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造洋飯書》,一部宣統時期的西洋美食書,西餐在國內的啟蒙書

《造洋飯書》, 一部宣統時期的西洋美食書, 西餐在國內的啟蒙書

我們其實都知道, 一切有關於西洋的科技文化等都是來源於宗教在國內的開展, 也是這批宗教人士, 給我們也帶來了西洋美食的做法, 其中, 就有這本宣統元年出版的《造洋飯書》。

“洋飯”就是現在所謂的“西餐”。

卷首先開列了《廚房條例》,說明了必要事項。 然後分二十五章介紹了西餐的配料及烹調方法。 卷末附有英語、漢語對照表。 其中許多用語與現代不同,如把麵包譯為饅頭;把馬鈴薯譯為地蛋;把布丁譯為樸定等。

這本書的出版, 本意並不是為了在中國推廣西餐, 而是為了培訓做洋飯的中國廚師, 解決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的吃喝問題。 所以, 這本食譜很可能不對外公開發行。 因為封面上用的是耶穌降世一千九百零九年, 沒有用清朝宣統的年號。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食譜, 和中國傳統的食譜與食經不同。

首先是“廚房條例”, 特別強調做廚子的, 有三件事應該留心:第一, 要將各樣器具、食物擺好, 不可錯亂;第二, 要按著時刻, 該做什麼就做, 不可亂做, 慌忙無主意;第三, 要將各樣器具刷洗乾淨。

在廚子入廚做羹湯之前, 先教導廚子如何維持廚房的整潔和秩序, 這是當時一般家庭和廚師所沒有的觀念。

《造洋飯書》除“廚房條例”外, 共分湯、魚、肉、蛋、餅、糕、雜類等二十五章, 二百六十七種品類和半成品的烹調方法。

其中有“煎魚”法:“先洗淨了魚, 揩幹。 拿鹽、辣椒撒在魚上, 將豬油放在鍋內, 燒滾;把魚先浸在生雞蛋內, 後沾上包米面, 或用饅頭屑, 煎成黃色。 ”其制法與今同。

西餐至遲在明代後期, 已隨傳教士與洋商登岸中國了。 只是不普遍, 甚至在權貴階層也不多見, 也無資料可證。

自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 歐美傳教士與商人東來者眾, 西餐也漸漸在中國流行起來。 徐珂《清稗類鈔》“西餐”條下:

國人食西式之飯, 曰西餐, 一曰大餐, 一曰番菜, 一曰大菜。 席具刀、叉、瓢三事, 不設箸。 光緒朝,

都會商埠已有之。 至宣統時, 尤為盛行。

西餐中制, 或中料西烹, 是西餐傳入中國後的轉變。 當年廣州太平館的西汁乳鴿, 與粵式西餐中的“金必多湯”, 即奶油濃東加火腿、胡蘿蔔與鮑魚等加魚翅製成, 胡蘿蔔或象徵多金, 至於魚翅, 西方人是不興吃這種鯊魚背脊的。

筆者向來不願意走馬觀花, 故弄玄虛, 一部書, 總要有所思想上的進步或生活上的幫助, 這本書也是如此, 為了讀者能夠開券有益, 在此, 獻上書中的一則菜譜。

流心水波蛋

1. 把雞蛋打在碗裡, 燒熱一鍋水

2. 在水里加一點白醋, 可讓蛋白不散

3. 水冒泡但還沒燒滾的時候, 用勺子攪出漩渦

4. 倒入雞蛋, 加蓋關火, 燜3分鐘左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