兩年多的時間一直沒有片子拍,我覺得不能一直這麼被動,得自己找點事做。就去拍了一系列紀錄片,都是拍我的同學朋友(這一時期的紀錄片包括《蒼蠅》《60》《陳枰的自白》,稍早些時候還有兩部紀錄片是2003年的《巫山之春》和2004年的《大姨》)。本來就沒掙什麼錢,這下又花了不少,但心裡反而覺得痛快了。

後來,巫山那幾個朋友嘛,想跟我一起拍個故事片。我想那也好啊,就自己又花錢拍了《新娘》,很低成本的一個片子。也是拍得最自由的一部電影,基本上是一時興起之作,沒什麼束縛。很多事情都是我們自己在做,製片、編劇、攝影、剪輯、美術、服化道全是我和當時幾位合作者秦海燕、王強、老鄭、老綦、老湛等一起做,只有錄音是請的老同學北電錄音系畢業的李學雷,他也沒要酬金。裡面老齊受傷的那些妝,都是我化的,到街上去買點小學生畫畫的顏料就可以。照明器材也全部是縣城市場可以買到的燈具。

《新娘》劇照

這是我作品中戲劇性最強的一部。那個騙婚騙保、謀財害命的核心故事是改編自新聞事件,加這個故事線進去是為了要把他們的生活狀態拎出來,就是呈現他們真實生活的綜合。他們生活本身的質感就是這樣,基本上都在演自己。所以這個片子沒有太多預先的觀念設定,從面貌看沒有太多形而上的東西,但影片呈現的荒誕正是形而上的吧。我最理想的也是拍出那種既很生活化,又很具有精神性的作品。

《新娘》劇照

吳明:特別喜歡結尾,完全的黑暗裡,一點點火光,老齊哽咽地讀著信,直到只剩下蟲鳴。情緒從“笨賊一籮筐”的黑色幽默,陡然墜入不見底的深淵,心被浸沒與吞噬。之前匍匐於生活泥淖中的狀態,被直接推入了最幽深的精神境地。現在最關心的還是怎麼能讓更多人看到這部電影,有可能公映嗎?

章明:因為嫌麻煩又怕等待遙遙無期,拍攝這個電影並沒有去申請審查。現在希望能去審查通過吧,可以在電影院公映。

地方政府訂製片:主旋律和創作自由

《郎在對門唱山歌》海報

吳明:你從2009到2014年,連續拍了多部“命題作文”式的地方政府訂製片:《郎在對門唱山歌》《十愛》《她們的名字叫紅》。於是就有一些聲音認為你放棄了藝術追求,轉向了主旋律電影。

章明:其實新片《冥王星時刻》,在找女演員的時候,有朋友推薦了一個明星,她看了劇本,我還沒見著人,她就拒絕了。她認為也是個“主旋律”電影。

吳明:是否存在這種轉向呢?

章明:首先,我是一個守株待兔的人,沒有那種主動尋求電影資金和機會的能力,所以我總是等待有人來找我拍電影,他們給我拍什麼只要不是太離譜的,我基本都答應。而這種機會並不多。其次,我想獲得創作自由。比如我有個想法、寫了劇本,拿去和潛在的投資方談,那些做影視的大佬啊、暴發戶,就會有一堆匪夷所思的意見,那就熬過去吧。找演員他們總是要找明星,覺得這樣票房才有保障。但許多明星的經紀人壓根不會理睬你這種幾百千把萬的小片,就算聯繫上一個,反復談好多回最後留給你兩個小時說,你去片場見一下明星說說劇本吧。如果找不到明星他們就要求找熟臉,都跟你說,不適合角色你就去改劇本啊。所以,一部電影從設想到真正開機拍攝,對我來說要走一個格外艱難的路程。

但有過一次,歷經磨難開機之後,我自己主動撤退不拍的,是部二三十集的電視劇。開拍前後,他們(製片人和製片主任)就一個個把我推薦來的主演和主創全部換掉了。最刺激的是,拍攝現場製片主任每天救災似的指揮攝像拍“空鏡頭”,警告我沒有“交待環境”的鏡頭是嚴重事故,他找來的執行導演會告訴我,“導演,你這個鏡頭需要分切,要有蒙太奇”。我這樣跟製片主任和執行導演學習下去,感覺度日如年。我拍了十天就走了,寧願賠他們十萬塊錢,因為(我一走)造成了停機兩三天的損失嘛。

過了兩年,這個製片人又來找我,說他張羅了一個十部電影的系列片,每部拍不同行業,工商啊、環保啊,銀行啊,衛計啊等等,每部預算一百萬,給我九百萬,可以自己找主創搭班子。我當時還有點小激動,拍攝《十誡》(《十誡》是基斯洛夫斯基曾經為電視臺拍過的十部系列片)的機會來了!!然後我問十部電影是不是一千萬啊,九百萬的數學是不對的。他堅持他的數學,這事沒談成。在中國,這其實是個有前途的想法。

《她們的名字叫紅》海報

好多情況下,來找我的是地方政府宣傳當地旅遊之類的電影。這種片子落到我身上來了,那我就願意把它改好,甚至變成自己也想拍的東西。這種合作讓我有相對的創作自由,因為他們多是初次接觸拍電影,不認為自己是內行,對地方政府來講,電影肯定是導演在拍,不是政府來拍。這一點他們分得很清楚,所以就交給你去做。我能得到一筆資金,雖然不多,但劇組所有人都可以按自己意願找,我可以控制整個局面,按自己的想法拍攝,這兩點加起來太重要了。這種創作的愉快是錢買不到的。

吳明:這讓我有點意外,因為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藝術家跟政府合作自由度會更小,但看來並非如此。

章明:比如蔡國強做的事情。不過我們不能誇大這個自由度。

吳明:這樣看來你的這些作品也不是轉型,更不是放棄藝術,反而是為了堅持自己的藝術性。或許應該重新思考“作者電影”和“作者性”。我發現,在商業片、作者性、主旋律三者之間,人們往往只強調兩種融合。一是,褒揚商業片中體現了作者性,比如近期某武俠片導演,快被抬到宗師地位了,實在有點過譽。再就是,提倡主旋律中融入商業類型元素,《雲水謠》《風聲》都曾被當作典範,今年的《戰狼2》更是登峰造極。好像商業片中有作者性,或者主旋律中有商業性,都很了不起。可唯獨主旋律和作者性相遇時,就必然被認為是主旋律扼殺了作者性,而不考慮以作者性重塑主旋律的可能。

我在看你的《郎在對門唱山歌》《十愛》《她們的名字叫紅》時,並沒意識到這是宣傳片,反而是那種含混、隱秘、傷情的特質,也就是你“作者性”的部分牽動著我。即便像《9號女神》《院長爸爸》這類有明顯宣傳痕跡的作品,也仍然能看到為了保持人性的複雜和人物的微妙關係,留下了空間。

《她們的名字叫紅》拍攝現場

章明:《9號女神》是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去獲“五個一工程”獎,製片人段鵬先生鼓勵我創新,“農村戲要有韓劇範,不要拍太土”;《院長爸爸》是要求入圍華表獎,出品方鄧建國老闆要我在十五天內拍完。他們讓我拍片,當然要尊重他們的要求,既然答應了,就要都達到目的。可能,這在中國有一百個導演做得到。其他導演不屑于做大概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十愛》劇照

北電導演系教授:新人和伯樂

吳明:你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教授,我從一些北電學生那裡瞭解到,你被稱為“良心導師”,不說廢話,只教真貨。這在今天的大環境裡,實屬難得。我還注意到,你在創作中不斷啟用新人,今天活躍在業界的很多電影人,最初都是跟你合作走出來的。比如演員陳龍、馬伊琍、郭曉冬、黃志忠、黃璐、馮家妹、呂星辰、代汝茜,攝影師吳立曉、徐偉、王猛,錄音師劉楊,作曲家文子,編劇朱文、凡一平、秦海燕,剪輯師田磊、鐘義娟、李進。可以說你對他們都有類似于導師或伯樂的作用。能談談跟新人的合作嗎?

章明:遇見他們是我的幸運。我比較喜歡用新人,差不多每部片子都是。因為更少的行業習氣,也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為我自己各個部門的活都了然,所以也不太擔心新人的問題。當然用新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一直拍低成本電影,屬於在投資上始終走直線的。但新人逐漸歷練出來變得厲害之後,慢慢身價就高了,我的預算再用他們就吃力了。當然,合作的可能性依然是值得期待的。

吳明:現在最期待的就是你的新片《冥王星時刻》早日上映,預感它又會帶來新的可能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