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豐縣王溝刮起了“一日一捐助”的有情有義風

我相信, 有的讀者看到這個標題時, 一定會大發雷霆的:“刮起了風, 這種形容不是太好吧!”是的, 雖然, 我也如此認為。

在此文標題裡用“刮”, 是因為這股風是在豐縣王溝大地上的一股新風, 是王溝領導層集體的決定, 是驅散“貧窮”帽子烏雲的風, 我不但要用“刮”, 而且希望來得更猛些、更強烈些。

一日一捐

對於豐縣, 我是懷有深厚感情的, 豐縣一直有“漢高故里”之稱, 不僅因為劉邦個人的原因, 而是由於在那個時代以劉邦為核心的決策集體對家鄉的回報是豐厚的。

王溝是豐縣的一個鎮, 在縣城西約10公里。

若從城裡出西關算起, 經過葉莊、孫集等村後, 就到了蔣單樓, 在2000年前, 我們稱為單樓鄉, 小時候, 每逢去趕集, 都是從單樓集的東頭進入, 看著路兩邊的包子鋪, 我只有不停地吞咽著唾液, 在寫文字的這一刻, 還是滿腮津液呢, 這條貫穿單樓鄉境的東西路將豐縣進行的向西延伸直至王溝,

王溝也是一個鄉, 與山東、安徽兩省毗鄰, 江蘇省豐縣王溝鄉前劉集村、山東單縣朱集鄉小張莊村、安徽碭山縣劉暗樓鄉郭集村交界點上, 該地素有三省莊之稱, 這裡地勢比較高, 乾旱嚴重, 十年九旱, 在這種情況下, 三個村莊共同出資, 簽訂協定, 一起打了一眼井, 有力地緩解了困境, 這也是“三省井”的來歷, 費孝通先生聽聞此事, 立即揮毫題詞“三省井”三個大字, 至今, 早已在三省人民的心中紮根、發芽、開放, 鼓舞著一代代人。

1958年建王溝公社, 1966年建單樓公社。 1983年分別改王溝鄉、單樓鄉, 在2000年4月, 撤鄉成鎮, 王溝鄉與單樓鄉合併為王溝鎮, 但鎮政府辦公地放在了原單樓鄉政府的辦公地, 這或許是兩鄉人民共商的美好結局。

王溝鄉、單樓鄉是城西的兩個大綠葉, 若是將豐縣縣城比作一朵紅花成立的話。 現在合二為一, 正映襯得豐縣散發著發展的光輝。

我們的中學

王溝鎮轄3個社區、31個行政村。 屬黃河衝擊平原, 地面高程一般在42-44米之間, 西部略高於東部。

太行堤河、白衣河、苗河、三聯幹河、二支河過境, 建有苗城河水庫, 王溝人民重情義, 王溝人民勤勞。

自我記事起, 家裡的收入就是靠“地”, 父輩們每年都是如一日, 早起晚歸, 誰家分得也不多誰家分得也不少, 勉強吃得上飯, 當然, 精神生活是十分富裕的, 每逢我回想起小時候的生活, 都是感到一種超然的滿足。

後來, 去上了大學, 我發現, 外面的生活還是比較多彩的, 不過, 與家鄉相比, 還是我的家鄉好, 回到家鄉時, 我一般常去北地裡去看看, 然後, 到南河裡走動一下, 雖然當年高高的河堤早已成為了平地。

白衣河、韓莊閘、三環沙發廠、單樓燈廠、鍋廠……在腦子裡是紮了根的, 揮之不去了, 有時, 也覺得為何要揮之而去呢, 這不挺好得嘛。

倡議書

到了90年代初, 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開始伴隨改革的號角, 走向全國各地, “木線條”在全國縣級城市開花, 但這畢竟是少數人才能走出去, 而且必須是“能人”, 開門市成為了家鄉人們口中最常有的詞。

如全國人口一樣, 王溝鎮也面臨著人口的老齡化現象, 孩子出去打工,老年人和孩子在家裡留守,怎麼辦?這顯然擺在了大家的面前。

只要願意去想,而且想完就去做,不要苛求完美,世界沒有完美的事情。

前幾天,我被小學同學丁運平拉入進入一個群,這個群名叫“有情有義王溝人公益群”,發現裡面有好多紅包,而縣還有一個倡儀書,是由“王溝鎮工會委員會、共青團王溝委員會、王溝鎮婦女聯合會、王溝鎮民政辦公室”發起,其中有“我們相信、我們呼籲、我們承諾”,讀完,我不由得深深引了一口氣,站在深圳,遙望北方,深深地鞠上一躬。

中間為丁運平董事長

與丁運平相識于小學,從一年級讀到了初中二年級,兩個莊離得不遠,好多年沒有見過面,近30年不超過3次,而且都是在非正式場合,但每次見面都是愉悅有加,丁運平先生擔任著上海豐縣商會秘書長,一直在上海工作,現在,在新疆進行了投資,有一個大型的汽車製造生產線,在新疆不忘扶貧。

在今年年初,我們相互加了微信,也沒有多聊,但,一直關注著對方,這就是家鄉,這就是家鄉人。

大家在群裡,都很自覺,默默地履行著“一日一捐”的承諾,沒有監督沒有管理,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人呢,我的耳邊響起了童安格的《把根留住》,這或許是對家鄉人的最好注釋吧。

“多少臉孔,茫然隨波逐流,他們在追尋什麼,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卻在命運中交錯,多少歲月,凝聚成這一刻,期待著舊夢重圓,萬涓成水終究匯流成河……”

真誠期望,在家鄉大地上刮起的這場“一日一捐”有情有義風,刮得更猛些、更持久,沒有結束的日期。

2017.12.6

孩子出去打工,老年人和孩子在家裡留守,怎麼辦?這顯然擺在了大家的面前。

只要願意去想,而且想完就去做,不要苛求完美,世界沒有完美的事情。

前幾天,我被小學同學丁運平拉入進入一個群,這個群名叫“有情有義王溝人公益群”,發現裡面有好多紅包,而縣還有一個倡儀書,是由“王溝鎮工會委員會、共青團王溝委員會、王溝鎮婦女聯合會、王溝鎮民政辦公室”發起,其中有“我們相信、我們呼籲、我們承諾”,讀完,我不由得深深引了一口氣,站在深圳,遙望北方,深深地鞠上一躬。

中間為丁運平董事長

與丁運平相識于小學,從一年級讀到了初中二年級,兩個莊離得不遠,好多年沒有見過面,近30年不超過3次,而且都是在非正式場合,但每次見面都是愉悅有加,丁運平先生擔任著上海豐縣商會秘書長,一直在上海工作,現在,在新疆進行了投資,有一個大型的汽車製造生產線,在新疆不忘扶貧。

在今年年初,我們相互加了微信,也沒有多聊,但,一直關注著對方,這就是家鄉,這就是家鄉人。

大家在群裡,都很自覺,默默地履行著“一日一捐”的承諾,沒有監督沒有管理,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人呢,我的耳邊響起了童安格的《把根留住》,這或許是對家鄉人的最好注釋吧。

“多少臉孔,茫然隨波逐流,他們在追尋什麼,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卻在命運中交錯,多少歲月,凝聚成這一刻,期待著舊夢重圓,萬涓成水終究匯流成河……”

真誠期望,在家鄉大地上刮起的這場“一日一捐”有情有義風,刮得更猛些、更持久,沒有結束的日期。

2017.12.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