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吳冠中說美盲比科盲多,說的是你嗎?

吳冠中老先生曾說過:

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 但是, 美盲卻很多。 '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這句話往深了說是藝術家們對社會的不滿, 一 種鄙視, 也是呼籲社會對關注下一代的美育教育。 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老先生曾說:“我母親是文盲, 但卻不是美盲。 ”

文盲在中國的定義是指沒有受過九年基礎教育的人。 可是美盲則從來沒有一個規範, 更沒有任何的定義。 以我個人意見, 我認為一個人有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善、美。 真與善我這裡就不多說了, 我想談的是關於美。 美感很多人都說是天生的, 我卻不大贊同。 因為人的心境和感受在某種程度上是受環境所支配的。

一個人如果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 擁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 他便會由內心發出對美的感受與共鳴。 這就是為什麼儒家把美感看作是道德教育其中一項內容的原因。 道家對美有另外的看法, 它追求心靈的自由流動, 所以把自然美視為最高境界層次。

因此, 是否文盲不重要, 最重要的千萬不要是美盲。 美育是涉及做人的問題, 也就是道德教育的問題。 大家可以想像, 一個人不管擁有多麼高的學歷或技能知識, 但如果沒有真、善、美那是多麼可怕的一個人。

美則是禮代名詞, 美盲即禮盲。 為此, 我們大力呼籲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為人父母者, 不但要重視文化知識教育, 更重要的是施行真、善、美的教育, 三者皆是人類的最高精神境界, 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元素, 缺一不可。 我們現在社會整個教育系統最缺的就是真、善、美的教育, 特別在美育方面尤其受忽略。 我們社會甚至認為講美、愛美、選美是大逆不道的活動。

我坐火車沿著京廣線一路南下, 經過了在李白、杜甫筆下非常美麗的城市, 它們以前都是不一樣的, 現在卻變得完全一樣了, 人們把過去那些美的東西都丟掉了。 掃除美盲比掃除文盲更重要, 因為儘管我們沒有東西可以再失去了, 我們還可以再創造。 所以音樂和美術的基礎教育可以給下一代打下很好的美學基礎, 這個很重要。

看這種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吸取以前的教訓,我們不只要從中國的角度去看世界,也要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個人並不認為這種時期對我們有利或無利,無論是什麼時期,對民族生存的態度、民族生命的完美都是要永遠一樣的,所以對我來說我的態度是永遠不會變化

的。

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卻很多。如今的許多成功人士,包括企業家、媒體人、白領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想必都很出色,然而,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藝術和鑒賞。這些現象的屢見不鮮,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藝術,而是虐殺藝術,是沒有文化的魔幻現實主義。—— 吳冠中

當今藝術的收藏也如火如荼,有錢但沒有能力鑒賞藝術的大有人在。但是,對於藝術收藏的不斷升溫,投機者又想從中牟利,怎麼辦?那只有看結果了。比如,看頭銜、看獲獎,尤其是看國外的頭銜與獎項。許多人不一定知曉國外各類獎項的奧妙,但是,偉大的盧浮宮是肯定知道的,說不定也去逛過。

因此,那些出不了名的且不安分的偽劣藝術家們想方設法地去盧浮宮參加展覽,如果有機會可以在盧浮宮買個金獎什麼的,回到國內或在朋友圈裡一定是可以忽悠的,畢竟懂行的人不多。這是另一個市場,一個不正常的市場,無知者所提供的市場。

我們如何能夠尊重藝術?美國財閥洛克菲勒不懂藝術,但是他尊重熱愛藝術的家人以及通過相關專業團隊的管理與決策,使美國自1929年以來有了第一家收藏當代藝術作品且聞名世界的紐約MoMA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尊重藝術並且有智慧。曾經德國藝術家博伊斯的理想,人人都是藝術家的願望,今天差不多已經實現。你若有勇氣欺世盜名,你就是著名藝術家;藝術如此發展下去,門檻終將被踏破。

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要想活得美,首先要懂得停、學會慢。找個地方發發呆,居然抬頭望見了滿天星斗。清晨推開窗,寒意料峭,卻聞到了遠山木葉的芬芳。一慢,我們的生活就會立刻美起來。想活得美,就要懂得製造儀式感。儀式感對於生活的意義在於:它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我們之所以覺得生活無聊無趣,往往就是因為缺少了這份儀式感。要活得美,就要用心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真正的幸福,不一定是去做驚天動地的事,而是懂得發現生命中的小美好,把每天的日子過成詩。何為美?美就是找回人與人之間的感覺。

看這種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吸取以前的教訓,我們不只要從中國的角度去看世界,也要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個人並不認為這種時期對我們有利或無利,無論是什麼時期,對民族生存的態度、民族生命的完美都是要永遠一樣的,所以對我來說我的態度是永遠不會變化

的。

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卻很多。如今的許多成功人士,包括企業家、媒體人、白領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想必都很出色,然而,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藝術和鑒賞。這些現象的屢見不鮮,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藝術,而是虐殺藝術,是沒有文化的魔幻現實主義。—— 吳冠中

當今藝術的收藏也如火如荼,有錢但沒有能力鑒賞藝術的大有人在。但是,對於藝術收藏的不斷升溫,投機者又想從中牟利,怎麼辦?那只有看結果了。比如,看頭銜、看獲獎,尤其是看國外的頭銜與獎項。許多人不一定知曉國外各類獎項的奧妙,但是,偉大的盧浮宮是肯定知道的,說不定也去逛過。

因此,那些出不了名的且不安分的偽劣藝術家們想方設法地去盧浮宮參加展覽,如果有機會可以在盧浮宮買個金獎什麼的,回到國內或在朋友圈裡一定是可以忽悠的,畢竟懂行的人不多。這是另一個市場,一個不正常的市場,無知者所提供的市場。

我們如何能夠尊重藝術?美國財閥洛克菲勒不懂藝術,但是他尊重熱愛藝術的家人以及通過相關專業團隊的管理與決策,使美國自1929年以來有了第一家收藏當代藝術作品且聞名世界的紐約MoMA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尊重藝術並且有智慧。曾經德國藝術家博伊斯的理想,人人都是藝術家的願望,今天差不多已經實現。你若有勇氣欺世盜名,你就是著名藝術家;藝術如此發展下去,門檻終將被踏破。

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要想活得美,首先要懂得停、學會慢。找個地方發發呆,居然抬頭望見了滿天星斗。清晨推開窗,寒意料峭,卻聞到了遠山木葉的芬芳。一慢,我們的生活就會立刻美起來。想活得美,就要懂得製造儀式感。儀式感對於生活的意義在於:它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我們之所以覺得生活無聊無趣,往往就是因為缺少了這份儀式感。要活得美,就要用心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真正的幸福,不一定是去做驚天動地的事,而是懂得發現生命中的小美好,把每天的日子過成詩。何為美?美就是找回人與人之間的感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