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陳家菜堪比譚家菜?

陳衍像

陳衍為同光體詩派代表人物, 汪辟疆撰《光宣詩壇點將錄》把他列為“一同參贊詩壇軍務頭領”, 屬“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

詞曰“取威定霸, 桐江之亞。 《近代詩鈔》, 《石遺詩話》”。

陳衍的著作, 自然以《石遺室詩文集》《石遺室詩話》《近代詩鈔》《元詩紀事》《遼詩紀事》《金詩紀事》《宋詩精華錄》為重, 但翻閱其嫡孫陳步編選的《陳石遺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我在這部厚厚的三卷本裡, 看到不起眼處收有《烹飪教科書》, 可惜是節選, 只有總論部分, 占八頁篇幅。 很顯然, 陳步認為這是陳衍的“詩餘”, 豈知這略去的“石遺室菜譜”正是石遺老人的得意之作。

我對這部《烹飪教科書》極感興趣, 從網上買來複印本, 對照《石遺室詩話》, 細究這份菜譜, 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資料, 現一一道來。

素來文人都遠庖廚, 但陳衍似乎不是這樣。 他不僅喜歡請客, 還精通烹飪, 喜歡下廚。 別署“沃丘仲子”的費行簡在崇文書局1918年出版的《當代名人小傳》中這樣評價陳衍:“衍自光宣末即居京師, 精飲饌, 諸名士恒集其齋中賦詩鬥酒。 ”說明他精於飲食的特點當時就為人廣知, 且他不僅精飲饌, 還愛宴客。

陳衍為什麼會寫一部《烹飪教科書》呢?陳步在此書的“題解”中說:“本書是民初教育部認定的一部教科書,

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當時的師範學校和女子中學均有實習烹飪的明文規定, 但苦於沒有合適的教材。 商務印書館高夢旦、李拔可等閩籍榕城人熟知陳衍于此遊刃有餘, 請為撰寫, 陳衍遂作《烹飪講義》付之。 全書三萬餘字, 概括了烹飪要旨、物品選擇、製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識, 並詳細介紹了八十種各式菜譜。 後經教育部審定, 將其列為學校教科書, 故稱《烹飪教科書》。 本書寓飲食文化於烹飪術之中, 是一部理論與實踐兼優的作品, 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在烹飪方面的豐富經驗。 ”

關於曾祖因何會治菜肴, 陳步這樣說:“陳衍治家勤儉, 極富生活情趣, 每以‘君子不必遠庖廚’自況, 以詩會友之餘,

常親自下廚作膳, 以佳餚奉客。 陳家菜在當時頗負盛名, 聞說當時福建省主席陳儀即盛讚陳家菜較北京譚家菜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視本書為‘陳家菜譜’, 亦無不可。 ”

這是當時唯一一部經過教育部審定的烹飪教學書, 我見過1915年、1934年、1938年三個版本。

1915年初名為《烹飪教科書》, 署名“編纂者 蕭閑叟”;1934版更名為《女子烹飪教科書》, 內容與上一版相同;到了1938年, 再次更名為《烹飪法》, 除“編纂者 蕭閑叟”外, 又增加了“校訂者 楊蔭深”字樣。

1915年初版的《烹飪教科書》在“編輯大意”中稱:“本書之著實為創作, 非如其他教科書有東西書籍可依據, 不敢自詡為空前傑構, 而經營慘澹煞費苦心, 閱者鑒之。 ”是書共分“前編”“後編”兩部分, 前編的總論由“緒言”“飯菜論上”“飯菜論下”“葷菜論”“素菜論”“鍋灶及諸燃料”“刀砧及諸雜器”“盤碗”“作料”“食品不能分時令”等10篇組成。 在“後編”的“各論”中, 陳衍分門別類的詳述了七十種葷素菜肴的具體烹飪方法。

1938年版調整較大,“總論”合併調整為八章,為“緒言”“食物與人生”“食物與時令”“葷菜與素菜”“烹飪與火候”“烹飪諸用具”“烹飪與作料”“烹飪與廚房”;後編的“各論”中把烹飪法歸類,分為“豬肉烹飪法”“豬雜件烹飪法”“羊肉烹飪法”“雞類烹飪法”“鴨類烹飪法”“魚類烹飪法”“蝦蛤烹飪法”“菜葉類烹飪法”“豆瓜類烹飪法”“其他食物烹飪法”,眉目更加清晰。陳衍先生1937年已歸道山,楊蔭深時正任商務印書館編輯,這一版很顯然是他重新編輯分類的。

《烹飪教科書》的總論部分有點類似袁枚《隨園食單》的“須知單”,不過較之袁枚的觀點,陳衍有些與其相合、有些與之相反。比如,在“食物不能分時令”一節中,陳衍則明顯相異於《隨園食單》的“時令須知”,他以南北特產和時令差異,幾乎是針鋒相對地否定了袁枚的“時令說”。

《烹飪教科書》中有兩個寫法與現今相異,就是“川”和“會”。這裡的“川”,實為“汆”,是食物放入沸水略煮之意;“會”,實為“燴”,為食材帶東加芡汁烹燉之意。

有人說這些菜肴偏于福州菜的風味,我對福州菜不太熟悉,只是感覺調味多用醬油和糖,很少用鹽,會略略偏甜。陳衍不像其他中國食譜中所謂“鹽少許,醬油少許”的做法,都言明“醬油一兩,糖三錢”,很有點科學精神。

因為是女子師範所用,這裡的菜肴沒有什麼“高精尖”的品類,都是一些很好掌握的家常菜。如果把這些菜肴稱之為“石遺室菜譜”,與北京譚家菜所擅長的海參、魚翅相比,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想確實是有點誇大了。

《烹飪教科書》署名“蕭閑叟”。這個“蕭閑叟”所謂何來?

唐文治撰《陳石遺先生墓誌銘》中說:先生“配蕭夫人,諱道管。常隨先生遊歷諸名勝,卓然女學儒宗,著有《列女傳集解》等書數種,載清史館列傳。”

蕭道管(1855-1907年),別署蕭閑堂主人,著有《說文重文管見》、《列女傳集解》、《然脂新話》、《平安室雜記》、《戴花平安室遺詞》、《蕭閑堂劄記》、《蕭閑堂遺詩》等。《石遺室詩話》卷一二載“先室人在日,取《真誥》說,顏所居曰‘蕭閑堂’”。

其實,歷史上已有人用過“蕭閑堂”的室號。《石遺室詩話》(卷二二)曾記此事:“余有《蕭閑堂》五言長律三百韻。蘇堪告余,米襄陽集中亦有《蕭閑堂詩》。二事皆偶然相類耳。”

陳衍對其婚姻自視甚高,1932年陰曆除夕在蘇州與錢鍾書對談,說“若餘先室人之相容德才,則譬如買彩票,暗中摸索,必有一頭獎,未可據為典要”。(見《石語》)陳衍在夫人過世後,曾作悼亡詩《蕭閑堂詩三百韻》,如此長詩較為少見,自雲“以多為貴,蓋元、白、皮、陸以來所未有也”,內有“佐飯欣螃蟹,調羹愛蛤蜊。每烹長水鴨,能飽富春鰣。梨藕常充啖,參苓亦偶資”諸句,回憶了當時杯盤觥籌、其樂融融的情景,可見蕭夫人也曾是烹飪聖手。

不過世人對此詩體評價不一定高。劉聲木在《萇楚齋隨筆》卷九中曾說:“世人但知朱竹垞太史彝尊有《風懷二百韻》,已為古人之創格,不知桑弢甫太史調元《弢甫集》中有《鎮海樓》詩七言長排二百韻,曹艮甫廉訪《曇雲閣詩集》中有《風懷二百韻》,陳石遺孝廉衍悼亡詩名曰《蕭閑堂詩》五言排律三百韻,更為古人所無,較之竹垞為尤難。此等詩,謂之浪逞才華,故立創格則可,謂之佳詩,則未必然也。”

錢鐘書也評價說:“石遺詩佳處,不過《江湖小集》、《桐江續集》,欲為清峭,則成率滑;欲為博奧,則成雜碎。調啞骨薄,七古尤不成語,有作意者語皆不妥。即如此首(按指《蕭閑堂詩三百韻》),欲為排比鋪張,哀感頑豔,而屬對不工,使事不貼,支離竭蹶。”(《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第五冊305頁)

時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師的名畫家陳師曾,專門為之繪過《蕭閑堂著書圖》,且刻有“蕭閑堂”印章一枚,題詩曰:“閱盡人間世,獨有蕭閑堂。至情深刻骨,萬事莫與償。山含夕陽古,葉落空階涼。抱此垂垂老,哀歌天地荒。”

《烹飪教科書》出版時,蕭夫人已去世八年,陳衍署名“蕭閑叟”,當有紀念夫人之意。

1917年,陳衍從北京回到福州,居文儒坊三官堂八號。《侯官陳石遺先生年譜》載:“二月,于居所後屋辟匹園,建皆山樓,有《匹園記》《皆山樓記》。嗣改皆山樓為花光閣,有記詳其事。花光閣屬蘇戡丈書扁,自撰楹聯雲:移花種竹剛三徑,聽雨看山又一樓。屬弢庵丈書之。”

小花園四周有牆,東北缺角,酷似“匹”字;再加上“匹夫臥樓上,匹婦長臥地下”,“鰥寡而無告”,用“匹”顏其園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有了這匹園,陳衍組織詩社,高朋清友往來,經常宴客於此,度過了他晚年最美好的時光。

1938年版調整較大,“總論”合併調整為八章,為“緒言”“食物與人生”“食物與時令”“葷菜與素菜”“烹飪與火候”“烹飪諸用具”“烹飪與作料”“烹飪與廚房”;後編的“各論”中把烹飪法歸類,分為“豬肉烹飪法”“豬雜件烹飪法”“羊肉烹飪法”“雞類烹飪法”“鴨類烹飪法”“魚類烹飪法”“蝦蛤烹飪法”“菜葉類烹飪法”“豆瓜類烹飪法”“其他食物烹飪法”,眉目更加清晰。陳衍先生1937年已歸道山,楊蔭深時正任商務印書館編輯,這一版很顯然是他重新編輯分類的。

《烹飪教科書》的總論部分有點類似袁枚《隨園食單》的“須知單”,不過較之袁枚的觀點,陳衍有些與其相合、有些與之相反。比如,在“食物不能分時令”一節中,陳衍則明顯相異於《隨園食單》的“時令須知”,他以南北特產和時令差異,幾乎是針鋒相對地否定了袁枚的“時令說”。

《烹飪教科書》中有兩個寫法與現今相異,就是“川”和“會”。這裡的“川”,實為“汆”,是食物放入沸水略煮之意;“會”,實為“燴”,為食材帶東加芡汁烹燉之意。

有人說這些菜肴偏于福州菜的風味,我對福州菜不太熟悉,只是感覺調味多用醬油和糖,很少用鹽,會略略偏甜。陳衍不像其他中國食譜中所謂“鹽少許,醬油少許”的做法,都言明“醬油一兩,糖三錢”,很有點科學精神。

因為是女子師範所用,這裡的菜肴沒有什麼“高精尖”的品類,都是一些很好掌握的家常菜。如果把這些菜肴稱之為“石遺室菜譜”,與北京譚家菜所擅長的海參、魚翅相比,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想確實是有點誇大了。

《烹飪教科書》署名“蕭閑叟”。這個“蕭閑叟”所謂何來?

唐文治撰《陳石遺先生墓誌銘》中說:先生“配蕭夫人,諱道管。常隨先生遊歷諸名勝,卓然女學儒宗,著有《列女傳集解》等書數種,載清史館列傳。”

蕭道管(1855-1907年),別署蕭閑堂主人,著有《說文重文管見》、《列女傳集解》、《然脂新話》、《平安室雜記》、《戴花平安室遺詞》、《蕭閑堂劄記》、《蕭閑堂遺詩》等。《石遺室詩話》卷一二載“先室人在日,取《真誥》說,顏所居曰‘蕭閑堂’”。

其實,歷史上已有人用過“蕭閑堂”的室號。《石遺室詩話》(卷二二)曾記此事:“余有《蕭閑堂》五言長律三百韻。蘇堪告余,米襄陽集中亦有《蕭閑堂詩》。二事皆偶然相類耳。”

陳衍對其婚姻自視甚高,1932年陰曆除夕在蘇州與錢鍾書對談,說“若餘先室人之相容德才,則譬如買彩票,暗中摸索,必有一頭獎,未可據為典要”。(見《石語》)陳衍在夫人過世後,曾作悼亡詩《蕭閑堂詩三百韻》,如此長詩較為少見,自雲“以多為貴,蓋元、白、皮、陸以來所未有也”,內有“佐飯欣螃蟹,調羹愛蛤蜊。每烹長水鴨,能飽富春鰣。梨藕常充啖,參苓亦偶資”諸句,回憶了當時杯盤觥籌、其樂融融的情景,可見蕭夫人也曾是烹飪聖手。

不過世人對此詩體評價不一定高。劉聲木在《萇楚齋隨筆》卷九中曾說:“世人但知朱竹垞太史彝尊有《風懷二百韻》,已為古人之創格,不知桑弢甫太史調元《弢甫集》中有《鎮海樓》詩七言長排二百韻,曹艮甫廉訪《曇雲閣詩集》中有《風懷二百韻》,陳石遺孝廉衍悼亡詩名曰《蕭閑堂詩》五言排律三百韻,更為古人所無,較之竹垞為尤難。此等詩,謂之浪逞才華,故立創格則可,謂之佳詩,則未必然也。”

錢鐘書也評價說:“石遺詩佳處,不過《江湖小集》、《桐江續集》,欲為清峭,則成率滑;欲為博奧,則成雜碎。調啞骨薄,七古尤不成語,有作意者語皆不妥。即如此首(按指《蕭閑堂詩三百韻》),欲為排比鋪張,哀感頑豔,而屬對不工,使事不貼,支離竭蹶。”(《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第五冊305頁)

時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師的名畫家陳師曾,專門為之繪過《蕭閑堂著書圖》,且刻有“蕭閑堂”印章一枚,題詩曰:“閱盡人間世,獨有蕭閑堂。至情深刻骨,萬事莫與償。山含夕陽古,葉落空階涼。抱此垂垂老,哀歌天地荒。”

《烹飪教科書》出版時,蕭夫人已去世八年,陳衍署名“蕭閑叟”,當有紀念夫人之意。

1917年,陳衍從北京回到福州,居文儒坊三官堂八號。《侯官陳石遺先生年譜》載:“二月,于居所後屋辟匹園,建皆山樓,有《匹園記》《皆山樓記》。嗣改皆山樓為花光閣,有記詳其事。花光閣屬蘇戡丈書扁,自撰楹聯雲:移花種竹剛三徑,聽雨看山又一樓。屬弢庵丈書之。”

小花園四周有牆,東北缺角,酷似“匹”字;再加上“匹夫臥樓上,匹婦長臥地下”,“鰥寡而無告”,用“匹”顏其園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有了這匹園,陳衍組織詩社,高朋清友往來,經常宴客於此,度過了他晚年最美好的時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