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生四境界,你到哪一重了?

覺解不同, 境界不同。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 在於人做某事時, 他瞭解他在做什麼, 並且自覺地在做。 正是這種覺解, 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 他做各種事, 有各種意義, 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 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 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 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 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四境界, 你到哪了?

一個人做事, 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 他做他所做的事, 然而並無覺解, 或不甚覺解。 這樣, 他所做的事, 對於他就沒有意義, 或很少意義。 他的人生境界, 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

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 其後果有利於他人, 其動機則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 對於他, 有功利的意義。 他的人生境界, 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 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 他是社會的一員。 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 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有這種覺解, 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或如儒家所說, 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 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 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 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後, 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 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 即宇宙。 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 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 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 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 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他瞭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 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 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 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 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 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

自然境界最低, 往上是功利境界,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 最後是天地境界。 它們之所以如此, 是由於自然境界, 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 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 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 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

萬變不離其“覺”。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 為了成為聖人, 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跡, 也不需要表演奇跡。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 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 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

換句話說, 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 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 “覺”字乃萬妙之源。 由”覺”產生的意義, 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三史釋古今, 六書紀貞元”

馮友蘭, 1895年12月4日生於河南唐河縣, 1990年11月26日在京辭世, 終年95歲。 他的墓碑是一塊大石頭, 碑陰古篆刻寫其不可磨滅的畢生事業, “三史釋今古, 六書紀貞元”。

“三史”指的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一至七冊)。 “六書”則是《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他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學思想體系。

在西方學術界,他被認為是現代哲學史上“最先具備哲學史家資格的學者”,是西方人瞭解中國哲學的必經之路。對於許多西方人來說,馮友蘭就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就是馮友蘭。

“呆若木雞”

因為鍾愛,馮友蘭一輩子浸泡在哲學中。探究,思索,如醉如癡,常不能自拔。他的女兒宗璞記述了一個“段子”:

根據父親的說法,哲學是對人類精神的反思。他自己就總在思索,在考慮問題。因為過於專注,難免有些呆氣。他晚年耳目失其聰明,自己形容自己是“呆若木雞”。其實這些呆氣早已有之。抗戰初期,幾位清華教授從長沙往昆明,途經鎮南關,父親手臂觸城牆而骨折。

金岳霖先生一次對我幽默地提起此事,他說:“當時司機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過城門了。別人都很快照辦,只有你父親聽了這話,便考慮為什麼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區別是什麼,其普遍意義和特殊意義是什麼。還沒考慮完,已經骨折了。”父親那時正是因為在思索,根本就沒有聽見司機的話。

“但能一滴歸滄海,烈士不知有暮年”

一個人活到80歲上,還能幹什麼?頤養天年。而對於馮友蘭, 1982年《中國哲學史新編》修訂本第一冊出版起,幾乎年出一冊,字斟句酌,條分縷析,一絲不亂,到95歲完成了第七冊,共計150萬字,空前絕後的哲學大典。

功成之日,也是告別之時。他圓滿地了卻生前身後事,揮揮手,藹然一笑,去了永恆的一方。

“靈龜飛蛇感逝川,雄豪猶自意淒涼。但能一滴歸滄海,烈士不知有暮年。 ”(《靈龜壽並序》)先生生前所作之詩,尤能表達他晚年的心境。

“讀書就是要過河拆橋”

“從七歲上學起就讀書,一直讀了八十年,其間基本上沒有間斷”,馮友蘭八十七歲高齡時分享了四點讀書經驗,讀來依舊受用。

(1)精其選。現在我們所稱謂“經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書都是經過時間考驗,流傳下來的。這一類的書都是應該精讀的書。

(2)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語言文字關。準備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之類。

(3)知其意。在文字以外體會其精神實質。語言文字是説明瞭解書的意思的“拐棍”。知道意思以後,最好扔了“拐棍”。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4)明其理。從前有人說過“六經注我,我注六經”。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而至於沒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觀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這就是“六經注我”。

在西方學術界,他被認為是現代哲學史上“最先具備哲學史家資格的學者”,是西方人瞭解中國哲學的必經之路。對於許多西方人來說,馮友蘭就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就是馮友蘭。

“呆若木雞”

因為鍾愛,馮友蘭一輩子浸泡在哲學中。探究,思索,如醉如癡,常不能自拔。他的女兒宗璞記述了一個“段子”:

根據父親的說法,哲學是對人類精神的反思。他自己就總在思索,在考慮問題。因為過於專注,難免有些呆氣。他晚年耳目失其聰明,自己形容自己是“呆若木雞”。其實這些呆氣早已有之。抗戰初期,幾位清華教授從長沙往昆明,途經鎮南關,父親手臂觸城牆而骨折。

金岳霖先生一次對我幽默地提起此事,他說:“當時司機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過城門了。別人都很快照辦,只有你父親聽了這話,便考慮為什麼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區別是什麼,其普遍意義和特殊意義是什麼。還沒考慮完,已經骨折了。”父親那時正是因為在思索,根本就沒有聽見司機的話。

“但能一滴歸滄海,烈士不知有暮年”

一個人活到80歲上,還能幹什麼?頤養天年。而對於馮友蘭, 1982年《中國哲學史新編》修訂本第一冊出版起,幾乎年出一冊,字斟句酌,條分縷析,一絲不亂,到95歲完成了第七冊,共計150萬字,空前絕後的哲學大典。

功成之日,也是告別之時。他圓滿地了卻生前身後事,揮揮手,藹然一笑,去了永恆的一方。

“靈龜飛蛇感逝川,雄豪猶自意淒涼。但能一滴歸滄海,烈士不知有暮年。 ”(《靈龜壽並序》)先生生前所作之詩,尤能表達他晚年的心境。

“讀書就是要過河拆橋”

“從七歲上學起就讀書,一直讀了八十年,其間基本上沒有間斷”,馮友蘭八十七歲高齡時分享了四點讀書經驗,讀來依舊受用。

(1)精其選。現在我們所稱謂“經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書都是經過時間考驗,流傳下來的。這一類的書都是應該精讀的書。

(2)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語言文字關。準備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之類。

(3)知其意。在文字以外體會其精神實質。語言文字是説明瞭解書的意思的“拐棍”。知道意思以後,最好扔了“拐棍”。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4)明其理。從前有人說過“六經注我,我注六經”。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而至於沒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觀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這就是“六經注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