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筆筒與儒家文化的碰撞,美的不可方物

筆筒, 屬於文房用具, 是書房中最重要的器物, 可謂之“書房的眼睛”。 俗話說, 眼睛是心靈之窗。 這書房的“心靈之窗”是否明亮, 筆筒的作用不可小覷。 它也從一個側面, 反映書房主人的審美品位與情趣。

那麼, 接下來就讓我們瞭解一下筆筒, 瞭解一下紅木筆筒中所蘊含的豐厚的中華文化吧。

筆筒一般都是上邊大下邊小, 直矗的很少, 只占1%~2%。 這代表著儒家入世的精神, 敞開口讓你用。

上沿, 一定要有一個指甲圓, 也叫泥鰍背, 99%都是往裡傾斜的, 必須傾斜半毫米哪怕一毫米。 配合敞開的傾斜就是儒家歡迎你使用, 入世的態度。

大家之所以喜歡它, 就是這個感覺, 這種接納的感覺。

這個沿兩側的邊線上還有個特點, 一定有一個很硬的棱, 這個棱體現的是儒家的氣節:我是有原則的!

這個線條在美學上是剛柔結合的, 兩邊硬中間圓才是剛柔相濟的。 我歡迎你使用,

我接納你, 但是我是有原則地服務社會。

筆筒一定要有縮腰。

一般筆筒側面看上去是直的, 實際上99%一定是曲線, 猛一看是直的, 但其中又含有曲線, 明式傢俱講究含蓄, 似有若無, 點到即止,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含蓄性。 這個曲線有一個特點, 凹下去一定不會大於5毫米,

一般就是一兩毫米。 如果拿尺子一靠, 這個老筆筒有沒有曲?有曲, 大約有1毫米, 這個尺寸一定不能多。

曲線的最凹點在什麼位置呢?這個凹點一般在1/3到2/5處, 或0.618(黃金分割點)處, 絕對不在中間。 只要這個最凹點在這個位置, 下面的曲線就會形成一段垂直於桌面的直線。

這樣一放, 腳跟是穩的, 這就是中國文人的那種氣節。

我有氣節, 為什麼“士可殺不可辱”呀?辱我一點都不行, 但我挨餓行, 這是氣節。 這裡一定垂直於桌面, 這也是儒家文化。

崇尚自然, 我不刻意修飾, 優美的紋理, 充分展現, 欣賞自然。

底下有眼, 首先是工藝的需要。 在這兒進一個刀進去, 然後上面再進一個刀, 掏一個窩, 再進一個橫刀往下一走, 啪嗒, 木芯就出來了, 剩下的木料我還可以做一個中的, 再做一小的, 一塊木頭可以做三個四個筆筒。

這既是工藝上的一個要求, 又是道家的尊重自然, 珍惜材料, 惜木如金。

底部這個眼十分必要。所有的筆筒如果沒有眼,一定要裂。

之所以筆筒打明中期到清中期,之後就不帶做了,一直存世量這麼大,你仔細看都不帶縫兒,壞了的往往都是這個眼被堵死了。那麼為什麼呢?因為中國道家思想尊重自然,就像傢俱的抽漲縫一樣,一定不能使膠,使膠傢俱就不抽漲,要尊重它,你不要跟它較勁。

如果下雨了,那麼木頭漲了,這個邊同步得往外漲;天晴了,它又縮了。這個地兒眼如果是死的,它漲沒地兒漲,縮沒地兒縮,一定會產生裂紋。

如果破了這個,它同步地裡外有個釋放應力的地方,這個眼就是中國木工充分理解木性的體現。

筆筒所有的底兒,一定是往上凹,99%是往上凹。

只有它凹上去了,底的兩面會同步接觸空氣,那麼濕空氣或幹空氣會同步施加影響,它就不會裂了。

這就是很多筆筒經歷了近百年的動盪生活仍然這麼完好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一個洞一個凹造成的,這是道家思想尊重自然,你順應它了,它就讓你完好如初。

很多中國古傢俱崇尚簡素,跟文人崇尚禪學有關。

比如把滿身是龍的元代和北方明式的裝飾風格放在南方人的書齋裡,就簡化成一個龍的符號擱到靠背板上,甚至有的靠背板上面掏一個圓光,底下掏一個亮腳,用幾個幾何圖形如方圓的對比來進行裝飾。這就是化繁為簡,化多為少,以抽象的幾何圖形來進行裝飾,用部件之間的幾何關係來進行對比,以清靜為基礎。

簡素的筆筒,這種不刻一刀不加任何裝飾的處理方法,本身就是高度的化繁為簡,就是禪宗追求的清靜肅穆。

底部這個眼十分必要。所有的筆筒如果沒有眼,一定要裂。

之所以筆筒打明中期到清中期,之後就不帶做了,一直存世量這麼大,你仔細看都不帶縫兒,壞了的往往都是這個眼被堵死了。那麼為什麼呢?因為中國道家思想尊重自然,就像傢俱的抽漲縫一樣,一定不能使膠,使膠傢俱就不抽漲,要尊重它,你不要跟它較勁。

如果下雨了,那麼木頭漲了,這個邊同步得往外漲;天晴了,它又縮了。這個地兒眼如果是死的,它漲沒地兒漲,縮沒地兒縮,一定會產生裂紋。

如果破了這個,它同步地裡外有個釋放應力的地方,這個眼就是中國木工充分理解木性的體現。

筆筒所有的底兒,一定是往上凹,99%是往上凹。

只有它凹上去了,底的兩面會同步接觸空氣,那麼濕空氣或幹空氣會同步施加影響,它就不會裂了。

這就是很多筆筒經歷了近百年的動盪生活仍然這麼完好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一個洞一個凹造成的,這是道家思想尊重自然,你順應它了,它就讓你完好如初。

很多中國古傢俱崇尚簡素,跟文人崇尚禪學有關。

比如把滿身是龍的元代和北方明式的裝飾風格放在南方人的書齋裡,就簡化成一個龍的符號擱到靠背板上,甚至有的靠背板上面掏一個圓光,底下掏一個亮腳,用幾個幾何圖形如方圓的對比來進行裝飾。這就是化繁為簡,化多為少,以抽象的幾何圖形來進行裝飾,用部件之間的幾何關係來進行對比,以清靜為基礎。

簡素的筆筒,這種不刻一刀不加任何裝飾的處理方法,本身就是高度的化繁為簡,就是禪宗追求的清靜肅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