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

臨西縣是河北省邢臺市轄縣, 地處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部, 京九鐵路、邢臨高速公路和邢臨公路貫穿縣境, 是邢臺市的東大門, 溝通冀魯的橋頭堡。 行政區域面積542平方公里, 轄6個鎮、3個鄉, 6個社區、299個行政村, 常住人口350640人(2014年), 縣人民政府駐臨西鎮珠江路。

漢代置清淵縣(治今臨西)。 北魏更名臨清縣(治今臨西)。 金元以後, 縣治遷徙水東(治今臨清), 遂成為臨清縣的河西部分。 1964年析臨清縣衛運河以西5個區設臨西縣。 臨西縣歷史上湧現出北宋名將王彥超、明代文學家謝榛、全國勞模呂玉蘭等名人志士。 有京杭運河、臨清古城遺址、月窪寺等名勝古跡,

潭腿、亂彈、空心面等文化遺產。

臨西縣主產小麥、玉米等作物, 形成了棉紡、建材、機械等工業體系, 軸承是其特色支柱產業。

2015年, 臨西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77億元,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6億元。

中文名稱

臨西縣

別 名

清淵、榆陽

所屬地區

河北省邢臺市

下轄地區

臨西鎮、河西鎮等5鎮4鄉

政府駐地

珠江西路

電話區號

0319

郵政區碼

054900

地理位置

河北省東南部, 邢臺市東部

面 積

542平方公里

人 口

350640人

方 言

冀魯官話-石濟片-聊泰小片

氣候條件

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

著名景點

萬和宮、呂玉蘭紀念館、衛運河

火車站

臨西站

車牌代碼

冀E

行政區劃代碼

130535

建制沿革

夏朝, 今臨西縣域屬兗州之地。

商代末葉, 本域屬紂畿內地。

西周為邢國聶北之地, 邢滅屬衛, 戰國歸趙。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 本域屬巨鹿郡(治所邢臺平鄉)。

西漢初, 設清淵縣, 治青陽, 屬巨鹿郡。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改屬魏郡。

始元至元鳳間(前86一前75年), 漢昭帝封太常江德為榆陽侯(國), 治在今臨西縣呂寨鄉一帶。

三國魏, 清淵縣仍名。 黃初二年(221年), 更隸冀州部陽平郡。

西晉, 咸寧中(275—279年), 清淵縣改稱清泉縣, 屬司州陽平郡。

後趙建平元年(330年), 改清泉縣為臨清縣(臨清之名始此), 並徙治於今臨西縣倉集鎮。

前燕, 臨清縣改隸司州部建興郡。 前秦、後燕、魏仍之。

北魏時期, 臨清縣徙治于榆陽城舊址東十裡(今臨西縣倉集鎮東月窪寺一帶), 屬相州清河郡。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 析臨清縣複置清淵縣, 治遷清水(今冠縣清水鎮),

隸相州陽平郡,

北齊時期, 臨清、清淵二縣合併, 複稱清泉縣, 治清水(今冠縣清水鎮), 屬司州陽平郡。

隋開皇六年(586年)複置為臨清縣和清淵縣, 臨清縣仍治今臨西縣倉集鎮, 屬冀州部清河郡。

開皇十六年(596年), 析臨清縣另置沙丘縣。 大業二年(606年), 省沙丘縣入臨清縣。

唐武德元年(609年), 避唐高祖李淵諱, 將清淵縣併入臨清縣, 仍治今臨西縣倉集鎮。

唐武德四年(612), 析臨清縣複置沙丘縣, 貞觀元年(627年), 省沙丘縣入臨清縣。

大曆七年(772年), 析臨清縣南境別置永濟縣, 治今臨西縣張橋店, 屬貝州清河郡, 唐末廢。

後樑、後漢、後周, 臨清均隸大名府。 後唐屬興唐府澶州, 後屬廣晉府。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屬大名府。 熙寧五年(1072年), 入宗城縣為鎮, 旋複設,

仍隸屬大名府。

金天會五年(1127年), 臨清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 因避水患徙治曹仁鎮(今臨清舊縣)。

正隆二年(1157年), 改屬大名府路恩州。

元代臨清縣屬中書省濮州,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設臨清禦河運糧上萬戶府, 為樞密院直屬。

明洪武元年(1368年), 臨清縣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

洪武二年(1369年)徙治中州紙馬巷(臨清閘)。 洪武七年(1374年), 割堂邑縣會通鄉來屬。

景泰元年(1450年), 徙治臨清閘東北三裡建磚城為治所(今臨清市舊城區和臨西縣河西鎮部分)。

弘治二年(1489年), 升為臨清州, 領館陶、丘縣, 屬東昌府。

清初, 臨清襲舊稱臨清州, 不領縣, 屬山東省東昌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升為直隸州, 領夏津縣、武城縣、丘縣。

民國二年(1913年), 臨清州降為縣, 屬山東省濟西道。 民國三年(1914年),

改隸東臨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 更隸德臨道。 民國十九年(1930年), 直隸於山東省。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 第四專署駐臨清。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襲占臨清城。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 成立偽臨清縣公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中共於臨清縣西北部(今威縣境)建臨清縣戰委會, 翌年於臨清縣西境(今臨西縣域)建臨清縣抗日民主政府, 屬魯西北行政委員會領導。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 中共劃臨清縣、企之縣、清河縣三縣鄰接地域建立宏毅縣, 屬冀魯豫行署冀南辦事處。 同時, 館陶縣的果子園、魏僧寨劃入臨清縣, 為八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31日臨清解放, 縣國民黨政權被推翻, 中共革命政權遷駐臨清縣城。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 臨清在威縣16村及館陶縣的果子園、魏僧寨一帶歸舊屬。 翌年,臨清縣、市並置,駐地臨清城,屬冀南區一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初,改屬冀南行署一專署。同年9月26日,更隸華北人民政府冀南行政公署一專署。同時,市升為專級。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市降為縣級。8月10目,改稱臨清專署。不久,臨清縣、鎮並設,為河北省邯鄲專署所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襲原稱。1952年11月32日,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同年12月19日改隸聊城專區。1954年,臨清鎮改稱市。1950年,撤銷清平縣,其三、四、五區併入臨清縣。1958年,臨清縣併入市。1963年,稱縣。

1964年12月,析臨清縣衛運河以西5個區,置臨西工委,駐河西,歸河北省邢臺專區管轄。

1965年3月27日,成立臨西縣,縣城駐臨西縣城關鎮(今臨西縣河西鎮,為原臨清縣城河西部分)。

1970年,邢臺專區改稱地區,繼轄臨西縣。同年,縣駐地徙至童村(今臨西鎮)。

1993年邢臺市、地區合併為邢臺市,臨西縣仍屬之。

風景旅遊

臨清故城

臨清故城

臨清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縣城東南的倉上村東,時代是北魏至金。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6華里,東西寬3華里,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北城牆、北城門遺址猶存。城內主要建築有:古縣衙、鐘鼓樓、文廟、奶奶廟、淨域寺等,有多座漢代至北宋末年的古墓。出土有大量的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窯中的大部分瓷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堤

古堤位於臨西縣境中部,縱貫南北。相傳此堤與館陶之金堤同為漢代所築,故亦稱金堤。又傳,堤為鯀所築,故又稱鯀堤。據科技人員實地勘踏,從土層構造分析,疑非人工所築,可能為古代洪水淤積而成。現存古堤全長25公里,堤上(西部)海拔在36~33米之間。堤下(東部)海拔在33~28米之間。古堤經過歷代自然流水的沖刷和人為破壞,變化很大。建國後來一些沿堤村莊搬堤造田,局部堤段已接近平衡或變成漫坡地。

巨幅聖旨

巨幅聖旨

2014年臨西縣文物調查中在臨西縣孫樓村一農戶家(清代名將孫維統後代子孫)中所發現,系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康熙登基時,依慣例嘉獎功臣,頒給時任“河南撫標都司僉書管右營遊擊事”孫維統的三軸誥命之一的皇帝誥封聖旨,分為七節,總長度為3.5米,寬0.31米,用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書寫,品相完好、製作精美、莊重大方,十分珍貴。

翌年,臨清縣、市並置,駐地臨清城,屬冀南區一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初,改屬冀南行署一專署。同年9月26日,更隸華北人民政府冀南行政公署一專署。同時,市升為專級。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市降為縣級。8月10目,改稱臨清專署。不久,臨清縣、鎮並設,為河北省邯鄲專署所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襲原稱。1952年11月32日,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同年12月19日改隸聊城專區。1954年,臨清鎮改稱市。1950年,撤銷清平縣,其三、四、五區併入臨清縣。1958年,臨清縣併入市。1963年,稱縣。

1964年12月,析臨清縣衛運河以西5個區,置臨西工委,駐河西,歸河北省邢臺專區管轄。

1965年3月27日,成立臨西縣,縣城駐臨西縣城關鎮(今臨西縣河西鎮,為原臨清縣城河西部分)。

1970年,邢臺專區改稱地區,繼轄臨西縣。同年,縣駐地徙至童村(今臨西鎮)。

1993年邢臺市、地區合併為邢臺市,臨西縣仍屬之。

風景旅遊

臨清故城

臨清故城

臨清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縣城東南的倉上村東,時代是北魏至金。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6華里,東西寬3華里,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北城牆、北城門遺址猶存。城內主要建築有:古縣衙、鐘鼓樓、文廟、奶奶廟、淨域寺等,有多座漢代至北宋末年的古墓。出土有大量的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窯中的大部分瓷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堤

古堤位於臨西縣境中部,縱貫南北。相傳此堤與館陶之金堤同為漢代所築,故亦稱金堤。又傳,堤為鯀所築,故又稱鯀堤。據科技人員實地勘踏,從土層構造分析,疑非人工所築,可能為古代洪水淤積而成。現存古堤全長25公里,堤上(西部)海拔在36~33米之間。堤下(東部)海拔在33~28米之間。古堤經過歷代自然流水的沖刷和人為破壞,變化很大。建國後來一些沿堤村莊搬堤造田,局部堤段已接近平衡或變成漫坡地。

巨幅聖旨

巨幅聖旨

2014年臨西縣文物調查中在臨西縣孫樓村一農戶家(清代名將孫維統後代子孫)中所發現,系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康熙登基時,依慣例嘉獎功臣,頒給時任“河南撫標都司僉書管右營遊擊事”孫維統的三軸誥命之一的皇帝誥封聖旨,分為七節,總長度為3.5米,寬0.31米,用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書寫,品相完好、製作精美、莊重大方,十分珍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