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豆瓣日記: 城市的招牌:北京“歸還天際線”運動“歸還”了什麼?

本文作者“一禾”,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招牌”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商品經濟最初出現時。 招牌的形式也並不拘泥於某種特定材料與形狀, 常見的就有牌、旗、幡、燈籠, 不同類型的招牌也對應著不同的商業類型, 甚至早在宋朝, 就已經出現了“燈箱招牌”的原型, 在《清明上河圖》中, 一家酒店門口就設置了一個燈箱廣告, 上書“十千”、“腳店”四字, 其中“十千”為美酒的代稱, 表明這間店售酒。

在城市形態學中有諸多種“線”的名詞, 視覺方面最常聽到的莫過於“天際線”, 而在街道美學方面, 還有兩個概念非常重要, 分別是“第一輪廓線”和“第二輪廓線”,

而這三條線, 正是近期北京如火如荼的“歸還天際線”運動的目標。

第一輪廓線所指的是建築本身的外立面, 而第二輪廓線指的是建築外立面懸掛物所構成的新的外立面。 第一輪廓線突出的街道常見於歐洲, 傳統石質建築在建造時就將大量精力投入外立面裝飾上, 立柱和石刻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美學意義, 很少會被遮蓋;第二輪廓線突出的街道則多見於亞洲高密度城市區域, 如香港、東京, 建築被大量的燈牌所覆蓋, 塑造出一種非常濃重的商業市井氣息。

在過去, 城市研究者普遍認為第一輪廓線體現了建築之美, 而第二輪廓線因為主要由看板組成, 形式不定、色彩難以管理, 被認為有礙街道美學的塑成, 另外, 第二輪廓線也帶來諸多安全方面的挑戰, 由於第二輪廓線主要由懸掛的燈箱、招牌、廣告版組成, 時有墜落、自燃等意外情況發生, 因此在舊有觀點中, 並不受到城市研究者和管理者歡迎。 我們可以大概推測出, 北京這次“歸還天際線”運動,

主要動機也來自於此, 雖然他們最終解決的並不是天際線問題, 而是輪廓線問題。

這種否定的觀點形成和傳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 最初的城市研究與規劃學者, 大多是建築師背景, 對於建築師來說, 看到建築被商業屬性的外掛設施遮擋, 或許心理上自然存在排斥;另一個原因是城市規劃學科起源與發展都是在西方國家, 歐洲傳統的街道美學就自然排斥第二輪廓線而突出第一輪廓線, 受此影響的東方學者也自然會希望街道能夠像歐洲街道一樣純粹。 如果從中國式城市管理的角度考慮, 固定的建築物比起懸掛物顯然更好管理和控制。 綜上, 就產生了“歸還純淨的天際線”這種口號(儘管他們拆除的是第二輪廓線)。

然而, 以上觀點都完全忽視了社會歷史和文化的方面。 城市並不是規劃者的創造, 而是居民的創造, 任何一種成型的模式, 背後都是居民在具體條件與限制下做出的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 而這些選擇所構成的城市景觀, 也最終成為了城市的形象名片。 言及香港、唐人街, 必定會想到鱗次櫛比、顏色和字體各異的燈牌, 在電影和動畫裡, 這也成為一個東方的文化符號;而說到歐洲, 除了大本鐘、埃菲爾鐵塔這樣的地標之外, 石質立柱支撐的傳統建築才是歐洲更普遍的特色, 以至於中國所有的“歐式公館”商品樓, 都會在門口放幾根造型並不規範、也沒有功能性必要的希臘式立柱。

招牌起源於商品經濟,

其目的是為了讓商鋪在競爭中被消費者注意和記憶, 以致提供名號進行傳播, 也方便客人找到。 越是高密度、高競爭的商業環境, 招牌就越重要。 豐富多變的第二輪廓線, 是東亞高密度城市中產生的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在居民的認知中是繁華的象徵, 可以帶給人安心感。 脫離了文化和人的視角, 乾淨的第一輪廓線(或者說天際線)本身沒有任何意義。

東京曾經也一度有拆除第二輪廓線以還原整潔的街道面貌的主張, 但是後期未予實施, 而是出臺了關於看板色彩及安裝安全性的規定與導則, 以適應和引導第二輪廓線的發展。 如果東京當時也採取強硬的措施來進行整頓, 今天的澀穀就不會是一個全球聞名的城市景點了。

澀穀街頭

(全文完)

本文作者“一禾”,現居上海,目前已發表了54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一禾”關注Ta。

澀穀街頭

(全文完)

本文作者“一禾”,現居上海,目前已發表了54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一禾”關注T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