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雲南的這些美味藥膳 不吃會後悔

中國自有“藥食同源”的說法。 古時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 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

小黑藥燉雞

中國自有“藥食同源”的說法。 古時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

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 而雲南自古就有吃藥膳的食俗, 藏族的糖醋喀比、景頗族的竹筒煮鱔魚、哈尼族的苤菜根燉排骨、傣族的帕哈煮螺螄、怒族的斜拉, 白族的冰糖螺豆腐……琳琅滿目, 聞所未聞。

小黑藥燉雞

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 居住在高海拔山區的少數民族有一道傳統佳餚—小黑藥燉雞。 小黑藥別名草三角楓, 一般生長於陰冷潮濕地區, 其根、莖、葉皆可入藥。 苗族習慣用小黑藥治療腎虛、腰痛、哮喘等病症。 用小黑藥燉雞已在民間沿襲多年, 燉制出的雞肉不僅香味獨特, 湯鮮肉嫩, 還具有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陰補腎等功效, 是民間款待貴賓的鄉土美食和大病體虛的滋補良藥。

帕哈煮螺螄

帕哈煮螺螄是德宏自治州梁河縣傣族的美味佳餚, 素以做法講究、佐料齊全、湯白、味香、麻辣著稱, 並有消炎解毒的食療作用。 帕哈生長于亞熱帶陰濕處, 擇尖部而食, 香味濃郁, 是香料中含葉綠素最多的一種。 田螺味甘、性寒、祛濕、清熱解毒,

並有助於合成眼睛中的視色素, 起到明目及防治夜盲症的作用。

煮鵪鶉肉湯

煮鵪鶉肉湯

鵪鶉素有“動物人參”之美稱, 在雲南雙江、孟連、永德等民族自治縣的佤族最喜歡捕捉鵪鶉煮湯喝, 且佤族古老民歌中唱到:“水芹菜湯淡如水, 鵪鶉肉湯美無限”。

加工手法也很獨特:將鵪鶉摔死後放在明火上燒去毛, 待其肉烤黃, 開膛去內臟且不用水洗。 將檳榔鮮葉在手心裡揉幾下, 放進鍋裡和鵪鶉同煮, 最後加入適量的酸筍、鹽、辣子和花椒面。 這樣煮出來的鵪鶉肉湯, 原汁原味, 酸辣鮮醇, 香氣宜人, 聞之口角流涎。

鵪鶉的肉蛋對貧血、營養不良、神經衰弱、氣管炎、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小兒疳積、月經不調病症都有理想的療效。

斜拉

斜拉是三江並流區域怒族的名菜, 在怒族語中“斜”即肉, “拉”為酒, 漢意砂罐醉雞。 它是怒族男女老少喜愛的一種食物。

做法是將雞宰殺, 清洗乾淨, 切塊備用。 炒鍋上火, 注入漆油, 燒至六成熱, 下雞塊爆炸, 至雞塊呈金黃色時, 把雞肉和漆油倒入砂罐內, 加鹽、蔥段、薑片、白酒, 蓋上碗, 碗內注入冷水, 用麵糊封嚴罐口, 置於小火上燜 2小時即熟。

“斜拉”富含營養, 它是生活在大山裡怒族人民滋補身體、恢復體力的傳統佳餚。 它兼有治療風濕、婦科病等疾病的療效。

怒族民間有“漆油燜雞下粑粑, 天熱不怕, 地熱不怕, 遇上瘴氣也不怕”的民諺。

杜鵑花炒肉片

杜鵑花炒肉片

在雲南生活的白族、彝族、傣族、納西族等名族都有採摘菊花、杜鵑花、苦刺花、芭蕉花等花卉做菜的食俗。

白族視杜鵑花為待客的佳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的山林原野中,分佈著種類繁多,花色各異的杜鵑花,一般來說,當地人只採食白杜鵑花,他們認為顏色深的杜鵑有毒性,通常將摘好的杜鵑花采投入沸水中氽幾分鐘,取出泡在冷水中漂洗,漂去苦味和毒素後用來煮湯或與蠶豆、火腿等煮食或用酸醃菜炒食。成菜花色素雅,味道香醇,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有潤肺清喉、益氣寧神、調和經血,強健大腦神經、增強體質的功效。

炸地參

炸地參

地參,又名地藕、銀條菜。外形有點像去掉草的蟲草。它含有人體所需的20多種微量元素,食用後具有提神醒腦、開胃化食、補肝腎兩虛、強腰膝筋骨之功效。地參的吃法比較特別,要用油炸至金黃,然後在表面撒上糖霜,吃起來格外香脆。

香椿拌豆腐

香椿拌豆腐

香椿被稱為“長在樹上的菜”,曾在明清時期列為貢品。雲南野生椿樹一般為紫香椿,每年開春,一場春雨過後,椿樹就發芽抽枝了。人們采下香椿芽,放在開水鍋裡一燙,浸泡在汆香椿的原汁中,再將當地製作的板豆腐燙後晾涼,用手捏碎,加入作料同香椿拌在一起,就做成了“香椿拌豆腐”這一時令美食。此菜做法看似家常,風味卻別具一格,芳香四溢、清嫩爽口,食後讓你通體舒展,頭輕身爽。

苤菜根

苤菜根燉排骨

雲南紅河州蒙自、元陽等地多出野生韭菜,當地人民稱野韭菜為苤菜,苤菜形式蒜苗,其葉、莖、花、根均可食。“苤菜根燉排骨”是當地一道時令美食,取新鮮的苤菜根與排骨燉湯食用,催乳最為有效,而且寶寶吃了母乳後睡覺香。

酸木瓜炒肉絲

酸木瓜炒肉絲

木瓜對於雲南人來說,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東西,它含有糖、有機酸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中醫認為木瓜入藥有舒經活絡、和胃化濕、樹幹之痛等功效。而大理白族經常用當地特產酸木瓜與雞、魚、豬腳烹飪。其味道鮮美,是具美味、藥用價值為一身的綠色水果。

苦筍炒豆豉

苦筍炒豆豉

苦筍炒豆豉是元陽哈尼族的一道家常菜。竹筍每年農曆冬臘月從土中萌發筍芽,長到來年二三月間,高約20cm時味苦濃郁,故叫“苦筍”。將苦筍外殼撕去,切成小坨,放入開水鍋中煮後再倒入清水中浸泡,兩三天就可除去大部分苦味。用哈尼族自製豆豉配鮮辣椒炒苦筍,口感鹹鮮香辣回苦,食後有下火解涼,解暑開胃,保健身體之功效。苦味在烹飪調味中不常見,此菜特色在於苦而適口,妙不可言,地處炎熱地區的元陽哈尼族同胞人人愛吃。

杜鵑花炒肉片

杜鵑花炒肉片

在雲南生活的白族、彝族、傣族、納西族等名族都有採摘菊花、杜鵑花、苦刺花、芭蕉花等花卉做菜的食俗。

白族視杜鵑花為待客的佳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的山林原野中,分佈著種類繁多,花色各異的杜鵑花,一般來說,當地人只採食白杜鵑花,他們認為顏色深的杜鵑有毒性,通常將摘好的杜鵑花采投入沸水中氽幾分鐘,取出泡在冷水中漂洗,漂去苦味和毒素後用來煮湯或與蠶豆、火腿等煮食或用酸醃菜炒食。成菜花色素雅,味道香醇,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有潤肺清喉、益氣寧神、調和經血,強健大腦神經、增強體質的功效。

炸地參

炸地參

地參,又名地藕、銀條菜。外形有點像去掉草的蟲草。它含有人體所需的20多種微量元素,食用後具有提神醒腦、開胃化食、補肝腎兩虛、強腰膝筋骨之功效。地參的吃法比較特別,要用油炸至金黃,然後在表面撒上糖霜,吃起來格外香脆。

香椿拌豆腐

香椿拌豆腐

香椿被稱為“長在樹上的菜”,曾在明清時期列為貢品。雲南野生椿樹一般為紫香椿,每年開春,一場春雨過後,椿樹就發芽抽枝了。人們采下香椿芽,放在開水鍋裡一燙,浸泡在汆香椿的原汁中,再將當地製作的板豆腐燙後晾涼,用手捏碎,加入作料同香椿拌在一起,就做成了“香椿拌豆腐”這一時令美食。此菜做法看似家常,風味卻別具一格,芳香四溢、清嫩爽口,食後讓你通體舒展,頭輕身爽。

苤菜根

苤菜根燉排骨

雲南紅河州蒙自、元陽等地多出野生韭菜,當地人民稱野韭菜為苤菜,苤菜形式蒜苗,其葉、莖、花、根均可食。“苤菜根燉排骨”是當地一道時令美食,取新鮮的苤菜根與排骨燉湯食用,催乳最為有效,而且寶寶吃了母乳後睡覺香。

酸木瓜炒肉絲

酸木瓜炒肉絲

木瓜對於雲南人來說,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東西,它含有糖、有機酸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中醫認為木瓜入藥有舒經活絡、和胃化濕、樹幹之痛等功效。而大理白族經常用當地特產酸木瓜與雞、魚、豬腳烹飪。其味道鮮美,是具美味、藥用價值為一身的綠色水果。

苦筍炒豆豉

苦筍炒豆豉

苦筍炒豆豉是元陽哈尼族的一道家常菜。竹筍每年農曆冬臘月從土中萌發筍芽,長到來年二三月間,高約20cm時味苦濃郁,故叫“苦筍”。將苦筍外殼撕去,切成小坨,放入開水鍋中煮後再倒入清水中浸泡,兩三天就可除去大部分苦味。用哈尼族自製豆豉配鮮辣椒炒苦筍,口感鹹鮮香辣回苦,食後有下火解涼,解暑開胃,保健身體之功效。苦味在烹飪調味中不常見,此菜特色在於苦而適口,妙不可言,地處炎熱地區的元陽哈尼族同胞人人愛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