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關於分享與友愛—《這是我的》導讀

【經典繪本導讀】系列-第169號

關於分享與友愛—《這是我的》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尊敬的讀者朋友, 您看到的是一個深度解讀的經典繪本公眾號, 每週都有2~3篇文章分享, 完全是免費訂閱。 本導讀的宗旨是為親子閱讀而努力、為父母深度掌握繪本精髓而奉獻。 請放心關注, 並期盼您的回饋!

一、內容簡介

彩虹池塘中央的小島上, 住著三隻自私的青蛙, 他們一天到晚不停地爭吵, 生怕對方占了便宜。 有一天, 暴雨來襲, 小島即將被吞沒, 他們擠在一起, 共同面對困難。 洪水退去之後, 青蛙們不再吵鬧, 而是一起玩耍,

一起分享快樂……

二、繪本資訊

書名:這是我的

文圖:李歐·李奧尼

譯者:阿甲

出版社:南海版

適讀年齡:3-6歲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

三、繪本導讀

【封面】

解析:

三隻小青蛙在共同追逐一個蝴蝶, 一隻騰躍在空, 一隻挺身相望, 另一隻蓄勢待發。 接力的味道很濃, 他們共同的一個理念是“這是我的!”都在爭奪這個獵物或者和它一起玩。

書名“這是我的!”是一句很自私的內心外露, 是3歲左右孩子自我意識發展階段的常用語。

作者用三隻小青蛙的行動來暗示孩子的自我發展的階段特徵, 一是吸引孩子們的視角, 二是用完整故事來詮釋兒童發展需要引領和經歷。

【扉頁】

解析:

扉頁中一隻小青蛙正在跳躍追趕一隻蝴蝶。 另外兩隻小青蛙沒有現身, 正好驗證繪本的書名, 這只小蝴蝶是我的, 我和它一起玩。 另外兩隻小青蛙當然也有它們不同的天地了, 只是沒有共用而已。

青蛙戲蝴蝶佔據了扉頁的中心位置, 玩是整個故事的核心, 一起分享玩還是單獨玩有太多的味道了。

【第1畫面】

原文:在彩虹的池塘的中央, 有一座小島, 小島岸邊遍佈著光滑的卵石, 島上長滿了羊齒草和亂蓬蓬的野草。

解析:

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鋪墊方式, 環境烘托。 這是一種俯視的視角, 站在小島的岩石上, 看到淡藍的水面, 水天產生一條筆直的直線。 繪本採用純白為背景, 那白色的佈置就是天空。

小島的畫面沒有任何動物的出現, 多彩的卵石和濃郁的草木, 顯得天然而靜謐。

【第2畫面】

原文:在這座小島上, 住著三隻青蛙, 名叫密爾頓, 魯伯特和莉蒂亞。 他們動不動就爭吵, 沒事也要互相找茬兒, 從早到晚嘰嘰呱呱。

解析:

接著介紹小島的主人, 三個小青蛙。 看門見山點出了故事的起因:不停地爭吵, 沒事也要互相找茬兒, 從早到晚嘰嘰呱呱。

如果你家有三個年齡相仿3歲左右的孩子就會體驗深刻了。 從早晨睜開眼到晚上睡著, 不是嘰嘰呱呱就是互相爭吵。

它們爭吵的主因是什麼呢!沒事也要互相找茬兒。 你看岸上的兩個小青蛙在爭吵,水中的小青蛙也要趕來助陣。

【第3畫面】

原文:“離池塘遠點兒!”密爾頓大喊,“這水是我的。”

解析:

三隻可愛的小青蛙,也是佔有欲特別強的青蛙,它們什麼都喜歡說是自己的。這有點像我們3歲左右的孩子,無論做什麼,都會說“這是我的”。

書的題目很符合近3歲寶寶的心理,近3歲的他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和小朋友在一起還不懂得分享,常常會看似”自私”地說:這是我的。寶寶的這種心理正如書中的三隻小青蛙.他們同住在一個池塘,可是卻一天到晚不停地爭吵,生怕對方占了便宜。

孩子的“佔有欲”不同于成人,它解釋為產生對他人所有物的欲望,並通過行動占為己有。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孩子的佔有欲大部分僅限於情感範疇,家長切勿輕易上升到“品質”的層面加以訓斥。事實上,孩子佔有欲的表現不一樣,家長的應對處理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第4畫面】

原文:“不許上島來!”魯伯特大叫,“這地面是我的。”

解析:

佔有欲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孩子到了3歲左右,就會產生明顯的“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往往是從“我”出發,而不知道還有“你”、有“他”、有別人,因而導致了獨佔行為的發生。這與“自私自利”有著本質區別。

孩子的“佔有欲”是孩子成長發展中正常心理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健康發展,“以我為中心”的意識逐漸淡薄,這種“佔有欲”會逐漸地減少或消失。當然,也有“佔有欲”特別強的孩子,父母應認真分析原因,尋找教育對策,給以適當的懲罰,並注意家長自身的言行,給孩子起表率作用。

【第5畫面】

原文:“這天空是我的!”莉蒂亞尖叫著跳起來,撲向蝴蝶。他們就這樣過著日子。

解析:

在一歲前或三歲後的孩子們身上,佔有欲表現不會很強烈,而在一到三歲之間孩子的佔有欲表現最強。這和兒童的活動方式、自我意識發展的水準有密切關係。

1歲前的孩子,基本上是個體活動。他和其他孩子交往時,也會發生不打招呼,互相拿對方的玩具的現象,但"矛盾"一般不會激化。有時,孩子甚至會自動將玩具扔掉,或者遞給別人。

3歲後的孩子,自我意識已有一定發展,不僅意識到自己獨立存在,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已能清楚地區分主體和客體的關係,而且頭腦中有了物主代詞"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這時,其佔有欲方面的表現,不象2歲左右的孩子那樣突出。

孩子本身的交往的活動,促進了孩子對物的交往的必然性認識。就語言發展看,這時孩子不僅掌握了"我的"和"我",同時也掌握了"你的"、"你"和"他"等。當孩子僅僅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和獨立存在,僅僅懂得"我的"含義的時候,他們自然會認為"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但是,當孩子不僅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而且意識到別人的存在和力量,同時,懂得在"我"之外,尚有"你"和"他",情況就大不相同。他逐漸意識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這個現實。這時,搶奪玩具的現象就會減少。

【第6畫面】

原文:有一天,一隻大蟾蜍來到他們面前。“我住在這座島的另一頭,”他說,“可是,我總能聽到你們在喊什麼‘我的!我的!這是我的!’一天到晚,嘰嘰呱呱,沒完沒了,讓人不得安寧。你們不能在這樣胡鬧下去了!”說完,蟾蜍慢慢轉過身,一蹦一蹦地穿過草叢離開了。

解析:

跨頁的兩端分列大蟾蜍和三隻青蛙,也印證了文字中說的它們住在島的兩頭。

大蟾蜍體型巨大,但很慈祥。言談話語中擺出一副媽媽的口吻,但沒有過多的指責,而是過程的描述。

這個關於三隻“自私”青蛙,不但使用了優美簡約的拼貼手法,使圖畫乾淨俐落而又充滿了動感。而且文字簡潔、清晰而富於詩意也是一大特點。

被譽為“二十世紀的伊索”的李歐·李奧尼,他的圖畫書文字雖說能讓小孩子直接讀懂或聽懂,卻不是那種專門說給小孩聽的腔調,因為他的故事是講給所有人聽的。反復揣摩李奧尼寫下的那些看似簡單的文字,其文法的嚴謹規範,而其在字眼上的選擇卻非常富於個性。他似乎並不當然地選擇一些常用詞,而更傾向於選擇一些更有原始趣味、更富象徵意味的字眼。

【第7畫面】

原文:蟾蜍剛一離開,密爾頓就叼著一條大蟲子跑走了。魯伯特和莉蒂亞趕緊蹦過去追他。“蟲子是大家的!”他們喊道。可是密爾頓不服氣,他咕呱咕呱地悶聲說:“這一條不算,這是我的!”

解析:

就像你家的孩子,挨了媽媽的訓斥,當面很老實,轉眼又恢復了原樣。因為這是孩子的天性,媽媽的制止只不過是抑制孩子們過激的行為,而不是抹殺孩子的天性。

三隻青蛙你能分清並把他們分開嗎!我沒有做到。

作者採用拼貼的圖畫很有意思,特別是以小青蛙為主角的故事。孩子本來就對小老鼠、小青蛙什麼的很感興趣。大師選擇了這些作主角,更能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了。

【第8畫面】

原文:突然,天空變得黑沉沉的,一陣轟轟的雷聲遠遠傳來,在小島四周轟然響起。大雨鋪天蓋地,池塘也變成了泥潭,水越漲越高,小島變得越來越小,很快就要被吞沒了。青蛙們很害怕。

解析:

烏雲大雨從天而降,大有泰山壓頂城欲摧的氣勢,相較於三隻小青蛙是絕對的強者。青蛙們很害怕。出路要麼就像跳到池塘裡,要麼戰戰兢兢地坐以待斃。

在娛樂中玩耍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但只有快樂是單一的成長教育,在壓力困難面前更能開悟和成長。

小青蛙涉世太淺,未經歷大的風雨。這正像我們的孩子成長一樣,總是在遮陽傘下終究看不到太陽的光輝。親身經歷才是更積極、更深廣的成長之路。

但我們的家長總是不忍心讓孩子直面這些困難,帶來的是孱弱的身心。

跨頁一條水準分割線把池塘和天際分開,大雨之中,池塘較之前戲逐的池塘顏色更厚重、更渾濁。天際巨大的灰色陰雲伴隨著大雨一起向水中的青蛙碾壓而來,這股力量正考驗著青蛙的內心和耐力。雜草和傾斜的雨點驗證風勢不小。

【第9畫面】

原文:他們緊緊抱著那幾塊還露在水面上的滑溜溜的石頭上,在幽暗、狂野的水中拼命掙扎。可是很快,連那幾塊石頭也消失了。

解析:

風小些,雨更加密集,陰雲欲加厚重,閃電雷鳴,困難之上又加難,充分考驗三隻小青蛙的時刻到了。

池塘的水位從前後畫面顯示已經上漲,雨不停,上漲的局面也難以停止。

三隻小青蛙分別抱住一塊大石頭保全自己,其中地勢較低的兩處已經侵入水中。這種貼畫的形式,是二維的佈局,表現不出青蛙沉入水中的三維透視結果,但孩子們能理解。

就是最高處的青蛙也是內心驚恐,坐等事態發展。閃電就像一隻惡魔,指向顫抖中的青蛙。

【第10畫面】

原文:最後只剩下了一塊大石頭。就在那上面,青蛙們抱成一團,又冷又怕,瑟瑟發抖。可是現在,他們感覺好多了,因為他們是在一起,分享著同樣的恐懼和希望。洪水一點一點地退了。雨也漸漸小了,然後完全停了。

解析:

池塘水面已經接近畫面中線了,小島眼看快被洪水吞沒了。嚇壞的三隻青蛙,一塊兒爬上唯一突出水面的石塊上避難,青蛙們又冷又怕的縮在一起,懷著共同的心情“恐懼和希望”,共同面對困難,終於體會到患難與共的感覺。

畫面很有表現力,較上頁陰雲和池塘顏色明度有些發亮,雨勢變小。當洪水來時,三隻青蛙在暴雨下壓低身段、瑟瑟發抖的場景,真的很傳神。

【第11畫面】

原文:啊,看啊!那塊救了他們的大石頭,根本就不是什麼石頭。“你救了我們!”青蛙們認出了蟾蜍,他們大聲叫起來。

解析:

洪水退去後,青蛙們才發現救它們的竟然是大蟾蜍。大蟾蜍蹲在凸出的卵石上,靠自身的厚重支撐起三個小青蛙的安危。

這裡蟾蜍就像孩子的媽媽,開始蟾蜍只是訓斥了他們,沒有說更多的道理。因為他知道這是這個階段必然發生的過程,是孩子成長的必然。

在危難階段蟾蜍救了他們,這是一種擔當和責任。即讓青蛙得以歷練又讓青蛙不至深陷其中。從此,它們在寧靜又幽雅的環境中,快樂的生活著。

大蟾蜍一共出現了兩次,一次叫停青蛙嘰嘰喳喳的吵架,一次在困難到來時挺身而出。媽媽的形象和出現的時段非常到位,沒有過度干擾小青蛙自由的生活,是一種信任的愛,但在危難面前挺身而出不失為更深沉的愛。

撥雲見日讓小青蛙感受陽光般的溫暖就像回到媽媽的懷抱。

【第12畫面】

原文:第二天早晨,池水變清了。陽光照向鋪滿細沙的池底,與銀色的小魚們追逐嬉戲。青蛙們開心地跳進池塘,一起繞著小島游來遊去。

解析:

洪水退去之後,青蛙們不再吵鬧,而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樂…

醉翁之意不在故事,而在於裡面蘊含的道理。我們應鼓勵讓孩子擁有現有“自私”的階段,這樣進而才到互相分享的階段。他們首先必須要有自我意識,因為一樣東西只屬於他自己是他的權力。在這個基礎上,再慢慢做到他和小朋友互相分享,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故事裡的三隻青蛙,遇到困難,三個人團結協作戰勝困難,這才會讓他們感受到友情的珍貴。

【第13畫面】

原文:他們又一起跳向天空,去追撲那些漫天飛舞的蝴蝶。

解析:

開始,天空、池塘和小島都隸屬不同的青蛙,不管誰的冒犯都是對對方的侵害,快樂也許是單獨的快樂,青蛙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有什麼不好,直接大家一起經歷了大風雨,才發現三個人站在同一個地方,那是前所沒有過的感覺。其實有時候快樂可以非常的簡單,那就是大家一起分享,自己佔有的東西也只有自己快樂,如果分享出來那大家都會感到快樂的。

李奧尼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同時,他又有著將複雜道理用一種淺顯的、孩子們能理解的方式講述出來的本領。真誠貫穿在他的每部作品當中。

這本《這是我的》小小的故事大大的道理。三隻小青蛙生活在一起卻總是怕對方占到便宜,一有機會總想著搶佔自己的地盤,當經歷困難之後卻感受到和對方在一起後,是多麼的溫暖!這三隻小青蛙多麼像我們可愛的孩子們呀,總有一個階段是非常的喜歡吃獨食的,就需要我們來引導他們,讓他們也感受一下分享的快樂,我想等孩子們像小青蛙一樣經歷過,感受過之後,肯定也是快樂的。

三隻青蛙原以為只要佔有就會快樂,但當他們體驗了分享之後,才發現那才是一種真正的快樂。從畫面也能看出三隻小青蛙放鬆、自由、共用的快樂。

【第14畫面】

原文:後來,當他們一起在草叢中休息時,感到非常快樂,那是一種他們從未感受過的快樂。

“這就是安寧!”密爾頓說。“這就是美麗!”魯伯特說。“還有,你們知道嘛?”莉蒂亞說。“你說,是什麼?”他們問。“這是我們的!”她說。

解析:

最後的這個場景:這就是安寧。這就是美麗。還有,你們知道是什麼嗎?這是我們的!緩慢的、抒情的語調,再配上清新、明快的畫面。仿佛畫外的我們也置身于那樣一種平靜、安詳、美好的景致之中。

“這水是我的,這地面是我的,這天空是我的……”“我的,我的,我的……”

“我”究竟需要什麼,又需要多少呢?有時候,人們在一味想要“我的”時候,目標和數量已經變得不重要了。其實,對三隻青蛙來說,他們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塊能在暴風雨中生存的“石頭”。過度的自我是侵佔和掠奪,甚至會帶來危險。

“我的”和“我們的”之間的區別。“我的”只有計較、爭鬥、狹隘;“我們的”才能發現和享受快樂、安寧、幸福、美麗。其實,“我們的”裡面包含著“我的”。

懂得分享、願意與別人分享是種美德,讓孩子從小、從與人交往之初就形成這樣的觀念,其實勝於事後的矯正。而比起空洞的說教,這樣一個優美、有趣的故事也許更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孩子可以從這個故事中,真切地感受到三隻青蛙互相友愛的快樂和滿足,並把分享帶到生活中去。

現代社會裡,孩子是家中的寶貝,擁有自己的天地,容易培養出自我且獨享的性格,很難理解到要和小夥伴共同分享的觀念。

《這是我的》繪本可以教導孩子們,東西是大家共用的觀念,不能據為己有,應學習將東西與人分享。並透過三隻青蛙患難與共的經驗,可以引導小朋友瞭解朋友的重要,及共同學習的喜悅與樂趣。

【封底】

解析:

《這是我的!》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現在的孩子大抵都有點小小的自私,不懂得分享,什麼都是自己的。這本書裡的三隻青蛙也是這樣,一開始很自私,經歷過事情之後態度有所轉變,認識到互相説明,有愛互助的精神,這就是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一個簡單有趣的故事,蘊藏著不簡單的道理,告訴孩子們分享的快樂,共處之道。

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我覺得很適合講給孩子聽,但是也不必提問,或者是告訴他們這個故事講了什麼什麼,說明了什麼道理。因為這樣的故事讀的多了,孩子心中自然有了對於分享的感受,並把這種美德帶到與人交往之中,對於現在每家只有一個寶貝的情況來說,分享的理念太需要潛移默化的讓孩子懂得了。

四、作者資訊

你看岸上的兩個小青蛙在爭吵,水中的小青蛙也要趕來助陣。

【第3畫面】

原文:“離池塘遠點兒!”密爾頓大喊,“這水是我的。”

解析:

三隻可愛的小青蛙,也是佔有欲特別強的青蛙,它們什麼都喜歡說是自己的。這有點像我們3歲左右的孩子,無論做什麼,都會說“這是我的”。

書的題目很符合近3歲寶寶的心理,近3歲的他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和小朋友在一起還不懂得分享,常常會看似”自私”地說:這是我的。寶寶的這種心理正如書中的三隻小青蛙.他們同住在一個池塘,可是卻一天到晚不停地爭吵,生怕對方占了便宜。

孩子的“佔有欲”不同于成人,它解釋為產生對他人所有物的欲望,並通過行動占為己有。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孩子的佔有欲大部分僅限於情感範疇,家長切勿輕易上升到“品質”的層面加以訓斥。事實上,孩子佔有欲的表現不一樣,家長的應對處理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第4畫面】

原文:“不許上島來!”魯伯特大叫,“這地面是我的。”

解析:

佔有欲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孩子到了3歲左右,就會產生明顯的“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往往是從“我”出發,而不知道還有“你”、有“他”、有別人,因而導致了獨佔行為的發生。這與“自私自利”有著本質區別。

孩子的“佔有欲”是孩子成長發展中正常心理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健康發展,“以我為中心”的意識逐漸淡薄,這種“佔有欲”會逐漸地減少或消失。當然,也有“佔有欲”特別強的孩子,父母應認真分析原因,尋找教育對策,給以適當的懲罰,並注意家長自身的言行,給孩子起表率作用。

【第5畫面】

原文:“這天空是我的!”莉蒂亞尖叫著跳起來,撲向蝴蝶。他們就這樣過著日子。

解析:

在一歲前或三歲後的孩子們身上,佔有欲表現不會很強烈,而在一到三歲之間孩子的佔有欲表現最強。這和兒童的活動方式、自我意識發展的水準有密切關係。

1歲前的孩子,基本上是個體活動。他和其他孩子交往時,也會發生不打招呼,互相拿對方的玩具的現象,但"矛盾"一般不會激化。有時,孩子甚至會自動將玩具扔掉,或者遞給別人。

3歲後的孩子,自我意識已有一定發展,不僅意識到自己獨立存在,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已能清楚地區分主體和客體的關係,而且頭腦中有了物主代詞"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這時,其佔有欲方面的表現,不象2歲左右的孩子那樣突出。

孩子本身的交往的活動,促進了孩子對物的交往的必然性認識。就語言發展看,這時孩子不僅掌握了"我的"和"我",同時也掌握了"你的"、"你"和"他"等。當孩子僅僅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和獨立存在,僅僅懂得"我的"含義的時候,他們自然會認為"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但是,當孩子不僅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而且意識到別人的存在和力量,同時,懂得在"我"之外,尚有"你"和"他",情況就大不相同。他逐漸意識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這個現實。這時,搶奪玩具的現象就會減少。

【第6畫面】

原文:有一天,一隻大蟾蜍來到他們面前。“我住在這座島的另一頭,”他說,“可是,我總能聽到你們在喊什麼‘我的!我的!這是我的!’一天到晚,嘰嘰呱呱,沒完沒了,讓人不得安寧。你們不能在這樣胡鬧下去了!”說完,蟾蜍慢慢轉過身,一蹦一蹦地穿過草叢離開了。

解析:

跨頁的兩端分列大蟾蜍和三隻青蛙,也印證了文字中說的它們住在島的兩頭。

大蟾蜍體型巨大,但很慈祥。言談話語中擺出一副媽媽的口吻,但沒有過多的指責,而是過程的描述。

這個關於三隻“自私”青蛙,不但使用了優美簡約的拼貼手法,使圖畫乾淨俐落而又充滿了動感。而且文字簡潔、清晰而富於詩意也是一大特點。

被譽為“二十世紀的伊索”的李歐·李奧尼,他的圖畫書文字雖說能讓小孩子直接讀懂或聽懂,卻不是那種專門說給小孩聽的腔調,因為他的故事是講給所有人聽的。反復揣摩李奧尼寫下的那些看似簡單的文字,其文法的嚴謹規範,而其在字眼上的選擇卻非常富於個性。他似乎並不當然地選擇一些常用詞,而更傾向於選擇一些更有原始趣味、更富象徵意味的字眼。

【第7畫面】

原文:蟾蜍剛一離開,密爾頓就叼著一條大蟲子跑走了。魯伯特和莉蒂亞趕緊蹦過去追他。“蟲子是大家的!”他們喊道。可是密爾頓不服氣,他咕呱咕呱地悶聲說:“這一條不算,這是我的!”

解析:

就像你家的孩子,挨了媽媽的訓斥,當面很老實,轉眼又恢復了原樣。因為這是孩子的天性,媽媽的制止只不過是抑制孩子們過激的行為,而不是抹殺孩子的天性。

三隻青蛙你能分清並把他們分開嗎!我沒有做到。

作者採用拼貼的圖畫很有意思,特別是以小青蛙為主角的故事。孩子本來就對小老鼠、小青蛙什麼的很感興趣。大師選擇了這些作主角,更能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了。

【第8畫面】

原文:突然,天空變得黑沉沉的,一陣轟轟的雷聲遠遠傳來,在小島四周轟然響起。大雨鋪天蓋地,池塘也變成了泥潭,水越漲越高,小島變得越來越小,很快就要被吞沒了。青蛙們很害怕。

解析:

烏雲大雨從天而降,大有泰山壓頂城欲摧的氣勢,相較於三隻小青蛙是絕對的強者。青蛙們很害怕。出路要麼就像跳到池塘裡,要麼戰戰兢兢地坐以待斃。

在娛樂中玩耍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但只有快樂是單一的成長教育,在壓力困難面前更能開悟和成長。

小青蛙涉世太淺,未經歷大的風雨。這正像我們的孩子成長一樣,總是在遮陽傘下終究看不到太陽的光輝。親身經歷才是更積極、更深廣的成長之路。

但我們的家長總是不忍心讓孩子直面這些困難,帶來的是孱弱的身心。

跨頁一條水準分割線把池塘和天際分開,大雨之中,池塘較之前戲逐的池塘顏色更厚重、更渾濁。天際巨大的灰色陰雲伴隨著大雨一起向水中的青蛙碾壓而來,這股力量正考驗著青蛙的內心和耐力。雜草和傾斜的雨點驗證風勢不小。

【第9畫面】

原文:他們緊緊抱著那幾塊還露在水面上的滑溜溜的石頭上,在幽暗、狂野的水中拼命掙扎。可是很快,連那幾塊石頭也消失了。

解析:

風小些,雨更加密集,陰雲欲加厚重,閃電雷鳴,困難之上又加難,充分考驗三隻小青蛙的時刻到了。

池塘的水位從前後畫面顯示已經上漲,雨不停,上漲的局面也難以停止。

三隻小青蛙分別抱住一塊大石頭保全自己,其中地勢較低的兩處已經侵入水中。這種貼畫的形式,是二維的佈局,表現不出青蛙沉入水中的三維透視結果,但孩子們能理解。

就是最高處的青蛙也是內心驚恐,坐等事態發展。閃電就像一隻惡魔,指向顫抖中的青蛙。

【第10畫面】

原文:最後只剩下了一塊大石頭。就在那上面,青蛙們抱成一團,又冷又怕,瑟瑟發抖。可是現在,他們感覺好多了,因為他們是在一起,分享著同樣的恐懼和希望。洪水一點一點地退了。雨也漸漸小了,然後完全停了。

解析:

池塘水面已經接近畫面中線了,小島眼看快被洪水吞沒了。嚇壞的三隻青蛙,一塊兒爬上唯一突出水面的石塊上避難,青蛙們又冷又怕的縮在一起,懷著共同的心情“恐懼和希望”,共同面對困難,終於體會到患難與共的感覺。

畫面很有表現力,較上頁陰雲和池塘顏色明度有些發亮,雨勢變小。當洪水來時,三隻青蛙在暴雨下壓低身段、瑟瑟發抖的場景,真的很傳神。

【第11畫面】

原文:啊,看啊!那塊救了他們的大石頭,根本就不是什麼石頭。“你救了我們!”青蛙們認出了蟾蜍,他們大聲叫起來。

解析:

洪水退去後,青蛙們才發現救它們的竟然是大蟾蜍。大蟾蜍蹲在凸出的卵石上,靠自身的厚重支撐起三個小青蛙的安危。

這裡蟾蜍就像孩子的媽媽,開始蟾蜍只是訓斥了他們,沒有說更多的道理。因為他知道這是這個階段必然發生的過程,是孩子成長的必然。

在危難階段蟾蜍救了他們,這是一種擔當和責任。即讓青蛙得以歷練又讓青蛙不至深陷其中。從此,它們在寧靜又幽雅的環境中,快樂的生活著。

大蟾蜍一共出現了兩次,一次叫停青蛙嘰嘰喳喳的吵架,一次在困難到來時挺身而出。媽媽的形象和出現的時段非常到位,沒有過度干擾小青蛙自由的生活,是一種信任的愛,但在危難面前挺身而出不失為更深沉的愛。

撥雲見日讓小青蛙感受陽光般的溫暖就像回到媽媽的懷抱。

【第12畫面】

原文:第二天早晨,池水變清了。陽光照向鋪滿細沙的池底,與銀色的小魚們追逐嬉戲。青蛙們開心地跳進池塘,一起繞著小島游來遊去。

解析:

洪水退去之後,青蛙們不再吵鬧,而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樂…

醉翁之意不在故事,而在於裡面蘊含的道理。我們應鼓勵讓孩子擁有現有“自私”的階段,這樣進而才到互相分享的階段。他們首先必須要有自我意識,因為一樣東西只屬於他自己是他的權力。在這個基礎上,再慢慢做到他和小朋友互相分享,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故事裡的三隻青蛙,遇到困難,三個人團結協作戰勝困難,這才會讓他們感受到友情的珍貴。

【第13畫面】

原文:他們又一起跳向天空,去追撲那些漫天飛舞的蝴蝶。

解析:

開始,天空、池塘和小島都隸屬不同的青蛙,不管誰的冒犯都是對對方的侵害,快樂也許是單獨的快樂,青蛙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有什麼不好,直接大家一起經歷了大風雨,才發現三個人站在同一個地方,那是前所沒有過的感覺。其實有時候快樂可以非常的簡單,那就是大家一起分享,自己佔有的東西也只有自己快樂,如果分享出來那大家都會感到快樂的。

李奧尼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同時,他又有著將複雜道理用一種淺顯的、孩子們能理解的方式講述出來的本領。真誠貫穿在他的每部作品當中。

這本《這是我的》小小的故事大大的道理。三隻小青蛙生活在一起卻總是怕對方占到便宜,一有機會總想著搶佔自己的地盤,當經歷困難之後卻感受到和對方在一起後,是多麼的溫暖!這三隻小青蛙多麼像我們可愛的孩子們呀,總有一個階段是非常的喜歡吃獨食的,就需要我們來引導他們,讓他們也感受一下分享的快樂,我想等孩子們像小青蛙一樣經歷過,感受過之後,肯定也是快樂的。

三隻青蛙原以為只要佔有就會快樂,但當他們體驗了分享之後,才發現那才是一種真正的快樂。從畫面也能看出三隻小青蛙放鬆、自由、共用的快樂。

【第14畫面】

原文:後來,當他們一起在草叢中休息時,感到非常快樂,那是一種他們從未感受過的快樂。

“這就是安寧!”密爾頓說。“這就是美麗!”魯伯特說。“還有,你們知道嘛?”莉蒂亞說。“你說,是什麼?”他們問。“這是我們的!”她說。

解析:

最後的這個場景:這就是安寧。這就是美麗。還有,你們知道是什麼嗎?這是我們的!緩慢的、抒情的語調,再配上清新、明快的畫面。仿佛畫外的我們也置身于那樣一種平靜、安詳、美好的景致之中。

“這水是我的,這地面是我的,這天空是我的……”“我的,我的,我的……”

“我”究竟需要什麼,又需要多少呢?有時候,人們在一味想要“我的”時候,目標和數量已經變得不重要了。其實,對三隻青蛙來說,他們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塊能在暴風雨中生存的“石頭”。過度的自我是侵佔和掠奪,甚至會帶來危險。

“我的”和“我們的”之間的區別。“我的”只有計較、爭鬥、狹隘;“我們的”才能發現和享受快樂、安寧、幸福、美麗。其實,“我們的”裡面包含著“我的”。

懂得分享、願意與別人分享是種美德,讓孩子從小、從與人交往之初就形成這樣的觀念,其實勝於事後的矯正。而比起空洞的說教,這樣一個優美、有趣的故事也許更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孩子可以從這個故事中,真切地感受到三隻青蛙互相友愛的快樂和滿足,並把分享帶到生活中去。

現代社會裡,孩子是家中的寶貝,擁有自己的天地,容易培養出自我且獨享的性格,很難理解到要和小夥伴共同分享的觀念。

《這是我的》繪本可以教導孩子們,東西是大家共用的觀念,不能據為己有,應學習將東西與人分享。並透過三隻青蛙患難與共的經驗,可以引導小朋友瞭解朋友的重要,及共同學習的喜悅與樂趣。

【封底】

解析:

《這是我的!》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現在的孩子大抵都有點小小的自私,不懂得分享,什麼都是自己的。這本書裡的三隻青蛙也是這樣,一開始很自私,經歷過事情之後態度有所轉變,認識到互相説明,有愛互助的精神,這就是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一個簡單有趣的故事,蘊藏著不簡單的道理,告訴孩子們分享的快樂,共處之道。

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我覺得很適合講給孩子聽,但是也不必提問,或者是告訴他們這個故事講了什麼什麼,說明了什麼道理。因為這樣的故事讀的多了,孩子心中自然有了對於分享的感受,並把這種美德帶到與人交往之中,對於現在每家只有一個寶貝的情況來說,分享的理念太需要潛移默化的讓孩子懂得了。

四、作者資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