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功夫電影不斷發展,家國情懷貫穿始終

功夫(動作)片作為具有中國文化標識的重要類型電影, 其影像符號不僅包含豐富的身體美學, 也生動呈現了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 千秋家國, 大義擔當, 在功夫(動作)片不斷發展變遷的敘事模式中, 家國情懷貫穿始終, 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與發揚貫穿始終。 首屆功夫(動作)電影高峰研討會的其中一個主題正是關於“中國功夫電影中的家國情懷”, 七位研究專家以深厚的學術素養和積澱, 就“家國情懷”這一主題, 從不同的關注角度出發, 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 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曲春景:讓中國最古老的文化精神走向世界

曲春景的發言圍繞影視作品所體現的中國武術內在精神, 以及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時代背景之下, 這種古老的文化精神能夠為多元文化共贏帶來哪些貢獻?

她認為, 《葉問》系列都強調了“中和為貴, 不爭之爭”, 強調人格的平等與互相尊重, 這種中國武術精神所體現的中國文化的內在價值追求, 和目前國際上最前沿的思想是相互吻合的, 比如協商倫理, 講的是主體間平等協商, 以語言為媒介, 互相尊重, 達成某種協定。

“通過商談、協商、包容, 認可多元, 互相包容, 在某些問題上達成新的共識。 這種在世界範圍內對共識的建構, 恰恰就是中國最傳統最古老的文化精神。

她稱讚佛山很好地抓住了重點。 她認為在講和諧共贏、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 功夫片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應該通過沒有障礙的影像語言, 讓中國這種最傳統也是最現代的價值觀走向世界。

曲春景

香港資深影評人列孚:香港電影一直都是愛國的

香港功夫片是一個蔚為大觀的文化現象, 也是中國功夫(動作)片的代表。 來自香港的資深影評人列孚簡單梳理了香港功夫片的發展變化。 他認為, 香港電影, 不管功夫片也好, 其他電影也好, 一直都是愛國的。 他從觀眾百看不厭的黃飛鴻談起, 指出這個人物形象所體現的就是儒家的“恕道”, 到了李連傑扮演的時候, 這個影視形象的家國情懷更加濃厚。

他以導演王家衛為例, “無論他拍第一部《旺角卡門》 還是《2046》, 這些都是他很個人的情感的表述”。 到了《一代宗師》, “描繪的已經不僅是葉問, 葉問在這個影片只是一個影子, 最主要是宮家功夫傳到宮二, 背景是東北, 這樣的中國觀在王家衛電影中第一次出現,

王家衛導演的思想變化也是值得探討的”。

列孚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燕:黃飛鴻形象變遷呈現由家而國的情懷

研究港臺電影的張燕教授對黃飛鴻電影如數家珍。 研討會上, 她談到了不同時代語境之下, 黃飛鴻這個影視形象的發展變化,

以及貫穿始終的精神內涵。 她認為, 黃飛鴻的形象從家長制的武術宗師, 到現代叛逆小子, 再到英雄的變化, 分別對應了不同時代的文化潮流, 也典型呈現出中國電影中由家而國的情懷。

她認為,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黃飛鴻還是一個具備儒家美德的家長形象, 好像一個地方的家長, 以他的仁愛, 來引導維持這個家的概念。 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 黃飛鴻從大家長形象變成叛逆少年, 以及如何在師父的調教下終於成功, 對應了當時香港青春文化呈現的狀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後, 黃飛鴻的形象被放入大的歷史維度中, 和中國歷史產生對接。 發展到這個階段, 可以看到黃飛鴻既是帥氣的宗師, 又有個人細膩豐富的情感,同時又有家國情懷。

黃飛鴻的形象應該有怎樣新的拓展?談到這個問題,張燕表示:“黃飛鴻電影中最典型的是不爭之爭,他強調的是武德,強調是儒家仁愛,他不會輕易出手,自己的魅力呈現文化道德的方向,但是在《黃飛鴻之英雄有夢》裡可以看到,黃飛鴻不再是宗師,變成了要復仇的人。”她認為,如果失去了本身的文化之魂,黃飛鴻電影就失去了意義,家國情懷也就完全消失了。她希望黃飛鴻有多元化的拓展,同時延伸出新的時代意義,也希望佛山製作出更好的黃飛鴻電影。

張燕

西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屈立豐:有擔當也是家國情懷的表徵

作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動漫遊戲專委會理事,屈立豐在研討會上主要從功夫動畫電影的角度來闡述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屈立豐介紹,中國動畫電影的鼻祖萬籟鳴在1961年推出了中國動畫史上的動畫長片,其突出的主題是抗戰,火焰山也好,牛魔王也好,是一種隱喻的物件,影射侵華的日本。影片指出,只有信念一致,團結一心,才能獲得撲滅火焰的芭蕉扇,這是非常典型的家國情懷。

“功夫動畫電影有一個非常久遠的家國情懷的傳統,這種情懷傳統一直延伸到現在。”屈立豐舉例,2015年大熱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表達的是一種責任,是孫悟空保護小和尚的責任和找尋自己的情懷,這種有擔當的表現也屬於家國情懷的一種表徵。屈立豐說,未來的功夫動畫也應該把傳統的家國情懷繼承下來,這種情懷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應該將家國傳統和個人價值觀結合起來。

“2015年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調查,他們對網上1708位大學生進行研究。調查發現,現代大學生十分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非常有正能量,樂觀,有科學精神,有繼承傳統文化的願望。”屈立豐說,目前國家的觀眾群體發生巨大變化,主體從80後轉向90後與00後。為此,他建議,未來功夫動畫電影應該積極主動關注正在成為觀影主力的90後與00後的觀影需求。

屈立豐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陳陽:家國情懷要依託更大的文化語境

陳陽認為,中國在世界上近百年都處於屈辱的地位,所以功夫片寄託了中國人太多的嚮往和改變命運的家國理想。李小龍之後,世界開始接受中國人的正面形象,正是有賴於他的功夫。

他指出,中國功夫電影也面臨一個問題,中國人覺得特別好的,國際上並不認同。成龍的電影,結合了更多西方的電影技巧,包括喜劇的技巧,他的認同度就大大提高,被全球觀眾所喜愛的可能性就更大。他希望,能夠把中國人的文化情懷,在功夫片裡,通過更大的文化語境,在不斷的互動中,使功夫文化持續發揚光大。“這樣功夫片的家國情懷就超越以往的悲情情懷,走向世界。”

陳陽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孫慰川:家國情懷包含家鄉情懷本土情懷

孫慰川在研討會上闡述了功夫動作片所體現出來的愛國、公正、平等、文明、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家國情懷也包含了家鄉情懷和本土情懷,中國文化的復興應是多元地域文化的復興。

談到家鄉情懷和本土情懷,孫慰川提出一個思考方向:佛山是嶺南文化的重鎮,南方影視中心及佛山影視產業,怎樣去書寫嶺南文化,並通過嶺南文化獨特的切入點,表現家國情懷?他認為,很多城市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都在尋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找到跟別的城市不一樣的形象名片。佛山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佛山功夫就是一張具有地域文化而且是正能量的名片。今天中國文化的復興,應該是中國地域文化的全面復興。佛山地域文化和嶺南文化,在功夫片中的表達,就是具有南方特色的家國情懷。

孫慰川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潘源:西方文化對功夫電影存在誤讀

潘源從另外一個視角來審視中國功夫電影的精神內涵,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如何理解功夫片以及背後的文化精神?通過豐富的例證,她的結論是,文化跟我們比較親近的觀眾比較容易理解功夫文化,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觀眾對功夫武俠片的理解還比較表面。

她舉例說明,“武俠”翻譯成英語,是武術的意思,並沒有俠義的意思。英語中,俠義沒有對應的詞,而就家國的概念,從學界到普通人各有各的理解。她談到:“有一個國際製片人理解的‘武俠’是武功高強,可能殺人無數,但是他總是站在正義一方,他保護的對象是家人,朋友或者是師父之類的。在美國,比如說西部片,他們一般很難將罪犯繩之以法。但是在武俠片世界裡,世界往往被壞人操控,英雄行俠仗義是天經地義的,所以經常是用復仇的主題。西方人認為,復仇的主題是有一點稍微兒戲的道德觀。”潘源認為,很顯然,這個分析主要是依據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武俠片的總結,是基於西方的視角對法律的理解和對倫理法則的解釋。

她認為,需要瞭解這個存在于文化理解中的差異,瞭解誤讀是怎樣產生的。以後創作武俠功夫片就可以尋找更好的途徑和方式,有效地承載中國文化精髓並傳播出去。

潘源

文 | 佛山日報記者唐燕、王紫君、劉海鳴

圖 | 佛山日報記者黎漢沿

編輯 | 周志釗

又有個人細膩豐富的情感,同時又有家國情懷。

黃飛鴻的形象應該有怎樣新的拓展?談到這個問題,張燕表示:“黃飛鴻電影中最典型的是不爭之爭,他強調的是武德,強調是儒家仁愛,他不會輕易出手,自己的魅力呈現文化道德的方向,但是在《黃飛鴻之英雄有夢》裡可以看到,黃飛鴻不再是宗師,變成了要復仇的人。”她認為,如果失去了本身的文化之魂,黃飛鴻電影就失去了意義,家國情懷也就完全消失了。她希望黃飛鴻有多元化的拓展,同時延伸出新的時代意義,也希望佛山製作出更好的黃飛鴻電影。

張燕

西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屈立豐:有擔當也是家國情懷的表徵

作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動漫遊戲專委會理事,屈立豐在研討會上主要從功夫動畫電影的角度來闡述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屈立豐介紹,中國動畫電影的鼻祖萬籟鳴在1961年推出了中國動畫史上的動畫長片,其突出的主題是抗戰,火焰山也好,牛魔王也好,是一種隱喻的物件,影射侵華的日本。影片指出,只有信念一致,團結一心,才能獲得撲滅火焰的芭蕉扇,這是非常典型的家國情懷。

“功夫動畫電影有一個非常久遠的家國情懷的傳統,這種情懷傳統一直延伸到現在。”屈立豐舉例,2015年大熱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表達的是一種責任,是孫悟空保護小和尚的責任和找尋自己的情懷,這種有擔當的表現也屬於家國情懷的一種表徵。屈立豐說,未來的功夫動畫也應該把傳統的家國情懷繼承下來,這種情懷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應該將家國傳統和個人價值觀結合起來。

“2015年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調查,他們對網上1708位大學生進行研究。調查發現,現代大學生十分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非常有正能量,樂觀,有科學精神,有繼承傳統文化的願望。”屈立豐說,目前國家的觀眾群體發生巨大變化,主體從80後轉向90後與00後。為此,他建議,未來功夫動畫電影應該積極主動關注正在成為觀影主力的90後與00後的觀影需求。

屈立豐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陳陽:家國情懷要依託更大的文化語境

陳陽認為,中國在世界上近百年都處於屈辱的地位,所以功夫片寄託了中國人太多的嚮往和改變命運的家國理想。李小龍之後,世界開始接受中國人的正面形象,正是有賴於他的功夫。

他指出,中國功夫電影也面臨一個問題,中國人覺得特別好的,國際上並不認同。成龍的電影,結合了更多西方的電影技巧,包括喜劇的技巧,他的認同度就大大提高,被全球觀眾所喜愛的可能性就更大。他希望,能夠把中國人的文化情懷,在功夫片裡,通過更大的文化語境,在不斷的互動中,使功夫文化持續發揚光大。“這樣功夫片的家國情懷就超越以往的悲情情懷,走向世界。”

陳陽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孫慰川:家國情懷包含家鄉情懷本土情懷

孫慰川在研討會上闡述了功夫動作片所體現出來的愛國、公正、平等、文明、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家國情懷也包含了家鄉情懷和本土情懷,中國文化的復興應是多元地域文化的復興。

談到家鄉情懷和本土情懷,孫慰川提出一個思考方向:佛山是嶺南文化的重鎮,南方影視中心及佛山影視產業,怎樣去書寫嶺南文化,並通過嶺南文化獨特的切入點,表現家國情懷?他認為,很多城市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都在尋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找到跟別的城市不一樣的形象名片。佛山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佛山功夫就是一張具有地域文化而且是正能量的名片。今天中國文化的復興,應該是中國地域文化的全面復興。佛山地域文化和嶺南文化,在功夫片中的表達,就是具有南方特色的家國情懷。

孫慰川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潘源:西方文化對功夫電影存在誤讀

潘源從另外一個視角來審視中國功夫電影的精神內涵,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如何理解功夫片以及背後的文化精神?通過豐富的例證,她的結論是,文化跟我們比較親近的觀眾比較容易理解功夫文化,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觀眾對功夫武俠片的理解還比較表面。

她舉例說明,“武俠”翻譯成英語,是武術的意思,並沒有俠義的意思。英語中,俠義沒有對應的詞,而就家國的概念,從學界到普通人各有各的理解。她談到:“有一個國際製片人理解的‘武俠’是武功高強,可能殺人無數,但是他總是站在正義一方,他保護的對象是家人,朋友或者是師父之類的。在美國,比如說西部片,他們一般很難將罪犯繩之以法。但是在武俠片世界裡,世界往往被壞人操控,英雄行俠仗義是天經地義的,所以經常是用復仇的主題。西方人認為,復仇的主題是有一點稍微兒戲的道德觀。”潘源認為,很顯然,這個分析主要是依據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武俠片的總結,是基於西方的視角對法律的理解和對倫理法則的解釋。

她認為,需要瞭解這個存在于文化理解中的差異,瞭解誤讀是怎樣產生的。以後創作武俠功夫片就可以尋找更好的途徑和方式,有效地承載中國文化精髓並傳播出去。

潘源

文 | 佛山日報記者唐燕、王紫君、劉海鳴

圖 | 佛山日報記者黎漢沿

編輯 | 周志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