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山東臨清:把大運河嵌在生命中的美麗小城

臨清重點文物:鼇頭磯

導語:臨清運河鈔關位於山東省臨清市運河西岸, 是明清時期在大運河航線上設立的一個徵收船稅的機構。

臨清鈔關現存有儀門, 南、北穿廳, 公堂、巡攔房、船料房、官屬舍房等80餘間古建築, 是全國唯—的1處鈔關舊址。 臨清城因運河而興, 也因運河時代的終結而衰落。 2014年, 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 運河河道也開始重新修整, 我們希望臨清城能再度迎來繁榮, 這一段歷史也能夠為更多人記住。

撰文、攝影:遠風男男

我站在鼇頭磯的門樓上, 眺望著馬路對面的大眾公園, 發了一條微信給朋友:現在, 我正在你的家鄉。

鼇頭磯

大眾公園外的橋

大眾公園外, 一座石橋橫跨京杭運河, 在漢白玉雕砌的橋面上, 一個小攤販碼放了一排排小玩意兒,

手裡拿著一堆木圈嚮往來的遊客吆喝, 招攬生意。 小獎品整齊地排列猶如一個待檢閱的方陣。 一旁, 還有一個個攤販在搭著的簡易涼棚下面經營著氣球射擊、拉洋片等娛樂項目。

這讓我想起20年前, 北京廟會上的情景。

大眾公園

公園門外, 經營套圈的小商販和他的攤子

不得不說, 臨清這個小城市, 與一線城市的差異不只是20年之久。 從馬路上奔跑的汽車、路旁販賣的小商品(以及批發這種販賣形式)、居民的生活節奏與狀態、物價水準等等, 都與我所長居的北京, 有著天壤之別。

我從這些親眼所見中, 找回了兒時的記憶。

鼇頭磯旁, 古樸的照相館

考棚街上的“超市”

百年秤鋪

路邊的店鋪和商販

供銷社門前的饃饃房

不一會,一條微信回復過來:親愛的,你來到我的家鄉,是旅遊麼?

如果不是為了立志探訪京杭運河,估計我一輩子也不會來到這個城鎮。

於是我回復她:也是。也不是。

流經古城的京杭運河(會通河)

都說旅遊就是到別人呆膩了的地方去遊玩——不可否認地,我確實來到了她呆膩了的家鄉。只不過,我準備在臨清找找那些恐怕連她也不知道的地方。

果然,朋友又一條微信過來:不知道這裡有什麼吸引到你?

我笑道:煙花柳巷。

橋下是默默流淌的運河

臨清,儘管現在是一個縣級以下的城鎮,確曾是中國南北交通的第一要津、明清時期山東最繁華的城市。早在隋唐時期,臨清就是大運河洛陽至北京段永濟渠的必經之路,元太祖修建京杭運河(會通河)時,又從這裡去彎取直直下杭州,臨清再一次成為京師與江南的運輸中心。——從古至今,它都是運河上的關鑰之地。

運河鈔關(復原門)

臨清古城是被運河圍起來的呈三角形的城區,又稱“中洲古城”。隱藏在古城中的鈔關遺址,現在僅剩一片廢墟,零星地點綴著幾座復原的房屋,難以找到當年“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氣氛。臨清鈔關曾位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在明清時代可是占盡了整片中洲。與其說鈔關在古城,莫如古城坐鈔關更為貼切。明朝時期,臨清鈔關到達歷史鼎盛,當時山東全省稅收都不及鈔關徵稅的1/10,萬曆年間徵收的船料商稅更是占當時全國總收入的1/4。可想而知,這一座小城因這運河的帶動,留下了多少繁華。

鈔關遺跡

不僅是那令人歎為觀止的寶馬雕車香滿路,吸引我來到臨清的,還有一個理由——據說,這裡是奇書《金瓶梅》的背景地。想來也是無差,臨清在當時有如此繁忙的交通運輸、繁華的商業經濟、活躍的人口流動,也自然少不了鱗次櫛比的休閒服務場所,形成奢靡的風俗習尚,市井休閒文化在這樣的土壤中得以充分滋養。書中多次提到的鈔關以及大大小小的街橋廟場,在臨清都有跡可查,就連民俗風情和方言俚語也能相互印證呢!

鈔關門內,⼀位居民向內張望

我在殘敗的老街裡尋找36條花柳巷和72弦樓的蛛絲馬跡。這裡早已凋零,呈現給我的景象是這樣的:屋頂雜亂無序的電線,纏繞在勉為其難支撐著的電線杆上;瓦片咿哩歪斜地躺在屋簷上,作出隨時準備掉落的姿勢;那些淩亂的、隔著破碎的玻璃的窗棱,在空氣中恣意地搖擺,木屑隨風飄散……街道中央是被青苔和泥土包裹著的石磚碼好的小路,從這個路口通到下個路口。曾經,臨清擁有80多條繁華的商業街,我腳下的這一條不過是八十分之一。可是如今這裡的凋敗不堪,早已將當年的盛極一時一掃而光。

中洲凋敝,今昔

“運河實際上是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或者說國道。”文化學者錢文忠,對運河有這樣的一段評價,“在這條高速公路上,臨清的繁盛和衰落,也是整個運河沿線甚至是中國的掠影——在明清臨清最繁榮的時候,正是中國傳統社會高度發達的時期。而臨清衰落的時期,也正好是中國近代最困難的時期。——它具備了極強的象徵意義和代表性。”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運河(會通河)臨清段(圖片來源網路)

運河養育了臨清城,它是動脈,是靈魂。而這河水一旦失去了它流動的意義,臨清城怕也許也會不復以往吧。

臨近⼲涸的會通河(元代)

古城旁,運河河道裡低矮的水面飄著厚厚的浮萍,河水靜靜流淌,毫無波瀾。二閘口正在施工,我們走過去向當地人打聽頭閘的位置,眾說紛紜,分別給我們指向河道相反的兩個方向。“或許運河真的已經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足輕重了,”我想,“以至於河上曾經這麼重要的閘口,位置都如此難辨。”

正在施工的閘口

舊日繁昌已不再,獨留故道恨西風。朝榮夕斃,榮辱無常。歎兮!念兮!

農耕繁忙依舊

正如紀錄片中《大運河》中所述,京杭運河的北段斷航多年,早已失去了漕運的作用,而今的部分河道只作為景觀存在——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使得這些早已乾涸的河道又充盈了流水——儘管這之中很多都是人為引水圍成的。大眾公園門口那一段風光迤邐的運河,兩岸垂柳依依,河床豐滿水波粼粼,讓人不禁幻想回到那段華麗時光。

公園門外的這段運河河道尤為新整

舍利寶塔是臨清的地標性建築,距鈔關約4公里車程。我們登上塔頂,赫然發現寶塔西側,在運河與寶塔中間平坦的土地上,是一片片金黃的麥田。拖拉機在麥田中辛勤耕作往來不絕,壓出一條條深淺不一的車轍,仿佛一條碧綠的綢帶,系在黃褐相間的玉石上。

臨清舍利寶塔遠觀

我感慨:儘管在臨清,運河已然只是一種象徵,但是生長在這樣一座因運河繁落而盛衰的城鎮裡的人們,終究還是以運河作為精神依託。運河依然流經了他們的家園、滋養著他們的生活。他們依然吃著運河水,將運河鑲嵌在生命裡。

運河邊戲水的頑童

遠處的臨清新城

每走到一個地方,我都不忘給我的朋友發一張圖片,打一個位置。正在外地的她歎道:親愛的,你將我的家鄉看得如此仔細!我一直覺得這裡早已破敗不堪。而在你眼中,這裡還有萬畝良田!

考棚街上的“超市”

百年秤鋪

路邊的店鋪和商販

供銷社門前的饃饃房

不一會,一條微信回復過來:親愛的,你來到我的家鄉,是旅遊麼?

如果不是為了立志探訪京杭運河,估計我一輩子也不會來到這個城鎮。

於是我回復她:也是。也不是。

流經古城的京杭運河(會通河)

都說旅遊就是到別人呆膩了的地方去遊玩——不可否認地,我確實來到了她呆膩了的家鄉。只不過,我準備在臨清找找那些恐怕連她也不知道的地方。

果然,朋友又一條微信過來:不知道這裡有什麼吸引到你?

我笑道:煙花柳巷。

橋下是默默流淌的運河

臨清,儘管現在是一個縣級以下的城鎮,確曾是中國南北交通的第一要津、明清時期山東最繁華的城市。早在隋唐時期,臨清就是大運河洛陽至北京段永濟渠的必經之路,元太祖修建京杭運河(會通河)時,又從這裡去彎取直直下杭州,臨清再一次成為京師與江南的運輸中心。——從古至今,它都是運河上的關鑰之地。

運河鈔關(復原門)

臨清古城是被運河圍起來的呈三角形的城區,又稱“中洲古城”。隱藏在古城中的鈔關遺址,現在僅剩一片廢墟,零星地點綴著幾座復原的房屋,難以找到當年“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氣氛。臨清鈔關曾位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在明清時代可是占盡了整片中洲。與其說鈔關在古城,莫如古城坐鈔關更為貼切。明朝時期,臨清鈔關到達歷史鼎盛,當時山東全省稅收都不及鈔關徵稅的1/10,萬曆年間徵收的船料商稅更是占當時全國總收入的1/4。可想而知,這一座小城因這運河的帶動,留下了多少繁華。

鈔關遺跡

不僅是那令人歎為觀止的寶馬雕車香滿路,吸引我來到臨清的,還有一個理由——據說,這裡是奇書《金瓶梅》的背景地。想來也是無差,臨清在當時有如此繁忙的交通運輸、繁華的商業經濟、活躍的人口流動,也自然少不了鱗次櫛比的休閒服務場所,形成奢靡的風俗習尚,市井休閒文化在這樣的土壤中得以充分滋養。書中多次提到的鈔關以及大大小小的街橋廟場,在臨清都有跡可查,就連民俗風情和方言俚語也能相互印證呢!

鈔關門內,⼀位居民向內張望

我在殘敗的老街裡尋找36條花柳巷和72弦樓的蛛絲馬跡。這裡早已凋零,呈現給我的景象是這樣的:屋頂雜亂無序的電線,纏繞在勉為其難支撐著的電線杆上;瓦片咿哩歪斜地躺在屋簷上,作出隨時準備掉落的姿勢;那些淩亂的、隔著破碎的玻璃的窗棱,在空氣中恣意地搖擺,木屑隨風飄散……街道中央是被青苔和泥土包裹著的石磚碼好的小路,從這個路口通到下個路口。曾經,臨清擁有80多條繁華的商業街,我腳下的這一條不過是八十分之一。可是如今這裡的凋敗不堪,早已將當年的盛極一時一掃而光。

中洲凋敝,今昔

“運河實際上是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或者說國道。”文化學者錢文忠,對運河有這樣的一段評價,“在這條高速公路上,臨清的繁盛和衰落,也是整個運河沿線甚至是中國的掠影——在明清臨清最繁榮的時候,正是中國傳統社會高度發達的時期。而臨清衰落的時期,也正好是中國近代最困難的時期。——它具備了極強的象徵意義和代表性。”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運河(會通河)臨清段(圖片來源網路)

運河養育了臨清城,它是動脈,是靈魂。而這河水一旦失去了它流動的意義,臨清城怕也許也會不復以往吧。

臨近⼲涸的會通河(元代)

古城旁,運河河道裡低矮的水面飄著厚厚的浮萍,河水靜靜流淌,毫無波瀾。二閘口正在施工,我們走過去向當地人打聽頭閘的位置,眾說紛紜,分別給我們指向河道相反的兩個方向。“或許運河真的已經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足輕重了,”我想,“以至於河上曾經這麼重要的閘口,位置都如此難辨。”

正在施工的閘口

舊日繁昌已不再,獨留故道恨西風。朝榮夕斃,榮辱無常。歎兮!念兮!

農耕繁忙依舊

正如紀錄片中《大運河》中所述,京杭運河的北段斷航多年,早已失去了漕運的作用,而今的部分河道只作為景觀存在——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使得這些早已乾涸的河道又充盈了流水——儘管這之中很多都是人為引水圍成的。大眾公園門口那一段風光迤邐的運河,兩岸垂柳依依,河床豐滿水波粼粼,讓人不禁幻想回到那段華麗時光。

公園門外的這段運河河道尤為新整

舍利寶塔是臨清的地標性建築,距鈔關約4公里車程。我們登上塔頂,赫然發現寶塔西側,在運河與寶塔中間平坦的土地上,是一片片金黃的麥田。拖拉機在麥田中辛勤耕作往來不絕,壓出一條條深淺不一的車轍,仿佛一條碧綠的綢帶,系在黃褐相間的玉石上。

臨清舍利寶塔遠觀

我感慨:儘管在臨清,運河已然只是一種象徵,但是生長在這樣一座因運河繁落而盛衰的城鎮裡的人們,終究還是以運河作為精神依託。運河依然流經了他們的家園、滋養著他們的生活。他們依然吃著運河水,將運河鑲嵌在生命裡。

運河邊戲水的頑童

遠處的臨清新城

每走到一個地方,我都不忘給我的朋友發一張圖片,打一個位置。正在外地的她歎道:親愛的,你將我的家鄉看得如此仔細!我一直覺得這裡早已破敗不堪。而在你眼中,這裡還有萬畝良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