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朱德群:在抽象畫中得到的自由感,確實令人痛快舒暢

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 這三位由當年杭州國立藝專培養出來,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藝術大師, 曾經被稱為“留法三劍客”。 2014年3月26日, 朱德群在巴黎辭世, 享年94歲。 於是, 一個由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引領的“留法三劍客”時代, 從此融入了自然和歷史的塵煙中。

朱德群

朱德群先生是當今著名海外華人藝術家之一, 1980年入籍法國, 1997年當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士。 他以中國水墨、書法的豐富內涵, 創造了一個詩意的自然空間, 將中國“象外之象”的禪的意境, 為西方繪畫注入了新的生命, 名為“抽象風景”。

書香世家裡的籃球中鋒

朱德群本名叫朱德萃。 1920年12月3日出生在江蘇蕭縣白圖鎮(蕭縣原屬江蘇省, 1955年劃歸安徽省), 蕭縣是中國著名的書畫之鄉。 “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曾經寄居於此, 為這裡留下了“尚藝”之風。 與朱德群同輩的聞名國內外的書畫大師就有王肇民、蕭龍士等。

朱德群的祖父朱漢山、父親朱禹成世代行醫, 知書達理, 喜愛丹青。 父親閒暇之余, 常作畫自娛, 他也時常隨父畫畫, 臨習草書。 家裡收藏的書畫作品, 也成了他的藝術啟蒙教材。

朱德群5歲就和兩個哥哥一起在私塾裡接受蒙童教育。 由中過清末秀才的堂兄教授《三字經》、《千字文》和唐詩, 識字習帖。 在父親和堂兄的指導下, 他臨摹了不少歐顏柳趙個體楷書, 私底裡他還練習草書, 尤其喜愛王羲之的《草字訣》。

一年後, 他和哥哥一起進入縣立實驗小學。 1932年, 小學畢業的朱德群進入徐州中學讀書, 後轉入海州中學。 父親朱禹成決心傾其所有, 讓孩子去遠遊求學。 這就決定了朱德群和白土鎮上絕大多數同齡人截然不同的命運。

但離家上學的朱德群迷上了籃球。 他的右手投籃異常精准, 左手運球技術又出奇地嫺熟, 加上超過1.80米的身高優勢, 頗有球星氣派。 但這位處於“叛逆年齡段”的籃球中鋒, 卻跟其他隊員一起, 貼出一張對校長表示不滿的聲明。

他和同學因此被開除了學籍。 父親將通知交給他看了一遍, 就從此沒再提起此事。 在父親的操辦下, 他的中學學業最終得以完成, 但此事卻讓他銘記終身。 直到85歲, 提起此事, 他依然感慨無限, 說父親當時這麼做, 表明並未就此認定他是“朽木不可雕也”。

朱德群作品《典禮》

考入杭州國立藝專

初中畢業後, 學校的體育老師極力動員他報考體專, 他也正有此志向。 可父親說, 體育可以強身, 但不可以作為一種職業, 我看你還是去考藝專吧, 你有繪畫基礎也有潛質, 這行可以幹一輩子。

朱禹成擔心兒子根本考不上杭州藝專, 欲安排他到徐州美專先學習一年。 而在杭州美專讀四年級的同鄉劉夢筆, 則聯繫了留在學校過暑假的同班同學林瓊, 幫助朱德群補習繪畫基礎,

使他順利地考上了杭州藝專。

因為朱德群的初中畢業證書還沒拿到, 他只好拿堂兄朱德群的畢業證書報了名。 1935年, 杭州藝專開學後, 朱德群向老師說明了原委, 希望將自己的名字改回“朱德萃”, 不料學籍已經上報, 他只好一直和堂兄共用著“朱德群”的名字。

杭州藝專的學習氛圍很濃, 人人都是“畫瘋子”。 入學次年, 才氣過人、目空一切的吳大羽給朱德群所在的班級講授素描。 他對畫得好的學生不遺餘力地鼓勵, 對不看好的學生則很淡漠。 朱德群每天都去西湖邊寫生, 風雨不誤, 哪天朱德群沒有畫拿來給他點評, 吳大羽便會“神色頓顯失望”。 一次, 他察覺朱德群的習作有取巧趨勢, 便當頭棒喝道:“作畫要老實, 不要賣弄小聰明、不要出風頭。 在校六年,能畫出一幅可看的畫就夠了。”

朱德群在繪畫理論和創作思想上深受吳大羽和潘天壽的影響,很想專攻國畫。但杭州藝專只設立綜合的繪畫系,以西畫為主,同時必修國畫。於是,他專心研習繪畫,並徹底放棄了籃球。因為每次打完籃球拿起畫筆,手都會發抖,影響自己的繪畫效果。

杭州藝專講究中西兼修的學風,開闊了朱德群的思維和視野。2007年,87歲高齡的朱德群接受央視採訪時,對杭州藝專這段生活依然記憶猶新。他說:“頭幾年就畫中國畫。學校裡面吃早飯以前,床前有一個板凳放著一個硯臺,我的左手可以磨墨,就是那時候學校的天不亮就磨,天一亮馬上起來就畫,用左手磨墨,右手畫。就是那時候訓練出來的,就變成習慣了。”

朱德群的水墨畫

我這一生最幸福的是碰到了她

抗戰期間,學校不得不轉移南下,隨後西遷至昆明,與北平藝專兩校合併。作為優等生,畢業後朱德群留校當了四年助教,之後去南京中央大學做講師。在此期間,朱德群經歷了一段很短暫的婚姻。女方後來有了新男友,提出離婚。

抗戰結束後,朱德群於1947年搭船沿著長江返回南京。這一年,他與同學柳漢複在南京結婚,女兒凱蒂次年出生。1948年12月30日,一家三口搭上最後一艘駛向臺灣的船。

1954年,朱德群在臺灣舉辦了他的首次大型個人畫展,展出52幅畫作,賣出了56幅——其中4幅是預定。共獲三千多美元,徐悲鴻的前夫人蔣碧薇也給他贊助了400美元。正是這“第一桶金”讓他赴法進修的願望得以實現。

1955年5月5日,朱德群做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決定,放棄已有的藝術聲名和學術地位,孤身一人乘坐法國籍郵輪“越南”號,經埃及、西班牙,前往巴黎。那一年朱德群35歲。不料途中,從不浪漫的朱德群有點意外地在印度洋上墜入了愛河。

他遇到了自己的學生、23歲的大家閨秀董景昭、朱德群所教班級畫畫最好的兩人之一。正在臺灣師大讀三年級的董景昭,剛剛獲得西班牙皇家藝術學院的獎學金前往馬德里留學,此刻正因暈船而趴在船舷邊嘔吐。朱德群關切地上前去幫忙。這讓素來就對他有好感的董景昭感動不已,兩個人在短暫相處中萌發了愛意。

朱德群與董景昭合影

董景昭的父親董彥平,到臺灣前是東北安東省省主席。他對這個惟一的女兒非常疼愛,視若掌上明珠。聽聞女兒要嫁給一個年長她十二歲、已離過一次婚的有婦之夫,大怒,嚴令她立即轉學,到德州州立藝術大學重新註冊學習。

董景昭不得不揮淚告別了朱德群。朱德群卻拿出了對藝術的執著勁兒來追回愛人。他一天一封信,表示要跟去德州,最終董景昭違背父命回到了朱德群身邊。而朱德群給自己惹的麻煩也不小,他和第二任妻子柳漢複的離婚,漫長而彌漫著怨恨。1960年,朱德群和董景昭頂著家庭和社會的重重阻力結婚。

朱德群說:“我這一生最幸福的是碰到了她。”1956年,朱德群以熱戀中的董景昭為模特兒畫的《景昭肖像》在巴黎大皇宮舉辦的春季沙龍上獲得了榮譽獎,他沿著這條道路再探索,第二幅《景昭肖像》又在下一次春季沙龍上獲得了銀質獎。他的古典寫實作品開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並奠定了他在法國奮鬥的基礎。這兩幅畫也成為朱德群20年古典寫實繪畫的終結。

朱德群《景昭肖像》

抽象並不排斥具象

朱德群抵達巴黎時已經35歲,40歲再婚(正式公證結婚時他已經61歲),此後他的生活便固定不變了。無論是在中國大陸還是臺灣,他畫的都是具像的作品,即基於摹仿為基礎的繪畫,而上個世紀50年代的巴黎卻早已是抽象繪畫的天下。對現代藝術家來說,通過對共同經驗的描繪直接與大眾對話已經是不好意思的事情了。早在朱德群出世前的1910年,法學博士出身的俄國畫家康定斯基便開創了抽象藝術,即那種沒有任何可以辨認的主題的繪畫,形成了一種非客觀物體的畫風。顯而易見,朱德群想要在巴黎立足,非得要“轉型”不可。

朱德群《三裸體》1956

在康定斯基的熱抽象和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之後,歐洲又相繼出現了德洛內的色彩抽象主義(詩人阿波利奈爾稱之為俄耳甫斯主義)和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美國人波洛克開創了行動繪畫,使得新大陸的藝術異軍突起。波洛克首次將畫布平鋪在地上,分階段把瓷漆或鋁漆滴濺到畫布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完成這樣一幅畫需數周時間)。可是,所有這些畫家的作品均未能打動朱德群,倒是一位不起眼的小人物、生在俄國長在比利時的畫家尼古拉·德·斯塔爾改變了他。

朱德群《大鳴大放》

德·斯塔爾比朱德群年長六歲,十月革命以後,隨家人流亡到波蘭,不久他成了孤兒,由布魯塞爾的親戚撫養長大,後來被送進皇家美術學院。他也是到法國以後改變了畫風,成了巴黎抽象主義的代表人物,不料剛過40歲便因為對藝術的迷惘自殺身亡。阿納森在《現代藝術史》中稱他能在保持形式抽象的同時點明主題,某些作品有空氣感和神秘感。1956年,德·斯塔爾回顧展在巴黎揭幕,朱德群被一幅標題為《花卉》的作品迷住了。這幅畫表面看起來是色塊和線條組成的抽象構圖,可是眯眼遠看,一簇栽在盆裡的花的景象驀然顯現。這使朱德群想起了老子的話: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那會兒,朱德群正經受社會地位的下滑和失語症的焦慮,加上經濟拮据,雖有愛情但卻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個人生活和藝術均遭遇了挫折。是老子的哲學和德·斯塔爾的作品讓他重新確立了繪畫的目標。和趙無極一樣,朱德群發現,中國水墨畫和書法中包含了無限的抽象性。比起德·斯塔爾來,他不僅更容易進入抽象的境界,且能出入自由,穩定的婚姻生活是他精神健康的保障。朱德群說過,“在抽象畫中得到的自由感,確實令人痛快舒暢。”

於是,朱德群找到了可以持久創作的方向,即表現心靈沉澱以後的抽象風景,那樣一來,他早年在中國持續不斷的遷移就成為他靈感的源泉。他把記憶中的風景通過心靈“內化”,然後用彩筆表現出來,變成了“虛擬的風景”。同時他也從德·斯塔爾那裡獲得啟示,“抽象並不排斥具象”。似乎早年的生活越久,日後的藝術生命也越長。通過鍥而不捨的努力,朱德群終於在巴黎取得了成功,他尤其喜歡表現變化著的景色,例如大海、早晨、季候。

朱德群《曙光》

我沒有時間來考慮畫的是什麼

在許多中國畫家眼裡,朱德群的作品屬於西方藝術體系,但在西方藝術家眼中,朱德群的繪畫卻展現出濃厚的中國風情和精神。兩種迥異的觀感,透視的卻是中西方藝術觀念的巨大差距。

在今天的中國藝術界,大多數藝術家仍無法擺脫由技法、習規、程式主導的藝術價值系統。對此,朱德群曾直言不諱,“東、西融合不是東、西拼湊,而是思想的融合”。他說,“一個好的畫家技巧是不存在的,因為技巧是死的,中國畫的毛病就出在這兒。中國人學中國畫臨畫要亂真,這是錯誤的。臨畫是可以瞭解當時畫家在創作時的感觸,這才是重要的,而不是像工匠一樣地描摹對象。”

在打通中、西界限過程中,倫勃朗對朱德群至關重要。1969年,朱德群曾長久站立於倫勃朗的名作《夜巡》前,為畫作強烈的光影效果深深地震撼。法國策展人、藝評家戴浩石認為,朱德群是繼斯塔爾和倫勃朗之後,“永遠將抒情發展到極致,自由的書法、韻律、色彩表現得遊刃有餘”的畫家。

朱德群曾表示,他的作品不是純粹的抽象結構,而是對自然的心靈感動。“每個時期的所見、所想不同,最後在作品中表達出來的色彩意境都不一樣,這樣我的作品每個時期的面貌自然地在變化著”。許多評論家因此將他的畫稱之為風景畫或“抽象風景”。

在朱德群的作品中,有自然的新生與寂滅,狂喜與大悲,冥想和感動。對於朱德群作品所呈現的如色彩交響詩的磅礴和細膩,吳冠中曾以“大弦嘈嘈似急雨,小弦切切似私語”形容。“不要以為抽象藝術不要形,不要人,不要物件,我的物件都來自大自然和藝術家的心靈。”與朱德群有過多次會面的中國美院院長肖峰,對朱德群當年的這句話仍記憶猶新。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蘇立文曾問及朱德群創作時的感覺,朱德群回答:“我畫畫往往是在感情衝動的時候,畫出來的東西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沒有像中國畫那樣事先考慮構圖,或者想好怎麼畫。我畫畫的時候已經是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我和畫已經融為一體,沒有時間來考慮畫的是什麼。”

朱德群《構圖No.461》

光輝的開端

作者:朱德群

紙本石版畫 | 60cm x 40cm

簽名:朱德群

11月27日 22:00 開始結拍

☝ 今日一元起拍的作品正是朱德群的版畫作品《光輝的開端》。

律動是朱德群眾多作品上的精隨,自始自終充滿筆墨之和諧,畫中詩的意象藉由點線與面給了畫面豐富的辭藻,並且渲染的韻味猶如詩的詞意,實體的表徵已不在”技畫”之中,在感觸上早已抽離實體,並強烈帶入自我意識下的抽象感,以忘我的情感讓自我個體戶和外在形體融合的境界。

感興趣的朋友可下載大咖拍賣APP進入一元起拍專場。

在校六年,能畫出一幅可看的畫就夠了。”

朱德群在繪畫理論和創作思想上深受吳大羽和潘天壽的影響,很想專攻國畫。但杭州藝專只設立綜合的繪畫系,以西畫為主,同時必修國畫。於是,他專心研習繪畫,並徹底放棄了籃球。因為每次打完籃球拿起畫筆,手都會發抖,影響自己的繪畫效果。

杭州藝專講究中西兼修的學風,開闊了朱德群的思維和視野。2007年,87歲高齡的朱德群接受央視採訪時,對杭州藝專這段生活依然記憶猶新。他說:“頭幾年就畫中國畫。學校裡面吃早飯以前,床前有一個板凳放著一個硯臺,我的左手可以磨墨,就是那時候學校的天不亮就磨,天一亮馬上起來就畫,用左手磨墨,右手畫。就是那時候訓練出來的,就變成習慣了。”

朱德群的水墨畫

我這一生最幸福的是碰到了她

抗戰期間,學校不得不轉移南下,隨後西遷至昆明,與北平藝專兩校合併。作為優等生,畢業後朱德群留校當了四年助教,之後去南京中央大學做講師。在此期間,朱德群經歷了一段很短暫的婚姻。女方後來有了新男友,提出離婚。

抗戰結束後,朱德群於1947年搭船沿著長江返回南京。這一年,他與同學柳漢複在南京結婚,女兒凱蒂次年出生。1948年12月30日,一家三口搭上最後一艘駛向臺灣的船。

1954年,朱德群在臺灣舉辦了他的首次大型個人畫展,展出52幅畫作,賣出了56幅——其中4幅是預定。共獲三千多美元,徐悲鴻的前夫人蔣碧薇也給他贊助了400美元。正是這“第一桶金”讓他赴法進修的願望得以實現。

1955年5月5日,朱德群做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決定,放棄已有的藝術聲名和學術地位,孤身一人乘坐法國籍郵輪“越南”號,經埃及、西班牙,前往巴黎。那一年朱德群35歲。不料途中,從不浪漫的朱德群有點意外地在印度洋上墜入了愛河。

他遇到了自己的學生、23歲的大家閨秀董景昭、朱德群所教班級畫畫最好的兩人之一。正在臺灣師大讀三年級的董景昭,剛剛獲得西班牙皇家藝術學院的獎學金前往馬德里留學,此刻正因暈船而趴在船舷邊嘔吐。朱德群關切地上前去幫忙。這讓素來就對他有好感的董景昭感動不已,兩個人在短暫相處中萌發了愛意。

朱德群與董景昭合影

董景昭的父親董彥平,到臺灣前是東北安東省省主席。他對這個惟一的女兒非常疼愛,視若掌上明珠。聽聞女兒要嫁給一個年長她十二歲、已離過一次婚的有婦之夫,大怒,嚴令她立即轉學,到德州州立藝術大學重新註冊學習。

董景昭不得不揮淚告別了朱德群。朱德群卻拿出了對藝術的執著勁兒來追回愛人。他一天一封信,表示要跟去德州,最終董景昭違背父命回到了朱德群身邊。而朱德群給自己惹的麻煩也不小,他和第二任妻子柳漢複的離婚,漫長而彌漫著怨恨。1960年,朱德群和董景昭頂著家庭和社會的重重阻力結婚。

朱德群說:“我這一生最幸福的是碰到了她。”1956年,朱德群以熱戀中的董景昭為模特兒畫的《景昭肖像》在巴黎大皇宮舉辦的春季沙龍上獲得了榮譽獎,他沿著這條道路再探索,第二幅《景昭肖像》又在下一次春季沙龍上獲得了銀質獎。他的古典寫實作品開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並奠定了他在法國奮鬥的基礎。這兩幅畫也成為朱德群20年古典寫實繪畫的終結。

朱德群《景昭肖像》

抽象並不排斥具象

朱德群抵達巴黎時已經35歲,40歲再婚(正式公證結婚時他已經61歲),此後他的生活便固定不變了。無論是在中國大陸還是臺灣,他畫的都是具像的作品,即基於摹仿為基礎的繪畫,而上個世紀50年代的巴黎卻早已是抽象繪畫的天下。對現代藝術家來說,通過對共同經驗的描繪直接與大眾對話已經是不好意思的事情了。早在朱德群出世前的1910年,法學博士出身的俄國畫家康定斯基便開創了抽象藝術,即那種沒有任何可以辨認的主題的繪畫,形成了一種非客觀物體的畫風。顯而易見,朱德群想要在巴黎立足,非得要“轉型”不可。

朱德群《三裸體》1956

在康定斯基的熱抽象和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之後,歐洲又相繼出現了德洛內的色彩抽象主義(詩人阿波利奈爾稱之為俄耳甫斯主義)和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美國人波洛克開創了行動繪畫,使得新大陸的藝術異軍突起。波洛克首次將畫布平鋪在地上,分階段把瓷漆或鋁漆滴濺到畫布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完成這樣一幅畫需數周時間)。可是,所有這些畫家的作品均未能打動朱德群,倒是一位不起眼的小人物、生在俄國長在比利時的畫家尼古拉·德·斯塔爾改變了他。

朱德群《大鳴大放》

德·斯塔爾比朱德群年長六歲,十月革命以後,隨家人流亡到波蘭,不久他成了孤兒,由布魯塞爾的親戚撫養長大,後來被送進皇家美術學院。他也是到法國以後改變了畫風,成了巴黎抽象主義的代表人物,不料剛過40歲便因為對藝術的迷惘自殺身亡。阿納森在《現代藝術史》中稱他能在保持形式抽象的同時點明主題,某些作品有空氣感和神秘感。1956年,德·斯塔爾回顧展在巴黎揭幕,朱德群被一幅標題為《花卉》的作品迷住了。這幅畫表面看起來是色塊和線條組成的抽象構圖,可是眯眼遠看,一簇栽在盆裡的花的景象驀然顯現。這使朱德群想起了老子的話: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那會兒,朱德群正經受社會地位的下滑和失語症的焦慮,加上經濟拮据,雖有愛情但卻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個人生活和藝術均遭遇了挫折。是老子的哲學和德·斯塔爾的作品讓他重新確立了繪畫的目標。和趙無極一樣,朱德群發現,中國水墨畫和書法中包含了無限的抽象性。比起德·斯塔爾來,他不僅更容易進入抽象的境界,且能出入自由,穩定的婚姻生活是他精神健康的保障。朱德群說過,“在抽象畫中得到的自由感,確實令人痛快舒暢。”

於是,朱德群找到了可以持久創作的方向,即表現心靈沉澱以後的抽象風景,那樣一來,他早年在中國持續不斷的遷移就成為他靈感的源泉。他把記憶中的風景通過心靈“內化”,然後用彩筆表現出來,變成了“虛擬的風景”。同時他也從德·斯塔爾那裡獲得啟示,“抽象並不排斥具象”。似乎早年的生活越久,日後的藝術生命也越長。通過鍥而不捨的努力,朱德群終於在巴黎取得了成功,他尤其喜歡表現變化著的景色,例如大海、早晨、季候。

朱德群《曙光》

我沒有時間來考慮畫的是什麼

在許多中國畫家眼裡,朱德群的作品屬於西方藝術體系,但在西方藝術家眼中,朱德群的繪畫卻展現出濃厚的中國風情和精神。兩種迥異的觀感,透視的卻是中西方藝術觀念的巨大差距。

在今天的中國藝術界,大多數藝術家仍無法擺脫由技法、習規、程式主導的藝術價值系統。對此,朱德群曾直言不諱,“東、西融合不是東、西拼湊,而是思想的融合”。他說,“一個好的畫家技巧是不存在的,因為技巧是死的,中國畫的毛病就出在這兒。中國人學中國畫臨畫要亂真,這是錯誤的。臨畫是可以瞭解當時畫家在創作時的感觸,這才是重要的,而不是像工匠一樣地描摹對象。”

在打通中、西界限過程中,倫勃朗對朱德群至關重要。1969年,朱德群曾長久站立於倫勃朗的名作《夜巡》前,為畫作強烈的光影效果深深地震撼。法國策展人、藝評家戴浩石認為,朱德群是繼斯塔爾和倫勃朗之後,“永遠將抒情發展到極致,自由的書法、韻律、色彩表現得遊刃有餘”的畫家。

朱德群曾表示,他的作品不是純粹的抽象結構,而是對自然的心靈感動。“每個時期的所見、所想不同,最後在作品中表達出來的色彩意境都不一樣,這樣我的作品每個時期的面貌自然地在變化著”。許多評論家因此將他的畫稱之為風景畫或“抽象風景”。

在朱德群的作品中,有自然的新生與寂滅,狂喜與大悲,冥想和感動。對於朱德群作品所呈現的如色彩交響詩的磅礴和細膩,吳冠中曾以“大弦嘈嘈似急雨,小弦切切似私語”形容。“不要以為抽象藝術不要形,不要人,不要物件,我的物件都來自大自然和藝術家的心靈。”與朱德群有過多次會面的中國美院院長肖峰,對朱德群當年的這句話仍記憶猶新。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蘇立文曾問及朱德群創作時的感覺,朱德群回答:“我畫畫往往是在感情衝動的時候,畫出來的東西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沒有像中國畫那樣事先考慮構圖,或者想好怎麼畫。我畫畫的時候已經是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我和畫已經融為一體,沒有時間來考慮畫的是什麼。”

朱德群《構圖No.461》

光輝的開端

作者:朱德群

紙本石版畫 | 60cm x 40cm

簽名:朱德群

11月27日 22:00 開始結拍

☝ 今日一元起拍的作品正是朱德群的版畫作品《光輝的開端》。

律動是朱德群眾多作品上的精隨,自始自終充滿筆墨之和諧,畫中詩的意象藉由點線與面給了畫面豐富的辭藻,並且渲染的韻味猶如詩的詞意,實體的表徵已不在”技畫”之中,在感觸上早已抽離實體,並強烈帶入自我意識下的抽象感,以忘我的情感讓自我個體戶和外在形體融合的境界。

感興趣的朋友可下載大咖拍賣APP進入一元起拍專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