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上一次調控,2011年,市場是怎麼表現的,之後的結果又是如何?

很多業內的專家認為, 中國的房地產是存在週期的, 時長平均為3年。

同週期的年份, 在政策調控, 貨幣環境以及房價走勢等存在明顯的相似性。

比如2011年是近10年調控最頻繁的一年, 但隨後的2012和2013年卻迎來了房價暴漲。

3年週期一過, 到2014年中國房地產又遭遇寒冬, 但到了2015和2016年又是一波暴漲。

回到2017年, 這一年出臺了太多的調控政策, 限購, 限價, 限貸甚至限售。 無論是力度還是頻次和歷史調控大年2011都非常相近。

2017年還沒結束, 我們尚不能蓋棺定論, 但我們或許可以從2011年的樓市複盤中獲得一些思考。

2011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複盤

一、市場概述

2011年, 以“限購”、“限貸”、“限價”為核心的行政性干預政策已經基本奏效, 各地成交量持續低迷, 房價開始出現回落, 土地市場亦日趨下行。

為鞏固調控效果, 中央政府近期不斷強調2012年宏觀調控政策不放鬆的決心, 預計後市政策整體鬆綁的可能性較低。

然而, 樓市低迷對於各地方財政造成的壓力日增, 近期各地政府已紛紛試圖自下而上地尋求政策突破口, 各級政府的博弈日趨敏感。

二、政策調控

“限購”、“限價”、“限貸”發展路徑圖

(一)限貸: 購房成本增加 微調尚存空間

2011 年以來, 貨幣政策告別“適當寬鬆”, 開始“穩健運行”。

上半年, 央行連續6 次上調大中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5%的歷史高位, 使商業銀行信貸額度速凍。

3 月, 銀監會要求嚴格實行“動態、差別化的個人住房貸款政策, 限制各種名目的炒房和投機性購房”, 亦使得個人房貸定向收緊。

(二)限購:擴容阻力重重 博弈或將持續

“限購”已成為2011年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

2011年1月頒佈的“新國八條”使“限購”擴展到全國所有省會城市、計畫單列市和部分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

執行力度也從2010年的限“新購一套”加強到“本地限三, 外地限二”。

截至2011年11月, 大部分已“限購”城市的住宅成交量大幅下滑, 且“限購”執行嚴格的城市成交下挫更為明顯。

“限購”對各地新建住宅市場成交量的影響

(三)限價:直指房價目標 有悖市場均衡

2011年1月出臺的 “新國八條”中明確要求各級政府須在一季度公佈房價控制目標。

截至 3 月 31 日, 全國已經有 608 個城市公佈了房價控制目標。 就有公開資料的120個城市的房價控制目標來看, 大多數城市以當地GDP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為標準, 基本把房價漲幅控制在 8%-15%之間。 從 4 月上旬開始, 國務院派出 8 個房地產市場調控督查工作組, 對 16 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貫徹落實國務調控政策措施情況開展專項督查。

各地出臺限價措施比較(2011年1月—2011年11月)

總結:無論是限貸帶來的炒房剛需通殺, 還是違背市場的限價, 2011年和2017年相似性很強。 三、新房市場2011年初“限購”、“限貸”的出臺到全面的信貸緊縮, 調控政策步步升級、全面趨緊。 3月起, 在全國重點城市範圍內, 住宅成交量迅速陷入低迷, 不但投資性需求被嚴重抑制, 而且部分改善型甚至首次置業需求也被波及。 2011年下半年, 大部分重點城市已出現價格鬆動的跡象, 市場觀望情緒濃厚, 行業泡沫逐步擠出, 房地產行業復蘇週期明顯拉長。

(一)供求深度膠著 庫存逼近高點

2011年1-11月,7個重點城市新房供應面積較去年同期減少11%,但供大於求、庫存壓力不斷攀高卻日益顯著。2008-2010年,重點城市年度供求比分別為1.69、0.70和1.04。

重點城市供求關係走勢(2008-2011.11)(二)降價風生水起 房企棄價保量2011年上半年,重點城市房價總體保持堅挺,但自下半年起,隨著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部分城郊樓盤出現大幅打折促銷,降價大幕隨之拉啟,包括杭州、重慶、南京在內的不少二線城市也出現了降價大規模蔓延的現象。

重點城市月度成交均價走勢圖(2007-2011.11)總結:和2017年一樣,從資料看,確實是降價了,政策是有效的,只是這個價不是市場降的,是被強制壓下,就像在火山口放一塊大石頭,說沒事了。之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噴湧而出!四、土地市場2011年,在“限購”“限貸”等宏觀調控因素影響下,土地市場呈現明顯分化,居住用地成交量大幅萎縮的同時,商辦用地成交表現活躍。“十二五”規劃的重點發展商務區在2011年出讓中大獲豐收,商辦用地出讓金同比大增,在2011年的土地出讓金結構中占比大幅提升。2011年居住用地成交量萎縮的主要原因為供應量縮減及成交率下降,而房企購地意願低的背後,除了銷售市場不景氣、政策環境不明朗外,堅挺的土地價格也是一大原因。

(一)居住用地成交分化 普通城市表現好於重點城市

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2011年各地紛紛表現出強烈的發展意願,其中,全國居住用地供應計畫較去年實際供應量增加約5成左右。

然而,受空前嚴厲調控政策的影響,1~11月國內60個大中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量同比下降29%。僅16個城市宅地成交同比上升,多數城市成交量同比萎縮嚴重。分類來看,47個發展中城市總體表現好於13個重點城市。

15個重點城市居住用地成交情況(2009—2011年)

(二)地價堅挺 房企購地意願低

為防止流標帶來的不利影響,自2010年首輪調控起,多個城市相繼推出“預申請”制度。

受此影響,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成都、長春、南京8城市2010年居住用地成交率均高於2009年。

然而,隨著調控深化,2011年住宅成交放緩顯著,這直接導致房企庫存壓力大增。加上2011年宏觀調控下銀根緊縮、融資管道收緊,房企不得不延緩開工,以緩解資金壓力。

15個重點城市土地供應面積(2008年1月—2011年6月)

近期居住用地成交案例(2011年7~11月)

總結:即使拍地玩法一直變,溢價率低的嚇人,但地價一直很堅挺,只是稀缺供應決定的,只要居住用地的稀缺性一直存在,房價上漲的預期很難扭轉。

最後公佈一項資料,2012年上海商品房成交均價22461元/㎡,2014年上海商品房成交均價26980元/㎡,漲幅20.12%。

房地產行業復蘇週期明顯拉長。

(一)供求深度膠著 庫存逼近高點

2011年1-11月,7個重點城市新房供應面積較去年同期減少11%,但供大於求、庫存壓力不斷攀高卻日益顯著。2008-2010年,重點城市年度供求比分別為1.69、0.70和1.04。

重點城市供求關係走勢(2008-2011.11)(二)降價風生水起 房企棄價保量2011年上半年,重點城市房價總體保持堅挺,但自下半年起,隨著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部分城郊樓盤出現大幅打折促銷,降價大幕隨之拉啟,包括杭州、重慶、南京在內的不少二線城市也出現了降價大規模蔓延的現象。

重點城市月度成交均價走勢圖(2007-2011.11)總結:和2017年一樣,從資料看,確實是降價了,政策是有效的,只是這個價不是市場降的,是被強制壓下,就像在火山口放一塊大石頭,說沒事了。之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噴湧而出!四、土地市場2011年,在“限購”“限貸”等宏觀調控因素影響下,土地市場呈現明顯分化,居住用地成交量大幅萎縮的同時,商辦用地成交表現活躍。“十二五”規劃的重點發展商務區在2011年出讓中大獲豐收,商辦用地出讓金同比大增,在2011年的土地出讓金結構中占比大幅提升。2011年居住用地成交量萎縮的主要原因為供應量縮減及成交率下降,而房企購地意願低的背後,除了銷售市場不景氣、政策環境不明朗外,堅挺的土地價格也是一大原因。

(一)居住用地成交分化 普通城市表現好於重點城市

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2011年各地紛紛表現出強烈的發展意願,其中,全國居住用地供應計畫較去年實際供應量增加約5成左右。

然而,受空前嚴厲調控政策的影響,1~11月國內60個大中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量同比下降29%。僅16個城市宅地成交同比上升,多數城市成交量同比萎縮嚴重。分類來看,47個發展中城市總體表現好於13個重點城市。

15個重點城市居住用地成交情況(2009—2011年)

(二)地價堅挺 房企購地意願低

為防止流標帶來的不利影響,自2010年首輪調控起,多個城市相繼推出“預申請”制度。

受此影響,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成都、長春、南京8城市2010年居住用地成交率均高於2009年。

然而,隨著調控深化,2011年住宅成交放緩顯著,這直接導致房企庫存壓力大增。加上2011年宏觀調控下銀根緊縮、融資管道收緊,房企不得不延緩開工,以緩解資金壓力。

15個重點城市土地供應面積(2008年1月—2011年6月)

近期居住用地成交案例(2011年7~11月)

總結:即使拍地玩法一直變,溢價率低的嚇人,但地價一直很堅挺,只是稀缺供應決定的,只要居住用地的稀缺性一直存在,房價上漲的預期很難扭轉。

最後公佈一項資料,2012年上海商品房成交均價22461元/㎡,2014年上海商品房成交均價26980元/㎡,漲幅20.1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