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飛:當代值得關注青年藝術家

楊飛

現為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畫家,杭州國畫院創作員

2009-2013年 就讀于重慶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

2013-2014年 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課程班進修。

2011年 作品《簷》入選重慶青年雙年展。

2012年 作品《明人筆意》入選四川美術學院黃原獎學金作品展。

2013年 畢業作品《雲滿山頭樹滿溪》等多幅作品被重慶大學美術館收藏。

2014年 參加八月畫會首屆山東圖騰文化藝術節作品展

2014年 參加北京遠陽英明美術館“乃好水墨畫”青年畫家作品展

2015年 作品《北冥有魚》參加首都博物館畫院中國畫作品展

2015年 作品《仄徑牧歌》在中國美協主辦的“美麗新思路, 翰墨定西行”全國中國畫 油畫作品展入選

2015年 作品《山中白雲》在中國美協主辦的“翰墨齊魯”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入選

2015年 作品《亂雲飛渡》在中國美協主辦的“水墨彭城”全國寫意畫作品展入選

2015年 作品《城欲摧》在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夢 黃山魂”全國山水畫作品展入選

2015年 作品《掩心之聲》在中國美協藝術委員會主辦的“寫意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6周年 暨首屆中國畫水墨大展”獲優秀獎

2016年 作品《馳五律之道》參加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邀請展, 李可染畫院, 北京

2016年參加一帶一盟--國際名家書畫巡迴展, 北京

2017年參加中國當代青年水墨年鑒邀請展, 萬營空間, 石家莊

2017年參加獨墅湖夏日新銳藝術季展, 獨墅湖藝術中心, 蘇州

2017年入選北京靳尚宜基金會青年畫家扶植計畫繪畫新銳展

山中白雲 180x160cm 紙本水墨 2016

困頓與突圍-評楊飛“圍”系列作品

文丨王志(北京大學藝術批評專業在讀博士)

楊飛的作品大多描繪山川與土地。 這一方面是受到中國傳統山水畫題材的影響, 一方面是他的性情的自然流露。 楊飛筆下的山川, 收起了奇絕險峻的姿態, 化作廣袤土地上的一點起伏;那些土地, 一望千里, 與遊雲相伴, 安然臥於蒼穹之下, 平和而雋永。 這是他對中國古代文人山水意蘊的一種追慕。 如果繼續在這樣的意蘊上進行探索,

藝術家可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進而在中國傳統山水畫領域內獨樹一幟。

山中七日 140x70cm 紙本

但是, 在重慶大學美術系學習水墨畫四年、又自行修習四年之後, 楊飛似乎無意在傳統繪畫領域內作更久的停留。 他一任性情流淌, 在繪畫中融入新近的體驗和反思,

創作出了具有嶄新面貌的“圍”系列作品。 這些作品既保留了追慕古人的平和雋永的山水意蘊, 又融合了當代生活的元素, 明顯地體現出一種引人思考的趣味。 藝術作品明顯地體現出一種引人思考的趣味, 是藝術和哲學相結合的結果, 也是大多數當代藝術作品的共性。 因此可以說, 楊飛的繪畫進入了當代藝術的領域。 這種古今結合的特性, 也顯示出藝術家的圓融貫通的氣質。

白雲歸 33x66cm 紙本

若有神明 33x66cm 紙本

這組繪畫作品,不僅揭示了人的某種困頓的生存狀態,也暗示了人的剛健的精神。

這組作品中,前景位置上的圍欄形象十分突出。這些圍欄把畫面空間區隔成兩部分:圍欄那一側的風景,和圍欄這一側雖未在畫中露面、但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的看風景的人。正是由於這層區隔,畫外的我們和畫中的看風景的人有了交流,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畫中人對於圍欄那一側的風景的嚮往和渴望,又感受到畫中人由於被區隔、被限制而無法去往渴望之地的窘迫。這些感受又牽連到諸如束縛與自由、此岸與彼岸、現實與理想等種種對立,這些對立關係揭示了人類的某種生存狀態:我們心懷理想,嚮往彼岸與自由,同時立足於此岸的現實,背負種種束縛。這是一種困頓的生存狀態;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借由圍欄的形象,揭示了這種困頓的生存狀態。

待從雲 33x66cm 紙本

空山無人 33x66cm 紙本

同時,這些圍欄作為前景,形態各異,畫中人與圍欄的距離也遠近不一,這正如每個個體所面臨的阻礙各不相同。我們可以感覺到,畫中人在眺望風景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這些阻礙。對這些阻礙的正視和反思,體現了畫中人的冷靜,彰顯了人類的勇敢和智慧。我們的目光在圍欄上稍作停留,馬上意識到畫中有一個“我”在,畫中人是自我意識的凝集之處。越是受到阻礙,自我意識越是強大;於是我們又生髮出一種韌勁,一種追求超越、為了突圍而不懈奮鬥的精神,這種精神與實踐相結合,達成人類的自我超越。圍欄那一側,風光無限,平和而雋永,這是人類自我超越的理想之所在:一目千里,心曠神怡,浩浩乎如憑虛禦風,與造物者暢遊天地,這是古人的逍遙。這裡,彼岸風景被描繪得越恬淡、越開闊、越有古人之逍遙,此岸激發的精神就越堅韌、越剛健、越有現代人之特色,恬淡的彼岸風光與剛健的精神相映成趣。這種剛健的精神,是困頓的狀態激發的突圍的精神。

阡陌人煙 33x66cm 紙本

少昊行清秋 33x66cm 紙本

如果畫面上沒有這些圍欄,會是怎樣一番情形?我們將直接面對廣闊的大地山河,一目千里,目既往還,心亦吐納,好似泠然禦風而行,這時我們與造物者同遊,哪有物我之別?這是莊子的逍遙,是古人昭示的境界。不過,就繪畫而言,如果直接描繪這番開闊的景象,未免過於直白,落入窠臼。然而,直接描繪這番境界的繪畫作品為數不少。楊飛對此了然於胸,所以另闢蹊徑,在一派自然風光之中再加上圍欄一道,既不落窠臼,又更添意味。

日暮路長 33x66cm 紙本

山中白雲 33x66cm 紙本

楊飛說,正是因為古人看山水和今人看風景之不同,引起了他的興趣。古人遊山玩水,興致所到之處就化為足跡所到之處,山水渾然一體、一氣流通,哪有什麼內外區隔?而今人不同,今天,人們為山水風景劃界、設立屏障、打造景區,一彎閉合的圍欄也勾勒出當代社會的一些觀念。“圍”不僅是人類的某種困頓的生存狀態的寫照,也是當代社會的透視鏡,更是一種剛健的“突圍”精神的源頭。

無人 33x66cm 紙本

無雲 33x66cm 紙本 2016

非馬 50x50cm 2016

白雲歸 33x66cm 紙本

若有神明 33x66cm 紙本

這組繪畫作品,不僅揭示了人的某種困頓的生存狀態,也暗示了人的剛健的精神。

這組作品中,前景位置上的圍欄形象十分突出。這些圍欄把畫面空間區隔成兩部分:圍欄那一側的風景,和圍欄這一側雖未在畫中露面、但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的看風景的人。正是由於這層區隔,畫外的我們和畫中的看風景的人有了交流,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畫中人對於圍欄那一側的風景的嚮往和渴望,又感受到畫中人由於被區隔、被限制而無法去往渴望之地的窘迫。這些感受又牽連到諸如束縛與自由、此岸與彼岸、現實與理想等種種對立,這些對立關係揭示了人類的某種生存狀態:我們心懷理想,嚮往彼岸與自由,同時立足於此岸的現實,背負種種束縛。這是一種困頓的生存狀態;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借由圍欄的形象,揭示了這種困頓的生存狀態。

待從雲 33x66cm 紙本

空山無人 33x66cm 紙本

同時,這些圍欄作為前景,形態各異,畫中人與圍欄的距離也遠近不一,這正如每個個體所面臨的阻礙各不相同。我們可以感覺到,畫中人在眺望風景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這些阻礙。對這些阻礙的正視和反思,體現了畫中人的冷靜,彰顯了人類的勇敢和智慧。我們的目光在圍欄上稍作停留,馬上意識到畫中有一個“我”在,畫中人是自我意識的凝集之處。越是受到阻礙,自我意識越是強大;於是我們又生髮出一種韌勁,一種追求超越、為了突圍而不懈奮鬥的精神,這種精神與實踐相結合,達成人類的自我超越。圍欄那一側,風光無限,平和而雋永,這是人類自我超越的理想之所在:一目千里,心曠神怡,浩浩乎如憑虛禦風,與造物者暢遊天地,這是古人的逍遙。這裡,彼岸風景被描繪得越恬淡、越開闊、越有古人之逍遙,此岸激發的精神就越堅韌、越剛健、越有現代人之特色,恬淡的彼岸風光與剛健的精神相映成趣。這種剛健的精神,是困頓的狀態激發的突圍的精神。

阡陌人煙 33x66cm 紙本

少昊行清秋 33x66cm 紙本

如果畫面上沒有這些圍欄,會是怎樣一番情形?我們將直接面對廣闊的大地山河,一目千里,目既往還,心亦吐納,好似泠然禦風而行,這時我們與造物者同遊,哪有物我之別?這是莊子的逍遙,是古人昭示的境界。不過,就繪畫而言,如果直接描繪這番開闊的景象,未免過於直白,落入窠臼。然而,直接描繪這番境界的繪畫作品為數不少。楊飛對此了然於胸,所以另闢蹊徑,在一派自然風光之中再加上圍欄一道,既不落窠臼,又更添意味。

日暮路長 33x66cm 紙本

山中白雲 33x66cm 紙本

楊飛說,正是因為古人看山水和今人看風景之不同,引起了他的興趣。古人遊山玩水,興致所到之處就化為足跡所到之處,山水渾然一體、一氣流通,哪有什麼內外區隔?而今人不同,今天,人們為山水風景劃界、設立屏障、打造景區,一彎閉合的圍欄也勾勒出當代社會的一些觀念。“圍”不僅是人類的某種困頓的生存狀態的寫照,也是當代社會的透視鏡,更是一種剛健的“突圍”精神的源頭。

無人 33x66cm 紙本

無雲 33x66cm 紙本 2016

非馬 50x50cm 20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