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小美好》光速造星,華策做對了什麼?

你知道胡一天是誰嗎??

兩周前, 他還是一個娛樂圈小透明, 只在《夏至未至》裡演過比龍套好不到哪裡去的小配角, 最多的鏡頭不是側面就是後腦勺, 可以說是Nobody。

截圖來源@森林山兔子

而現在, 他的粉絲接機現場是這樣的。

單從接機規模來看, 已是一線明星的待遇

這一切的變化, 只因為一個角色、一部劇。

他在11月9日上線的網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中, 飾演男主角江辰。

在觀眾眼裡, 胡一天從素人到明星, 只花了兩周時間。 雖然這就是娛樂圈特有的奇跡, 但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下:為什麼是《小美好》?為什麼是胡一天?

出品方在這個光速造星的過程裡, 到底做對了什麼?

一、用青春劇以小博大

最容易讓新人出頭的劇集類型, 就是青春劇。

最典型如《流星花園》, 無論是台版、日版、韓版還是被稱為雷劇的大陸版, 都捧紅無數新人, 堪稱造星奇跡。

大陸古早的《十七歲不哭》, 也直接捧紅了當年的兩個素人——李晨和郝蕾。

因為青春劇對演技經驗的要求並沒有其他劇集那麼高, 青春洋溢的新鮮面孔, 反而更容易幫助觀眾進入青春劇的氛圍。

新人只要形象氣質契合, 角色的塑造就已成功了大半。

更別提較之古裝、玄幻、都市等類型, 青春劇通常成本低, 拍攝難度也不大。

用青春劇造星, 風險低、收益高, 是典型的以小博大。

二、以恰到好處的“蘇”吸粉

江辰這個角色, 真是蘇得恰到好處。

《小美好》的故事並不新鮮, 可優秀又清爽的俊朗少年, 是青春劇永恆的主角。

每個青春萌動的少女心裡,都曾住著這樣一個影子,我們為他去看也許自己根本不喜歡的籃球足球,一聽到他說話就臉紅心跳、緊張無比,同學合影時總想離他近一點,偷偷在紙上反復寫他的名字。

這些名字並不相同,但這些身影總有相似。

能提煉出一個這樣的形象,讓他活在螢幕裡,讓他對喜歡自己的女孩漸漸動心,又笨拙地不知如何表達、如何回應,讓他和她最終擁抱在一起……

就能讓觀眾覺得:好像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些無疾而終的明戀暗戀,也一一得到完滿。

這個角色,以及成功塑造這個角色的演員,自然也就成了大家心裡那些身影的代表。

不吸粉才怪。

這種蘇,絕對來源於現實,又稍稍高於現實,不同于那些玄幻劇裡天賦異稟的拯救世界男,不同於都市劇裡十項全能的精英男,這種高中優秀男生的形象,離觀眾很近,代入感很強。

但這就更需要主創在故事細節上下功夫,為這個形象構建足夠的真實感。

就如同《小美好》裡,外冷內熱的江辰一邊嘴硬,一邊情不自禁的做出如下舉動。

當然,一切的前提是:

三、打磨劇集品質

《小美好》這部劇,第一編劇是原著作者趙乾乾,第二編劇是《最好的我們》的編劇之一——吳桐,豆瓣分相當可觀。

主創團隊努力還原了學生時代的小小萌動。那些明戀暗戀、欲說還休、目光追隨與怦然心動,是專屬於青春期的單純的小美好。劇集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青春氣息,用不作妖不狗血的清新校園故事,才引發無數觀眾共鳴。

醜校服才是我們的青春啊

歸根結底一句話:青春片裡,要有真正的青春。

反例如電影《同桌的你》,即使製作人和編劇是我喜歡的高曉松,我也不得不把它視為青春片的失敗案例。兩個主演周冬雨與林更新,也並未從本片中,獲得太多口碑與人氣方面的實際好處。

所以對胡一天的走紅,我是真的樂見其成。這樣憑藉劇集品質和角色契合度的造星,真希望影視圈每年都給我來個幾打,好好遏制一下流量明星的天價片酬。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疑惑:不對啊?這難道不是在製造新的流量明星嗎?

在《頂級流量:中國娛樂圈的最大bug》一文裡,我曾說過:流量明星的稀缺性,是他們片酬高企、穩居行業金字塔頂端的主要原因。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靠影視製作公司持續的“以劇造星”的能力。

這就好比造血系統強悍了,市場上的存量血價格也就自然降下來了。

“我不一定非要用明星,我有能力源源不斷地製造明星”,有這種底氣的公司多了,天價片酬也就迎刃而解。

“以劇造星”的能力從何而來?

——內容為王,精品至上,把成本更多花在劇集品質上而不是片酬上。

劇集品質是造星的關鍵。《小美好》如果是一部情節離譜、漏洞百出、既不青春、也不美好的片子,別說胡一天,胡萬年也紅不了。

當然,坦率地講,爛劇也造星。《古劍奇譚》、《花千骨》,甚至以前的于媽劇,與“精品”二字恐怕並不相干,卻都催生了一批流量生花。

但這種造星,帶有極大的偶然性,甚至可以說是在撞大運。同樣的幕後班底、同樣都不及格的豆瓣分,你很難回答為什麼《花千骨》可以爆到造星,而《醉玲瓏》就不行。

把造星寄託於縹緲的運氣,其實也就是根本不具備造星的能力。

——更多從角色需要而不是知名度和流量來選擇演員。

演員因角色而走紅是正途,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契合度。

正午的《偽裝者》、《琅琊榜》催紅了靳東、胡歌、王凱三位中生,靠的就是角色與演員氣質之間的化學反應。

今年年初的《射雕英雄傳》大膽採用四位新人,結果讓楊旭文、李一桐從小透明直接殺到片約不斷的二線尾。二人演技未必多精湛,但勝在形象氣質貼合。

更別提《小美好》裡兩位主角,外冷內熱學霸帥男+蠢萌嬌憨學渣少女,光看劇照,角色性格都呼之欲出。

“以劇造星”,本來就是影視行業最基本的運行模式,這兩年卻被“IP+流量”這樣簡單粗暴的公式擠到了邊緣。

趨利避害的資本,瘋狂追捧它們眼中能帶來流量的已成名演員,一步步推高明星片酬直至天價,擠壓了影視劇的其他製作成本,產出了大量除了流量和話題別無長處的粗製濫造影視劇。

這行為邏輯背後,是只想賺快錢的偷懶心理,也是對自己以劇造星能力的不自信。

因為這種能力,需要製作公司注重培養專業的幕後團隊,建立對品質層層把關的標準化流程,對比好萊塢始終把演員片酬控制在可控範圍內,你就會知道,我們國產影視行業需要的,其實就是產業升級。

但影視公司“以劇造星”,其實有風險。

在當下的環境裡,精心打磨的劇因為沒有流量,很可能並不會賣得太高價錢。白白捧紅了演員,卻很可能遭遇坐地起價,連續集都很難維繫原班人馬。

理想模式下,製片方有自己的人才庫,用經紀約把演員升值的紅利掌握在自己手裡。

我一向不贊成壟斷,但在當下的國產影視圈,明星主動權太大,賺錢也太容易,稍有名氣的影視明星都紛紛自己設立工作室,單純的經紀公司已經很難在市場上有什麼話語權了。有能力造星,並有能力一直維繫明星熱度的,目前看來,只有影視製作公司。

一手牽高品質的影視製作,一手握經紀約,力捧優秀演員呈現給觀眾和市場。這也許是持續創造優秀作品,且逐步讓天價片酬回歸理性的最好模式。

胡一天走紅後,我習慣性查詢了他的經紀公司,發現他居然是華策影視的簽約藝人,這讓我很是詫異。

華策每年產劇無數,其中還有不少年度“劇王”,因華策劇獲益的明星也不少,僅這兩年就有靠《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再度翻紅的趙又廷以及高偉光、張彬彬、迪麗熱巴等嘉行演員、靠《微微一笑很傾城》徹底步入頂級流量的楊洋,等等。但這些明星或新人,大多都不是華策影視的簽約藝人。

但華策自己以劇造星的邏輯,好像還與嘉行、歡瑞這樣的影視公司有所不同。它旗下藝人大都在默默走演員路線而不是明星,比較典型的是吳倩,《何以笙簫默》的小默笙靈動可愛,《我的奇妙男友》田淨植逗趣搞怪,《擇天記》的落落嬌俏又善良。

一線製作女N→二線網劇女一→一線製作女二,她在一部部劇中、一個個適合她的角色裡逐漸成長,並沒有因為一時的知名度而大炒流量、大接商演。在粉絲眼中這可能是經紀公司的失職,但在華策自己的邏輯裡,炒流量製造的人氣難以長久,以劇養星才是正途。

華策旗下Follow這個邏輯的名單裡,還有韓棟、於波,和剛剛與淩瀟肅在《演員的誕生》裡技驚四座的藍盈瑩。

胡一天的爆紅,是一個意外,也有必然性。這家行業龍頭已經用《小美好》和胡一天的爆紅,證明了自己能拍好高額投資的大戲,也能做好清新可人的小品,能讓明星錦上添花,也能點石成金、光速造星。希望他們繼續加大造星力度,用更多的優質內容,捧紅更多的新鮮力量,並在一部部劇中,打磨新鮮力量的演技。

貌似越來越注重後備力量的培養了

當然,堅持以劇造星,不是要徹底摒棄大IP、大明星,而是要兩條腿走路。

在唯流量思維彌漫整個行業的當下,你很難責怪製作公司為了賣劇而追捧大IP、追求全明星陣容,但從長遠來看,當你完成產業升級,擁有專業的創意團隊,有能打磨精品的幕後精英,有沒有明星加持,已不是決勝要素。

只有這樣,才能把吸引觀眾的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不依賴和迷信所謂收視法寶。

這于觀眾,是天大的好事。

每個青春萌動的少女心裡,都曾住著這樣一個影子,我們為他去看也許自己根本不喜歡的籃球足球,一聽到他說話就臉紅心跳、緊張無比,同學合影時總想離他近一點,偷偷在紙上反復寫他的名字。

這些名字並不相同,但這些身影總有相似。

能提煉出一個這樣的形象,讓他活在螢幕裡,讓他對喜歡自己的女孩漸漸動心,又笨拙地不知如何表達、如何回應,讓他和她最終擁抱在一起……

就能讓觀眾覺得:好像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些無疾而終的明戀暗戀,也一一得到完滿。

這個角色,以及成功塑造這個角色的演員,自然也就成了大家心裡那些身影的代表。

不吸粉才怪。

這種蘇,絕對來源於現實,又稍稍高於現實,不同于那些玄幻劇裡天賦異稟的拯救世界男,不同於都市劇裡十項全能的精英男,這種高中優秀男生的形象,離觀眾很近,代入感很強。

但這就更需要主創在故事細節上下功夫,為這個形象構建足夠的真實感。

就如同《小美好》裡,外冷內熱的江辰一邊嘴硬,一邊情不自禁的做出如下舉動。

當然,一切的前提是:

三、打磨劇集品質

《小美好》這部劇,第一編劇是原著作者趙乾乾,第二編劇是《最好的我們》的編劇之一——吳桐,豆瓣分相當可觀。

主創團隊努力還原了學生時代的小小萌動。那些明戀暗戀、欲說還休、目光追隨與怦然心動,是專屬於青春期的單純的小美好。劇集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青春氣息,用不作妖不狗血的清新校園故事,才引發無數觀眾共鳴。

醜校服才是我們的青春啊

歸根結底一句話:青春片裡,要有真正的青春。

反例如電影《同桌的你》,即使製作人和編劇是我喜歡的高曉松,我也不得不把它視為青春片的失敗案例。兩個主演周冬雨與林更新,也並未從本片中,獲得太多口碑與人氣方面的實際好處。

所以對胡一天的走紅,我是真的樂見其成。這樣憑藉劇集品質和角色契合度的造星,真希望影視圈每年都給我來個幾打,好好遏制一下流量明星的天價片酬。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疑惑:不對啊?這難道不是在製造新的流量明星嗎?

在《頂級流量:中國娛樂圈的最大bug》一文裡,我曾說過:流量明星的稀缺性,是他們片酬高企、穩居行業金字塔頂端的主要原因。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靠影視製作公司持續的“以劇造星”的能力。

這就好比造血系統強悍了,市場上的存量血價格也就自然降下來了。

“我不一定非要用明星,我有能力源源不斷地製造明星”,有這種底氣的公司多了,天價片酬也就迎刃而解。

“以劇造星”的能力從何而來?

——內容為王,精品至上,把成本更多花在劇集品質上而不是片酬上。

劇集品質是造星的關鍵。《小美好》如果是一部情節離譜、漏洞百出、既不青春、也不美好的片子,別說胡一天,胡萬年也紅不了。

當然,坦率地講,爛劇也造星。《古劍奇譚》、《花千骨》,甚至以前的于媽劇,與“精品”二字恐怕並不相干,卻都催生了一批流量生花。

但這種造星,帶有極大的偶然性,甚至可以說是在撞大運。同樣的幕後班底、同樣都不及格的豆瓣分,你很難回答為什麼《花千骨》可以爆到造星,而《醉玲瓏》就不行。

把造星寄託於縹緲的運氣,其實也就是根本不具備造星的能力。

——更多從角色需要而不是知名度和流量來選擇演員。

演員因角色而走紅是正途,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契合度。

正午的《偽裝者》、《琅琊榜》催紅了靳東、胡歌、王凱三位中生,靠的就是角色與演員氣質之間的化學反應。

今年年初的《射雕英雄傳》大膽採用四位新人,結果讓楊旭文、李一桐從小透明直接殺到片約不斷的二線尾。二人演技未必多精湛,但勝在形象氣質貼合。

更別提《小美好》裡兩位主角,外冷內熱學霸帥男+蠢萌嬌憨學渣少女,光看劇照,角色性格都呼之欲出。

“以劇造星”,本來就是影視行業最基本的運行模式,這兩年卻被“IP+流量”這樣簡單粗暴的公式擠到了邊緣。

趨利避害的資本,瘋狂追捧它們眼中能帶來流量的已成名演員,一步步推高明星片酬直至天價,擠壓了影視劇的其他製作成本,產出了大量除了流量和話題別無長處的粗製濫造影視劇。

這行為邏輯背後,是只想賺快錢的偷懶心理,也是對自己以劇造星能力的不自信。

因為這種能力,需要製作公司注重培養專業的幕後團隊,建立對品質層層把關的標準化流程,對比好萊塢始終把演員片酬控制在可控範圍內,你就會知道,我們國產影視行業需要的,其實就是產業升級。

但影視公司“以劇造星”,其實有風險。

在當下的環境裡,精心打磨的劇因為沒有流量,很可能並不會賣得太高價錢。白白捧紅了演員,卻很可能遭遇坐地起價,連續集都很難維繫原班人馬。

理想模式下,製片方有自己的人才庫,用經紀約把演員升值的紅利掌握在自己手裡。

我一向不贊成壟斷,但在當下的國產影視圈,明星主動權太大,賺錢也太容易,稍有名氣的影視明星都紛紛自己設立工作室,單純的經紀公司已經很難在市場上有什麼話語權了。有能力造星,並有能力一直維繫明星熱度的,目前看來,只有影視製作公司。

一手牽高品質的影視製作,一手握經紀約,力捧優秀演員呈現給觀眾和市場。這也許是持續創造優秀作品,且逐步讓天價片酬回歸理性的最好模式。

胡一天走紅後,我習慣性查詢了他的經紀公司,發現他居然是華策影視的簽約藝人,這讓我很是詫異。

華策每年產劇無數,其中還有不少年度“劇王”,因華策劇獲益的明星也不少,僅這兩年就有靠《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再度翻紅的趙又廷以及高偉光、張彬彬、迪麗熱巴等嘉行演員、靠《微微一笑很傾城》徹底步入頂級流量的楊洋,等等。但這些明星或新人,大多都不是華策影視的簽約藝人。

但華策自己以劇造星的邏輯,好像還與嘉行、歡瑞這樣的影視公司有所不同。它旗下藝人大都在默默走演員路線而不是明星,比較典型的是吳倩,《何以笙簫默》的小默笙靈動可愛,《我的奇妙男友》田淨植逗趣搞怪,《擇天記》的落落嬌俏又善良。

一線製作女N→二線網劇女一→一線製作女二,她在一部部劇中、一個個適合她的角色裡逐漸成長,並沒有因為一時的知名度而大炒流量、大接商演。在粉絲眼中這可能是經紀公司的失職,但在華策自己的邏輯裡,炒流量製造的人氣難以長久,以劇養星才是正途。

華策旗下Follow這個邏輯的名單裡,還有韓棟、於波,和剛剛與淩瀟肅在《演員的誕生》裡技驚四座的藍盈瑩。

胡一天的爆紅,是一個意外,也有必然性。這家行業龍頭已經用《小美好》和胡一天的爆紅,證明了自己能拍好高額投資的大戲,也能做好清新可人的小品,能讓明星錦上添花,也能點石成金、光速造星。希望他們繼續加大造星力度,用更多的優質內容,捧紅更多的新鮮力量,並在一部部劇中,打磨新鮮力量的演技。

貌似越來越注重後備力量的培養了

當然,堅持以劇造星,不是要徹底摒棄大IP、大明星,而是要兩條腿走路。

在唯流量思維彌漫整個行業的當下,你很難責怪製作公司為了賣劇而追捧大IP、追求全明星陣容,但從長遠來看,當你完成產業升級,擁有專業的創意團隊,有能打磨精品的幕後精英,有沒有明星加持,已不是決勝要素。

只有這樣,才能把吸引觀眾的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不依賴和迷信所謂收視法寶。

這于觀眾,是天大的好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