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天龍八部》裡,最溫婉、善解人意的女子,不是阿朱,不是王語嫣

1

如果要問《天龍八部》裡最溫婉雅致最善解人意的女子是誰?

答案恐怕非她莫屬。

她的名字叫做“阿碧”,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 但斟酌起來卻又不簡單。

讓人想起《樂府詩》裡的《碧玉歌》, 其中有一首是這麼寫的:“碧玉小家女, 不敢攀貴德。 感郎千金意, 慚無傾城色”。

光聽這名字仿佛已經可以想像一位正值年華的少女款款而來, 明眸皓齒, 巧笑嫣然, 正如金庸所形容的:“滿臉都是溫柔, 滿身盡是秀氣”。

這樣一個女子, 她的出場必定是足夠驚豔的。

彼時是在蘇州太湖之濱, 段譽被鳩摩智所擒, 又遇上前來慕容家報仇的崔百泉和過彥之。

眾人發生口角, 形勢相當微妙。

就在此時, 只聽得槳聲潺動, 湖面綠波上飄來一葉小舟, 一個綠衫少女手執雙槳, 緩緩劃水而來。

她口中還唱著小曲, “菡萏香連十頃陂, 小姑貪戲採蓮遲。 晚來弄水船頭灘, 笑脫紅裙裹鴨兒。 ”

嬌柔無邪, 歡悅動心。

這首婉轉動聽的《採蓮子》, 連段譽這個見多識廣的王孫貴胄, 都不禁為之傾倒, 心魂俱醉。

而她不僅歌聲美妙, 一雙纖手皓膚如玉, 映著綠波, 便如透明一般。

一開口, 就是吳儂軟語, 清甜舒適。

讓崔百泉二人, 即使是大敵當前, 也不禁多瞧了兩眼。

金庸在原著裡, 更是借段譽道出了阿碧的風姿嫣然:

段譽心道:“想不到江南女子, 一美至斯。 ”

其實這少女也非甚美, 比之木婉清頗有不如,

但八分容貌, 加上十二分的溫柔, 便不遜于十分人才的美女。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阿碧給人的第一印象, 就如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水蓮, 在江南水鄉的旖旎風光裡, 搖曳生姿, 顧盼生輝。

當得知這些人都是來燕子塢找慕容複的, 她從容不迫地應對, 一番話也說得謙遜有禮。

眾人都以為這不過是一個性格溫順的丫鬟。

其實, 阿碧跟阿朱一樣, 雖然是慕容家的婢女, 但也得到厚待, 不僅衣食無憂, 還各有所長。

阿碧是逍遙派康廣陵的弟子, 師出名門, 精通音律。

隨手撥弄崔百泉的算盤, 就彈出了《採桑子》。

緊接著又將算盤跟軟鞭合奏, 清歌漫妙地唱起了《踏莎行》:

“二社良辰, 千家庭院, 翩翩又睹雙飛燕。

鳳凰巢穩許為鄰, 瀟湘煙瞑來何晚?亂入紅樓, 低飛綠岸, 畫梁輕拂歌塵轉。 為誰歸去為誰來?主人恩重珠簾卷。 ”

這一曲唱得盪氣迴腸, 讓段譽聆此仙樂, 大有死而無憾之感。

可以說, 就算在全書中阿碧的分量很輕, 甚至連她的心意都要在細枝末節裡找尋, 但金庸還是憐惜她的, 相比於其他絕色女子的出場, 這又可謂是獨闢蹊徑。

2

一個十六七歲的江南女子, 身形小巧玲瓏, 說話溫柔軟綿, 處事臨危不亂。

半路上還替段譽素手剝紅菱, 聽到柳枝上的鳥叫, 也會調皮地學幾句。

阿碧這樣的性格確實非常討喜, 好似一陣春風吹進心裡。

等上了岸, 她住的地方曲徑通幽, 叫做“琴韻小築”。

待客奉上的茶是清香撲鼻的碧螺春, 連茶點都是形狀精緻的四色點心。

她的廚藝更是驚人, 荷葉冬筍湯, 翡翠魚圓, 碧綠清新, 令人垂涎三尺。

最重要的是, 作為慕容家的婢女, 她或許見過太多前來尋仇鬧事之徒, 早就懂得四兩撥千斤之法, 兵不血刃就能夠將人打發掉。

同行的崔百泉和過彥之, 原本懷著血海深仇, 一路殺氣騰騰, 可連慕容複還未見到, 就已經先被阿碧給折服了。

原著裡有這麼一幕:

但過彥之本來所坐的那只竹椅已給他自己打碎, 變成了無處可坐。

阿碧將自己的椅子端著送過去, 微笑道:“過大爺, 請坐!”

過彥之點了點頭, 心想:“我縱能將慕容氏一家殺得乾乾淨淨, 這個小丫頭也得饒了。 ”

這得是怎樣的一個奇女子, 才能讓仇家都對她心生眷顧, 甚至要保她一個人周全啊。

確實來說, 阿碧算得上是一個無可挑剔的女子, 她溫婉雅致, 品位不俗, 又能夠善解人意, 春風化雨。

倘若她能遇見一個正當好的男子, 從此相愛相守, 或許也能成就一段美滿的姻緣。

只可惜, 她心底最深沉的那股柔情愛意, 過早地給了一個人。

最開始露出端倪的, 還是在她跟阿朱的一段對話裡。

阿朱輕笑道:“你是就會體貼人。 小心公子曉得了吃醋。 ”

阿碧歎了口氣, 說道:“格種小事體, 公子真勿會放在心上。 我們兩個小丫頭, 公子從來就勿會放在心上。 ”

阿朱道:“我要俚放在心上做啥?阿碧妹子, 你也勿要一日到夜牽記公子, 嘸不用格。 ”

阿碧輕歎一聲, 卻不回答。

輕輕地歎息了一聲, 卻沉默著不知怎麼回答。

寥寥八字, 就將阿碧心中那番寥落表現得淋漓盡致, 仿佛都能夠體會到她當時的欲語還休。

能夠讓一位溫柔體貼的女子橫生惆悵的,不過是一個“情”字。

而那位讓她心中掛念,卻又無端落寞的男子,正是她家的公子爺,姑蘇慕容複。

他一心複國,遊歷四方,對表妹王語嫣的一腔癡情尚能毫不顧及,又怎能察覺到還有一個女子也在默然地愛著自己呢?

或許也是因為對慕容複太過於瞭解,知道他心裡只有複國大業,容不下半點兒女私情。

所以,阿碧從來都是不露痕跡地隱藏著自己的心意。

對於王姑娘的深情,她也看在眼裡,所以她能夠無私地幫助王姑娘逃出曼陀山莊,甚至一起出去尋找慕容複的下落。

明知道這份愛得不到回應,但她卻無怨無悔。

只是學會了退到一個角落裡,不去嫉妒,也不去爭搶,就這麼默默地守候著。

3

幾番波折,尋覓無果。

後來聽說慕容複將歸,阿碧便全副心思系在了他身上。

她曾按耐住內心的喜悅,跟阿朱說:“阿朱阿姊,公子替換的內衣褲夠不夠?今晚咱們兩個趕著一人縫一套好不好?”

王語嫣在乎的是見到表哥的那一番喜悅,阿碧關切的卻是公子的貼身冷暖。

不得不感歎,這真是一個細緻入微,體貼宛轉的好姑娘。

雖然阿碧從未表露過對慕容複的愛慕,但其實她的這番深情,早就在旁人的那裡一覽無遺。

書中有一個情節:

巴天石微笑道:“我們接連三晚,都在窗外見到那阿碧姑娘在縫一件男子的長袍,不住自言自語:‘公子爺,儂在外頭冷?儂啥辰光才回來?’公子爺,她是縫給你的罷?”

段譽忙道:“不是,不是。她是縫給慕容公子的。”

巴天石道:“是啊,我瞧這小丫頭神魂顛倒的,老是想著她的公子爺,我們三個穿房入舍,她全沒察覺。”

愛一個人到忘我的地步,才對旁人的蹤跡毫無察覺。

愛一個人到刻骨銘心,才會在無數個黑夜裡,將殷殷深情都傾注在一針一線裡。

從杏子林中目睹了那一場丐幫內鬥之後,阿碧便從血雨腥風的江湖裡退了出來。

她或許是回到了燕子塢,依舊癡守著那裡的安寧,等待著良人歸來。

直到很久以後,慕容複的燕國夢被打碎,親信下屬相繼離他而去。

他辜負了天下人,眼看複國無望,一夜之間心智失常。

只有阿碧沒有辜負他,她在曼陀山莊找到了他,然後依舊像往常一樣陪伴在左右。

兜兜轉轉,她終於等到了他。而他輸了全世界,卻贏了她。

4

“向來癡”這一章的主角是阿朱阿碧。

這一對姐妹雙姝,一紅一綠,紅的嬌豔動人,綠的清新可人。

她們一個活潑俏皮,一個沉穩內斂。

一個慧眼識英雄,愛上了“北喬峰”,從此跟他浪跡天涯;

一個四兩撥千斤,癡戀著“南慕容”,卻從未對他表露心跡。

阿朱最終死在了喬峰手裡,但卻也譜寫了一段感天動地的愛情悲歌。

阿碧最終陪伴在慕容複身邊,或許也會有一種得償所願的滿足吧。

舊版的結尾,段譽領著眾人返回大理,途中遇見了已經瘋癲的慕容複。

他正在接受一群兒童的朝拜,仿佛多年的複國夙願得以完成。

金庸給阿碧安排了這樣的結局:

墳邊垂首站著一個女子,正是阿碧。

她身穿淺綠色衣衫,明豔的臉上頗有悽楚憔悴之色,只見她從一隻藍中取出糖果糕餅,分給眾小兒,說道:“大家好乖,明天再來玩,又有糖果糕餅吃!”

語間嗚咽,一滴淚水落入了竹藍中。

她終其一生只做了兩件事,牽掛與等待。

那日劃著一葉小舟出現在碧波蕩漾的太湖,或許是因為牽掛著外出未歸的公子。

而後在琴韻小築裡的時光,就只剩下無盡地等待。

對她來說,慕容複就像是一隻野心勃勃的雄鷹,她只能看著他在外翱翔。

等到他倦鳥歸巢,她才能以最溫柔的姿態繼續守候。

那個“群臣朝拜”的場景,看似荒唐,其實是在替他圓一個夢,同時也是在圓自己的一個夢。

跨越千山萬水,等了漫長歲月,她終於走進了他的生命裡。

縱使他已經不認得自己了,可那又怎樣?

就像段譽最後的那番獨白:“各有各的緣法,慕容兄與阿碧如此,我覺得他們可憐,其實他們心中,焉知不是心滿意足?我又何必多事?”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仿佛都能夠體會到她當時的欲語還休。

能夠讓一位溫柔體貼的女子橫生惆悵的,不過是一個“情”字。

而那位讓她心中掛念,卻又無端落寞的男子,正是她家的公子爺,姑蘇慕容複。

他一心複國,遊歷四方,對表妹王語嫣的一腔癡情尚能毫不顧及,又怎能察覺到還有一個女子也在默然地愛著自己呢?

或許也是因為對慕容複太過於瞭解,知道他心裡只有複國大業,容不下半點兒女私情。

所以,阿碧從來都是不露痕跡地隱藏著自己的心意。

對於王姑娘的深情,她也看在眼裡,所以她能夠無私地幫助王姑娘逃出曼陀山莊,甚至一起出去尋找慕容複的下落。

明知道這份愛得不到回應,但她卻無怨無悔。

只是學會了退到一個角落裡,不去嫉妒,也不去爭搶,就這麼默默地守候著。

3

幾番波折,尋覓無果。

後來聽說慕容複將歸,阿碧便全副心思系在了他身上。

她曾按耐住內心的喜悅,跟阿朱說:“阿朱阿姊,公子替換的內衣褲夠不夠?今晚咱們兩個趕著一人縫一套好不好?”

王語嫣在乎的是見到表哥的那一番喜悅,阿碧關切的卻是公子的貼身冷暖。

不得不感歎,這真是一個細緻入微,體貼宛轉的好姑娘。

雖然阿碧從未表露過對慕容複的愛慕,但其實她的這番深情,早就在旁人的那裡一覽無遺。

書中有一個情節:

巴天石微笑道:“我們接連三晚,都在窗外見到那阿碧姑娘在縫一件男子的長袍,不住自言自語:‘公子爺,儂在外頭冷?儂啥辰光才回來?’公子爺,她是縫給你的罷?”

段譽忙道:“不是,不是。她是縫給慕容公子的。”

巴天石道:“是啊,我瞧這小丫頭神魂顛倒的,老是想著她的公子爺,我們三個穿房入舍,她全沒察覺。”

愛一個人到忘我的地步,才對旁人的蹤跡毫無察覺。

愛一個人到刻骨銘心,才會在無數個黑夜裡,將殷殷深情都傾注在一針一線裡。

從杏子林中目睹了那一場丐幫內鬥之後,阿碧便從血雨腥風的江湖裡退了出來。

她或許是回到了燕子塢,依舊癡守著那裡的安寧,等待著良人歸來。

直到很久以後,慕容複的燕國夢被打碎,親信下屬相繼離他而去。

他辜負了天下人,眼看複國無望,一夜之間心智失常。

只有阿碧沒有辜負他,她在曼陀山莊找到了他,然後依舊像往常一樣陪伴在左右。

兜兜轉轉,她終於等到了他。而他輸了全世界,卻贏了她。

4

“向來癡”這一章的主角是阿朱阿碧。

這一對姐妹雙姝,一紅一綠,紅的嬌豔動人,綠的清新可人。

她們一個活潑俏皮,一個沉穩內斂。

一個慧眼識英雄,愛上了“北喬峰”,從此跟他浪跡天涯;

一個四兩撥千斤,癡戀著“南慕容”,卻從未對他表露心跡。

阿朱最終死在了喬峰手裡,但卻也譜寫了一段感天動地的愛情悲歌。

阿碧最終陪伴在慕容複身邊,或許也會有一種得償所願的滿足吧。

舊版的結尾,段譽領著眾人返回大理,途中遇見了已經瘋癲的慕容複。

他正在接受一群兒童的朝拜,仿佛多年的複國夙願得以完成。

金庸給阿碧安排了這樣的結局:

墳邊垂首站著一個女子,正是阿碧。

她身穿淺綠色衣衫,明豔的臉上頗有悽楚憔悴之色,只見她從一隻藍中取出糖果糕餅,分給眾小兒,說道:“大家好乖,明天再來玩,又有糖果糕餅吃!”

語間嗚咽,一滴淚水落入了竹藍中。

她終其一生只做了兩件事,牽掛與等待。

那日劃著一葉小舟出現在碧波蕩漾的太湖,或許是因為牽掛著外出未歸的公子。

而後在琴韻小築裡的時光,就只剩下無盡地等待。

對她來說,慕容複就像是一隻野心勃勃的雄鷹,她只能看著他在外翱翔。

等到他倦鳥歸巢,她才能以最溫柔的姿態繼續守候。

那個“群臣朝拜”的場景,看似荒唐,其實是在替他圓一個夢,同時也是在圓自己的一個夢。

跨越千山萬水,等了漫長歲月,她終於走進了他的生命裡。

縱使他已經不認得自己了,可那又怎樣?

就像段譽最後的那番獨白:“各有各的緣法,慕容兄與阿碧如此,我覺得他們可憐,其實他們心中,焉知不是心滿意足?我又何必多事?”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