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國家寶藏》:台綜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正氣范兒!

《國家寶藏》剛剛播出一期, 就火了。

上周日晚七點半, 《國家寶藏》在央視綜藝頻道首次與觀眾見面, 這個講述27件國寶“前世今生”故事的記錄式綜藝, 在播出後的24小時裡火速刷屏。 它被媒體稱為年末的綜藝黑馬, B站的年輕人用滿屏彈幕向這檔“清流綜藝”致敬, 豆瓣網友更是慷慨打上了9.4的高分。

原本略顯枯燥的文博探索節目, 卻因大氣磅礴的製作、明星演員們極其有趣的“場景重現”和背後的匠人故事俘獲一大批具備高審美標準的年輕人。

以明星為“藥引”, 但不濫用流量;博物館文物走下神壇, 大國重器不再有距離感;創新和信念感兼具, 娛樂性和科普性並重。 這一次, 《國家寶藏》終於讓台綜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正氣范兒!

台綜突圍, 《國家寶藏》的大膽嘗試, 對了!

12月3日《國家寶藏》開播當晚, 總導演、製片人於蕾寫了一篇手記, 記錄了開播當天的心情, 她寫到:“兩年來,

不知過了多少個無眠夜, 唯今晚心境不同。 這感覺, 像是與自己的理想, 談了一場虐心苦戀後, 終於盼來了洞房花燭......”

其實早在11月《國家寶藏》專家深度策劃會上, 于蕾就滿懷忐忑:“這是一個很簡單也很複雜的節目, 就像我們的模式界定一樣——大型文博探索節目, 這就是一次探索。 這種探索性的創新融合到底會得到怎樣的評價?我們很忐忑, 也很期待。 ”

主創人員“夜不能眠”的擔憂背後, 自然是這檔節目的創新和“冒險”。

《國家寶藏》的“新”和“奇”在於, 它與以往的鑒寶節目幾乎完全不同, 不僅有寶物, 還有明星, 有故事。

在這檔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類綜藝節目裡, 觀眾可以看到真人秀、舞臺劇場、紀錄片等多種元素, 關於節目類型, 官方給出的定位是“全新創制的記錄式綜藝”, 文化的內核, 綜藝的外殼, 記錄的氣質。 雖然多重元素“混搭”, 但節目本身的專業性和娛樂性完全撐得住。

從專業度上來看, 《國家寶藏》由九大國家級博物館和精心挑選的27件國寶坐鎮, 以“新晉網紅”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為代表的幾位館長親臨現場點評, 每期由一家國家級博物館從萬千館藏中甄選三件國寶來給觀眾展示。 雖然《國家寶藏》沒有請國寶真正走上舞臺, 但現場效果已然能讓觀眾感受到歷史文物從古到今穿過時間而來的莊嚴感。

從娛樂性上來看,

由明星擔任國寶守護人, 先以“前世傳奇”為主題, 明星回到國寶的年代, 現場演繹, 以舞臺戲劇的形式呈現文物的傳說。 然後以“今生故事”為主題, 由明星選擇的國寶接班人講述他們守護和傳承國寶的故事。

對於一貫愛走正氣范兒的文化節目來說, 《國家寶藏》的創新在於它一開始就不想圈地自萌, 走悶聲做節目的老路子, 它想抓住年輕人的心。

從節目對明星護寶人的選取上就不難發現,《國家寶藏》很早就將目光鎖定到年輕群體身上。易烊千璽、雷佳音、劉奕君、撒貝南、陳曉、李晨、段奕宏、王凱等,27件國寶的27位明星守護人,都是號召力強勁的明星藝人。節目播出後,除了明星的自發宣傳,節目視頻、截圖也被明星粉絲自發轉載,知名度被進一步擴大。

“好愛這個節目”、“淚流滿面、熱血沸騰”、“立志每個博物館都要去一下”、“給央視爸爸下跪......”節目第一期投放到B站播出後,滿屏的彈幕和觀眾的狂歡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雖坐擁明星流量,但不偏離主題,不失信念感

《國家寶藏》雖有號召力強勁的明星加持,但在整檔節目裡,製作組並沒有打算讓節目過度娛樂化,淪為明星的話題場。

作為一檔定位為“大型文博類探索類節目”,明星專注文物本身,發揮演員的本職作用,以有趣的故事表演、生動的場景還原國寶傳說,利用明星的積極影響帶動普羅大眾科普國寶。文物科普的專業性和文化節目的娛樂性兩者兼顧,恰到好處,節目組並未迷失自己。

在12月3日播出的首期節目裡,國寶守護人李晨、王凱、梁家輝化身宋徽宗、乾隆帝、司馬光,分別推薦了故宮博物館的三件國寶,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有著“瓷母”之稱的各種釉彩大瓶以及“中華第一古物”石鼓。

李晨飾演極具藝術才能的宋徽宗,因為“踏花歸去馬蹄香”的畫作,少年得志的天才畫家王希孟受到宋徽宗賞識,特許他在宮中完成《千里江山圖》卷,也因此天性率直的王希孟受到大奸臣蔡京的妒恨打壓。蔡京屢次以“生性頑略”為由,請求宋徽宗治罪王希孟,徽宗每每都不予理會,直到數月之後,這幅絕世畫作完成,徽宗轉而將《千里江山圖》卷賜予蔡京,北宋覆滅後,天才畫家王希孟也自此消失。

王凱飾演了“農家樂審美且傲嬌”的乾隆帝,執意燒制“瓷母”各種釉彩大瓶,受到了王羲之、雍正帝、黃公望的“三維立體環繞diss”,但執拗傲嬌的乾隆堅持認為“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為自己正名。

梁家輝扮演了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故事因石鼓展開,其中不僅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講述了司馬光父親司馬池的死因。

如果說《國家寶藏》“前世傳奇”是趣味小點心,那“今生故事”才是節目組精心烹飪的“硬菜”!

無論是為守護石鼓在故宮供職的梁家五代人;還是有著“瓷器問不倒”之稱的故宮博物院年輕志願者張甡;研究《千里江山圖》卷青綠色彩四年之久,耗時兩個月時間複製《千里江山圖》卷十分之一的馮海濤;在現場懇求觀眾幫忙留意顏料礦石線索、並解讀礦物顏料“千年不腐”的非物質文化遺“薑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唯一傳人仇慶年老先生,這些故事都是節目人文精神傳達的載體。

當然,《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博探索類節目,在高流量和傳播度之外,還能獲得如今的高口碑,除了節目形式創新和內容佈局精巧,舞臺置景、視覺體驗等硬體裝備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國家寶藏》沒有請國寶真正走上舞臺,製作組為了讓觀眾能夠真實感受都國寶魅力,將舞臺設置在一塊長43米、高7米的巨型LED環幕上,這塊LED環幕的大小已經接近標準IMAX銀幕,精細展示國寶細節。

在明星、故事和不失水準的硬體包裝之外,拉近觀眾和文物的距離,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瞭解文物背後守護的故事,才是節目的最終落點。

台綜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正氣范兒!

《國家寶藏》的橫空出世為垂暮的台綜打了一個翻身仗。

事實證明,不是只有炒作話題、博眼球的綜藝才能獲得關注,台綜終於找到適合他們的大氣范兒的表現方式。

誠然,近幾年來網綜的迅速崛起給了台綜很大壓力,《奇葩說》《火星情報局》《中國有嘻哈》等更年輕化、更活潑、創造性更強的網路綜藝洶湧而至,各大製作平臺甚至也進入“諸侯爭霸”式的白熱化競爭狀態。

網路綜藝的異軍突起,讓電視臺綜藝的觀眾群體空間被擠壓,台綜面臨此種窘境已非一日,不少綜藝節目已經逐漸由台轉網,勉強維持的綜N代也步履維艱,收視下滑,觀眾流失,疲態盡顯。

但央視作為國家大台,他們找到了適合自身定位的正確圈粉方式。

首先,近兩年來在年輕人中流行博物館文化,此前廣受好評的杜甫、雍正帝、乾隆集體賣萌,以及《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火爆,讓古人和文物的結合沒了往日莊重嚴肅的形象,更加接地氣兒。《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博探索類節目,以文物這樣的選題切口打入,有“獨家資源”。

其次,央視平臺對於眾多明星演員的邀請也更加順利,並且在演員的考量與匹配度上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和主動權。

最後,通過《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切實的把這些大氣磅礴的深厚文化底蘊呈現出來了,光華璀璨的寶物,盪氣迴腸的故事,二十七件國寶重器,即便是在螢幕外,也能感受到這種恢弘。

在這個“以撕為貴”綜藝時代,帶有“精英氣質”、非常peace&love的《國家寶藏》走紅雖屬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市場依舊殘酷的,綜藝節目繁榮似錦的蓬勃背後實是更嚴酷的優勝劣汰。對於之後的台綜來說,到底如何安放明星、抓取觀眾,空耗資金還是圈地自萌?作為2017年名副其實的文化綜藝黑馬,《國家寶藏》或許會給深陷窘境的台綜一點啟示。(文 穀雨)

從節目對明星護寶人的選取上就不難發現,《國家寶藏》很早就將目光鎖定到年輕群體身上。易烊千璽、雷佳音、劉奕君、撒貝南、陳曉、李晨、段奕宏、王凱等,27件國寶的27位明星守護人,都是號召力強勁的明星藝人。節目播出後,除了明星的自發宣傳,節目視頻、截圖也被明星粉絲自發轉載,知名度被進一步擴大。

“好愛這個節目”、“淚流滿面、熱血沸騰”、“立志每個博物館都要去一下”、“給央視爸爸下跪......”節目第一期投放到B站播出後,滿屏的彈幕和觀眾的狂歡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雖坐擁明星流量,但不偏離主題,不失信念感

《國家寶藏》雖有號召力強勁的明星加持,但在整檔節目裡,製作組並沒有打算讓節目過度娛樂化,淪為明星的話題場。

作為一檔定位為“大型文博類探索類節目”,明星專注文物本身,發揮演員的本職作用,以有趣的故事表演、生動的場景還原國寶傳說,利用明星的積極影響帶動普羅大眾科普國寶。文物科普的專業性和文化節目的娛樂性兩者兼顧,恰到好處,節目組並未迷失自己。

在12月3日播出的首期節目裡,國寶守護人李晨、王凱、梁家輝化身宋徽宗、乾隆帝、司馬光,分別推薦了故宮博物館的三件國寶,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有著“瓷母”之稱的各種釉彩大瓶以及“中華第一古物”石鼓。

李晨飾演極具藝術才能的宋徽宗,因為“踏花歸去馬蹄香”的畫作,少年得志的天才畫家王希孟受到宋徽宗賞識,特許他在宮中完成《千里江山圖》卷,也因此天性率直的王希孟受到大奸臣蔡京的妒恨打壓。蔡京屢次以“生性頑略”為由,請求宋徽宗治罪王希孟,徽宗每每都不予理會,直到數月之後,這幅絕世畫作完成,徽宗轉而將《千里江山圖》卷賜予蔡京,北宋覆滅後,天才畫家王希孟也自此消失。

王凱飾演了“農家樂審美且傲嬌”的乾隆帝,執意燒制“瓷母”各種釉彩大瓶,受到了王羲之、雍正帝、黃公望的“三維立體環繞diss”,但執拗傲嬌的乾隆堅持認為“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為自己正名。

梁家輝扮演了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故事因石鼓展開,其中不僅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講述了司馬光父親司馬池的死因。

如果說《國家寶藏》“前世傳奇”是趣味小點心,那“今生故事”才是節目組精心烹飪的“硬菜”!

無論是為守護石鼓在故宮供職的梁家五代人;還是有著“瓷器問不倒”之稱的故宮博物院年輕志願者張甡;研究《千里江山圖》卷青綠色彩四年之久,耗時兩個月時間複製《千里江山圖》卷十分之一的馮海濤;在現場懇求觀眾幫忙留意顏料礦石線索、並解讀礦物顏料“千年不腐”的非物質文化遺“薑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唯一傳人仇慶年老先生,這些故事都是節目人文精神傳達的載體。

當然,《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博探索類節目,在高流量和傳播度之外,還能獲得如今的高口碑,除了節目形式創新和內容佈局精巧,舞臺置景、視覺體驗等硬體裝備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國家寶藏》沒有請國寶真正走上舞臺,製作組為了讓觀眾能夠真實感受都國寶魅力,將舞臺設置在一塊長43米、高7米的巨型LED環幕上,這塊LED環幕的大小已經接近標準IMAX銀幕,精細展示國寶細節。

在明星、故事和不失水準的硬體包裝之外,拉近觀眾和文物的距離,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瞭解文物背後守護的故事,才是節目的最終落點。

台綜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正氣范兒!

《國家寶藏》的橫空出世為垂暮的台綜打了一個翻身仗。

事實證明,不是只有炒作話題、博眼球的綜藝才能獲得關注,台綜終於找到適合他們的大氣范兒的表現方式。

誠然,近幾年來網綜的迅速崛起給了台綜很大壓力,《奇葩說》《火星情報局》《中國有嘻哈》等更年輕化、更活潑、創造性更強的網路綜藝洶湧而至,各大製作平臺甚至也進入“諸侯爭霸”式的白熱化競爭狀態。

網路綜藝的異軍突起,讓電視臺綜藝的觀眾群體空間被擠壓,台綜面臨此種窘境已非一日,不少綜藝節目已經逐漸由台轉網,勉強維持的綜N代也步履維艱,收視下滑,觀眾流失,疲態盡顯。

但央視作為國家大台,他們找到了適合自身定位的正確圈粉方式。

首先,近兩年來在年輕人中流行博物館文化,此前廣受好評的杜甫、雍正帝、乾隆集體賣萌,以及《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火爆,讓古人和文物的結合沒了往日莊重嚴肅的形象,更加接地氣兒。《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博探索類節目,以文物這樣的選題切口打入,有“獨家資源”。

其次,央視平臺對於眾多明星演員的邀請也更加順利,並且在演員的考量與匹配度上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和主動權。

最後,通過《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切實的把這些大氣磅礴的深厚文化底蘊呈現出來了,光華璀璨的寶物,盪氣迴腸的故事,二十七件國寶重器,即便是在螢幕外,也能感受到這種恢弘。

在這個“以撕為貴”綜藝時代,帶有“精英氣質”、非常peace&love的《國家寶藏》走紅雖屬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市場依舊殘酷的,綜藝節目繁榮似錦的蓬勃背後實是更嚴酷的優勝劣汰。對於之後的台綜來說,到底如何安放明星、抓取觀眾,空耗資金還是圈地自萌?作為2017年名副其實的文化綜藝黑馬,《國家寶藏》或許會給深陷窘境的台綜一點啟示。(文 穀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