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到底失去了什麼?得到了什麼?(上)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日本股市和房地產泡沫陸續破滅, 銀行體系遭到沉重打擊, 經濟增長出現斷崖式下跌, 此後經濟長期處於徘徊狀態, 甚至有衰退之勢。

雖然日本政府進行了一些調整和改革, 但是直到21世紀頭個10年, 頹勢仍然難以扭轉, 日本經濟依然處於低迷狀態。 因此, 部分專家學者稱之為“失去的二十年”。

那麼, 在“失去的二十年”裡, 日本究竟失去了什麼?

■ 1.教育改革原地踏步。

日本能夠在戰後實現經濟奇跡, 迅速成長為經濟巨人, 除了美國資本援助的原因外, 自身的教育改革至關重要。 1947年, 日本頒佈《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 將義務教育延長到9年;1953年, 頒佈《理科教育振興法》等法規, 高校大量擴招理工科學生, 培養了大批理工人才;整個70年代, 日本政府撥付的教育經費的增長幅度超過了GDP的增長幅度。 進入90年代, 隨著經濟的持續衰弱, 日本國民對於本國教育的信心持續走低,

日本政府於是推出了“讓日本教育跟上全球化進程”的新的教育改革目標, 致使教育經費大幅上漲。 然而經濟低迷引起的稅收不足, 大大壓制了教育經費的投入, 導致教育改革的品質難以保證, 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 2.養老金入不敷出。

早在1970年左右, 日本便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2010年前後, 老齡化人口比例更是達到驚人的23%, 而且一直保持增長態勢。 與此同時, 日本社會的失業率由於經濟低迷而不斷上升,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近乎零失業率的“盛況”早已不復存在, 2010年前後, 日本的失業率已經超過5%。 納稅人口的減少直接導致日本政府的稅收縮減嚴重。 此消彼長, 養老金開始入不敷出, 日本老人多有外出工作,

正是養老金收入不足的直接體現。

■ 3.醫療服務逐年減少。

人口老齡化對醫療服務提出了更多要求, 然而經濟狀況不佳導致日本社會醫院數量大大減少。 據統計, 僅1990至2004年間, 日本醫院數量便減少了1000多家, 醫生、護士等醫療人員數量減少, 導致整個社會的醫療服務有減無增, 最需要醫療服務的老齡人口首當其衝。

■ 4.政府公信力嚴重下降。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也是日本政府公信力下降的20年。 1995年1月17日, 神戶發生7.3級大地震, 致使6000多人死亡, 4萬多人受傷。 震後6個小時內閣才召開第一次應對會議, 3天后政府的救援物資才姍姍來遲抵達震區。 日本國民對於政府的不作為怨聲載道, 神戶大地震由此成為日本政府公信力銳減的一個重要節點。

同年3月, 東京地鐵發生沙林毒氣事件, 以麻原彰晃為首的歐姆真理教教徒于地鐵內散佈沙林毒氣, 導致13人死亡, 4000多人受傷, 一時之間國際譁然。 更為令人震驚的是, 事後《日本時報》披露, 其實日本警方早在事發前便已接到報案, 卻因為疏忽和猶豫而沒有採取任何針對措施。 日本民眾對此極為不滿, 警方和政府成為民眾心目中“墮落”的代名詞。 當年, 《朝日新聞》舉行的針對日本政府信任度的民調顯示, 僅有2%的日本民眾選擇"非常相信", 65%的民眾選擇了"極不信任"或"不怎麼信任"。

種種跡象似乎都在表明, 日本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 縱觀近年來經濟領域的大小頭條, 好像也能“驗證”這一觀點。

2011年, 聯想控股日本NEC;2012年, 海爾集團收購三洋電器;2016年, 富士康收購夏普, 同年美的收購松下白色家電業務;2017年, 海信收購東芝電視業務……曾經讓中國消費者如雷貫耳、心嚮往之的日本品牌, 一一被中國企業收歸旗下, 讓部分國人按捺不住心頭的狂喜, 甚至滋生一種自大心態。

然而,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真的如決堤的河水一瀉千里、一無所獲嗎?

只怕絕非如此!對此,歐美發達國家的看法相對客觀。2010年,英國《衛報》網站曾經發表評論文章,聲稱日本的發展方式其實被長期誤讀,認為在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日本貧富差距現象不明顯、全民享受醫療保險、人口預期壽命全球領先等資料,實為發達國家的榜樣。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截然不同的反差呢?本文的下篇將為您解答。

(圖片來自網路)

2017/11/26

只怕絕非如此!對此,歐美發達國家的看法相對客觀。2010年,英國《衛報》網站曾經發表評論文章,聲稱日本的發展方式其實被長期誤讀,認為在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日本貧富差距現象不明顯、全民享受醫療保險、人口預期壽命全球領先等資料,實為發達國家的榜樣。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截然不同的反差呢?本文的下篇將為您解答。

(圖片來自網路)

2017/11/2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