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銀行業發展趨勢報告

2017年銀行業監管趨嚴, 貸款結構改變, 商業銀行擴張速度放緩;而2018年穿透式、全覆蓋的監管和緊縮的貨幣政策也將給銀行業帶來跟多的挑戰。 2018年銀行業應該如何發展?

文/楊志錦、李玉敏、辛繼召 楊曉宴、張奇、王曉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中國銀行業發展趨勢報告(2017)

2017年, 全球經濟持續復蘇, 國際貿易有所回暖。 在外貿帶動下, 中國宏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經濟增長超出市場預期。 中國人民銀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 相機提高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MLF)、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 市場利率有所上行。

監管部門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專項治理, 金融監管趨嚴。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 2017年銀行業盈利增速回升, 不良貸款率企穩甚至有所下降。

截至9月末,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4%, 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02個百分點。 關注類貸款占比下降更為明顯, 由2016年9月末的4.10%下降至2017年9月末的3.56%。 經濟企穩也帶動商業銀行利潤增速回升。 2017年三季度末, 商業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長7.40%, 相比去年同期上升4.57個百分點。

貸款結構改變。 企業盈利好轉後, 商業銀行對企業部門放貸的意願增強。 央行資料顯示, 2017年1-9月, 企業部門新增中長期貸款5.51萬億, 占新增信貸的比重達49%, 相比去年同期上升17個百分點。 在樓市調控升級、按揭貸款額度控制的背景下,

居民部門新增中長期貸款的占比由2016年1-9月的41%小幅下降至2017年1-9月的38%。 同期居民部門新增短期貸款1.53萬億, 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漲1.9倍, 創歷史新高。 居民短期貸款主要為消費貸款, 規模激增的背後應是部分貸款流入房地產市場, 三季度監管部門開始嚴查消費貸流入樓市。

金融去杠杆成效顯著。 金融業的杠杆主要通過資本約束, 衡量指標為資本充足率。 過去幾年, 銀行業通過加久期、表外擴張等方式變相加杠杆, 也拉長了資金鏈條, 加劇了金融風險。 2017年以來, 監管部門通過抬升市場利率、升級MPA考核、銀行業整頓等方式, 降低了杠杆水準。

受多重因素影響, 商業銀行資產擴張速度減緩。 2017年9月末, 商業銀行總資產增速為10.6%,

相比上年同期下降5.1個百分點。 從上市銀行看, 中信銀行、招行、中行等多家銀行季度環比“縮表”。 同業和理財方面, 銀監會資料顯示, 至9月末, 銀行業同業資產比年初減少2.6萬億元;理財產品增速連續八個月下降, 9月末降至4%, 比去年同期下降30個百分點。

2017年二季度, 銀監會相繼對“三套利”、“三違反”、四不當”等金融亂象進行整治, 銀行資金空轉減少, 經過治理後, 至9月末SPV(特定目的載體)增速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7個百分點。

金融科技的發展持續重塑銀行業態。 電子管道替代率上升, 客戶對物理網點及人工服務的需求下降, 財報顯示, 截至2017年6月末, 工農中建四大行員工合計160.40萬人, 相比2016年末減少 2.57萬人。 在金融科技的衝擊下, 傳統銀行的內生產品鏈正逐漸演變成全社會的產業鏈,

銀行的基礎業務正被外部細分的金融機構和公司分割, 如協力廠商支付對支付市場的搶佔、貨幣基金對存款的分流。

2018年將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預計金融改革將進一步深化, 銀行業監管將繼續趨嚴, 金融去杠杆將持續, 商業銀行通過做大資產規模盈利、空轉資金套利的空間越發逼仄, 只有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準, 方能行穩致遠。

1、基於上市銀行2017年前三季度業績透視銀行發展趨勢

1.盈利情況

受金融脫媒、息差收窄的影響, 銀行盈利能力下降。 上市銀行營業收入微幅增長甚至負增長, 但淨利潤仍保持了一定增速, 這主要來自2015年以來銀行不良預期改善帶來的撥備利潤釋放。

(見圖一)

2.資產負債結構

受MPA考核、同業整頓影響, 部分銀行“縮表”, 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均出現萎縮, 銀行在資產端、負債端都面臨不小壓力。 從結構看, 主要是貸款開始回暖, 同業資產規模大幅下滑。 (見圖二)

負債端壓力巨大。2017年,銀行業存款流失問題更為嚴峻。除四大行穩健增長之外,中小銀行存款壓力巨大。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25家A股上市銀行及郵儲銀行存款總計新增6.27萬億元, 同比少增近2萬億元。8家上市股份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僅為2%,遠低於2016年7.8%的全年平均增速。

3.資產品質

2017年,隨著宏觀經濟出現復蘇跡象, 銀行資產品質趨穩。多數上市銀行呈現了不良貸款餘額上升、不良率下降的情況,這為銀行轉型帶來了基礎和時間視窗。銀行紛紛提出向“大零售”轉型的理念並開始付諸實踐,從2016年的地產加杠杆,到2017年的消費加杠杆,商業銀行正在尋找零售金融轉型的途徑,意圖擺脫對公業務的不良壓力。(見圖三)

4.資本充足率

從2013年到2018年六年的過渡時間內,中國銀行業將逐漸實行新的巴塞爾協議III,大銀行資本充足率水準要求比以往多了3.5個百分點。在此情況下,一方面銀行業務、上市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可轉換債券成銀行重要的資本補充手段,這一情況此前罕見。2017年以來,已有11家上市銀行公佈發行或者擬發行可轉債的相關公告,計畫募資共計2195 億元。(見圖四)

總體看,銀行業監管環境趨嚴,市場環境在2017年發生顯著變化。2017年以來,銀監會密集出臺了多個監管檔,包括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銀行業風險防控、彌補監管短板,以及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治理等。對商業銀行而言,高速增長的黃金年代已遠去,在資產、負債、利潤、資本約束等全方位壓力下,如何轉變經營思路,走出有特色的銀行之路,將是今明兩年管理層所需思考的重大課題。所幸,宏觀經濟回暖、消費升級等給了銀行業這一寶貴的時間視窗,“白銀時代”由此啟幕。

2、展望2018 金融監管體制初具雛形:穿透式、全覆蓋

長期以來,“一行三會”(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是中國金融調控與監管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近年來,金融混業發展迅速,分業監管體制無法適應混業經營的現狀,因此中央提出了改革金融監管體制的建議。

兩年來,金融監管體制的研究和改革穩妥推進。目前,新時代金融監管體制框架已初具雛形:中央層面已成立國務院金融發展穩定委員會,地方金融辦則加掛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的牌子, 與一行三會形成錯位監管和補充。金穩委不僅承擔一行三會之間的溝通協調職能,也將承擔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溝通協調職能。由此,穿透式、全覆蓋的金融監管框架初步構建。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0月15日在2017年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演講時介紹,未來金穩委將重點關注影子銀行、資產管理行業、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四方面問題。

在地方層面,地方金融辦加掛金融監督管理局的牌子。金融辦由政府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政府直屬機構,由此帶來三重改變:從原來的社會服務機構上升為具有國家管理許可權的部門;直屬事業單位資金是半自籌半撥款,直屬機構則由財政撥款,經費來源更有保障;人員編制增加。

廣州市金融工作局局長邱億通曾經公開表示,地方將負責對融資擔保、小貸、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典當、 地方金融資產管理、農信社以及P2P業務的監管。

綜上所述,未來幾年中國金融業將進入一個強監管的時代,監管真空、監管短板、監管不足的現狀將會改變,監管套利、空轉套利、同業套利的空間將變得逼仄,這將對銀行資管及資產規模的擴大有不利影響,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而最為根本的,則是按照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金融業要回歸本源,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水準和效率。

3、2018年貨幣政策易緊難松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稱,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則: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

基於此,明年金融嚴監管、去杠杆仍將持續,疊加通脹上行壓力和美聯儲加息,貨幣政策存在趨緊壓力,同時國內經濟運行基本面將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為貨幣政策提供支撐,因此2018年貨幣政策依然是易緊難松,可能出現利率抬升。不過從金融支援實體經濟角度而言,可能存在結構性寬鬆。

由於影響面廣,2018年上調基準利率的可能性並不大,極有可能延續2017年抬升逆回購、MLF招標利率的方式。未來銀行間市場利率逐步抬升,流動性仍將持續緊平衡,不過在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日益豐富的背景下,季末效應將有所緩解。信託計畫、銀行理財收益率或將緩慢抬升。需要強調,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因此利率漲幅有限。

其次,隨著金融去杠杆逐步到位,預計未來社融規模和M2增速的差距將逐步縮小,2018年M2增速有可能回到10%以上, 基於支援實體的要求,社融增速仍將維持在13%左右。結構上,社融表外轉表內趨勢放緩,不過表內融資更具主導的結構將得到確立,其它非標管道收緊、年末表內信貸額度受制約情況下,信託融資將穩健增長;與此同時,伴隨著債券違約勢頭放緩,直接融資占比或出現回升。

這也意味著銀行表內信貸衝動較強,不過仍將受到額度制約。需求較大與供給不足之間,銀行息差將擴大。與此同時,伴隨著“資管新規”、“同業存單納入MPA”等實施,銀行同業存單、銀行理財和資管業務新增規模將面臨制約,零售業務仍會迎來機遇。

再次,易緊難松的貨幣政策對匯率穩定形成支撐。其實從經濟基本、匯率形成機制和情緒因素三方面來看,基本面向好,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完善,持續單邊看空人民幣的市場情緒已經被扭轉,“人無貶基” 將是既定事實,人民幣或將面臨一定升值壓力,不過基於逆週期因數存在,匯率整體穩定可期。隨著央行將逐步減少外匯市場干預,未來外匯占款將多數月份在0附近,外匯儲備也將呈現小幅雙向波動。

貨幣政策之外,宏觀審慎政策頗值得關注。未來該政策的不斷完善將要求金融機構運行更符合監管要求,因此按照監管要求推進業務,將是2018年乃至以後更長時間金融機構獲利的重要基礎。

4、中國銀行業2018年發展展望

目前銀行面臨的整體宏觀經濟還處於L型平臺期,但2018年銀行盈利能力有望企穩,不良暴露增速繼續下降。銀行業2017年的資產負債表修復和重構還將在2018年延續。

盈利方面, 2017年,降息對銀行影響逐步縮小。受宏觀經濟影響,信貸需求增長,銀行信貸規模仍在擴大;另一方面,銀行通過降低內部成本等措施提升效益。在經濟形勢有望穩中向好的趨勢下,2018年銀行業盈利能力也有望企穩。

資產品質方面,銀行在加大不良資產處置核銷的同時,受經濟環境以及銀行業嚴監管態勢影響,風控水準提升。不過,從區域來看,銀行分化較大。東南沿海地區不良率先爆發,也率先出表處置;而中西部一些省份的不良還有攀升之勢。

負債方面,監管大勢下,對同業負債依賴將進一步下降,要維持負債規模,必須提高對個人和公司部門的負債,銀行可選擇幾種路徑,其中,支付結算性資金因為規模大,成本低,將是銀行重點競爭的市場,考驗的是銀行前臺行銷和後臺系統支援的全方面能力。

資產方面,一方面是考慮到整體利率環境,採取的一種策略是增加可流動資產的配置,在利率上行過程中可及時替換高收益資產;另一方面,要緊貼產業政策導向,在行業上做好資產配置。

銀行分類來看,在2017年金融去杠杆和去空轉背景下,國有銀行受到的影響最小,股份行最大,城商行和農商行之間的分化較大。2018年,預計股份行的調整還將繼續, 但隨著風險的逐漸暴露和化解,可能出現觸底反彈;另外區域性銀行的分化還將持續,過去資產結構較大依賴同業投資和表外擴張的銀行可能受到較大的利潤壓力;而國有大行受到的影響也可能甚於2017年。

其內在邏輯是,隨著股份行和區域性銀行減少對同業負債的依賴,同業負債規模下降,要想保持負債規模(從而保障資產規模),特別是對零售端,主要是要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存款價格。隨著股份行和區域性銀行全面進入存款利率(也包括銀行理財)競爭,“水漲船高”,也會向國有大行的負債成本傳導。

業務方面來看,作為金融加杠杆以及風險點較為集中的領域,在金融監管部門持續保持高壓狀態下,2018年銀行業“創新型”(過去層級多、嵌套多)的業務仍將持續收縮,但在2017年已經大幅壓縮的情況下,其下降的幅度將會有所放緩。

2018年個人消費信貸規模預計將持續增長,住房信貸規模增速放緩。一方面,個人業務是銀行經營的穩定器,受經濟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使得銀行批量服務個人客戶成為現實。

2017年9月末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回落至26.2%,較年內最高點低10.6個百分點,3月份以來持續月度同比少增,前三季度增量為3.2萬億元,同比少增4247億元,增量占比下降至28.7%,較上年同期低7.0個百分點;但非住房消費貸款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增量為1.9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預計這一趨勢在2018年將持續。

負債端壓力巨大。2017年,銀行業存款流失問題更為嚴峻。除四大行穩健增長之外,中小銀行存款壓力巨大。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25家A股上市銀行及郵儲銀行存款總計新增6.27萬億元, 同比少增近2萬億元。8家上市股份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僅為2%,遠低於2016年7.8%的全年平均增速。

3.資產品質

2017年,隨著宏觀經濟出現復蘇跡象, 銀行資產品質趨穩。多數上市銀行呈現了不良貸款餘額上升、不良率下降的情況,這為銀行轉型帶來了基礎和時間視窗。銀行紛紛提出向“大零售”轉型的理念並開始付諸實踐,從2016年的地產加杠杆,到2017年的消費加杠杆,商業銀行正在尋找零售金融轉型的途徑,意圖擺脫對公業務的不良壓力。(見圖三)

4.資本充足率

從2013年到2018年六年的過渡時間內,中國銀行業將逐漸實行新的巴塞爾協議III,大銀行資本充足率水準要求比以往多了3.5個百分點。在此情況下,一方面銀行業務、上市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可轉換債券成銀行重要的資本補充手段,這一情況此前罕見。2017年以來,已有11家上市銀行公佈發行或者擬發行可轉債的相關公告,計畫募資共計2195 億元。(見圖四)

總體看,銀行業監管環境趨嚴,市場環境在2017年發生顯著變化。2017年以來,銀監會密集出臺了多個監管檔,包括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銀行業風險防控、彌補監管短板,以及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治理等。對商業銀行而言,高速增長的黃金年代已遠去,在資產、負債、利潤、資本約束等全方位壓力下,如何轉變經營思路,走出有特色的銀行之路,將是今明兩年管理層所需思考的重大課題。所幸,宏觀經濟回暖、消費升級等給了銀行業這一寶貴的時間視窗,“白銀時代”由此啟幕。

2、展望2018 金融監管體制初具雛形:穿透式、全覆蓋

長期以來,“一行三會”(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是中國金融調控與監管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近年來,金融混業發展迅速,分業監管體制無法適應混業經營的現狀,因此中央提出了改革金融監管體制的建議。

兩年來,金融監管體制的研究和改革穩妥推進。目前,新時代金融監管體制框架已初具雛形:中央層面已成立國務院金融發展穩定委員會,地方金融辦則加掛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的牌子, 與一行三會形成錯位監管和補充。金穩委不僅承擔一行三會之間的溝通協調職能,也將承擔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溝通協調職能。由此,穿透式、全覆蓋的金融監管框架初步構建。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0月15日在2017年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演講時介紹,未來金穩委將重點關注影子銀行、資產管理行業、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四方面問題。

在地方層面,地方金融辦加掛金融監督管理局的牌子。金融辦由政府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政府直屬機構,由此帶來三重改變:從原來的社會服務機構上升為具有國家管理許可權的部門;直屬事業單位資金是半自籌半撥款,直屬機構則由財政撥款,經費來源更有保障;人員編制增加。

廣州市金融工作局局長邱億通曾經公開表示,地方將負責對融資擔保、小貸、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典當、 地方金融資產管理、農信社以及P2P業務的監管。

綜上所述,未來幾年中國金融業將進入一個強監管的時代,監管真空、監管短板、監管不足的現狀將會改變,監管套利、空轉套利、同業套利的空間將變得逼仄,這將對銀行資管及資產規模的擴大有不利影響,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而最為根本的,則是按照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金融業要回歸本源,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水準和效率。

3、2018年貨幣政策易緊難松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稱,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則: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

基於此,明年金融嚴監管、去杠杆仍將持續,疊加通脹上行壓力和美聯儲加息,貨幣政策存在趨緊壓力,同時國內經濟運行基本面將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為貨幣政策提供支撐,因此2018年貨幣政策依然是易緊難松,可能出現利率抬升。不過從金融支援實體經濟角度而言,可能存在結構性寬鬆。

由於影響面廣,2018年上調基準利率的可能性並不大,極有可能延續2017年抬升逆回購、MLF招標利率的方式。未來銀行間市場利率逐步抬升,流動性仍將持續緊平衡,不過在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日益豐富的背景下,季末效應將有所緩解。信託計畫、銀行理財收益率或將緩慢抬升。需要強調,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因此利率漲幅有限。

其次,隨著金融去杠杆逐步到位,預計未來社融規模和M2增速的差距將逐步縮小,2018年M2增速有可能回到10%以上, 基於支援實體的要求,社融增速仍將維持在13%左右。結構上,社融表外轉表內趨勢放緩,不過表內融資更具主導的結構將得到確立,其它非標管道收緊、年末表內信貸額度受制約情況下,信託融資將穩健增長;與此同時,伴隨著債券違約勢頭放緩,直接融資占比或出現回升。

這也意味著銀行表內信貸衝動較強,不過仍將受到額度制約。需求較大與供給不足之間,銀行息差將擴大。與此同時,伴隨著“資管新規”、“同業存單納入MPA”等實施,銀行同業存單、銀行理財和資管業務新增規模將面臨制約,零售業務仍會迎來機遇。

再次,易緊難松的貨幣政策對匯率穩定形成支撐。其實從經濟基本、匯率形成機制和情緒因素三方面來看,基本面向好,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完善,持續單邊看空人民幣的市場情緒已經被扭轉,“人無貶基” 將是既定事實,人民幣或將面臨一定升值壓力,不過基於逆週期因數存在,匯率整體穩定可期。隨著央行將逐步減少外匯市場干預,未來外匯占款將多數月份在0附近,外匯儲備也將呈現小幅雙向波動。

貨幣政策之外,宏觀審慎政策頗值得關注。未來該政策的不斷完善將要求金融機構運行更符合監管要求,因此按照監管要求推進業務,將是2018年乃至以後更長時間金融機構獲利的重要基礎。

4、中國銀行業2018年發展展望

目前銀行面臨的整體宏觀經濟還處於L型平臺期,但2018年銀行盈利能力有望企穩,不良暴露增速繼續下降。銀行業2017年的資產負債表修復和重構還將在2018年延續。

盈利方面, 2017年,降息對銀行影響逐步縮小。受宏觀經濟影響,信貸需求增長,銀行信貸規模仍在擴大;另一方面,銀行通過降低內部成本等措施提升效益。在經濟形勢有望穩中向好的趨勢下,2018年銀行業盈利能力也有望企穩。

資產品質方面,銀行在加大不良資產處置核銷的同時,受經濟環境以及銀行業嚴監管態勢影響,風控水準提升。不過,從區域來看,銀行分化較大。東南沿海地區不良率先爆發,也率先出表處置;而中西部一些省份的不良還有攀升之勢。

負債方面,監管大勢下,對同業負債依賴將進一步下降,要維持負債規模,必須提高對個人和公司部門的負債,銀行可選擇幾種路徑,其中,支付結算性資金因為規模大,成本低,將是銀行重點競爭的市場,考驗的是銀行前臺行銷和後臺系統支援的全方面能力。

資產方面,一方面是考慮到整體利率環境,採取的一種策略是增加可流動資產的配置,在利率上行過程中可及時替換高收益資產;另一方面,要緊貼產業政策導向,在行業上做好資產配置。

銀行分類來看,在2017年金融去杠杆和去空轉背景下,國有銀行受到的影響最小,股份行最大,城商行和農商行之間的分化較大。2018年,預計股份行的調整還將繼續, 但隨著風險的逐漸暴露和化解,可能出現觸底反彈;另外區域性銀行的分化還將持續,過去資產結構較大依賴同業投資和表外擴張的銀行可能受到較大的利潤壓力;而國有大行受到的影響也可能甚於2017年。

其內在邏輯是,隨著股份行和區域性銀行減少對同業負債的依賴,同業負債規模下降,要想保持負債規模(從而保障資產規模),特別是對零售端,主要是要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存款價格。隨著股份行和區域性銀行全面進入存款利率(也包括銀行理財)競爭,“水漲船高”,也會向國有大行的負債成本傳導。

業務方面來看,作為金融加杠杆以及風險點較為集中的領域,在金融監管部門持續保持高壓狀態下,2018年銀行業“創新型”(過去層級多、嵌套多)的業務仍將持續收縮,但在2017年已經大幅壓縮的情況下,其下降的幅度將會有所放緩。

2018年個人消費信貸規模預計將持續增長,住房信貸規模增速放緩。一方面,個人業務是銀行經營的穩定器,受經濟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使得銀行批量服務個人客戶成為現實。

2017年9月末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回落至26.2%,較年內最高點低10.6個百分點,3月份以來持續月度同比少增,前三季度增量為3.2萬億元,同比少增4247億元,增量占比下降至28.7%,較上年同期低7.0個百分點;但非住房消費貸款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增量為1.9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預計這一趨勢在2018年將持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