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智若愚的糊塗謀略

蘇軾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說:"力辭幹未及之年, 退托以不能而止, 大勇若怯, 大智若愚。 "裡面的"大智若愚"當也可與"難得糊塗"有得一比。

唐代的李贄也有類似觀點:"蓋眾川合流, 務俗以成其大;土石並砌, 務以實其堅。 是故大智若愚焉耳。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 可見大智若愚並非真愚, 而是一種處世的謀略, 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谷, 寬厚敦和, 不露鋒芒, 甚至有點木納。

古有名言"取象于錢, 外圓內方"。 古錢幣的圓形方孔, 大家都是知道的, 為人處世, 就要像這錢一樣, 邊緣也要圓活, 但內心要守正, 有自己的主見和原則。

古人說"識時務者為俊傑", 自古雄才大略之人皆能順應時勢而成大事, 永遠走在時代的前面。 兵法說, 戰法應該"與時遷移, 隨物變化", 這也就是"造勢"的奧妙所在。 其實, 掌握時機永遠是政治家的智慧體現。 在什麼時候實施自己的計畫,

什麼時候又欲擒故縱, 這些都是智慧。 有時, 等待的結果是養虎為患, 而有時, 等待則是成功的重要保證。

鄭莊公時, 同父異母的共叔段要謀反篡位, 莊公開始表現的無動於衷, 但暗地裡密切注視著共叔段的動向, 當他確知共叔段己準備妥當之時, 覺得己找到誅滅共叔段的合法藉口, 於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囚禁了武薑氏, 並將共叔段誅滅。

由此可見, 能夠準確地識別時機的轉換, 是英雄創業的基本素質。 鬼穀子在《逸文》中說:"聖人之所以能永垂不朽, 就是能把握時機的變化。 "所以無論在行動上, 還是計畫上, 如果不能順應時代的變遷, 講求適應環境的策略, 只是一味固守己見, 絕對是要失敗的。

蕭何是劉邦的第一功臣,

在漢高祖開創西漢王朝的大業中, 蕭何忠貞不二地追隨劉邦:在豐沛起義中首任沛丞, 劉邦屈就漢王時任漢丞, 西漢建國以後, 任漢皇朝的丞相, 並享有"帶劍上殿, 入朝不趨"的特權。 在近三年的反秦戰爭中, 他贊襄帷幄, 籌措軍需, 直到打下咸陽進入漢中。 在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中, 蕭何在後方精心經營, 保證了兵源和軍需的充足供應。 危難關頭, 他多次力挽狂瀾, 使劉邦絕處逢生。 其中膾炙人口的故事有:"咸陽清收丞相府"、"力諫劉邦就漢王"、"收用巴蜀, 還定三秦"、"月下追韓信"、"制定九章律"、"誘捕淮陰"……蕭何以其超人的智慧、胸襟和氣魄為西漢王朝的創建和穩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建國以後, 劉邦的江山漸漸穩定了,

事過境遷, 而蕭何的功勞有那麼大, 劉邦對他自然會猜忌和懷疑。 漢十二年初蕭何看到長安周圍人多地少, 就請求劉邦把上林苑中的空閒土地交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 本來利國利民的一件小事, 不料使劉邦龍顏大怒, 以受人錢財為由, 將蕭何關進大牢。 困惑莫名的老丞相, 出了監牢, 才明白自己犯了"自媚於民"的錯誤。 淮南王英布造反, 劉邦御駕親征, 蕭何留守京城。 戰爭中, 劉邦不斷派使者回來, 回來一次就一定要去見蕭何, 問候蕭何。 蕭何的幕僚警告他:"君滅族不遠矣"。 蕭何一聽此言, 如五雷轟頂, 方明白自己已有了功高蓋主之嫌, 再繼續做收攬民心的事情就必然引起皇帝的疑心, 招來殺身之禍。 於是他就利用權勢以極低的價格強買民田民宅,
激起民怨。 終於使劉邦將他看做為子孫謀利, 胸無大志的人物。 劉邦回到京城, 收到了一大堆平民百姓告蕭何的狀子, 然後對蕭何放心了許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