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夢想小鎮如何實現夢想?

書接上文

熱文

原文中此處為連結, 暫不支援採集

小鎮特色提取

01

探索一條“互聯網+”時代創新創業的新路徑

正如時任浙江省長李強所說,

以浙商為代表的草根經濟,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以小博大’‘無中生有’的商業奇跡”。 “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於創新、講求實效”是浙江人引以為傲的精神力量, 也體現了浙江自古就有的創業傳統。 家家冒煙、戶戶生產的創業景象造就了浙江繁榮的民間經濟。

01

利用互聯網科技提高創業品質

在經濟新常態下, 傳統產業已現疲態, 中央試圖通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帶動區域產業升級轉型。 浙江的特色小鎮作為塊狀經濟升級轉型的新抓手, 著力於使經濟的競爭點從價格競爭轉變為附加值的提升, 這就需要在創業的過程中增加創新性和科技含量, 使產業在原有的價值鏈條上往前走, 提升創業的品質,

將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 浙江省在資訊產業的領先地位為創業的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

阿裡巴巴在杭州生根發芽, 成就了互聯網帝國, 也悄然改變了杭州草根創業的方向。 在夢想小鎮, 激情的創業之火與年輕的互聯網科技相互碰撞。 依託阿裡的產業聚集優勢和杭州的創業基礎, 借力“互聯網+”、雲計算、電子商務等現代科技手段, 小鎮在有限的物理空間可以配置全國乃至世界的優勢資源、開拓更大的市場、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從而開啟互聯網時代下面向世界的高品質創新創業之路。

02

通過資本的對接助力產業升級轉型

創新創業是科技與時間的賽跑, 人才的創新能力在資金的支撐下才能轉變為生產力,

從而實現中央關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的訴求。 夢想小鎮眾創空間+基金小鎮的佈局形式在空間、時間上為資金與專案對接搭建起了最快捷的橋樑, 實現互聯網創業和金融的雙贏共舞。

夢想小鎮充分抓住互聯網創業中兩個關鍵因素:人才和資金, 佈局互聯網村和天使村。 在互聯網村, 入孵企業在入住階段可享受小鎮免租等優惠政策;在孵化過程中, 園區配備強大的創業導師陣容, 為項目提建議, 為企業的發展指明方向;在加速階段, 管委會通過“育成計畫”為創業者提供跟蹤式的定制服務, 直至並購上市。 天使村針對創業的不同階段提供給創業者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金融服務;針對初創企業的天使基金,

針對成長階段的風險投資, 針對完成初步孵化的企業提供政府產業引導基金, 通過全方位金融服務滿足創業需求。

03

通過完善的人才梯隊維持創業的可持續性

夢想小鎮在創立之初就傳承了未來科技城以人才為核心的理念。

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儲備人才作為小鎮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小鎮在發展產業鏈條的同時, 將構建完善的人才梯隊作為小鎮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夢想小鎮同時推進“精英人才”和“草根創客”兩個方向的人才建設。 在選址上比鄰阿裡巴巴總部, 能夠更好地承接龍頭企業的人才溢出。 小鎮周邊高校雲集, 直接對接創業的生力軍和儲備力量。 組委會積極與龍頭企業、專業機構、高校謀求合作, 打造從行業風向標到創業後備軍的縱向人才梯隊。

小鎮大力搭建創業平臺、完善服務體系。 吸引集聚以“阿裡系、浙大系、海歸系、浙商系”為代表的“新四軍”創業, 擴大創業群體的寬度, 追求創新創業的多樣性。 通過吸納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創新創業人才實現小鎮發展的多樣性。 可以說“夢想小鎮”開創了一曲以“人才”為音符的協奏曲,唱響浙江、感染中國、面向世界。

04

政府轉換職能激發創業活力

時任浙江省長李強在夢想小鎮的開啟儀式上充滿激情地說:“這是最好的時代!政府負責搭台,你們實現夢想!”

夢想小鎮轉變辦園思路,騰籠換鳥,從園區的主導方轉變為“店小二”式的服務方,將政府辦園轉變為企業辦園。通過搭建平臺、提供服務等方式促進企業提高自身的活力。政府引進有投資能力和能成為創業導師的成熟孵化器企業。將園區的主導權交到企業自己手中,企業會根據市場規律篩選創新團隊。這樣的創新產業運作模式更直接的面向市場,更有競爭力。

小鎮在培育企業的過程中從傳統的稅源培育轉變為創新主體、創新力的培育,考核機制也由傳統的稅收、產值考核轉變為綜合表現企業潛力的多種考核標準,從而真正實現將創新創業培育成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產業升級轉型的新抓手的目的。

小鎮管委會採用“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人才去解決”的服務理念,委託財務、法務、人力資源、智慧財產權等專業機構,快捷專業地解決創客遇到的問題。小鎮通過創新券這種虛擬貨幣的扶植方式,保證政府的投入有效的用於企業的發展。

在夢想小鎮,每年有三百多場不同的創業交流活動。創業者、投資人在這裡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創業導師針對不同的企業給予專業的指導意見,幫助成員成長。創業先鋒營入駐選拔賽為小鎮注入新鮮血液,也激發了創客們提高自己的激情。

對於初創者,創業成本制約著創業夢想的實現,夢想小鎮通過給予創客們租金減免、資源補貼、配套人才公寓等政策優惠,為創業者提供一個輕鬆的創業環境。

互聯網創新產業變化很快,如果政府的辦事效率無法跟進,政府將制約產業的發展。小鎮通過簡政放權、一站式服務、多政合一、O2O平臺等服務手段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

夢想小鎮將互聯網的“共用”精神運用在創業生態的構建和政府服務的推送中,通過開放眼界、開放平臺、開放產業生態鏈,使小鎮的創新創業緊跟時代潮流,保持小鎮的產業競爭力。

02

構築三生融合的眾創空間新典範

2015年3月,“眾創空間”一詞進入國務院政策檔,多個城市湧現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有側重提供創業指導的創新工廠、有以提供辦公和交流空間為訴求的車庫咖啡、有提供融資貸款的各類眾籌平臺。這些眾創空間大都針對創業的某一時期和創業的某一環節進行針對性的服務,以產業的加速升級作為空間的主要訴求。夢想小鎮不僅僅為創客提供一個工作空間或平臺,而是要打造一個以互聯網創業為核心的多維度立體產業生態圈。一個激發創客激情、幫助創客實現夢想的舞臺。

01

打造創新創業的多維產業生態圈

政府充分認識到小鎮發展的關鍵在於企業是否有動力、市場是否有優勢。傳統的以政府為主導的平臺模式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難以激發企業的激情。小鎮組委會通過提供工作空間、發展人才梯隊、提供配套設施、搭建交流平臺、完善制度政策等手段激發創客的創新熱情、促進創客與企業、創客與創客、企業之間互相合作,使創新創業產業圈內自發的進行化學反應,實現小鎮發展的內生性。

創新創業是一場智慧與時間的賽跑。有生命力的企業才會追趕上時間的步伐,走在行業的前沿。夢想小鎮把創客們作為擁有無限可能的幼苗,為其提供養分,幫助其發芽、生長,實現其所有可能性,讓創新企業在這裡擁有自己的生命力。

而夢想小鎮又融入未來科技城這個大的生態系統中。在小鎮週邊,未來科技城進一步整合資源、為創業專案的發展壯大預留更大的平臺和機會。

02

開創一個以“鎮”為載體的眾創新空間

通過對“小鎮”的借鑒和演繹,小鎮在謀劃之初提出“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自由徘徊”的建設理念,通過綠網、水網、路網與街區之間的互通、建築之間的聯通試圖給創客們提供一個遠離混凝土的束縛、人與人之間自由交流的宜人環境。小鎮在建設中始終堅持“有核心、無邊界”的空間佈局,用平和、開放的空間特徵讓創客們追尋內心最本質的夢想。

小鎮通過一個以人為尺度的融合生活、生產、生態的空間為創客們提供一個有夢想、有文化、有自然的家。家,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地方,在這裡不同類型、不同創業階段的企業都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空間、合作物件和服務平臺。

03

探索存量空間與增量空間相互織補的城市有機更新方式

在糧食作為生存希望的年代,這裡曾經是天下糧倉,存放著生存的種子。在創新創業引導社會前進的今天,夢想小鎮選址於此,這裡存放的是夢想的種子。從天下糧倉到創業良倉,這裡一直存放著生存和發展的希望。出生在倉前古街的章太炎先生賦予了這片土地勇於變革的創新精神,運河文化帶給這片土地自然浪漫的氣質。

在中央嚴格控制土地財政的大背景下,簡單的大拆大建對投資要求高、壓力大,不具備可持續性;完全割斷歷史脈絡的重建也斬斷了原住民對鄉愁的思念,使居住者失去了內心的依託。“夢想小鎮”通過對倉前地區新老空間的統籌佈局、建築風貌的協調統一、老街的織補和更新、老糧倉的改造和提升向我們展示了歷史與創新之間碰撞出的激情火花。

01

在增量空間之間搭建融合的橋樑

“夢想小鎮”在佈局謀劃的時候,採用“金繕”的整體空間策略,將小鎮區域內的新舊空間作為空間元素進行統籌佈局,針對不同的建設情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通過與能夠契合原有建築空間特徵的功能置換、對老建築的改造和更新、對新老建築風貌的統一實現區域內新老空間的有機融合。

“夢想小鎮”在整體佈局保留較完整、具有老街風韻的倉前古街保留靈活多變、功能複合、人性化尺度的空間特徵,植入創新創業街區的新功能,通過景觀設計、交通梳理、建築功能置換等設計手法激發老街區的新活力。在倉前老街上,規劃將自留菜地、水塘、空地等鄉愁要素保留,植入食堂、咖啡館、大禮堂、小廣場等現代交流功能,形成具有地方記憶的公共空間,這些公共空間將成為小鎮內的活力中心。

“夢想小鎮”在規劃中努力尋找傳統空間與現代功能的契合點,對傳統建築進行詳盡的調研、分析,制定完善的分類保護策略。統籌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係,在歷史與未來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通過“織補”的空間策略將新老建築在風貌和風格上協調統一,空間上流暢過渡。將原住民與創業者連接起來,讓小鎮不僅僅成為創業者的天堂,也為原住民提供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環境。小鎮儘量保留原有的水系、植被,在原有的生態本底上進行嵌入式低密度開發,讓創業者在這裡感受鄉愁。

02

為存量空間探索多樣的復活方式

在“夢想小鎮”,存量空間通過物質改造、功能置換能夠與最前沿的創新創業相互融合。小鎮中12幢糧倉改建成的辦公空間,通過加入現代建築元素,在創新創業的工作環境中展示歷史文化,營造出濃郁的人文氛圍。

古糧倉是簡潔而大氣的。古糧倉簡潔的外立面給予創新企業自主發揮的空間,使每個種子倉在整體風格一致的基礎上能夠通過自身的改造展現企業的特徵。創新創業企業具有流動性強、機制靈活、規模差異較大等特徵,糧倉內部通透的格局為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提供了靈活變化的可能性,通過內部空間的自由分割能滿足生產、會議、展示等多種需求和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企業的空間需求。

最後,“夢想小鎮”建設經驗總結

小鎮所在的倉前古街曾經是一個典型的江南郊縣。立於大城市周邊,歷史上有一定的文化積澱,傳統產業已經透支了發展的動力。在資訊時代的洪流中,這裡的生活和生產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裡,也不知道該怎麼拾取歷史的精華。這個普通的郊縣所面臨的困境不過是浙江省千百個小城鎮發展現狀的一個縮影。

如今這裡是全國的互聯網高地,是最富激情的創業天堂,這裡有完善的互聯網創業生態圈、有便利的時尚生活配套、有怡然的生態環境。在這個年輕而富有激情的小鎮中,每天都有新的夢想在實現,新的創意火花碰撞燃燒。

如何盤活這些有歷史積澱,但已經不適應現代生活的老建築、老街區不僅僅是“夢想小鎮”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很多城市在發展與更新中所面臨的問題。

存量空間存在著土地功能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土地權屬複雜、風貌與城市整體不協調、地區缺少發展動力等問題,在面對存量與增量並存的空間設計時,在土地上通過功能置換、多主體開發、權屬整合實現區域的新活力;在交通上可以在保留傳統街區的宜人尺度和自由佈局的基礎上梳理交通、與城市交通體系銜接,增加區域的微循環能力;在風貌上,通過整體的建築調研,制定分類的建築對策,採用拆除、修繕、新建、功能置換等方式實現老建築與新建築的有機融合;在環境上通過保留鄉愁元素、增加公共空間,增加街巷的呼吸空間;在配套服務上,通過提升原有公共服務設施、增加符合現代生活的服務設施實現存量空間的生活舒適性提升。

“夢想小鎮”在浙江經濟尋求轉型、中央大力宣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在杭州這座被阿裡植入互聯網基因的文化古城中創造了一個市場與資金、發展與保護、歷史與未來互相融合的夢想之地。

可以說“夢想小鎮”開創了一曲以“人才”為音符的協奏曲,唱響浙江、感染中國、面向世界。

04

政府轉換職能激發創業活力

時任浙江省長李強在夢想小鎮的開啟儀式上充滿激情地說:“這是最好的時代!政府負責搭台,你們實現夢想!”

夢想小鎮轉變辦園思路,騰籠換鳥,從園區的主導方轉變為“店小二”式的服務方,將政府辦園轉變為企業辦園。通過搭建平臺、提供服務等方式促進企業提高自身的活力。政府引進有投資能力和能成為創業導師的成熟孵化器企業。將園區的主導權交到企業自己手中,企業會根據市場規律篩選創新團隊。這樣的創新產業運作模式更直接的面向市場,更有競爭力。

小鎮在培育企業的過程中從傳統的稅源培育轉變為創新主體、創新力的培育,考核機制也由傳統的稅收、產值考核轉變為綜合表現企業潛力的多種考核標準,從而真正實現將創新創業培育成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產業升級轉型的新抓手的目的。

小鎮管委會採用“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人才去解決”的服務理念,委託財務、法務、人力資源、智慧財產權等專業機構,快捷專業地解決創客遇到的問題。小鎮通過創新券這種虛擬貨幣的扶植方式,保證政府的投入有效的用於企業的發展。

在夢想小鎮,每年有三百多場不同的創業交流活動。創業者、投資人在這裡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創業導師針對不同的企業給予專業的指導意見,幫助成員成長。創業先鋒營入駐選拔賽為小鎮注入新鮮血液,也激發了創客們提高自己的激情。

對於初創者,創業成本制約著創業夢想的實現,夢想小鎮通過給予創客們租金減免、資源補貼、配套人才公寓等政策優惠,為創業者提供一個輕鬆的創業環境。

互聯網創新產業變化很快,如果政府的辦事效率無法跟進,政府將制約產業的發展。小鎮通過簡政放權、一站式服務、多政合一、O2O平臺等服務手段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

夢想小鎮將互聯網的“共用”精神運用在創業生態的構建和政府服務的推送中,通過開放眼界、開放平臺、開放產業生態鏈,使小鎮的創新創業緊跟時代潮流,保持小鎮的產業競爭力。

02

構築三生融合的眾創空間新典範

2015年3月,“眾創空間”一詞進入國務院政策檔,多個城市湧現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有側重提供創業指導的創新工廠、有以提供辦公和交流空間為訴求的車庫咖啡、有提供融資貸款的各類眾籌平臺。這些眾創空間大都針對創業的某一時期和創業的某一環節進行針對性的服務,以產業的加速升級作為空間的主要訴求。夢想小鎮不僅僅為創客提供一個工作空間或平臺,而是要打造一個以互聯網創業為核心的多維度立體產業生態圈。一個激發創客激情、幫助創客實現夢想的舞臺。

01

打造創新創業的多維產業生態圈

政府充分認識到小鎮發展的關鍵在於企業是否有動力、市場是否有優勢。傳統的以政府為主導的平臺模式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難以激發企業的激情。小鎮組委會通過提供工作空間、發展人才梯隊、提供配套設施、搭建交流平臺、完善制度政策等手段激發創客的創新熱情、促進創客與企業、創客與創客、企業之間互相合作,使創新創業產業圈內自發的進行化學反應,實現小鎮發展的內生性。

創新創業是一場智慧與時間的賽跑。有生命力的企業才會追趕上時間的步伐,走在行業的前沿。夢想小鎮把創客們作為擁有無限可能的幼苗,為其提供養分,幫助其發芽、生長,實現其所有可能性,讓創新企業在這裡擁有自己的生命力。

而夢想小鎮又融入未來科技城這個大的生態系統中。在小鎮週邊,未來科技城進一步整合資源、為創業專案的發展壯大預留更大的平臺和機會。

02

開創一個以“鎮”為載體的眾創新空間

通過對“小鎮”的借鑒和演繹,小鎮在謀劃之初提出“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自由徘徊”的建設理念,通過綠網、水網、路網與街區之間的互通、建築之間的聯通試圖給創客們提供一個遠離混凝土的束縛、人與人之間自由交流的宜人環境。小鎮在建設中始終堅持“有核心、無邊界”的空間佈局,用平和、開放的空間特徵讓創客們追尋內心最本質的夢想。

小鎮通過一個以人為尺度的融合生活、生產、生態的空間為創客們提供一個有夢想、有文化、有自然的家。家,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地方,在這裡不同類型、不同創業階段的企業都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空間、合作物件和服務平臺。

03

探索存量空間與增量空間相互織補的城市有機更新方式

在糧食作為生存希望的年代,這裡曾經是天下糧倉,存放著生存的種子。在創新創業引導社會前進的今天,夢想小鎮選址於此,這裡存放的是夢想的種子。從天下糧倉到創業良倉,這裡一直存放著生存和發展的希望。出生在倉前古街的章太炎先生賦予了這片土地勇於變革的創新精神,運河文化帶給這片土地自然浪漫的氣質。

在中央嚴格控制土地財政的大背景下,簡單的大拆大建對投資要求高、壓力大,不具備可持續性;完全割斷歷史脈絡的重建也斬斷了原住民對鄉愁的思念,使居住者失去了內心的依託。“夢想小鎮”通過對倉前地區新老空間的統籌佈局、建築風貌的協調統一、老街的織補和更新、老糧倉的改造和提升向我們展示了歷史與創新之間碰撞出的激情火花。

01

在增量空間之間搭建融合的橋樑

“夢想小鎮”在佈局謀劃的時候,採用“金繕”的整體空間策略,將小鎮區域內的新舊空間作為空間元素進行統籌佈局,針對不同的建設情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通過與能夠契合原有建築空間特徵的功能置換、對老建築的改造和更新、對新老建築風貌的統一實現區域內新老空間的有機融合。

“夢想小鎮”在整體佈局保留較完整、具有老街風韻的倉前古街保留靈活多變、功能複合、人性化尺度的空間特徵,植入創新創業街區的新功能,通過景觀設計、交通梳理、建築功能置換等設計手法激發老街區的新活力。在倉前老街上,規劃將自留菜地、水塘、空地等鄉愁要素保留,植入食堂、咖啡館、大禮堂、小廣場等現代交流功能,形成具有地方記憶的公共空間,這些公共空間將成為小鎮內的活力中心。

“夢想小鎮”在規劃中努力尋找傳統空間與現代功能的契合點,對傳統建築進行詳盡的調研、分析,制定完善的分類保護策略。統籌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係,在歷史與未來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通過“織補”的空間策略將新老建築在風貌和風格上協調統一,空間上流暢過渡。將原住民與創業者連接起來,讓小鎮不僅僅成為創業者的天堂,也為原住民提供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環境。小鎮儘量保留原有的水系、植被,在原有的生態本底上進行嵌入式低密度開發,讓創業者在這裡感受鄉愁。

02

為存量空間探索多樣的復活方式

在“夢想小鎮”,存量空間通過物質改造、功能置換能夠與最前沿的創新創業相互融合。小鎮中12幢糧倉改建成的辦公空間,通過加入現代建築元素,在創新創業的工作環境中展示歷史文化,營造出濃郁的人文氛圍。

古糧倉是簡潔而大氣的。古糧倉簡潔的外立面給予創新企業自主發揮的空間,使每個種子倉在整體風格一致的基礎上能夠通過自身的改造展現企業的特徵。創新創業企業具有流動性強、機制靈活、規模差異較大等特徵,糧倉內部通透的格局為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提供了靈活變化的可能性,通過內部空間的自由分割能滿足生產、會議、展示等多種需求和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企業的空間需求。

最後,“夢想小鎮”建設經驗總結

小鎮所在的倉前古街曾經是一個典型的江南郊縣。立於大城市周邊,歷史上有一定的文化積澱,傳統產業已經透支了發展的動力。在資訊時代的洪流中,這裡的生活和生產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裡,也不知道該怎麼拾取歷史的精華。這個普通的郊縣所面臨的困境不過是浙江省千百個小城鎮發展現狀的一個縮影。

如今這裡是全國的互聯網高地,是最富激情的創業天堂,這裡有完善的互聯網創業生態圈、有便利的時尚生活配套、有怡然的生態環境。在這個年輕而富有激情的小鎮中,每天都有新的夢想在實現,新的創意火花碰撞燃燒。

如何盤活這些有歷史積澱,但已經不適應現代生活的老建築、老街區不僅僅是“夢想小鎮”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很多城市在發展與更新中所面臨的問題。

存量空間存在著土地功能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土地權屬複雜、風貌與城市整體不協調、地區缺少發展動力等問題,在面對存量與增量並存的空間設計時,在土地上通過功能置換、多主體開發、權屬整合實現區域的新活力;在交通上可以在保留傳統街區的宜人尺度和自由佈局的基礎上梳理交通、與城市交通體系銜接,增加區域的微循環能力;在風貌上,通過整體的建築調研,制定分類的建築對策,採用拆除、修繕、新建、功能置換等方式實現老建築與新建築的有機融合;在環境上通過保留鄉愁元素、增加公共空間,增加街巷的呼吸空間;在配套服務上,通過提升原有公共服務設施、增加符合現代生活的服務設施實現存量空間的生活舒適性提升。

“夢想小鎮”在浙江經濟尋求轉型、中央大力宣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在杭州這座被阿裡植入互聯網基因的文化古城中創造了一個市場與資金、發展與保護、歷史與未來互相融合的夢想之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