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今年最多好演員參加的綜藝,卻是在一起講國寶

話說——看央視綜藝再看其他綜藝, 有一種滿級神裝大佬屠新手村的感覺——這事兒, 已經是不少觀眾的共識了。

這不, 這兩天又有一部央視三套的節目火了, 那就是《國家寶藏》。

口碑好到什麼程度呢?

上週末僅僅播出第一期, 豆瓣就高達9.3分;甚至還被不少觀眾稱為中國版《博物館奇妙夜》。

說實在的, 這節目的主題乍一看還挺無聊的。

畢竟這個名字就怎麼聽就像科教頻道老掉牙的文物紀錄片, 不是說類似的節目不好看, 但顯然不是容易被當今受眾所接受的綜藝類型。

但《國家寶藏》的厲害之處就在於, 它從外到裡都顯得特別不一樣。

首先是節目形式。

《國家寶藏》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牽頭, 用了兩年的時間籌畫的節目。

而與他攜手的,

是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陝西、湖北、浙江、遼寧等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館長, 海報上也都是實打實的大佬范兒。

最近正趕上故宮建成600年之際, 故宮博物院準備聯合八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以《國家寶藏》為題舉辦一次盛大的特展。

要說咱們普通人逛博物館可都是文物多到眼花繚亂,

可這次卻要求每個博物館只能有一件藏品入主特展, 這讓各位館長傷透了腦筋:哪個文物都是寶貝, 到底選哪個好呢?

於是, 他們準備搞一場文物界的國家級選秀。

選手是下面這些美輪美奐的真·國家寶藏 ↓↓↓

而選秀的賽制則是——每一期節目由各個博物館選出三件鎮館之寶, 每件寶藏都有自己的明星「國寶守護人」去講其背後的故事。 最終觀眾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一件, 代表各自省份參加展覽。

這就不得不提節目的另一個亮點, 27位國寶守護人了。

講真, 最近各個綜藝節目的明星陣容真是一個比一個強大, 《國家寶藏》也請到了張國立、王剛、王凱、李晨、梁家輝、段奕宏、何炅、馬蘇、劉濤、雷佳音、秦海璐……等一眾明星。

和隔壁某地方台的節目一樣,來的幾乎都是響噹噹的大腕,可這次他們卻不是來撕逼的,而是還原國寶背後的故事。

簡單地來說:用舞臺劇的形式給大家演出了這件國寶是怎麼完成的,經歷了什麼。

看著秦海璐在台上邊獨白邊流淚 ↓↓↓

段奕宏飾演的勾踐深情激蕩,有點兒像國寶版《演員的誕生》?

主持人張國立老師最喜歡強調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們是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而已。

年輕,在在剛剛播出的第一期裡就展現的淋漓盡致。第一場角逐在故宮博物院的三件國寶中展開,國寶守護人分別是李晨、王凱和梁家輝。

尤其是王凱演繹的乾隆與瓷母的故事,可以說是承包了整期節目的笑點。

眾所周知,乾隆這個皇帝最喜歡幹的事兒就是——名其名曰喜歡某位畫家和詩人,就在前人的字畫上(毫不克制地)為他題字,為他寫詩,為他瘋狂蓋大戳 ↓↓↓

以及把皇阿瑪雍正鍾愛的素雅瓷器風格,變成各種東北花被單般的農家樂審美風格。

因此江湖人稱:愛新覺羅·牛皮癬·弘曆。

節目也沒有放過這個吐槽的機會,生生把王凱這part拍成了一部《乾隆農家樂審美吐槽大會》。

回到兩百餘年前的乾隆年間,天生喜歡花哨的乾隆爺燒制出了一個名為「瓷母」的大花瓶,又名各色釉彩大瓶(可以說十分簡單粗暴了)。

瓷母的工藝可謂是十分複雜, 集17種花色與一身;但外觀,顯然是不怎麼有氣質的那一種,大家感受哈 ↓↓↓ 一首《浮誇》送給乾隆。

連當年的陶瓷藝術家唐英都看不下去了:一種瓶子上17個花色,有些過了吧?

奈何當年的乾隆就是沉迷於此,整日不翻牌子,只翻圖紙,致力於搞出個大花瓶的皇上並不care:就是要過!就是要花!就是要炫!

乾小四覺得自己委屈的不得了: 什麼你說不好看?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大家怎麼就理解不了我的審美呢?

看來只有我的愛豆——王羲之、黃公望這樣的藝術大家能懂我了。

唐英一聽這話就更害怕了:別提這茬了。萬歲爺折騰一個瓶子也就罷了,要是讓前人知道你還毀了人家的字畫,估計得氣到詐屍。

@英小六

然後,節目組就真的讓王羲之和黃公望「活」了過來。

當乾隆在夢中夢到了他們,還沒等開口問瓶子的事兒呢,王羲之就開口了:你看你把我的《快雪時晴帖》糟蹋成什麼鬼樣子了,蓋幾十枚章就算了,還題了七十多處字……

好端端的書法作品,正中央被你乾小四批註上一個「神」字是鬧哪樣?老子的魏晉風骨怎麼吸了你這麼個粉!

王凱簡直可以說是用盡了畢生詞彙替乾隆挽尊,然而中二弘曆依然中二,解釋道:我是想讓後世人更好看懂你的作品。

話還沒完,大畫家黃公望就出現了:得了吧,一個《富春山居圖》被你提了55處字,還創下了世界紀錄,難不成老夫的畫那麼晦澀難懂?

兩位愛豆把乾隆噎的啞口無言,不提畫的事兒了,咱還是看大花瓶的圖紙吧:真的不好看嗎?

結果王羲之&黃公望:……告辭了朋友,老夫的雙眼仿佛置身天府之國——太辣了!做成這樣,你家裡人知道嗎???

乾隆:巴不得讓我爹知道呢?皇阿瑪要是在世,肯定會支持我的!

藍後……雍正就又從鵝紫的夢裡冒了出來:閉嘴,荒唐,太醜了!我沒有你醬嬸兒的鵝紫!

於是,三位高級審美的前輩轉著圈對委屈巴巴的乾隆進行了一番集體diss:這麼醜的瓷母,你就不怕後人說你浮誇炫技麼?(心疼乾小四三秒鐘,愛豆老爹都嫌棄)

乾隆倒是絲毫不動搖:我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鎮的匠人,炫的是大清的盛世!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

是啊,作為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物質與文化巔峰的帝王,乾隆一輩子順風順水,人家要的就是富麗堂皇,花團錦簇的feel。

更何況雖然審美堪憂,但絕對沒人可以否定瓷母的工藝。整個器物從上到下依次運用了色地琺瑯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青花……,集合了從宋代到清代17種最具代表性的釉彩。

正如王凱的介紹:可以說,任何一種都是扛把子,更別提集合到一個瓶子上了。

故宮講解員張甡也介紹了瓷母的完工難度——17種釉彩脾氣各不相同,有高溫、有低溫,做瓷的方法和上色方法也不一樣,大概也就0.23%的成功率吧。

可見,雖然外觀常有人吐槽,但瓷母在中國文物史上的意義絕對是不容置疑的。

能與瓷母同場競技的,自然也不是等閒之輩。

比如兩個月前轟動故宮的《千里江山圖》,為了一睹它的真容,每天都有上萬名愛好者跑去故宮瞻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也有它的出現。

這幅畫的厲害之處一是在,長。我們之前最熟悉的畫卷莫過於《清明上河圖》,可《千里江山圖》比《清明上河圖》還要長。

整幅圖上都是北宋的山水,堪稱宋朝版《航拍中國》。

更震撼的是,至今已過去千年時間,可它依然璀璨奪目。即便放在今天來看,還是很細膩,顏色還是很純正 ↓↓↓ 當它被投放在了現場的大螢幕中,所有觀眾都被震撼了。

據中央美院的馮海濤教授說,這幅畫卷需要畫五遍方能成就:第一遍水墨粉本,第二遍點染赭石色,第三遍綠色,第四遍疊加綠色,第五遍青色。

每一道顏料都是極盡名貴,上等的阿膠、綠松石、孔雀石、千年的貝母化石。還專門請到了國畫顏料的傳承人仇慶年先生,在現場細緻地研磨顏料,把《千里江山圖》背後細緻的工藝完全呈現了出來。

另一個故宮博物院的候選寶貝,則是有著「大秦帝國東方紅」之稱的石鼓。

這是十隻篆刻著718個文字的花崗石(現存327個),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上面的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乃篆書之祖,也有人說是今天漢字的「祖宗」。

一字抵萬金,因此在歷史上逢戰亂即丟失,但至今還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也被稱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

講真,灰溜溜的幾塊大石頭,外觀沒有書畫璀璨,也沒有瓷母奪人眼球。石鼓這種有重大歷史文化意義的文物,不經過介紹可真是不懂它的珍貴。

於是節目組找來了影帝梁家輝,去介紹石鼓背後的故事。影帝說話雖然帶著滿滿的港味,但儒雅的氣質可以說是非常適合《國家寶藏》這個節目了。

25年前,當他來故宮拍《垂簾聽政》時,就十分喜歡故宮。有一次拍戲的時候,他穿著一身龍袍,走到太和殿外的城樓上,發現月亮映襯著故宮的剪影。

那時候他就在想,以前的皇帝,會不會在這個角落看自己的家。

節目裡的那一幕,梁家輝站在故宮逆著陽光電影質感滿滿,他說自己是真的把故宮當成家的。

這也是他自告奮勇,介紹石鼓的原因:石鼓誕生於陝西,語言雖然和香港差別很大,但石鼓上刻著的漢字卻把中國人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說粵語的香港人,也能理解陝西故事,或許就是國寶們存在的最大意義。

在一片好評之中,也有不少專業文物愛好者提出了質疑。

比如對史實的考據不夠嚴謹,李晨飾演的宋徽宗,服飾卻錯用明清龍袍(下圖右為宋徽宗畫像);

比如穿越的情節,難免顯得太過戲謔;

再比如,像著名人文藝術博主@螺旋真理所說,整個節目走的大眾路線,而避開了對器物本身的深入研究,讓核心愛好者感覺信息量太少,淺嘗輒止。

不過,一方面《國家寶藏》定位畢竟是個綜藝節目,專業程度本身就沒有紀錄片那麼高;

另一方面,節目組的定位是「讓國寶和年輕人對話」,用意是吸引更多對文物完全沒有瞭解的普通觀眾,讓大家先喜歡上文物,整體是大眾科普向而不是鑽研向。

正如這位文博屆的知乎網友@李樂然所說:此前由於專業性過高,文物一直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普通人很難接觸到;因此《國家寶藏》把它做成了中國第一檔博物館主題的綜藝,讓觀眾有了接觸的機會就十分寶貴,可以說是瑕不掩瑜了。

作為一個文博人,在聽到央視要佈局文博主題的綜藝時,心情簡直像過年一般,因為這個行業由於其專業性高,向來給人一種高高在上,一般人很難觸及一分德感覺。 播出當晚,文博人都奔走疾呼。

看過之後,應該說瑕不掩瑜。這個節目的定位應是大眾科普性質的欄目,並不是專業的學術探討平臺,旨在向普通群眾傳達文物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況且這僅僅是第一期,此後還可以精進。

我們希望之後節目在專業度上能做得更好,但也不能否定其用通俗的語言、輕鬆的形式帶領普通大眾接觸國寶的意義。

比如第一集,很多粉絲其實是奔著明星去的,但在看完節目後卻紛紛發出感歎——

本來想摸王凱的,結果卻摸到了歷史的脈搏。

雖然請了幾十位明星,可明星的風頭並沒有蓋過國寶們。反而,他們對國寶的態度十分敬重,正如張國立形容好友王剛的話——

他脫了鞋,對著曾侯乙編鐘深深鞠躬,幾乎是爬進博物館看藏品的。

再加上除了明星,節目組還專門請來了那些默默守候在國寶背後的奉獻者。

比如傳統國畫顏料製作又髒又累,73歲的仇慶年先生堅持了50多年。無奈無人傳承,還在現場拜託觀眾向他介紹好的顏料原材料。

比如我們曾經寫過的故宮大總管梁金生先生的故事,連結戳 →故宮文物大總管:一家五代都是故宮的人 掌管180萬余件國寶

他任職於故宮文物管理處,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到他,一家五代都就職於這裡。

爺爺梁廷煒曾在1933年,參與過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搬遷。走遍了中國,上百萬件故宮文物卻無一丟失,保證了抗日戰爭期間的文物安全。

梁金生老爺子則繼承了家庭的傳統,花7年的時候,清點了故宮186萬件文物,每一個都是他的寶貝。

再比如,有著「陶瓷館問不倒」之稱的故宮講解員張甡,其實是國外名校研究生,因為熱愛文物,回國自願當起了講解員。

高大帥氣的聲影博得了不少遊客的喜愛,跟神奇的是,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他都熟稔於心,不管遊客提出什麼樣的問題都難不倒他。

志願者團隊裡除了張甡這樣的小夥子,還有六七十歲的北京大爺大媽,本身就喜愛文博知識,退了休更是自學鑽研,至今已經在故宮講解了上千小時。

還有因為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迷上故宮的高校研究生 ↓↓↓

有老一輩的傳承也有新鮮血液,每一位講述自己與故宮的故事時都眼含熱愛,正如張國立對講解員們的評價:如果他不是真愛,說不到這樣一個程度。

從兢兢業業的故宮志願者,到漫山遍地採礦的顏料傳承人,再到戰火中輾轉護送文物的家族……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國寶們如今的絢麗。

它們守護的不只是文物,也是中華文明的傳承。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直言:

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

顯然,他也是這麼做的。

這兩年,從風靡一時的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各種腦洞打開的故宮周邊,故宮每一次的放飛自我都能圈到一批粉。

這其實是膠帶啦

這其中自然是年輕人居多,單霽翔介紹:最近三年,故宮30歲以下遊客的比重達到了七成。因此他一直拒絕抬高故宮票價,因為很多喜愛文物的學生是付不起高昂門票的。

這次的《國家寶藏》顯然也是這個目的。

央視專門把節目上傳到了B站,目前播出的第一集就有8000多條彈幕 ↓↓↓

說到底,這些國寶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財產,可本來就對文物有興趣,並且懂行的觀眾還是少數。

而這檔節目選擇用真人演繹歷史故事的形式講述國寶傳奇的前世今生,不再是隔著玻璃通過文字,就變得異常生動;

連平時異常神秘的院長們,都願意出現在鏡頭前弘揚傳統文化。雖然一位位都略顯緊張,但足以看出他們的誠意。

很多觀眾都被節目裡那些為文物守護做出貢獻的人而感動,也讓一些即將失傳的工藝有一個傳播的途徑,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傳承中。

就像《我在故宮修文物》裡所說,修復文物的老師傅們大多已經五六十歲,此前由於缺乏瞭解,少有年輕人願意研究文物相關的工作。

可2017年,卻有超過15000名大學畢業生報名要到故宮修文物。

這或許也回歸到了節目的初衷:我們總覺得國寶離自己很遠,可——

寶藏為物,文化為神,而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發揚者,於千百年前的人是,於今日之你我亦如此。

正如主題曲中所唱:請再翻慢一點,那麼厚一本時間,夢見你千萬遍,只想觸摸你五官。

作為普通的觀眾,就算沒有那個本事投身文物研究和保護事業,有這麼一個機會接觸到那些國寶的故事,瞭解到它們背後泱泱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也不失為一件幸事吧。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國家寶藏》也請到了張國立、王剛、王凱、李晨、梁家輝、段奕宏、何炅、馬蘇、劉濤、雷佳音、秦海璐……等一眾明星。

和隔壁某地方台的節目一樣,來的幾乎都是響噹噹的大腕,可這次他們卻不是來撕逼的,而是還原國寶背後的故事。

簡單地來說:用舞臺劇的形式給大家演出了這件國寶是怎麼完成的,經歷了什麼。

看著秦海璐在台上邊獨白邊流淚 ↓↓↓

段奕宏飾演的勾踐深情激蕩,有點兒像國寶版《演員的誕生》?

主持人張國立老師最喜歡強調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們是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而已。

年輕,在在剛剛播出的第一期裡就展現的淋漓盡致。第一場角逐在故宮博物院的三件國寶中展開,國寶守護人分別是李晨、王凱和梁家輝。

尤其是王凱演繹的乾隆與瓷母的故事,可以說是承包了整期節目的笑點。

眾所周知,乾隆這個皇帝最喜歡幹的事兒就是——名其名曰喜歡某位畫家和詩人,就在前人的字畫上(毫不克制地)為他題字,為他寫詩,為他瘋狂蓋大戳 ↓↓↓

以及把皇阿瑪雍正鍾愛的素雅瓷器風格,變成各種東北花被單般的農家樂審美風格。

因此江湖人稱:愛新覺羅·牛皮癬·弘曆。

節目也沒有放過這個吐槽的機會,生生把王凱這part拍成了一部《乾隆農家樂審美吐槽大會》。

回到兩百餘年前的乾隆年間,天生喜歡花哨的乾隆爺燒制出了一個名為「瓷母」的大花瓶,又名各色釉彩大瓶(可以說十分簡單粗暴了)。

瓷母的工藝可謂是十分複雜, 集17種花色與一身;但外觀,顯然是不怎麼有氣質的那一種,大家感受哈 ↓↓↓ 一首《浮誇》送給乾隆。

連當年的陶瓷藝術家唐英都看不下去了:一種瓶子上17個花色,有些過了吧?

奈何當年的乾隆就是沉迷於此,整日不翻牌子,只翻圖紙,致力於搞出個大花瓶的皇上並不care:就是要過!就是要花!就是要炫!

乾小四覺得自己委屈的不得了: 什麼你說不好看?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大家怎麼就理解不了我的審美呢?

看來只有我的愛豆——王羲之、黃公望這樣的藝術大家能懂我了。

唐英一聽這話就更害怕了:別提這茬了。萬歲爺折騰一個瓶子也就罷了,要是讓前人知道你還毀了人家的字畫,估計得氣到詐屍。

@英小六

然後,節目組就真的讓王羲之和黃公望「活」了過來。

當乾隆在夢中夢到了他們,還沒等開口問瓶子的事兒呢,王羲之就開口了:你看你把我的《快雪時晴帖》糟蹋成什麼鬼樣子了,蓋幾十枚章就算了,還題了七十多處字……

好端端的書法作品,正中央被你乾小四批註上一個「神」字是鬧哪樣?老子的魏晉風骨怎麼吸了你這麼個粉!

王凱簡直可以說是用盡了畢生詞彙替乾隆挽尊,然而中二弘曆依然中二,解釋道:我是想讓後世人更好看懂你的作品。

話還沒完,大畫家黃公望就出現了:得了吧,一個《富春山居圖》被你提了55處字,還創下了世界紀錄,難不成老夫的畫那麼晦澀難懂?

兩位愛豆把乾隆噎的啞口無言,不提畫的事兒了,咱還是看大花瓶的圖紙吧:真的不好看嗎?

結果王羲之&黃公望:……告辭了朋友,老夫的雙眼仿佛置身天府之國——太辣了!做成這樣,你家裡人知道嗎???

乾隆:巴不得讓我爹知道呢?皇阿瑪要是在世,肯定會支持我的!

藍後……雍正就又從鵝紫的夢裡冒了出來:閉嘴,荒唐,太醜了!我沒有你醬嬸兒的鵝紫!

於是,三位高級審美的前輩轉著圈對委屈巴巴的乾隆進行了一番集體diss:這麼醜的瓷母,你就不怕後人說你浮誇炫技麼?(心疼乾小四三秒鐘,愛豆老爹都嫌棄)

乾隆倒是絲毫不動搖:我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鎮的匠人,炫的是大清的盛世!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

是啊,作為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物質與文化巔峰的帝王,乾隆一輩子順風順水,人家要的就是富麗堂皇,花團錦簇的feel。

更何況雖然審美堪憂,但絕對沒人可以否定瓷母的工藝。整個器物從上到下依次運用了色地琺瑯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青花……,集合了從宋代到清代17種最具代表性的釉彩。

正如王凱的介紹:可以說,任何一種都是扛把子,更別提集合到一個瓶子上了。

故宮講解員張甡也介紹了瓷母的完工難度——17種釉彩脾氣各不相同,有高溫、有低溫,做瓷的方法和上色方法也不一樣,大概也就0.23%的成功率吧。

可見,雖然外觀常有人吐槽,但瓷母在中國文物史上的意義絕對是不容置疑的。

能與瓷母同場競技的,自然也不是等閒之輩。

比如兩個月前轟動故宮的《千里江山圖》,為了一睹它的真容,每天都有上萬名愛好者跑去故宮瞻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也有它的出現。

這幅畫的厲害之處一是在,長。我們之前最熟悉的畫卷莫過於《清明上河圖》,可《千里江山圖》比《清明上河圖》還要長。

整幅圖上都是北宋的山水,堪稱宋朝版《航拍中國》。

更震撼的是,至今已過去千年時間,可它依然璀璨奪目。即便放在今天來看,還是很細膩,顏色還是很純正 ↓↓↓ 當它被投放在了現場的大螢幕中,所有觀眾都被震撼了。

據中央美院的馮海濤教授說,這幅畫卷需要畫五遍方能成就:第一遍水墨粉本,第二遍點染赭石色,第三遍綠色,第四遍疊加綠色,第五遍青色。

每一道顏料都是極盡名貴,上等的阿膠、綠松石、孔雀石、千年的貝母化石。還專門請到了國畫顏料的傳承人仇慶年先生,在現場細緻地研磨顏料,把《千里江山圖》背後細緻的工藝完全呈現了出來。

另一個故宮博物院的候選寶貝,則是有著「大秦帝國東方紅」之稱的石鼓。

這是十隻篆刻著718個文字的花崗石(現存327個),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上面的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乃篆書之祖,也有人說是今天漢字的「祖宗」。

一字抵萬金,因此在歷史上逢戰亂即丟失,但至今還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也被稱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

講真,灰溜溜的幾塊大石頭,外觀沒有書畫璀璨,也沒有瓷母奪人眼球。石鼓這種有重大歷史文化意義的文物,不經過介紹可真是不懂它的珍貴。

於是節目組找來了影帝梁家輝,去介紹石鼓背後的故事。影帝說話雖然帶著滿滿的港味,但儒雅的氣質可以說是非常適合《國家寶藏》這個節目了。

25年前,當他來故宮拍《垂簾聽政》時,就十分喜歡故宮。有一次拍戲的時候,他穿著一身龍袍,走到太和殿外的城樓上,發現月亮映襯著故宮的剪影。

那時候他就在想,以前的皇帝,會不會在這個角落看自己的家。

節目裡的那一幕,梁家輝站在故宮逆著陽光電影質感滿滿,他說自己是真的把故宮當成家的。

這也是他自告奮勇,介紹石鼓的原因:石鼓誕生於陝西,語言雖然和香港差別很大,但石鼓上刻著的漢字卻把中國人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說粵語的香港人,也能理解陝西故事,或許就是國寶們存在的最大意義。

在一片好評之中,也有不少專業文物愛好者提出了質疑。

比如對史實的考據不夠嚴謹,李晨飾演的宋徽宗,服飾卻錯用明清龍袍(下圖右為宋徽宗畫像);

比如穿越的情節,難免顯得太過戲謔;

再比如,像著名人文藝術博主@螺旋真理所說,整個節目走的大眾路線,而避開了對器物本身的深入研究,讓核心愛好者感覺信息量太少,淺嘗輒止。

不過,一方面《國家寶藏》定位畢竟是個綜藝節目,專業程度本身就沒有紀錄片那麼高;

另一方面,節目組的定位是「讓國寶和年輕人對話」,用意是吸引更多對文物完全沒有瞭解的普通觀眾,讓大家先喜歡上文物,整體是大眾科普向而不是鑽研向。

正如這位文博屆的知乎網友@李樂然所說:此前由於專業性過高,文物一直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普通人很難接觸到;因此《國家寶藏》把它做成了中國第一檔博物館主題的綜藝,讓觀眾有了接觸的機會就十分寶貴,可以說是瑕不掩瑜了。

作為一個文博人,在聽到央視要佈局文博主題的綜藝時,心情簡直像過年一般,因為這個行業由於其專業性高,向來給人一種高高在上,一般人很難觸及一分德感覺。 播出當晚,文博人都奔走疾呼。

看過之後,應該說瑕不掩瑜。這個節目的定位應是大眾科普性質的欄目,並不是專業的學術探討平臺,旨在向普通群眾傳達文物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況且這僅僅是第一期,此後還可以精進。

我們希望之後節目在專業度上能做得更好,但也不能否定其用通俗的語言、輕鬆的形式帶領普通大眾接觸國寶的意義。

比如第一集,很多粉絲其實是奔著明星去的,但在看完節目後卻紛紛發出感歎——

本來想摸王凱的,結果卻摸到了歷史的脈搏。

雖然請了幾十位明星,可明星的風頭並沒有蓋過國寶們。反而,他們對國寶的態度十分敬重,正如張國立形容好友王剛的話——

他脫了鞋,對著曾侯乙編鐘深深鞠躬,幾乎是爬進博物館看藏品的。

再加上除了明星,節目組還專門請來了那些默默守候在國寶背後的奉獻者。

比如傳統國畫顏料製作又髒又累,73歲的仇慶年先生堅持了50多年。無奈無人傳承,還在現場拜託觀眾向他介紹好的顏料原材料。

比如我們曾經寫過的故宮大總管梁金生先生的故事,連結戳 →故宮文物大總管:一家五代都是故宮的人 掌管180萬余件國寶

他任職於故宮文物管理處,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到他,一家五代都就職於這裡。

爺爺梁廷煒曾在1933年,參與過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搬遷。走遍了中國,上百萬件故宮文物卻無一丟失,保證了抗日戰爭期間的文物安全。

梁金生老爺子則繼承了家庭的傳統,花7年的時候,清點了故宮186萬件文物,每一個都是他的寶貝。

再比如,有著「陶瓷館問不倒」之稱的故宮講解員張甡,其實是國外名校研究生,因為熱愛文物,回國自願當起了講解員。

高大帥氣的聲影博得了不少遊客的喜愛,跟神奇的是,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他都熟稔於心,不管遊客提出什麼樣的問題都難不倒他。

志願者團隊裡除了張甡這樣的小夥子,還有六七十歲的北京大爺大媽,本身就喜愛文博知識,退了休更是自學鑽研,至今已經在故宮講解了上千小時。

還有因為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迷上故宮的高校研究生 ↓↓↓

有老一輩的傳承也有新鮮血液,每一位講述自己與故宮的故事時都眼含熱愛,正如張國立對講解員們的評價:如果他不是真愛,說不到這樣一個程度。

從兢兢業業的故宮志願者,到漫山遍地採礦的顏料傳承人,再到戰火中輾轉護送文物的家族……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國寶們如今的絢麗。

它們守護的不只是文物,也是中華文明的傳承。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直言:

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

顯然,他也是這麼做的。

這兩年,從風靡一時的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各種腦洞打開的故宮周邊,故宮每一次的放飛自我都能圈到一批粉。

這其實是膠帶啦

這其中自然是年輕人居多,單霽翔介紹:最近三年,故宮30歲以下遊客的比重達到了七成。因此他一直拒絕抬高故宮票價,因為很多喜愛文物的學生是付不起高昂門票的。

這次的《國家寶藏》顯然也是這個目的。

央視專門把節目上傳到了B站,目前播出的第一集就有8000多條彈幕 ↓↓↓

說到底,這些國寶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財產,可本來就對文物有興趣,並且懂行的觀眾還是少數。

而這檔節目選擇用真人演繹歷史故事的形式講述國寶傳奇的前世今生,不再是隔著玻璃通過文字,就變得異常生動;

連平時異常神秘的院長們,都願意出現在鏡頭前弘揚傳統文化。雖然一位位都略顯緊張,但足以看出他們的誠意。

很多觀眾都被節目裡那些為文物守護做出貢獻的人而感動,也讓一些即將失傳的工藝有一個傳播的途徑,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傳承中。

就像《我在故宮修文物》裡所說,修復文物的老師傅們大多已經五六十歲,此前由於缺乏瞭解,少有年輕人願意研究文物相關的工作。

可2017年,卻有超過15000名大學畢業生報名要到故宮修文物。

這或許也回歸到了節目的初衷:我們總覺得國寶離自己很遠,可——

寶藏為物,文化為神,而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發揚者,於千百年前的人是,於今日之你我亦如此。

正如主題曲中所唱:請再翻慢一點,那麼厚一本時間,夢見你千萬遍,只想觸摸你五官。

作為普通的觀眾,就算沒有那個本事投身文物研究和保護事業,有這麼一個機會接觸到那些國寶的故事,瞭解到它們背後泱泱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也不失為一件幸事吧。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