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世界遺產—中國大運河二十七處河道(一)通惠河北京舊城段

通惠河

編者按:為了更好地普及大運河相關知識, 宣傳和弘揚大運河文化, 人文之光網將陸續推出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7處大運河河道介紹。

今天我們將推出第一期——通惠河北京舊城段。

通惠河, 位於大運河的最北端。 根據中國大運河申遺文本, 通惠河河段中選取的申報遺產分別位於通惠河兩端的兩個遺產區內——“通惠河北京舊城段”和“通惠河通州段”。 通惠河由北京向東流經通州, 在通州與北運河交匯於通州北關閘, 總長度20餘公里。

通惠河由郭守敬於1292年8月起主持修建, 1293年7月完工。 這是一項在全面的前期勘察、規劃、設計基礎上興建的水利航運工程。 這樣, 漕糧到達通州後就不必再舟車轉換, 漕船可通過通惠河直達皇城外的積水潭, 積水潭也就此成為元代大運河的北方終點碼頭。

明朝時, 通惠河部分河道被圍入明北京城皇城城牆內, 自什刹海開始的一段通惠河失去航運功能,

此段時稱“玉河”。

清朝末年, 隨著北運河漕運的停止, 通惠河逐漸失去了航運的功能, 成為北京城市的主要排水河道和景觀河道。

通惠河北京舊城段

玉河故道遺址

玉河故道遺址

通惠河北京舊城段包含了中國大運河的北方終點段落——什刹海以及通往什刹海的玉河故道。

沿線運河遺產還包括澄清上閘、澄清中閘等。 遺產區, 以積水潭、玉河故道規劃湖泊藍線、河道藍線為界;澄清上閘(含萬寧橋)及澄清中閘(含東不壓橋)均以出土文物建築範圍為界。 緩衝區, 以緊鄰遺產區邊界的規劃公共綠地與防護綠地為界。 北至北二環德勝門西大街, 南至地安門東大街。

通惠河北京舊城段-什刹海

積水潭

什刹海位於北京城區內, 包括前海、後海、西海等三個自西北向東南連續排列的弓形湖泊。 元代時, 什刹海作為大運河北方終點, 是北京城內重要的漕運碼頭, 屬於利用湖泊水系建成的水庫港。 什刹海又名“積水潭”。 積水潭碼頭當時“舳艫蔽水”, 來自全國的物資商貨集散於此, 使得碼頭東北岸邊的斜街和鐘樓一帶成為元大都城中最為繁華的鬧市。 元朝滅亡後的一個世紀之內, 積水潭碼頭被廢, 水面不斷縮小。 自明代起, 什刹海失去了運輸和碼頭的功能, 轉化成文人遊賞的景區。 現在什刹海是北京中心城區的一個景觀湖泊,

現有水面面積約34公頃。

通惠河北京舊城段-玉河故道

玉河

玉河是通惠河進入北京積水潭的最後一段,主要用於漕運。當年南方的糧食、絲綢布匹等物資絕大多數都從這裡城。明代之後,由於水源缺少,河道逐漸由40米寬變為30米左右,到解放前變成了一條臭水溝。而後,河道被蓋板鋪設排水管線變成了地下暗河。2008年開始清理、恢復玉河河道遺址,建設公園景點,並向公眾開放。

玉河是北京皇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發掘出的明清時期的河道泊岸及東不壓橋遺存是北京中心城區唯一的古河道遺址,是研究北京歷史水系規模、流向變遷的實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河道兩旁的建築主要以四合院為主

玉河周邊的傳統建築是根據河道變遷而衍生出來的,不論宅院還是寺廟,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和精神依託,是傳統文化的產物,更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

通惠河北京舊城段-澄清閘

澄清閘遺址

為了調節通惠河河水的水位高差,便於航船出入什刹海,西元13世紀末(元代初期)在通惠河靠近什刹海的附近設置了澄清上閘與澄清中閘。

澄清上閘結構大體分為閘門、閘牆和閘基三部分,現存除木質閘板已糟朽外,閘牆和閘基依然堅固,保留完好。澄清上閘已廢棄不用,失去水閘的原有功能。閘體東側的萬甯橋仍作為交通橋使用。

萬寧橋位於澄清上閘以東,是什刹海向東運河上的第一座橋樑。始建於西元13世紀末(元代至元年間),跨通惠河而建。原為木橋,後改為單孔石拱橋,護岸上置鎮水獸。元漕運船隊經過“萬寧橋”下,都會收起帆桅,體型過大的船隻停在橋外岸邊,通過雇傭人力搬運船貨。

澄清中閘是漕船行至運河終點碼頭什刹海的必經之路,是通惠河北段河道上的重要水工設施。隨著明皇城牆外擴,玉河故道失去行船功能,澄清中閘被廢棄不用,現僅存閘口遺跡。

澄清中閘南部為東不壓橋。東不壓橋始建於元代以前,現為遺址狀態。東不壓橋整體呈西南、東北向,中間窄、兩頭寬,橋側面呈弧形。橋兩側的引橋保存相對完整;清理出的橋面石以黃白色花崗岩與豆青石相間。

通惠河是與元代北京城同時興建的水利航運工程,塑造了北京的城市河湖水系,對北京城市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和城市風貌的塑造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玉河

玉河是通惠河進入北京積水潭的最後一段,主要用於漕運。當年南方的糧食、絲綢布匹等物資絕大多數都從這裡城。明代之後,由於水源缺少,河道逐漸由40米寬變為30米左右,到解放前變成了一條臭水溝。而後,河道被蓋板鋪設排水管線變成了地下暗河。2008年開始清理、恢復玉河河道遺址,建設公園景點,並向公眾開放。

玉河是北京皇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發掘出的明清時期的河道泊岸及東不壓橋遺存是北京中心城區唯一的古河道遺址,是研究北京歷史水系規模、流向變遷的實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河道兩旁的建築主要以四合院為主

玉河周邊的傳統建築是根據河道變遷而衍生出來的,不論宅院還是寺廟,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和精神依託,是傳統文化的產物,更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

通惠河北京舊城段-澄清閘

澄清閘遺址

為了調節通惠河河水的水位高差,便於航船出入什刹海,西元13世紀末(元代初期)在通惠河靠近什刹海的附近設置了澄清上閘與澄清中閘。

澄清上閘結構大體分為閘門、閘牆和閘基三部分,現存除木質閘板已糟朽外,閘牆和閘基依然堅固,保留完好。澄清上閘已廢棄不用,失去水閘的原有功能。閘體東側的萬甯橋仍作為交通橋使用。

萬寧橋位於澄清上閘以東,是什刹海向東運河上的第一座橋樑。始建於西元13世紀末(元代至元年間),跨通惠河而建。原為木橋,後改為單孔石拱橋,護岸上置鎮水獸。元漕運船隊經過“萬寧橋”下,都會收起帆桅,體型過大的船隻停在橋外岸邊,通過雇傭人力搬運船貨。

澄清中閘是漕船行至運河終點碼頭什刹海的必經之路,是通惠河北段河道上的重要水工設施。隨著明皇城牆外擴,玉河故道失去行船功能,澄清中閘被廢棄不用,現僅存閘口遺跡。

澄清中閘南部為東不壓橋。東不壓橋始建於元代以前,現為遺址狀態。東不壓橋整體呈西南、東北向,中間窄、兩頭寬,橋側面呈弧形。橋兩側的引橋保存相對完整;清理出的橋面石以黃白色花崗岩與豆青石相間。

通惠河是與元代北京城同時興建的水利航運工程,塑造了北京的城市河湖水系,對北京城市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和城市風貌的塑造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