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吐谷渾古歌中的鮮卑山

位於大興安興北麓的嘎仙洞

祁連山脈局部

鮮卑族是對我國歷史影響極為深遠的民族之一。 歷史上, 曾活躍于青海高原的吐谷渾和南涼等國, 就是鮮卑族創立的。 鮮卑族因鮮卑山而得名, 對於鮮卑人來說, 鮮卑山就是神山, 是孕育鮮卑族的福地。 但是鮮卑山具體在哪裡, 史學界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在我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三川地區, 流傳了一首古老的歌謠——《鮮卑山之歌》, 這首民歌被很多人認為是吐谷渾的國歌, 歌中對鮮卑山有著十分生動的描述。 因為這首歌的發現, 關於我省是否有鮮卑山?若有, 青海的鮮卑山是哪座山?學者們產生不同的觀點。

一座“流動”的大山

鮮卑族在先秦西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後來,

隨著匈奴的不斷強大, 鮮卑族人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威脅。 《十六國春秋》中記載, 秦漢時期, 鮮卑族被匈奴征伐, 在萬分危急的時刻, 鮮卑人躲進了鮮卑山, 這樣才使鮮卑人的根脈得以保存。

據瞭解, 鮮卑山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 在沒有外敵侵擾的情況下, 鮮卑族人得以在鮮卑山休養生息, 很快, 鮮卑人的畜牧業和軍事實力便發展了起來。 後來, 為了感念鮮卑山的庇護, 鮮卑族便以“鮮卑”命名。 史學家考證, 鮮卑山有可能不是某一座具體的山峰, 而是隨著鮮卑部族的遷徙步伐“流動”的大山。

我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關於鮮卑山方位的記載, 最早見於釋道安的《西域記》和崔鴻的《十六國春秋》, 但書中對於鮮卑山的記載, 後經考證都不是很正確。

史學界認為, 鮮卑山有好幾處, 一處是位於遼東的大興安嶺, 上世紀80年代,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裡河鎮鮮卑嘎仙洞的發現, 為這一觀點提供了考古依據。 這裡的鮮卑山, 就是早期鮮卑人活動的區域。

西漢晚期, 鮮卑族人開始南遷與西遷, 鮮卑山的具體方位也發生了變化。 於是便有了隨烏桓等部族遷徙後所命名的鮮卑山, 和慕容部吐谷渾西遷後所命名的鮮卑山。

我省歷史文化學者任玉貴先生說:“鮮卑人有不忘先祖的傳統, 在遷徙的過程中, 他們會選擇將所處之地最高、最大的山稱為鮮卑山, 並加以崇拜。 希望這座由自己部族命名的鮮卑山可以像護佑祖輩們生存和發展的鮮卑山一樣,

為他們提供一個富饒的生存環境。 於是, 鮮卑山這個名稱就隨鮮卑人的遷徙之路流布各地。 所以史書中才沒有鮮卑山是具體哪座山峰的定論。 ”

曾活躍於我省的吐谷渾原來是鮮卑族中重要的一支部族, 後來因為兄弟鬩牆, 吐谷渾率部一路西遷, 最後定居在了青海。 於是, 青海也有吐谷渾命名的鮮卑山。

古歌中掩藏的千年之謎

我省學者馬光星先生多年來從事土族歷史的研究, 他說:“在我省民和縣三川地區, 至今仍傳唱著一首古老的民歌——《鮮卑山之歌》, 這首歌一般是在女子婚嫁的時候, 採取兩兩相對, 一問一答的方式演唱, 還常伴以舞蹈。 ”

“哎, 鮮卑之山喲, 鮮卑山頭上頂的是什麼?哎, 鮮卑之山喲, 鮮卑山頭上頂的是威嚴的天帝。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額上供奉的是什麼?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額上供奉的是眾多的神靈。哎,鮮卑之山呦,鮮卑山鼻中嗅的什麼?哎,鮮卑之山呦,鮮卑山鼻中嗅的是五穀的味道……”這是《鮮卑山之歌》的部分內容。

任玉貴先生說:“這首《鮮卑山之歌》共八十多行。歌詞中的鮮卑山是土族神話中的一座神山,這座山被人格化,成為了屹立於宇宙間的巨人,它頭頂藍天,腳踩大地,身背太陽,懷揣月亮,左肩扛著北斗七星,右肩扛著南斗六星,它左手持弓,右手執箭,嘴裡吃的、鼻子嗅的,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財富和美好的嚮往。”

《鮮卑山之歌》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古歌採取了擬人化的手法,將鮮卑山寫得威嚴而莊重,使聽者對其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由於鮮卑山讓鮮卑族得以發展、壯大、繁衍生息,即便慕容鮮卑最終遷徙到遙遠的青海,他們也沒有忘記這首《鮮卑山之歌》,將這首古老民歌傳唱至今。

那麼這首歌中所唱的鮮卑山,到底是指我省的哪座山峰呢?經考證,有人說青海的鮮卑山是祁連山,有人說是垃脊山,也有人認為是白蘭山。

青海鮮卑山實為垃脊山?

釋道安在《西域記》中記載的鮮卑山,在《水經注》中也有記載。這裡的鮮卑山被稱為阿步幹鮮卑山,根據史書中記載的方位推斷,這座阿步幹鮮卑山,就是指今甘肅和青海交界處,大通河源的祁連山。

《西域記》記載:“阿步幹,鮮卑語也。”阿步幹的意思就是哥哥。吐谷渾原是慕容廆的庶長兄,二人因為草場和馬鬥發生爭執,最終致使吐谷渾西遷。後來慕容廆思念哥哥吐谷渾,創作了著名的《阿幹之歌》。阿幹就是阿步幹的簡稱。吐谷渾在最盛時控制著祁連山廣大區域,祁連山地區,也是他們最重要的牧場,吐谷渾部為了懷念祖先,就將同樣水草豐美的祁連山命名為鮮卑山,後來為了與遼東的鮮卑山區別開來,便稱祁連山為阿步幹鮮卑山。

據土族專家呂建福考證,在民和縣三川地區也有一座鮮卑山。這座鮮卑山位於官亭鎮先鋒村西境,屬於垃脊山系,山峰為南北走向,高大巍峨,其最高峰與崖爾寺所在的山峰相對峙。馬光星先生說,據當地的老百姓介紹,那座山峰上原來還設有祖廟,還有祭山用的敖包。

任玉貴先生認為,史書中記載,位於西北的鮮卑山,也有可能是白蘭山,也就是布林汗布達山。在吐谷渾350年的歷史中,白蘭多次成為吐谷渾生死存亡之地,每當吐谷渾在軍事上失利時,就會有退守白蘭。白蘭山作為白蘭地區的天然屏障,在吐谷渾歷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白蘭山也有可能是吐谷渾的鮮卑山。

後來,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與民族的不斷融合,鮮卑族逐漸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鮮卑山作為鮮卑族的象徵,依然被大家所銘記。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額上供奉的是什麼?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額上供奉的是眾多的神靈。哎,鮮卑之山呦,鮮卑山鼻中嗅的什麼?哎,鮮卑之山呦,鮮卑山鼻中嗅的是五穀的味道……”這是《鮮卑山之歌》的部分內容。

任玉貴先生說:“這首《鮮卑山之歌》共八十多行。歌詞中的鮮卑山是土族神話中的一座神山,這座山被人格化,成為了屹立於宇宙間的巨人,它頭頂藍天,腳踩大地,身背太陽,懷揣月亮,左肩扛著北斗七星,右肩扛著南斗六星,它左手持弓,右手執箭,嘴裡吃的、鼻子嗅的,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財富和美好的嚮往。”

《鮮卑山之歌》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古歌採取了擬人化的手法,將鮮卑山寫得威嚴而莊重,使聽者對其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由於鮮卑山讓鮮卑族得以發展、壯大、繁衍生息,即便慕容鮮卑最終遷徙到遙遠的青海,他們也沒有忘記這首《鮮卑山之歌》,將這首古老民歌傳唱至今。

那麼這首歌中所唱的鮮卑山,到底是指我省的哪座山峰呢?經考證,有人說青海的鮮卑山是祁連山,有人說是垃脊山,也有人認為是白蘭山。

青海鮮卑山實為垃脊山?

釋道安在《西域記》中記載的鮮卑山,在《水經注》中也有記載。這裡的鮮卑山被稱為阿步幹鮮卑山,根據史書中記載的方位推斷,這座阿步幹鮮卑山,就是指今甘肅和青海交界處,大通河源的祁連山。

《西域記》記載:“阿步幹,鮮卑語也。”阿步幹的意思就是哥哥。吐谷渾原是慕容廆的庶長兄,二人因為草場和馬鬥發生爭執,最終致使吐谷渾西遷。後來慕容廆思念哥哥吐谷渾,創作了著名的《阿幹之歌》。阿幹就是阿步幹的簡稱。吐谷渾在最盛時控制著祁連山廣大區域,祁連山地區,也是他們最重要的牧場,吐谷渾部為了懷念祖先,就將同樣水草豐美的祁連山命名為鮮卑山,後來為了與遼東的鮮卑山區別開來,便稱祁連山為阿步幹鮮卑山。

據土族專家呂建福考證,在民和縣三川地區也有一座鮮卑山。這座鮮卑山位於官亭鎮先鋒村西境,屬於垃脊山系,山峰為南北走向,高大巍峨,其最高峰與崖爾寺所在的山峰相對峙。馬光星先生說,據當地的老百姓介紹,那座山峰上原來還設有祖廟,還有祭山用的敖包。

任玉貴先生認為,史書中記載,位於西北的鮮卑山,也有可能是白蘭山,也就是布林汗布達山。在吐谷渾350年的歷史中,白蘭多次成為吐谷渾生死存亡之地,每當吐谷渾在軍事上失利時,就會有退守白蘭。白蘭山作為白蘭地區的天然屏障,在吐谷渾歷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白蘭山也有可能是吐谷渾的鮮卑山。

後來,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與民族的不斷融合,鮮卑族逐漸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鮮卑山作為鮮卑族的象徵,依然被大家所銘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