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踏實、低調,癡迷于技術……清華系創業者的成功之道

身家一舉超越兩億美元, 王小川哽咽了。

北京時間11月9日晚22點30分, 搜狗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與搜狗CEO王小川一同敲響了上市鐘聲。

伴隨“鐺-鐺”的上市鐘聲, 清華電腦系96級畢業生王小川和81級物理系的校友兼老闆張朝陽再一次證明了:清華系企業家是一股難以被忽視的力量。

“王小川是很典型的清華系, ”一位曾供職於IDG資本的清華系投資人告訴記者:“踏實、低調, 癡迷於技術改進。 ”

據艾瑞深, 而不是hunter(獵人)。 獵人每打一槍都要有收穫, 做風險投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結果。 做一輩子farmer, 又有什麼不好呢?”

如果非要談, 那就談談技術

王金龍就是如此。 清華人大多不善言談, 但行動力很強。 1995年從清華流體力學系畢業後, 王金龍就出國了。 成立海投資本前, 他曾在美國聖母大學基金和Wesleyan大學基金擔任投資主管, 管理超過10億美元的全球投資組合,

囊括了紅杉、啟明、鼎暉等中國最領先的基金。

儘管在創投界打拼多年, 王金龍仍覺得自己情商不高, 不善於跟人打交道。 “清華崇尚行勝於言。 如果從社會貢獻來看, 我們更願意從小處做起, 從底層做起, 來推動社會理念改變。 ”王金龍坦言, 他接觸的大部分清華校友也都非常低調, 很多人溝通能力不強。 清華出來的創業者做專案時很看重技術, 會優先考慮如何從技術角度解決問題。

技術似乎是一種普遍的清華情結。

劉一鋒創辦8度陽光後, 錢包式充電包是他用柔性晶矽材料製作的第一個民用應用。

“充電包打開後, 裡面3塊太陽能電池板可以通過資料線連接手機等電器充電。 在陽光下, 兩小時可以把一部智慧手機充滿。

”劉一鋒在一次路演時舉著充電包跟評委詳細地介紹。

他沒有說為了得出這個“2小時”的時間, 他和隊友在清華大學大禮堂草坪上, 試驗了蘋果、三星、華為等各種型號手機, 也沒有說為研究霧霾天對充電時間的影響, 他專挑霧霾的時候進行測試。

讓劉一鋒略感洩氣的是, 路演時自己總是很難調動現場的熱情。 “可能我在講述商業故事方面不是很擅長, 但我可以把自己的東西說得很清楚, 會用一些資料來論證它, 邏輯比較嚴謹。 ”劉一鋒說。

不過在資本市場上, 技術情結是一把雙刃劍。 清科集團創始人倪正東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反思過這個問題, “清華創業者常犯的錯誤有許多, 其中一條就是太鍾情技術,

太得意自己的產品。 ”倪正東同樣畢業于清華, 曾擔任清華大學科技創業者協會會長。

劉一鋒參加過幾次全國性創業大賽, 有人會講一些很顛覆性、很炫的故事, 一些演講者讓他覺得莫名其妙。 “沒有什麼邏輯, 只為了顛覆而顛覆。 ”劉一鋒說, 雖然有時投資人也會被演講能力超群的選手吸引, 但他認為, “顛覆是個很扯淡的、很空的事情”, 需要長時間的微小的工作積累才會最終發生, 而他想做的是那些“很微小的工作”。

“本來就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

1994年, 北大學生李方寫過一篇文章《北大是泉水, 清華是岩漿》, 為後來兩校的企業家做了預言:“北大人是以傲氣著名的, 以至於不屑於在世俗中為了某一目的而呼朋引伴。 清華人則不然,

他們似乎天然具有群體合作的精神。 ”

據說更早一批創業者, 北大畢業的俞敏洪、李彥宏、丁健等關係相當不錯。 只不過, “北大幫”很少紮堆, 各種論壇上遇到, 也不會像清華校友那樣親密地坐在一起, 只會相互點頭示意。

“一般人看來, 清華比北大更團結, 經常一呼百應。 ”倪正東說, 清華學生總是做實驗, 三五成群相互討論;北大學生更願意獨自徜徉在校園裡, 偶爾感歎一下人生。 這些在學校時的生活方式、接受的教育, 在他們創業後依舊延續。

2014年王金龍創立海投資本之初, 倪正東是他的天使輪投資人之一。 由於上世紀90年代就到了美國, 王金龍當時並不熟悉國內的情況。 海投在紐約成立, 想在北京設立辦公室, 再開展國內業務。 他找了一些比較熟的清華校友幫忙。“Gavin(倪正東)出錢出力,幫著介紹各種關係。”憶及當年,王金龍仍心存感激。

無論倪正東還是王金龍都認為,清華校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圈子”文化,因為人太多,要形成一個小“圈子”都是件難事。但清華人之間的默契和信任隨處可見。

“創投圈清華人的特質是務實,他們不會刻意建立和維護圈子,但真正需要幫助時,(校友關係)體現得非常明顯,關鍵時刻從來不會掉鏈子。”曾供職於IDG的一位清華系投資人發現,在風險投資的最初階段,投資人對創業專案考量更多的是“人”。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清華系在創投圈都有比較成體系的隊伍,清華校友很自然能夠得到更多關注和理解,往往能借助各種力量度過創業最易夭折的時期。

2002年,為了獲得投資,創辦了空中網的周雲帆和楊寧找到了德豐傑投資副總裁張帆。張帆是周雲帆的清華校友,促膝長談後,他非常認可周雲帆的創業想法。但這個項目向美國總部彙報時,卻未獲得認可。

為此,張帆兩次返回德豐傑總部,向投資委員會詳細闡述自己的看法,最終為周雲帆爭取到了80萬美元的投資。

在王金龍看來,清華在各地組建的校友會好像美國大學的兄弟會,常會積極介入清華校友的創業和職業發展。“傳幫帶也是清華文化的一部分。”王金龍說,“大家本來就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有基本的信任在。”

接受本刊採訪前,王金龍剛剛參加了清華在紐約舉辦的美東校友迎新活動。當天,300名即將在美進修的清華畢業生聚集在一起,聽取在美國生活多年的校友分享經驗和故事。據王金龍介紹,清華在美國還定期舉辦“領航導師培養計畫”,半年一期,幫助年輕校友擇業和創業。

多成功VS大成功?

“北大創業者更喜歡顛覆性的創業項目,更願意做有影響力的事情。”來自北大的企業家700BIKE聯合創始人張向東總結。反之,“清華系”更低調,沒有北大那多婦孺皆知的公司,但每個細分行業的前幾名幾乎都有“清華系”。

這一評價也得到了很多清華創業者的認同。倪正東就曾對媒體說,“清華創業的出發點更集中於技術,而北大更集中于市場機會,先考慮我們有什麼樣的資源,再考慮如何把握這些資源。”無論是創造了ChinaRen、空中網的周雲帆,還是創立了快手的宿華和程一笑,都以新技術為起點,屬典型的清華“技術派”;而來自北大的丁健創辦亞信源於技術交換的市場需求,俞敏洪創辦新東方則是因為看到了英語學習的巨大前景。

即便在人文社科領域,清華畢業生也與北大畢業生有很大不同。紅纓集團創始人王紅兵記得,1989年自己在清華中文系學習時,學校的目標是為中國培養第一代科技記者和編輯。“因為當時科技進步迅猛,386、486、586電腦先後出現,國家需要有理工科基礎又擅長文字表達的人從事相關工作。”王紅兵說,清華中文系的教學更多從實用主義出發,但北大中文系更希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情懷。

後來,王紅兵進入幼稚教育領域創業。早期,他的努力重心一直集中在如何把產品做好,做得完美。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一位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教授交流。那位教授告訴他,幼稚教育不僅是保育,而且是服務。服務業就要開店,臨近社區,建立連鎖經營,必要時甚至可以0利潤擴張。這個建議令王紅兵十分震驚,也正是這個建議,促使他走上另一條經營道路——紅纓集團已在全國擁有4000多家連鎖幼稚園。

現在,王紅兵已經意識到,“清華人太扎實”。這種過於務實的性格常會限制清華人的視野和格局。清華人享受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快樂,而北大人享受帶來創新、帶來變革所產生的快樂。因此,“清華學生的成功率一定比北大高得多。但是北大要成功了,一定是大成功。”王紅兵說,“在企業界,清華的學生會成為某一細分領域的領導者,但談到影響大時代的偉大公司,其領導人好像很少是清華的。”

看天下401期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他找了一些比較熟的清華校友幫忙。“Gavin(倪正東)出錢出力,幫著介紹各種關係。”憶及當年,王金龍仍心存感激。

無論倪正東還是王金龍都認為,清華校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圈子”文化,因為人太多,要形成一個小“圈子”都是件難事。但清華人之間的默契和信任隨處可見。

“創投圈清華人的特質是務實,他們不會刻意建立和維護圈子,但真正需要幫助時,(校友關係)體現得非常明顯,關鍵時刻從來不會掉鏈子。”曾供職於IDG的一位清華系投資人發現,在風險投資的最初階段,投資人對創業專案考量更多的是“人”。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清華系在創投圈都有比較成體系的隊伍,清華校友很自然能夠得到更多關注和理解,往往能借助各種力量度過創業最易夭折的時期。

2002年,為了獲得投資,創辦了空中網的周雲帆和楊寧找到了德豐傑投資副總裁張帆。張帆是周雲帆的清華校友,促膝長談後,他非常認可周雲帆的創業想法。但這個項目向美國總部彙報時,卻未獲得認可。

為此,張帆兩次返回德豐傑總部,向投資委員會詳細闡述自己的看法,最終為周雲帆爭取到了80萬美元的投資。

在王金龍看來,清華在各地組建的校友會好像美國大學的兄弟會,常會積極介入清華校友的創業和職業發展。“傳幫帶也是清華文化的一部分。”王金龍說,“大家本來就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有基本的信任在。”

接受本刊採訪前,王金龍剛剛參加了清華在紐約舉辦的美東校友迎新活動。當天,300名即將在美進修的清華畢業生聚集在一起,聽取在美國生活多年的校友分享經驗和故事。據王金龍介紹,清華在美國還定期舉辦“領航導師培養計畫”,半年一期,幫助年輕校友擇業和創業。

多成功VS大成功?

“北大創業者更喜歡顛覆性的創業項目,更願意做有影響力的事情。”來自北大的企業家700BIKE聯合創始人張向東總結。反之,“清華系”更低調,沒有北大那多婦孺皆知的公司,但每個細分行業的前幾名幾乎都有“清華系”。

這一評價也得到了很多清華創業者的認同。倪正東就曾對媒體說,“清華創業的出發點更集中於技術,而北大更集中于市場機會,先考慮我們有什麼樣的資源,再考慮如何把握這些資源。”無論是創造了ChinaRen、空中網的周雲帆,還是創立了快手的宿華和程一笑,都以新技術為起點,屬典型的清華“技術派”;而來自北大的丁健創辦亞信源於技術交換的市場需求,俞敏洪創辦新東方則是因為看到了英語學習的巨大前景。

即便在人文社科領域,清華畢業生也與北大畢業生有很大不同。紅纓集團創始人王紅兵記得,1989年自己在清華中文系學習時,學校的目標是為中國培養第一代科技記者和編輯。“因為當時科技進步迅猛,386、486、586電腦先後出現,國家需要有理工科基礎又擅長文字表達的人從事相關工作。”王紅兵說,清華中文系的教學更多從實用主義出發,但北大中文系更希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情懷。

後來,王紅兵進入幼稚教育領域創業。早期,他的努力重心一直集中在如何把產品做好,做得完美。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一位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教授交流。那位教授告訴他,幼稚教育不僅是保育,而且是服務。服務業就要開店,臨近社區,建立連鎖經營,必要時甚至可以0利潤擴張。這個建議令王紅兵十分震驚,也正是這個建議,促使他走上另一條經營道路——紅纓集團已在全國擁有4000多家連鎖幼稚園。

現在,王紅兵已經意識到,“清華人太扎實”。這種過於務實的性格常會限制清華人的視野和格局。清華人享受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快樂,而北大人享受帶來創新、帶來變革所產生的快樂。因此,“清華學生的成功率一定比北大高得多。但是北大要成功了,一定是大成功。”王紅兵說,“在企業界,清華的學生會成為某一細分領域的領導者,但談到影響大時代的偉大公司,其領導人好像很少是清華的。”

看天下401期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