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百年歷史」齊賢皮影戲,一段光與影的邂逅

夜幕降臨,

一層影窗,

白暮挺括透亮;

一盞油燈,

光影彙聚交錯。

鑼鼓聲響起,

場下人聲鼎沸。

一場好戲開始了!

“ 漢妃抱子窗前耍, 巧剪桐葉照窗紗。

文帝治國安天下, 制樂傳入百姓家”, 皮影戲在中國的歷史已逾上千年。 在齊賢, 也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其源溯于浙江海寧一帶。

清末明初, 奉賢齊賢說書先生于秋生有時到浙江嘉興、海寧等地去說書, 看到當地的皮影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回來後找了一位會多種樂器的裁縫師傅程祥生, 自己畫影圖形, 製作了最初的皮影人物道具, 兩人合作創作了演出腳本。 之後, 又請當地器樂高手金連章組織了一班樂手, 皮影戲演出班子就這樣成立了。

20世紀30年代開始, 本地一位名叫唐寶良的裁縫師傅開始跟于秋生、程祥生學習皮影戲, 唐寶良熟悉各種戲文, 也很能唱本地山歌, 善於製作皮影人物道具, 於是, 這幾個人合作後, 皮影劇碼越來越多, 唱腔也越來越豐富。

齊賢皮影戲完全承襲了江南皮影的藝術風格。 在本地也稱皮囡頭戲、影戲, 一般以兩人(上手)操縱為主, 另有一名副手(俗稱翻箱子)專門為上手傳遞人物道具。 以齊賢方言演唱, 曲調選用本地山歌、蘇灘調及海寧派皮影戲調,

經糅合形成獨特的“皮影腔”。 樂隊由“細樂”和“粗樂”組成。

每逢農曆七月初二起至深秋初冬, 是皮影戲演出活動的最佳時段。 當時, 組織活動一般由當地的一位召集人負責。 每當夜幕降臨, 皮影演藝人員在已收割過的民田裡支撐起一張1.8×1.1米左右的如銀幕一樣的“布靶子”作為舞臺,

汽油燈作光源(今用小太陽或日光燈), 從黃昏一直演至深夜, 甚至到次日淩晨。 在當時, 皮影戲是民間一項上乘的娛樂享受。 演出地點除齊賢各村外, 還常受邀去毗鄰的青村、肖塘、莊行等地演出, 有時還與塘北、七寶一帶的皮影戲班連袂演出。

齊賢皮影戲藝人都為業餘性質, 他們平時都有自己的固定職業, 如種田農民, 裁縫師傅, 說書藝人。 工作之余, 由班首約期集中湊合起來, 排練新劇碼。 程祥生、唐寶良, 從說書人那裡學習古戲文, 創作編排了《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嶽飛傳》《呼家將》等連臺本戲。

2008年, 齊賢皮影戲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金匯鎮文廣中心制訂了《齊賢皮影戲五年保護發展計畫》, 開展皮影戲史料收集保管和研究, 編寫《奉賢皮影戲藝術》一書, 舉辦奉賢皮影戲藝術展覽, 排練新的劇碼, 經常展演, 推進皮影戲進課堂等, 使幕布上的“皮囡頭”永久靚麗鮮活。

往期精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