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書法國畫、地方戲曲之類是註定被淘汰的藝術嗎?

一、書法國畫, 不會被淘汰。 書法國畫, 是中國人表達思想情感的特有方式, 同時完全可以憑藉個人愛好而得以傳承, 只要有中國文化存在,

就不會被淘汰。

二、地方戲曲就難說了, 地方戲曲雖然也是中國人表達思想情感的特有方式, 但是以演出的方式, 為其存在前提的。 戲曲具有很強的服務性, 沒有了觀眾, 就會失去生存的根基。 現在60歲以下的, 隨著年齡的遞減, 喜歡戲曲的人應該是越來越少了。

同時, 戲曲具有一定的綜合性, 還需要有一定造詣的藝人組合才能演出。 簡單地說, 某些唱法曲調, 某些可以獨立存在的樂器, 如二胡、笛子之類, 可以僅因個人的喜好而存在, 會比戲曲存在的時間更長。

現在人們特別是一些文化藝人, 認為某些戲曲是國粹, 要消失了, 驚呼要搶救。 搶救可以, 留下一些, 進入歷史博物館以供研究吧, 希望成為當今人們普遍喜聞樂見的, 只會越來越少。 歷史不會因少數還活著的人的偏好而留情的。 在我看來, 人為的努力, 也沒多大用處。 一些藝術式樣, 當他還有生命力時, 想取消, 也取消不了, 當有其他更好的式樣取代時, 想留也留不住。

說點例子吧, 儺戲, 被稱為戲曲史上的活化石, 在20多年前, 貴州黔東一帶的儺戲, 被媒體報導, 引起海內外關注。 此種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動的民間戲曲, 在漫長的歷史中, 保留了木偶動作頭戴面具的表演形式, 又吸收了了梁祝、三國、說岳等故事作為演出內容。 在文革期間, 被歸於牛鬼蛇神戲而禁演,

殊不知, 這一帶屬於武陵山區, 大山之中, 文革的力量就弱了, 老百姓有什麼活動, 還是偷偷地演。 改革開放後, 儺戲不僅為文化工作者重視, 隨著商業旅遊的興起, 開始為旅遊者們演出。 而其所用的面具等, 也被許多人收藏。 現在大山之中的年青人外出, 看電影、進歌廳了。 而城裡的旅遊者們卻要一賭為快, 未必要欣賞什麼, 卻要知道是怎麼回事。 商業需要, 增添了其生命力, 但興於此, 也止於此。 如要搬進城去, 天天搞個演出, 恐怕也就沒多少人看了。

貴州還有侗族大歌, 雖不屬戲曲, 但是一種民族演唱形式。 無伴奏和聲, 多人組合唱, 唱起來如海濤般起伏, 被稱為天籟之音。 在因此而被命名為中國十大民歌之鄉的貴州從江小黃村, 當地人介紹, 說中央音樂學院有一位元教授, 曾經有多年的時間, 年年都要去一次。 我見過這位教授給當地宣傳部門去的一封信, 信中說, 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 這裡的歌聲, 已經不如過去純粹了。 我也去過, 當地不少侗寨的年青人們, 傍晚時分, 開著錄放影機,唱的卻是城市裡的流行歌曲。於是旅遊者去了,侗家姑娘們為他們進行商業演唱,文化交流寬了,侗族大歌到了境外演出,大受歡迎。商業和文化交流,又以新的方式滋養著這一文化式樣。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穿越歷史的峽谷時,一部分猿聲被丟掉了;一部分猿聲,被錄下了,帶出去了,複製了,或者出於某些原因,被改造了;還有一些猿,被送進了動物園,猿聲當然還有,只是和峽谷裡的猿聲已有差別了。過去存在的,現在不一定存在了,現在還存在的,今後未必會存在,過去、現在、今天都還存在的,可能都有差別了。具體情況會怎麼樣呢,還是留給歷史去回答吧。(周曉農)

開著錄放影機,唱的卻是城市裡的流行歌曲。於是旅遊者去了,侗家姑娘們為他們進行商業演唱,文化交流寬了,侗族大歌到了境外演出,大受歡迎。商業和文化交流,又以新的方式滋養著這一文化式樣。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穿越歷史的峽谷時,一部分猿聲被丟掉了;一部分猿聲,被錄下了,帶出去了,複製了,或者出於某些原因,被改造了;還有一些猿,被送進了動物園,猿聲當然還有,只是和峽谷裡的猿聲已有差別了。過去存在的,現在不一定存在了,現在還存在的,今後未必會存在,過去、現在、今天都還存在的,可能都有差別了。具體情況會怎麼樣呢,還是留給歷史去回答吧。(周曉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