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投資1900億修建蒙華鐵路 打通北煤南運大通道

2014年7月12日, 國家發改委同意了新建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的方案。 自此, 這一“北煤南運”的鐵路新通道項目正式拉開了序幕。 蒙華鐵路線路全長1800多公里, 規劃輸送能力2億噸/年以上, 當時估計的投資總額約1930億元, 建成後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運煤專線。

此前, 中國“北煤南運”的運煤專線主要有三條

這三條既有線路有著很明顯的共同特徵, 它們的起點都在山西陝西, 終點都在華北港口, 煤炭通過港口出海。

這樣的煤炭運輸格局帶來了極大的不平衡:在供給側, 中國煤炭主產區是山西、陝西、內蒙三個省(自治區), 晉煤、陝煤都很容易往外走, 而蒙煤外運卻困難重重, 目前主要依靠卡車, 運力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在需求側, 從港口運出的煤炭主要運往沿海城市(華東、華南), 華中一直處於無煤缺煤的狀態, 長久以來, 華中電煤的缺口對百姓而言是一大心病。

在這種情況下, 新建一條打通南北、連建內蒙華中的運煤線, 實為當務之急。

蒙華鐵路北起內蒙, 南至江西, 跨越中國的兩條母親河黃河和長江, 因此長江和黃河的兩座大橋——荊州長江公鐵大橋和三門峽公鐵兩用大橋是鐵路的控制性工程, 更是這條南北線上璀璨的明珠。

由於長江和黃河的水文和地質條件差異, 兩座大橋選用了截然不同的結構形式。

荊州長江公鐵大橋(又名“公安長江公鐵兩用特大橋”)是一座雙塔斜拉橋, 主跨(兩座塔間距518米), 全長6317.8米。

(荊州長江公鐵大橋)

長江上其它著名的大橋, 如跨徑1088米的蘇通大橋, 上海崇明長江大橋, 南京三橋、二橋, 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等也都是雙塔斜拉橋。 而這座荊州大橋卻是第一座跨越長江的重載鐵路橋梁, 雙塔對峙的形態在寬闊的江面上顯得尤為靈動。

對於斜拉橋而言, 整個橋面的荷載通過拉索傳給屹立的橋塔, 橋塔受到的力則向下傳給橋墩基礎和地基, 墩基礎是斜拉橋的命脈。

三門峽黃河公鐵兩用大橋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與河南省三門峽市之間。

大橋全長約5663米, 主橋長1100多米, 下層為四線鐵路, 上層為寬28.5米、設計時速100公里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

如果沒有去過晉南, 或許你很難想像大橋所在的地方有多麼深厚的歷史底蘊。 大橋緊鄰黃河茅津渡, 從橋址向上游走100多公里, 便是千年古渡蒲津渡;上游80公里處, 有“風陵渡口初相遇, 一見楊過誤終生”的風陵渡和軍事要地潼關;上游40公里處是大禹渡。

和長江大橋相比, 這座黃河大橋更為“穩重”, 是一座多跨連續梁橋, 橋下有12個寬大的門式空心墩穩穩地佇立黃河中, 上部為11跨的連續鋼桁架梁。 這一設計與它上游的9跨連續梁橋風陵渡黃河大橋遙相呼應。

(蒙華鐵路三門峽段施工工地現場)

除了上述兩座大橋之外, 蒙華鐵路線上還有一座橋也很引人矚目:蒙華鐵路洞庭湖大橋。

它是一座三塔斜拉橋, 正橋全長1290.24米, 全長10444.659米, 是首條跨越內湖泊的重載鐵路橋, 並擁有四個“世界第一”:世界最大跨度三塔鐵路斜拉橋, 世界第一次在斜拉橋上採用鋼箱桁結合主樑、世界上第一次採用先架設合龍鋼箱梁後安裝施工、首次在鐵路上採用中塔長加勁索。

鐵路的施工在中國已十分成熟,大都中規中矩、創新有限,所以線路的施工技術並沒有太多值得圈點的地方。不過,蒙華鐵路施工過程中,注重可持續發展,保護歷史遺跡和自然環境,展現出了傳統施工行業的新面貌。

鐵路施工範圍在湖南省華容縣境內共有7處文物點,相關部門提早對楚王台東周遺址等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工程湖北段影響地下文物點46處,工人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地下古墓,也會立刻停止作業,配合文物部門挖掘處理。在湖北荊州沙市區趙家墩遺址,出土了西周、唐、宋、明、清等各時期的陶器、瓷器與石器。若不是施工方重視自然資源和歷史遺產的保護,這些寶貴的遺產很可能就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了。

鐵路的施工在中國已十分成熟,大都中規中矩、創新有限,所以線路的施工技術並沒有太多值得圈點的地方。不過,蒙華鐵路施工過程中,注重可持續發展,保護歷史遺跡和自然環境,展現出了傳統施工行業的新面貌。

鐵路施工範圍在湖南省華容縣境內共有7處文物點,相關部門提早對楚王台東周遺址等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工程湖北段影響地下文物點46處,工人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地下古墓,也會立刻停止作業,配合文物部門挖掘處理。在湖北荊州沙市區趙家墩遺址,出土了西周、唐、宋、明、清等各時期的陶器、瓷器與石器。若不是施工方重視自然資源和歷史遺產的保護,這些寶貴的遺產很可能就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