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鳳翔古籍“藏經閣”

戴上白色的手套, 輕輕地打開樟木盒子, 小心翼翼地把薄如蟬翼、白中泛黃的440餘年前的孤本書籍捧出來放在潔淨如洗的桌子上,

在管理人員的監督和允許下, 閱讀者才可以如獲珍寶般的翻閱書籍。 據說, 每一位閱讀者在讀這些古籍的時候, 都是如此的虔誠、如此的小心。

因為, 翻閱的不僅僅是一本書, 而是一段段厚重的歷史, 一段段睽別已久的塵封往事, 以及這片土地萬物生生不息的魂魄。

鳳翔圖書館的古籍典藏室, 就好像金庸小說裡出現的“藏經閣”一樣, 神秘、厚重、安靜, 悄無聲息的存在于圖書館三樓一角。 當幾縷陽光從西邊封閉的玻璃窗戶投射進來的時候, 暗紅色書架上的書籍散發著昏黃的光暈。

在這暗紅色的樟木書架和櫃子裡保存的古籍文獻為7200餘冊,

全國孤本古籍55本, 善本120冊。 古籍以清代版本居多, 有少量的明代版本, 版本形式各異, 內容涉獵之廣, 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其中, 經部321種, 史部304種, 子部231種, 集部354種, 叢部3種。 辛亥革命先驅, 原國民黨陝西省省長劉治洲捐贈的24史等書, 也在館珍藏保存至今。 據瞭解, 古籍典藏室的文獻藏量位居全市縣區館前列, 是陝西省縣級圖書館古籍文獻藏量較多的單位,

古籍典藏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巨大財富和文化資源, 蘊含著中華民族固有的智慧和創造力, 凝結著幾千年華夏兒女的智慧, 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 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石。


問起古籍典藏室的歷史, 作為在這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的老人, 該館黨支部書記許敏篤如數家珍般的侃侃而談。 在他的敘述中, 一段關於“藏經閣”的歷史揭開了面紗。

鳳翔縣圖書館創建於1933年, 當時名為鳳翔縣民眾教育館。 它的前身是從明清時代周鼎(鳳翔周家的前人、地方紳士)創辦的“正誼書院”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當時現存古籍線裝木刻版本書籍千餘冊, 無償供人們閱讀。 到民國末年, 鳳翔文化極為繁榮, 官方、學校及民間私家古籍經典藏量極為豐富, 推動了當時文化的普及與發展。

解放後, 民眾教育館被縣人民政府接管, 改名為鳳翔縣文化館, 只有三名同志負責圖書的閱覽和外借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 古籍圖書被列為四舊。 全國各地迅速掀起破“四舊”、立“四新”的高潮, 鳳翔也同全國一樣, 不到一個月時間將全縣的廟宇、亭、台、樓、閣全部拆除, 發動全縣人民利用兩年時間挖毀了巍峨壯觀的明代鳳翔古城牆。 同時對全縣官方、學校以及私家珍藏的古籍圖書全部被紅衛兵清查集中焚燒, 村級的集中到各大隊(現在的村委會)進行焚燒。

“我家上祖輩和祖輩珍存的近萬冊古籍被紅衛兵從藏書樓上全部清理焚燒,當時爺爺在清理期間藏了幾本書在棉衣裡,被紅衛兵發現後狠狠打了一頓”許敏篤說。

在城關鎮行司巷大隊和紙坊火星大隊焚燒古籍的時候,有人建議將部分圖書進行了鑒別,把不認為是牛、鬼、蛇、神的書籍上交縣文化館予以封存。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各派互鬥期間,縣文化館也遭到破壞,館藏圖書損失大半,古籍文獻損失更多。

1973年夏季,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雨把縣文化館淹沒,存放的民國年間和解放初的報刊雜誌全部被淹沒損壞。當時,李守德、閆志虎、劉天太、曹明檀、楊景濤、李萬德、馬耀堂、郭升等老一輩文化館工作人員從水中搶救出了今天現存的古籍圖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縣人民政府每年下撥專款為圖書館增購圖書,訂閱報刊,全館圖書增至4.5萬冊。但由於經費無法滿足對古籍文獻的整理與修復,使這塊民族文化瑰寶沉睡了三十多年,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從2000年開始,國家逐步重視文化事業,縣圖書館組織專業人士對古籍文獻按照經、史、子、集、叢四庫分類法進行分類,並對部分文獻進行了修復和整理。

該館把古籍保護工作當作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採取不同形式,狠抓防鼠、防蟲、防潮、防盜、防火等工作,每年對古籍進行一次晾曬,放置防蟲藥物和防腐劑進行保護。按經、史、子、集、叢四庫分類法印製了《鳳翔縣圖書館古籍總目》,便於讀者查詢;在全國古籍普查平臺上對館藏古籍進行了數位上傳工作,為館藏古籍文獻建立完善了電子檔案。

近年來,該館古籍文獻典藏室每年接待全國各地的學者、專家、教授近百余人,為研究鳳翔歷史,提供了大量的歷史佐證史料,使古老的古籍文獻重新煥發生機。

許敏篤指著明萬曆5年官方書局印製的、些許破損的《重修鳳翔府志》說道:“這是全國孤本,鎮館之寶。目前,館裡和省圖書館多次溝通,打算對這部經典史書予以修復和影印再造,使鳳翔歷史再放光彩,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圖 白軍亮 段濤)

村級的集中到各大隊(現在的村委會)進行焚燒。

“我家上祖輩和祖輩珍存的近萬冊古籍被紅衛兵從藏書樓上全部清理焚燒,當時爺爺在清理期間藏了幾本書在棉衣裡,被紅衛兵發現後狠狠打了一頓”許敏篤說。

在城關鎮行司巷大隊和紙坊火星大隊焚燒古籍的時候,有人建議將部分圖書進行了鑒別,把不認為是牛、鬼、蛇、神的書籍上交縣文化館予以封存。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各派互鬥期間,縣文化館也遭到破壞,館藏圖書損失大半,古籍文獻損失更多。

1973年夏季,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雨把縣文化館淹沒,存放的民國年間和解放初的報刊雜誌全部被淹沒損壞。當時,李守德、閆志虎、劉天太、曹明檀、楊景濤、李萬德、馬耀堂、郭升等老一輩文化館工作人員從水中搶救出了今天現存的古籍圖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縣人民政府每年下撥專款為圖書館增購圖書,訂閱報刊,全館圖書增至4.5萬冊。但由於經費無法滿足對古籍文獻的整理與修復,使這塊民族文化瑰寶沉睡了三十多年,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從2000年開始,國家逐步重視文化事業,縣圖書館組織專業人士對古籍文獻按照經、史、子、集、叢四庫分類法進行分類,並對部分文獻進行了修復和整理。

該館把古籍保護工作當作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採取不同形式,狠抓防鼠、防蟲、防潮、防盜、防火等工作,每年對古籍進行一次晾曬,放置防蟲藥物和防腐劑進行保護。按經、史、子、集、叢四庫分類法印製了《鳳翔縣圖書館古籍總目》,便於讀者查詢;在全國古籍普查平臺上對館藏古籍進行了數位上傳工作,為館藏古籍文獻建立完善了電子檔案。

近年來,該館古籍文獻典藏室每年接待全國各地的學者、專家、教授近百余人,為研究鳳翔歷史,提供了大量的歷史佐證史料,使古老的古籍文獻重新煥發生機。

許敏篤指著明萬曆5年官方書局印製的、些許破損的《重修鳳翔府志》說道:“這是全國孤本,鎮館之寶。目前,館裡和省圖書館多次溝通,打算對這部經典史書予以修復和影印再造,使鳳翔歷史再放光彩,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圖 白軍亮 段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