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驚爆 昔日消費級無人機潛力股昊翔YUNEEC震盪 誰是下個多米諾骨牌?

據業內人士透露, 曾被Intel投資6000萬美金的國內無人機廠商昊翔YUNEEC目前正面臨裁員及核心人員流失現況, 不僅一線銷售、市場、售後、研發核心骨幹,

連職能部門人員都所剩無幾。 可以說, 昊翔內部人員“空洞”到已經顧此失彼了。 儘管今年1月, 有消息稱開源飛控PX4創始人Lorenz Meier受聘成為YUNEEC昊翔蘇黎世研發中心負責人, 但YUNEEC旗下除消費級無人機Breeze、專業航拍機H480及行業應用無人機H920外, 僅在今年推出了H520的小型商用無人機。 6月, 因昊翔創始人之一及前集團CEO田瑜的離開, 原摩托羅拉系統中國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的蔣浩接任YUNEEC集團全球執行官一職, 也未對昊翔的情況發生轉機。

時至年底, 這套幾乎由職業經理人組成的昊翔YUNEEC領導班子開始有些動盪不斷。 據悉, 飛控大咖Lorenz已不再受聘於YUNEEC, 而底下產品負責人走馬燈般的一換再換。 從NPD資料公司的分析來看, 昊翔一直引起為傲的美國市場銷量,

從2016年12月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 份額從11%下滑不及5%。 與業務量一同萎縮的還有昊翔的員工人數。 據瞭解, 研發人數已從巔峰時期的400餘人, 縮至目前100人;其歐美地區的人數也均不到40人。 曾經被視為“可能是大疆最大競爭對手的”昊翔YUNEEC, 一年光景, 確實讓人唏噓不已。

昊翔YUNEEC的近況並未是行業個例, 從去年爆出的億航及零度裁員風波, 這個幾乎由大疆一統天下的消費級無人機行業就不再被業界看好, 大家更關注的或許是誰將是下一個多米諾骨牌。 零度創始人楊建軍前段時間在接受某媒體採訪時表示, “直至今日我都認為, 零度在戰略上是沒有錯的, 錯的只是戰術。 它最大的失誤是將公司業務板塊壓在單一產品口袋無人機DOBBY上,

而導致在其他領域沒有充分的現金流, 未能及時在其他業務板塊突圍, 最終讓公司陷入絕境。 ” 但筆者認為, 這個行業的消極, 原因既包含政策在內的不可抗拒因素, 也受限於尚未成熟的無人機生態圈。 拋開企業發展中遇到的“自身狀況”外, 其實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那便是鮮有企業真正直面一個個具體問題。 這些問題, 或許是空白的市場、強有力的競爭者、產品的短板、全新的商業模式。 此外還缺乏長長的耐性去引導和教育消費者, 最終將市場盤活。

環球網無人機有幸在一個月前參加了大疆“言而有新”北京媒體見面會。 那是一場坦誠相待的交流, 新上任的PR總監謝闐地講述了大疆是如何從過去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經歷。 據他透露, 大疆從一開始並未想著要在市場上做出一款怎樣的產品出來, 現在回頭看航拍機絕不是公司初創目標, 而是很大程度上當一群有志向有追求的青年聚集在一起, 能做到什麼程度就盡可能做到哪步。 大疆的產品, 在2006年還只有飛控和電機,

隨著技術開發和條件成熟到一定階段, 從飛控、電機到雲台、相機、基架直到最後一體機, 無人機便是在多種學科背景交叉誕生出來的產品。 當然這種精密製造的產物絕非一蹴而就, 它在多種學科背景交叉的同時, 也交叉和引入了更多不同背景的人才進入。

謝提到, 如果相機對於大疆而言是第一座里程碑的話, DJI.GO的誕生算是意料之外的第二座里程碑。 相信每天接觸大疆產品的夥伴對DJI.GO再熟悉不過, 這個看似做為連接無人機的作業系統, 除了擁有非常好的用戶體驗之外, 更是成為統管大疆整個無人機資料的交換平臺。 對於不同技術背景的工程師, DJI.GO又做為同一個口徑來開發打通, 並且承載擴展, 比如未來是否可搭載人工智慧技術呢?

反觀曾經耀眼過的無人機企業,既不乏資本青睞,亦不缺高學歷背景且技術一流的掌舵者,在看似面對唯一的獨角獸時,選擇轉攻行業應用或是亂了陣腳,又或是在現有的軟硬體產品和服務上停滯不前,實屬可惜。

大疆也曾對外表示過,空白領域其實並非可怕,技術驅動的意義在於可以用先進的工程能力去彌補市場培育的不足,用高技術低成本的產品打動人心,用低技術組合來實現功能和需要,提供服務,再從一線的回饋中不斷完善產品並挖掘機會,這是個教育與反哺的過程。也許今天,更多的企業意識到行業應用對無人機的需求遠比消費級領域來的廣闊,但倘若依然以商機為先而非服務為本,沒有過硬的技術,踏實的步伐,僅憑市場的熱度,想來又怕是鏡花水月。因為對於各行各業而言,無人機從來都不是喧賓奪主的產物。

反過來說,即便是走到今天已是消費級領域獨角獸的大疆,直面一個人的長征路也是件艱難的事。對於大疆而言,能不能在近乎獨孤求敗的環境中不斷超越自我砥礪前行,尋找它們的第三座里程碑,相信他們依然在用最具初心的方式不斷探索中。

比如未來是否可搭載人工智慧技術呢?

反觀曾經耀眼過的無人機企業,既不乏資本青睞,亦不缺高學歷背景且技術一流的掌舵者,在看似面對唯一的獨角獸時,選擇轉攻行業應用或是亂了陣腳,又或是在現有的軟硬體產品和服務上停滯不前,實屬可惜。

大疆也曾對外表示過,空白領域其實並非可怕,技術驅動的意義在於可以用先進的工程能力去彌補市場培育的不足,用高技術低成本的產品打動人心,用低技術組合來實現功能和需要,提供服務,再從一線的回饋中不斷完善產品並挖掘機會,這是個教育與反哺的過程。也許今天,更多的企業意識到行業應用對無人機的需求遠比消費級領域來的廣闊,但倘若依然以商機為先而非服務為本,沒有過硬的技術,踏實的步伐,僅憑市場的熱度,想來又怕是鏡花水月。因為對於各行各業而言,無人機從來都不是喧賓奪主的產物。

反過來說,即便是走到今天已是消費級領域獨角獸的大疆,直面一個人的長征路也是件艱難的事。對於大疆而言,能不能在近乎獨孤求敗的環境中不斷超越自我砥礪前行,尋找它們的第三座里程碑,相信他們依然在用最具初心的方式不斷探索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